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读者文摘精选全集——秋
13194400000022

第22章 社会关注(1)

社会写真

人民币升值猜想

韩秀云/文

我们每天看到人民币升值的报道,却并未感受到由此带来的好处,反而是中国通货膨胀率不断上升,人民币对内不断贬值,这是怎么回事呢?

钱是怎么多起来的

2005年7月21日,中国实行汇率制度改革以后,人民币升值的幅度相当大,到2008年4月,不到7元人民币,可以兑换1美元。就是说,我们用人民币买美国的波音飞机便宜了,美国人用美元买中国的玩具贵了。这就告诉我们,人民币的国际购买力增强了,人民币升值了。

货币有两种价格:在国内,利率是货币的价格;在国际上,汇率是货币的价格。我们说人民币升值的时候,是说人民币汇率上升,人民币的国际购买力增强;由于国内通货膨胀率上升,人民币在国内的购买力反而下降,它对内又贬值了。

就像硬币有两面一样,从国内看,人民币的国内购买力是在下降,但是,从国际上看,从汇率上看,人民币确实是在升值。

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物价基本稳定,通货膨胀率很低。为了刺激经济,中国人民银行连年降低银行利率,大家可以贷款买房、贷款买车、贷款投资企业,利率很低,资金成本低。那时,中国大量商品供过于求,生意不好做,企业日子难过,赚钱困难,银行储蓄余额每年都在增加。银行一边降息,一边是存款余额越来越大。

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存款的人越来越多,银行储蓄规模越来越大,已经达到20万亿元的水平。存钱的人多,花钱的人少,所以,过去那几年,没见物价上涨。

这几年,究竟是从哪里冒出这么多钱,都在拼命地“花”,结果,把中国的价格哄抬上去了?

2000年,中国的外汇储备只有1600多亿美元;2005年,达到8000多亿美元,成为全球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2007年,达到1.5万亿美元的规模;2008年4月末,已达1.75万亿美元。

中国实行进出口结售汇制度,企业做进出口贸易时,收入外汇必须卖给国家,换回人民币,再给企业和个人。这些年来,中国一直是贸易顺差,意味着大量美元(当然不全是美元)进入中国,变成人民币,流进经济领域,人民币多了起来。

这么多的外汇储备,究竟是怎么来的呢?

一方面,中国商品出口到别的国家,换来外汇;另一方面是对外投资获得回报。中国外汇储备的高速增长,并不完全是贸易和投资模式下的增长,大量国际游资进入中国,导致外汇储备猛增。

热钱抬高中国物价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取得长足发展,进入快速增长阶段,涌现出大量的赚钱机会,加上美国经济走弱,它的投资机会有限,因此,大量资金赶来搭中国经济增长的快车,使自己的资金保值和增值。

越来越多的美元和外币涌进来,中国政府还是按照8.27比1的固定汇率照单全收,于是,外汇越收越多,到2005年,中国外汇储备已是全球第一。

卖美元买人民币的人越来越多,美元肯定有下跌的压力。中国政府知道,人民币升值过快,就会迅速降低商品出口的价格竞争力,会给中国就业带来巨大压力,所以,中国政府坚持人民币汇率暂不调整。

眼看国际上的压力越来越大,虽然人民币升值的弊端很多,美元大幅贬值已成事实,中国政府手中的外汇储备跟着缩水,等于自动捐献给美国财政部。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汇率调整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由此,中国迈开人民币升值的脚步。

大量国际资本看好中国,它们都把外币换成人民币,有三种赚钱方式。第一,坐等人民币汇率升到一定程度,比如10%,再换回美元,就赚了,这叫套汇。第二,存进中国银行,只要中国提高利率,就能坐地收银,这叫套利。第三,中国经济增长了,赚钱多了,大家总要买房。所以,热钱不去建厂,不买股票,就买房子,它们要搭中国经济增长的快车。

这样一来,中国的股票一涨,房价一涨,银行的20万亿元居民储蓄待不住了,赶紧取出来,股票早买晚买无所谓,房子迟早得买,于是,房价上涨30%至50%,甚至翻倍往上涨,银行的钱还能待得住吗?这种微观行为构成了宏观的浪潮,那些民间资本都跟着一起行动。

