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当代散文鉴赏
13198300000033

第33章

丑石

贾平凹

我常常遗憾我家门前的那块丑石呢:它黑黝黝地卧在那里,牛似的模样;谁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留在这里的,谁也不去理会它。只是麦收时节,门前摊了麦子,奶奶总是要说:这块丑石,多碍地面哟,多时把它搬走吧。

于是,伯父家盖房,想以它垒山墙,但苦于它极不规则,没棱角儿,也没平面儿;用錾破开吧,又懒得花那么大气力,因为河滩并不甚远,随便去掮一块回来,哪一块也比它强。房盖起来,压铺台阶,伯父也没有看上它。有一年,来了一个石匠,为我家洗一台石磨,奶奶又说:用这块丑石吧,省得从远处搬运。石匠看了看,摇着头,嫌它石质太细,也不采用。

它不像汉白玉那样的细腻,可以凿下刻字雕花,也不像大青石那样的光滑,可以供来浣纱捶布;它静静地卧在那里,院边的槐荫没有庇覆它,花儿也不再在它身边生长。荒草便繁衍出来,枝蔓上下,慢慢地,竟锈上了绿苔、黑斑。我们这些做孩子的,也讨厌起它来,曾合伙要搬走它,但力气又不足;虽时时咒骂它,嫌弃它,也无可奈何,只好任它留在那里去了。

稍稍能安慰我们的,是在那石上有一个不大不小的坑凹儿,雨天就盛满了水。常常雨过三天了,地上已经干燥,那石凹里水儿还有,鸡儿便去那里喝饮。每每到了十五的夜晚,我们盼那满月出来,就爬到其上,翘望天边;奶奶总是要骂的,害怕我们摔下来。果然那一次就摔了下来,磕破了我的膝盖呢。

人都骂它是丑石,它真是丑得不能再丑的丑石了。

终有一日,村子里来了一个天文学家。他在我家门前路过,突然发现了这块石头,眼光立即就拉直了。他再没有走去,就住了下来;以后又来了好些人,说这是一块陨石,从天上落下来已经有二三百年了,是一件了不起的东西。不久便来了车,小心翼翼地将它运走了。

这使我们都很惊奇!这又怪又丑的石头,原来是天上的呢!它补过天,在天上发过热,闪过光,我们的先祖或许仰望过它,它给了他们光明,向往,憧憬;而它落下来了,在污土里,荒草里,一躺就是几百年了?!

奶奶说:“真看不出!它那么不一般,却怎么连墙也垒不成,台阶也垒不成呢?”

“它是太丑了。”天文学家说。

“真的,是太丑了。”

“可这正是它的美!”天文学家说,“它是以丑为美的。”

“以丑为美?”

“是的,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正因为它不是一般的顽石,当然不能去做墙,做台阶,不能去雕刻,捶布。它不是做这些小玩意儿的,所以常常就遭到一般世俗的讥讽。”

奶奶脸红了,我也脸红了。

我感到自己的可耻,也感到了丑石的伟大;我甚至怨恨它这么多年竟会默默地忍受着这一切?而我又立即深深地感到它那种不屈于误解、寂寞的生存的伟大。

[鉴赏]

贾平凹(1953~),陕西丹凤县人。当代小说家、散文家。主要散文集有《月迹》《心迹》、《爱的踪迹》、《商州杂录》、《贾平凹散文自选集》、《抱散集》等。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通过对一个极其普通的,我们都熟悉的物件——丑石的描写,深刻地揭示出“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这一哲理,让深沉的感情通过叙述的涓涓细流渗入到读者的心田,引起读者的共鸣。

