书城文学当代散文鉴赏
13198300000061

第61章

马克思说:“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是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人类的生命活动之所以是自由的,就在于人的生命活动具有目的。人能在一生中,用自己的双手进行劳动,用劳动创造新的生活,新的世界。同时,人的生命活动又是自觉的,因为人不仅有目的,而且还能进行反思,对自己走过的路,做过的事进行再思考。有目的,人生就有前行的方向,有达到目的而历尽艰辛、百折不挠的意志精神,生活不单调而丰富,不贫乏而充实。能反思,他就能不断总结经验,不断诞生新的自我。在收获谷物的同时,还收获人生。在生命的黄昏里,永远不会“哀叹和寂寞”。

“一个生命不可能再有一次四季”,我们要珍惜和把握生命的每一天,莫让它白白地流逝。但愿我们每个人的四季,都在目的和反思中度过,每个人的四季都充满了艰辛和欢乐。即使在生命的黄昏里,我们回首往事,也不至于哀叹和后悔。

心灵速写

斯妤

1

常常对着扔得满屋都是的衣服、刊物、废纸团,还有儿子的玩具、画作等等发呆,不知从何下手,不知如何收拾。家中的零乱不整令人心烦。思绪也如这零乱的家一样,突然踉踉跄跄,纷乱如飘满鸦翅的天空了。

于是发狠心不看书不工作,腾一个上午好好整顿这个家。

衣服挂起来。刊物码到书桌上。废纸团一个一个塞进垃圾桶。儿子的玩具叫人头疼,东一件西一件。沙发下,被窝里,一会儿冒出一只断了臂的狗熊,一会儿钻出一辆卸掉前轮的汽车来。

好容易收拾停当。

倒在沙发上长长呼出一口气。

三间屋子的零乱用去一小时。擦窗户抹桌子用去一小时。洗衣服倒垃圾用去一小时。剩下的半小时该是看报纸翻刊物的享受了。

然而一低头,却发现地上仍旧污垢斑斑。

于是恨恨地咀嚼人生:生存是无尽期的整理,无尽期的零乱,无尽期的期待与厌倦。

最后是终于克制不住拧开水龙头的冲动。哗哗的水龙头拧开时,喷薄而出的自来水狠狠冲洗起这遍地污垢遍地厌倦来。

2

平和安静的时候似乎更多。

送走坐机关的、上幼稚园的,叠好被窝,喝完早茶,便坐到每日必坐的书桌前来。一本好书,或者一管铅笔,一叠摊开的稿纸,便可进入一个远离丑陋现实的世界。

那世界也有丑陋。但那里的丑陋是诗意的丑陋,美丽的丑陋。那里的丑陋深刻并且冷峻。

于是害怕有人敲门。害怕电话铃响。害怕午饭时间霎眼又到。一如许久以来怕极了喧嚣社交。

冥想世界大放异彩,现实便变得遥远,陌生,无足轻重。

扫兴的是背后常常有人大喝一声:当心走火入魔!

回头恨恨地惨淡一笑,背书般答对:黄花鱼一斤两毛七。

于是一齐哈哈大笑。——他笑什么你知道,你笑什么他其实永远不会知晓。

3

当然记得在火车上为人垂泪的情景。

那是一个陌生的、毫不相干的女人。只是她身着丧服。只是她清秀的脸上写满了悲哀。她的同样身着丧服的姐妹、兄弟们大嚼大咽,谈笑风生的时候,她视而不见,灵魂似乎愈行愈远,黯然沉浸在对往事的追忆中,沉浸在对逝者的哀婉怀念中。

一再地看着那强烈的对比,(一片黑色丧服与阵阵放肆笑声),一再地看着那张如临无人之境、溢满哀伤的脸,心突然潮湿起来,感动起来,眼泪无来由地涌上眼眶……

深切感受到的是她的痛苦与哀伤。感受到那种对死亡的迷惘,对刚刚逝去的亲人的阵阵巨恸。

眼泪抑止不住地往下掉。

直到她突然结束了她的哀伤。她出人意料地扭头朝她的弟兄们粲然一笑,并且伸手抓一条鸡腿撕咬起来。

美丽破损了,深情成了过眼烟云。

而心里,永远留下了一声重重的叹息。一个苦涩的自嘲。

4

柔情似乎渐渐地被孤独与冷寂榨干。冷面冷心冷血冷泪。别人这样看,自己也这样看。只有儿子慧眼独具。火热的小妈妈!复杂的小妈妈!可爱的小妈妈!这些偏正结构天天挂在他嘴边。

儿子动不动就爬到高处,待你走过时,猛地扑到身上来,嘴里喊:“妈妈,我要和你结婚!”

于是哑然失笑。笑过之后于是暗皱眉头。皱完眉头便坐下来细细反省。

全部的爱,全部的柔情都倾注到儿子身上时,儿子便以情人自居?

