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读者文摘精选全集——夏
13194800000010

第10章 涉世之道(3)

咸丰二年(1852年),左宗棠进入湖南巡抚张亮基幕府,张亮基几乎把所有权力都交给他。半年后,张亮基被调走,左宗棠退出幕府。新任巡抚骆秉章上任,正值民变四起,骆秉章难以应付,三顾茅庐把左宗棠请出山。“国家固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宗棠也”。即由此而来。此话虽有夸张成分,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左宗棠的做事能力和不可替代性。

左宗棠做过不少实事,他创办福州船政局,是近代中国最早具有现代意义的造船厂。他任陕甘总督时,创办兰州机器制造局,有人戏称是最早的“西部大开发”。左宗棠还在西北大力治理生态,他的军队就是一支义务植树大军,部队开到哪里,绿树种到哪里。时至今日,“左公柳”早已绿树成荫,造福后人。

1864年,新疆发生武装叛乱,中亚浩罕国的阿古博乘机入侵,沙皇俄国和英国趁火打劫,都想利用阿古博侵略中国。

面对边疆危机,清政府无力顾及,几年时间,阿古博已经侵占新疆大部分地区,沙皇俄国侵占了伊犁。

左宗棠忧心如焚,他主动请缨收复新疆,可是遭到李鸿章等人的强烈反对,清政府内部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由此引发“海防与塞防之争”。

李鸿章的理由是:“海防”重于“塞防”。此时,国家财政困难,国家应该把有限的财力用于“海防”。

左宗棠一方面坚持寸土不让,另一面强调“海防”与“塞防”并重,此时,海上并无战事,正是收复新疆的大好时机,时不我待。

最终,清政府采纳左宗棠的意见,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左宗棠临危受命,首先整顿军务,筹备粮饷,然后指挥大军,西出玉门关。此次出兵,左宗棠年近古稀,抱定必死之心,命部下抬着自己的棺材随军前行。将有必死之心,士无贪生之念。西征军士气高涨,所到之处,无不披靡,加上左宗棠采取“先北后南,缓进速战”的战略方针,侵略军一败涂地。在左宗棠的军事威慑下,沙皇俄国不得不与清政府重新划定边界。至此,沦陷14年之久的新疆,重新回到祖国怀抱。

“一生不谈和议事,千秋惟有左文襄”。左宗棠死后,有人写了这副挽联,也是对他性格的恰当总结。

在处世技巧上,左宗棠远不如曾国藩。这丝毫没有影响左宗棠建功立业。原因只有一个,他会做事,别人做不到的,他能做到。

人际交往中的关键词

马超/文

距离

美学上有一句话,叫“距离产生美”。和所审视的对象保持一定的距离,我们才能欣赏。事实上,在人际交往中,同样有一个距离的问题。

在人际交往中,“距离产生美”也是对的。当然,应当是“恰当的距离产生美”才更为准确。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多种多样,每一种关系都有自己的距离。

心理学上认为,每一个社会人都需要与他人交往,但这种交往的距离很有讲究。距离太近和太远,都不利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这里所说的距离,包括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

老板和员工之间,最近的距离常常是一米。研究表明,坐在老板桌后面的老板和与员工促膝谈心的老板,给员工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意味着威严,适合分配任务;后者意味着亲密,适合沟通感情。两者是不能互换的。

很多银行现在都有一个“一米线”。它在提醒人们,在办理银行业务时,人与人之间应当有一米远的距离。这个距离,能避免不必要的空间浪费,更重要的是,在财务方面,人常常需要保持一份隐私。

完全没有距离了,看起来好像是不分彼此了,实际上却潜藏着危机。了如指掌并不意味着交往的深厚,成名的人常常担心旧友提起自己的过去,而心胸狭隘的帝王往往让少时的伙伴永远消失。

朋友常常会变得很“铁”,因为“铁”,一些朋友反目了。原因常常是:不分彼此。距离从来就不会消失,不分彼此也只能是一种美好的愿望。

现代化的通信工具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即使是住在地球另一端的人,只要按几个号码,就能把对方的声音引到跟前。但是,电话本身就是一种距离,长长的电话线,隔开了双方之间的身体接触。

这是一种很适合现代社会的距离:保持联络的同时,还保护了双方的空间。

恰当的距离,反而有利于交往的正常进行。

声音

中国人以嗓门大著称。一则拿中国人开涮的故事说:在欧洲的一个国家,一个人听到隔壁有两个中国人正在大吵大叫,听声音好像是要打起来。这人立即报警。警察赶来之后,却发现这两个中国人正在亲密地聊天呢。