《丑石》的结构形式很简单,讲的是一块陨石的遭遇。它因为外形丑陋,用途贫乏,受到人们的误解、责难,在一个偶然机会,它被天文学家发现了,本来人们讨厌的陨石,终于恢复了本来面目,人们惊奇于它的非凡经历,并对它“那种不屈于误解、寂寞的生存的伟大”作了由衷的褒赞。全文没有多余的笔墨,似乎信手写来,毫不费力,而实际上整篇文章的疏密张弛,起承转合,都是经过作者的精心安排的。为了突出陨石之美,文章在前面部分极力把它的外形和用途写得一无是处。“它黑黝黝地卧在那里,牛似的模样,”砌墙铺台阶,嫌它极不规则,就近洗石磨,嫌它质地太细,用来浣沙捶布,嫌它不够光滑。可就是这样一块丑石,却在天上发过热,闪过光,给人们带来过光明和憧憬。这种欲扬先抑,欲擒故纵的描写手法对表达主题极有效果。同时,为了使文章曲折有致,作者在描绘了“丑石”的丑陋之处后,笔锋一转,谈到它的两点用处:其一是石上有个坑凹了,雨天盛水后,鸡儿可以去喝饮:其二是到了十五之夜,可以爬上去观赏满月,只是因不小心摔下来,磕破了膝盖。这里说的是“丑石”的一点微末用处,可是因为如此,才更显出它的无用和寂寞。这一冷中见热,热中衬冷的笔法使文章的情调跌宕起伏,婉转自如。

《丑石》的文风很简短。既没有奥妙玄虚的言词,也没有色厉内荏的说教,只是用一种经历者的口气给我们讲了一个富有哲理的故事,娓娓道来,不滞于痕,没有紧迫局促,没有自以为是,所用的词汇都是浅近而有表现力的,带有诗的意境。

这篇散文另一个特点,就是含而不露。丑石给作者触动很深,但作者的叙述口气却很沉静,很平缓。我只给你讲些关于一块石头的事,至于它将给你的情绪带来什么的冲动,那是你的事。涉及根本的话,我也只能告诉你:到后来,“奶奶脸红了,我也脸红了”……,等等。剩下的,你自己去思想去吧。这样处理,使“我”同丑石达到某种契合,同处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沉默状态;加大了精神与表现间的反差,在形象的贬值里,精神增值了。收到了含蓄蕴藉,藏而不露的艺术效果。

黄山小记

菡子

黄山在影片和山水画中是静静的,仿佛天上仙境,好像总在什么辽远而悬空的地方;可是身历其境,你可以看到这里其实是生气蓬勃的,万物在这儿生长发展,是最现实而活跃的童话诞生的地方。

从每一条小径走进去,阳光仅在树叶的空隙中投射过来星星点点的光彩,两旁的小花小草却都挤到路边来了;每一棵嫩芽和幼苗都在生长,无处不在使你注意:生命!生命!生命!就在这些小路上,我相信许多人都观看过香榧的萌芽,它伸展翡翠色的扇形,摸触得到它是“活”的。新竹是幼辈中的强者,静立一时,看着它往外钻,撑开根上的笋衣,周身蓝云云的,还罩着一层白绒,出落在人间,多么清新!这里的奇花都开在高高的树上,望春花、木莲花,都能与罕见的玉兰媲美,只是她们的寿命要长得多;最近发现的仙女花,生长在高峰流水的地方,她涓洁、清雅,穿着白纱似的晨装,正像喷泉的姐妹,她早晨醒来,晚上睡着,如果你一天窥视着她,她是仙辈中最娇弱的幼年了。还有嫩黄的“兰香灯笼”——这是我们替她起的名字,先在低处看见她眼瞳似的小花,登高却看到她放苞了,成了一串串的灯笼,在一片雾气中,她亮晶晶的,在山谷里散发着一阵阵的兰香味,仿佛真是在喜庆之中;杜鹃花和高山玫瑰个儿矮些,但她们五光十色,异香扑鼻;人们也不难发现她们的存在。紫蓝色的青春花,暗红的灯笼花,也能攀山越岭,四处丛生,她们是行人登高热烈的鼓舞者。在这些植物的大家庭里,我认为还是叶子耐看而富有生气,它们形状各异,大小不一,有的纤巧,有的壮丽,有的是花是叶巧不能辨;叶子兼有红黄紫绿各种不同颜色,就是通称的绿叶,颜色也有深浅,万绿丛中一层层地深或一层层地浅,深的葱葱郁郁,油绿欲滴,浅的仿佛玻璃似的透明,深浅相间,正构成林中幻丽的世界。这里的草也是有特色的,悬岩上挂着长须(龙须草),沸水烫过三遍的幼草还能复活(还魂草),有一种草,一百斤中可以炼出三斤铜来,还有仙雅的灵芝草,既然也长在这儿,不知可肯屈居为它们的同类?黄山树木中最有特色的要算松树了,奇美挺秀,蔚然可观,日没中的万松林,映在纸上是世上少有的奇妙的剪影。松树大都长在石头缝里,只要有一层尘土就能立脚,往往在断崖绝壁的地方伸展着它们的枝翼,塑造了坚强不屈的形象。“迎客松”、“麒麟松”、“凤凰松”、“黑虎松”,都是松中之奇,莲花蜂前的“蒲团松”顶上,可围坐七人对饮,这是多么有趣的事。