除了儿子,难道不是吝啬每一份情感,每一丝温柔,每一个发自内心的微笑?更相信在这个遍地石头的世界里,有一颗石化的心至关重要。

或者根本就是不自信,或者正是对自己太了解。或者究其实只是一份恐惧——激情燃烧起来的时候,深知将无可挽回地化作灰烬。

甚至知道事实比料想还要糟。

5

最害怕灰朦朦阴惨惨的天。灰朦朦阴惨惨天重复出现时,便重复着蜷缩在灰色的沙发上。

偏偏常是停了暖气的料峭早春。满屋的阴冷与孤寂不由你不低头。裹着大衣蜷缩在沙发上可以连绵一天。整整一天不吃不喝不打盹不接电话(电话早巳预谋似地拔掉了),甚至不遐想不思索。就是那么静静地似梦非梦地蜷缩着。

大脑只是空白只是一片混沌。不知所思,不知所欲。亿万个熙熙攘攘凄凄惶惶的爬行者只是风景一瞥。种种悲哀,惊恐,欢乐,惆怅全成笑谈。甚至所爱的一切。甚至厌倦极了的一切。然而偏偏,惊喜于木然的同时又惊心于这份木然。

不知它是超越还是坠落。不知它有理还是无理。

只是极想从此独行,一个破包袱,两件旧衣裳,随风而去,四处漂泊。

没有人在耳边絮聒,也没有人在耳边叹息。

没有目标,更没有手段。

有的只是风声、雨声、雷声、电声。太阳燃烧的哔剥声也不再侈想。

甚至大江东去。甚至小桥流水……

可恨的是突然房门洞开,电灯雪亮。兴致勃勃地走进家门的他们分明是一份嘲讽。

好在很清楚遐想并未结束。下一个灰朦朦阴惨惨的天出现时,沙发上仍旧会有一个小狗般蜷缩着的孤寂灵魂。

6

电灯突然全灭的夜晚是街区停电的夜晚。毫无准备的家里顿时漆黑一团,摸索良久,方才找出半截蜡烛。摇曳的烛光亮起来时,心突然也飘忽起来摇曳起来。

于是盼望有朋友来访。盼望三两挚友,秉烛夜谈。盼望朗朗笑声驱散摇曳如梦的情绪,安定一颗飘忽的心。

奈何好友多在天涯。

同居古城的友人里,不见得今夜全都停电,全都停电的人家,则不见得个个渴望秉烛夜谈。

于是盼望电话铃响。电话响时,或许是一声关切一声问候,或许是璀璨的闪电,善解人意地来照耀满屋的凄惶。

奈何电话总也不响。

有心致电的朋友,案头或许没有电话。案头陈放电话的朋友,早已忘却致电的使命。

于是自己拨动电话。

然而最想问候的朋友,远在重洋那边。能够拨通的咫尺人家,拨通后却已无话可说。

于是不再努力。

最后是勉强凑在烛光下,翻一页一页的书。一页一页的书翻过去之后,突然感慨万千:

唯书籍是人类挚友,生命烛光。假如人生没有书籍陪伴,假如有一天连好书也再不可觅,生命就真该结束了。

结束的却是飘忽的烛光。燃烧的烛芯竟然不顾满屋的惊慌失措,竟然渐渐无可奈何地瘫软下去,萎靡下去……

终于,烛光灭了。

屋内一片漆黑。

黑暗中你看见一双泪光晶莹的眼睛。

于是你神经质地大笑起来。

[鉴赏]

作者斯妤(1954~)女,福建厦门人。作家。著有散文集《女儿梦》、《流放者》、《爱情神话》、《两种生活》、《爱情是风》、《斯妤散文精选》等。

在这篇散文中,作者选取了生活中几个小片段为原料,未经艺术性的加工处理,和盘托出,保持了原汁原味,从中读者可品味出生活的酸甜苦辣,也可咀嚼出作者的人生况味。

《心灵速写》是作者对自我的默默审视。作者审视自己零乱的思绪,审视自己苦涩的叹息,审视那渐渐被冷寂榨干的柔情,以及那蜷缩着的孤寂灵魂……终于,发出了“神经质”的大笑。

其间的荒谬显而易见:一个热爱生活,醉心于工作与创造的人,不得不厌倦存在厌倦的人生;常常为深情所感动,充满柔情与爱的心灵不得不吝啬每一份情感,坚守一颗石化的心;渴望自由,渴望随风而去,四处漂泊的人却充其量只能蜷缩在沙发上冥想自由,渴望超越……随着无所不在的荒谬现实的一一揭示,作者冷峻而深刻的思考渐渐浮现出来。

斯妤是第一个把荒诞意识引入散文领域的作家。多少年来,散文渐渐成了花前月下的低徊,茶余饭后的絮语。灵魂的苦痛,心灵的痉挛,人生的悲哀,现实的荒谬,似乎全不在散文家的视线之内,散文成了名副其实的“软性文件”,成了小康人家饭后的甜点心。《心灵速写》却以其率直、坦诚和成功的荒谬手法,重新恢复了散文直面人生,负载灵魂悲痛的独到功能。

如果说荒诞意识使斯妤获得了对自我、对人生的深刻审视,那么荒诞手法则使《心灵速写》在艺术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最典型的是文章结尾那两句话。

“黑暗中你看见一双泪光晶莹的眼睛。

于是你神经质地大笑起来。”

这是一幅荒诞不经的画面。黑暗中作者看见了自己那双泪光晶莹的眼睛(这本身就相当荒诞),而抒情主人公在万般无奈之后不是痛哭失声而是转而神经质地大笑起来(更荒诞)。这时,读者感受到的难道不是十倍的痛楚,十倍的哀怨吗?神经质的笑声,黑色的笑声所蕴含的实在太丰富,太有意味了,它把作者对一己心灵的审视推向了高潮,也使读者在它的余音下思索再三。这无疑是神来之笔。

全文分为六节,从不同侧面揭示出文章的主旨,丰富了文章的内涵。语言朴实,叙述简洁,具有生活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