不管怎么样,交往中,声音的高低还是有其实实在在的意义的。

演讲的要求是声音洪亮,吐字清楚。一个细声细气的人是成不了演讲家的。而在安静的自习室里,大声讲话将招致众怒。对恋人们来讲,最合适的声音只有一种:私语。一则故事里说,类似吵架的德语是不适合谈恋爱的,而发音轻柔的意大利语则最适合恋人们使用。

一般的规律是,在人际交往中,大声意味着不满,轻声意味着平和。吵架总是脸红脖子粗,无异于一次嗓门大赛。这是很粗俗很冲动的表现。理智的人应当能做到心平气和。

在《大话西游》里,唐僧有一句著名的话:“悟空,你想要啊,你想要就说啊,你不说我怎么知道啊?”

相信每个人都会为唐僧的喋喋不休而会心一笑。但是,细细想来,唐僧的话却不无道理。中国人没有喋喋不休的传统,信奉的是“言多必失”。话多的人会被人认为是“耍嘴皮子的”。“只干不说”是常常见到的。他们认为,只要做了,就会有人知道。

事实上完全不是这样。在一些外企里,中方员工常常会吃亏。因为,他们常常只是埋头做事,而不知在做的同时,把自己的成绩用声音表达出来。

即使是在课堂上,那些常常发言的学生,也会得到老师的赞扬。虽然他们的发言可能是胡说八道。

当然,任何事情都是有质量的。过多的话也不是一件好事情。声音的质量,也是个人质量的一种表现。

还记得武侠片里打把式卖艺的常说的一句话吗——“光练不说是傻把式!”

范围

不少人认为,个人交往的范围,是交往成果的重要标志。多个朋友,就多份选择,多条路。在商人们看来,人脉就是财脉。

事实上,这种说法过于笼统。

交往的范围只是交往成果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应当是交往的质量。

交往是有层次的。

有的人只是点头之交,有的人可以一起交流思想;

有的人可以托付终身,成为“刎颈之交”,有的人则只能谈谈天气;

不少人有很多所谓的“朋友”,但是,却没有一个可以说几句真话的人;有的人和各种人都能称兄道弟,但当他遭遇危机时,却没有一个人施以援手。

与其熟人遍天下,不如交几个真正的朋友。

变化

在这个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化。人际交往中也是如此。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常常在变化。

和你一起玩过泥巴的人现在正在管理着一家数千人的公司;你曾经认为的那种智力低下的人,现在已经获得了博士学位;你昨天的同事今天成了你的顶头上司……

碰到这样的情况,你还能保持心平气和吗?

一个女生,她最要好的朋友最近有了男朋友。于是,两个形影不离的女孩子从此再也没有一起去购物了,她感到不知所措;

一位男生,他的女朋友,最近和他曾经的好朋友谈起了恋爱,他不知如何去面对;

一位职员,他的同事成了他的顶头上司,他不知该不该听命于那个他曾经并不看好的人。

“平等”,指的是人格、精神方面的平等,而不是事事平等。

当你和老板有工作上的交往时,你无法指挥你的老板;当你向客户推销产品时,面对可能有的误解,你不可能甩手走人;即使是你最好的朋友,你也无法对他发号施令。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刻都在发生着变化,应对这种变化的唯一办法就是调整自己。人际交往,说到底是对人与人之间关系规范的认同。

所以,你不要指望你昔日的女伴回到从前,但你们还可以通过另外的方式继续你们的交往,只是时间、地点和方式都要变。

你也不要指望你昔日的女朋友和你曾经的好朋友再回到从前。你能做的,就是微笑面对他们,向他们表示祝贺。

虽然今天的上司是昨天的同事,但时间却不会倒回去。那么,就以对待上司的态度去对待他吧。他现在确实是你的上司啊。

许多人会抱怨一个朋友因为有了恋人而变得“重色轻友”,还有一些人正在抱怨“人一阔,脸就变”。

事实上,原有的人际关系是一个平衡,而新的人际关系也是一个平衡。一个人的生活起了变化,身份变了,原有的平衡就会被打破。从这个意义上说,“重色轻友”和“人一阔,脸就变”是再正常不过的选择。

这正像登山。在山脚下,两个人是携手共进的,但在前进的过程中,一个人的速度快,已经快到山顶了,而另一个人还在半山腰。这两个人还能携手共进吗?

最好的办法是,在山腰的那个人加快速度,赶上另外那个人,一同向山顶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