鸟儿是这个山林的主人,无论我登多高(据估计有两万石级),总听见它们在头顶的树林中歌唱,我不觉把它们当作我的引路人了。在这三四十里的山途中,我常常想起不知谁先在这奇峰峻岭中种的树,有一次偶尔得到了答复,原来就是这些小鸟的祖先,它们衔了种子飞来,又靠风儿作媒,就造成了林,这个传说不会完全没有道理吧。玉屏楼和散花精舍的招待员都是听“神鸦”的报信为客人备茶的,相距头十里,聪明的鸦儿却能在一小时之内在这边传送了客来的消息,又飞到另一个地方去。夏天的黎明,我发现有一种鸟儿是能歌善舞的,它像银燕似地自由飞翔,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我难以捉摸它灵活的舞姿,它的歌声清脆嘹亮委婉动听,是一支最亲切的晨歌,从古人的黄山游记中我猜出它准是八音鸟或山乐鸟。在这里居住的动物最聪明的还是猴子,它们在细心观察人们的生活,据说新四军游击队在这山区活动的时候,看见它们抬过担架,它们当中也有“医生”。一个猴子躺下,就去找一个猴医来,由它找些药草给病猴吃。在深壑绿林之中,也有人看见过老虎、蟒蛇、野牛、羚羊出没,有人明明看见过美丽的鹿群,至今还能描叙它们机警的眼睛。我们还在从始信峰回温泉的途上小溪中捉到过十三条娃娃鱼,它们古装打扮,有些像《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书僮,头上一面一个圆髻。一定还有许多我不知道的动物,古来号称五百里的黄山,实在还有许多我们不能到达的地方,最好有个黄山勘探队,去找一找猴子的王国和鹿群的家乡以及各种动物的老窠。

从黄山发出最高音的是瀑布流泉。有名的“人字瀑”、“九龙瀑”、“百丈瀑”并非常常可以看到,但是急雨过后,水自天上来。白龙骤下,风声瀑声,响彻天地之间,“带得风声入浙川”,正是它一路豪爽之气。平时从密林里观流泉,如丝如带,缭绕林间,往往和飘泊的烟云结伴同行。路边的溪流淙淙作响,有人随口念道:“人在泉上过,水在脚边流”,悠闲自得可以想见。可是它绝非静物,有时如一斛珍珠迸发,有时如两丈白缎飘舞,声貌动人,乐于与行人对歌。温泉出自朱砂,有时可以从水中捧出它的本色,但它汇聚成潭,特别在游泳池里,却好像是翠玉色的,蓝得发亮,像晴明的天空。

在狮子林清凉台两次看东方日出,第一次去迟了些,我只能为一片雄浑瑰丽的景色欢呼,内心漾溢着燃烧般的感情,第二次我才虔诚地默察它的出现。先是看到乌云镶边的衣裙,姗姗移动,然后太阳突然上升了,半圆形的,我不知道它有多大,它的光辉立即四射开来,随着它的上升,它的颜色倏忽千变,朱红、橙黄、淡紫……,它是如此灿烂、透明,在它的照耀下万物为之增色,大地的一切也都苏醒了,可是它自己却在通体的光亮中逐渐隐着身子,和宇宙溶成一体。如果我不认识太阳,此时此景也会用这个称号去称赞它。云彩在这山区也是天然的景色,住在山上,清晨,白云常来作客,它在窗外徘徊,伸手可取,出外散步,就踏着云朵走来走去。有时它们迷漫一片使整个山区形成茫茫的海面,只留最高的峰尖,像大海中的点点岛屿,这就是黄山著名的云海奇景。我爱在傍晚看五彩的游云,它们扮成侠士仕女,骑龙跨凤,有盛装的车舆,随行的乐队,当他们列队缓缓行进时,隔山望去,有时像海面行舟一般。在我脑子里许多美丽的童话,都是由这些游云想起来的。黄山号称七十二峰,各有自己的名称,什么莲花峰、始信峰、天都峰、石笋峰……或象形或寓意各有其肖似之处。峰上由怪石奇树形成的“采莲船”、“五女牧羊”、“猴子观桃”、“喜鹊登梅”、“梦笔生花”等等,胜过匠人巧手的安排。对那连绵不绝的峰部,我愿意远远地从低处看去,它们与松树相接,映在天际,黑白分明,真有锦绣的感觉。

漫游黄山,随处可以歇脚,解放以后不仅“云谷寺”、“半山寺”面目一新,同时保留了古刹的风貌,但是比起前后山崭新的建筑如“观瀑楼”、“黄山宾馆”、“黄山疗养院”、仅“岩音小筑”、“玉屏楼”、“北海宾馆”管理处大楼和游泳池等,又都是小巫见大巫了,上山的路,休息的亭子,跨溪的小桥,更今非昔比,过去使人视为畏途和冷落荒芜的地方,现在却像你的朋友似地在前面频频招手。这些建筑都有自己的光彩,它新颖雄伟,使黄山的每一个角落都显得生动起来。这里原是避暑圣地,酷暑时外面热得难受,这里还是春天气候。但也不妨春秋冬去,那里四季都是最清新而丰美的公园。

古今多少诗人画家描写过黄山的异峰奇景,我是不敢媲美的,旅行家徐霞客说过:“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我阅历不深,只略能领会他豪迈的总评,登在这里的照片,我也只能证明它的真实而无法形容它的诗情画意,看来我的小记仅是为了补充我所见闻而画中看不到的东西。

一九五七年十二月为《安徽画报》补白

1959年5月修改后作安徽《黄山》画册代序

[鉴赏]

菡子(1921~),女,原名方晓,江苏深阳人。当代散文作家。主要散文集有《幼雏集》、《前线的硕歌》、《乡村集》、《初晴集》、《素花集》等。

《黄山小记》是一篇风格迥异的游记散文。它一改一般游记文章往往以行踪游程为线索来写景状物的惯例,通过描写黄山的几个不同画面,完整而具象地彩绘出一幅黄山风景图。其间,作家敞开胸襟,充满激情地拥抱与讴歌着生命与自然。

纵观全文,我们可欣赏到作者构思的精巧。常人记游黄山,都于七十二峰,黄山松等名胜处着力下笔,读之虽也动情,但这样的黄山只让人赞叹自然的神奇,让人客气地景仰。而菡子却巧妙地抓住黄山富于活力的一面,对那些充满生命力的一切尽情泼墨,其它奇峰异景,毫不吝啬的舍弃了。不仅如此,其结构文章的圆熟技巧还表现在首尾的呼应上,此文原是为《安徽画报》作的补白修改后改作《黄山》画册的代序,所以开头就说,画中的黄山是静静的,结尾说小记是“我所见闻而画中看不到的东西”一首一尾,画中黄山的静,更衬出文中充满勃勃生机的黄山。

还应看到,作者由写黄山景物,字里行间透露出的人的奋发精神,她笔下的花草树木,动物流泉,日出云海,只有努力攀登的人才能看到,只有对自然充满深情的人,才能写出。作者写黄山的同时,也写出了人的情愫与胸怀。

自然我们更应赞叹作者谴词造句的深厚功力。女作家特有的细腻与柔情,使此文虽无华美的辞藻却有绚丽的芬芳。一个“挤”字,使路旁无人垂顾的小花小草充满了灵气,如淘气的儿童向人招手。她写新竹,“撑开根上的笋衣,周身蓝云云的,还罩着一层白绒,出落在人间,”写游云,“扮成侠士仕女,骑龙跨凤,有盛装的车舆,随行的乐队,当它们列队缓缓行进时,隔山望去,有时象海面行舟一般“。作者充分运用了排比、对仗、比喻、拟人、象征以及移情,等多种修辞手段与表现方式,使其文词既花团锦簇又如行云流水,既含哲理,又富有诗意,其风格正如她笔下的仙女花一般“涓洁、清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