国际资本、民间资本和居民储蓄前赴后继,一浪高过一浪,形成外资看好中国,不断涌入。由于人民币短期下跌可能性不大,升息空间也不大,它们大量购买人民币资产。由于人民币资产不断升值,于是,境外资金再次大量进入。人民币汇率一升再升,外资继续换成人民币,购买人民币资产,于是,包括土地、股票、房产、原材料在内,一涨再涨。这么一来,人民币汇率不断升值,人民币资产不断涨价,消费物价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币的国内购买力不断贬值,一个怪圈就这样形成了。

因此,人民币升值,热钱流入,炒热中国的房产、地产、矿业、股票、证券等等,形成中国经济热火朝天的局面。因为资源稀缺、土地有限,这些都是不可再生的资源,过旺的需求,必然导致价格水平的上升和通货膨胀的来临。

所以,人民币对内是贬值,对外却是升值。

世界房奴的艰难生活

博雅/文

房奴遍布全球

在奴隶制早已废除的现代文明世界中,又出现了一批新的“奴隶”,从发达国家如美国到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到处都是他们的身影,他们管自己叫“房奴”。他们的生活很艰难吗?让我们听听他们的倾诉:

为了攒够买房子的首付款——

美国房奴:不买高价果汁之类的奢侈品;外出就餐首选墨西哥餐,因为有免费的炸薯条和廉价的小菜;不得不添置衣物的时候,只购买最廉价的品牌,他们生活中的每一分钟都是为了节省开支。

中国房奴:赶快找到生命中的另一半,然后两个人发动各自的父母拿出所有的积蓄,并发动所有的亲戚朋友,能借多少钱就借多少钱,他们生活中的每一分钟都是为了筹钱。

为了买到一套房子——

美国房奴:任何50美元以上的日用品连看都不看一眼,实在攒不下钱,就买打折布料自己当裁缝。

中国房奴:早饭和晚饭在家吃,中午从家带饭,绝不下馆子(期限一万年)。以“省钱大比拼”中的菜谱作为一日三餐标准。

买了房子之后——

美国房奴:为了这所能放橱具的房子,我把橱具都省了。为了这套房子,我把自己的婚礼都搬到了另一个国度——加拿大,那里物价便宜,费用低一些。

中国房奴:为了买得起一套房子,我把自己的家定位到了城市郊区之外的卫星城,现在我离北京市中心40千米,离河北农村老家只有30千米。

听上去,房奴们的生活确实很糟糕。那么是什么让他们的生活如此糟糕,为了一套房子而心力交瘁呢?

生命周期的铁律

对于许多青年人来说,收入比较低,依靠自己的努力买套房子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由于要在这个年龄段建立家庭,往往需要有一个稳定的住所,于是购房成为他们考虑的一件大事。自己的积蓄不够,就要向亲戚、朋友或银行借款买房。

可是在购房前后的数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青年人必须逐渐归还借款,如果每个月、每年的还款额过大,他们的经济压力就很大,于是房奴就出现了,他们为了房子,只好降低自己其他方面的消费需求。

虽然中国房奴和美国房奴都成为了房屋的“奴隶”,为房子而拼命赚钱,但是他们还是有一个明显的区别,他们的债主有所不同。

房奴的债主

筹款的一种方案是间接向自己借钱,或者说青年的自己向中年的自己借钱。

人到中年时,往往收入大于支出,这时能够有所积蓄。青年期借的钱有许多要到中年期来还,这样压力就得到了分担。这种方式叫做消费的跨期转移。

如果我们走进美国人的生活就会发现,父母一般不会拿自己的钱给子女买房子,一切让子女自行解决。因此美国年轻人的跨期转移只涉及自己,不会牺牲其他亲戚、朋友的幸福。

另一种方案是向自己的亲戚朋友借钱,特别是向自己的父母借钱。这种方式叫做消费的跨代转移。要实现跨代转移,前提是父母必须要为子女而积蓄资金。对许多普通的中国家庭来说,一对夫妻忙碌大半辈子,可能只是干了两件事,一件事是攒钱买个房子给自己,然后是攒钱买个房子给孩子。等这两件事情解决好了,自己也已经步入老年,没有多少时间享受人生了。相对来说,美国房奴们的跨期转移要优于中国房奴们的跨代转移。

中国的潜在危局

房子不仅让青年人当上了“奴隶”,房子还绑架了国家,即使是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也没能幸免,次级贷款危机让美国以及相关国家苦不堪言。

在目前的中国,金融机构并没有开设次级贷款业务,不过,如果房价出现大幅度下跌,而贷款利率却变得越来越高时,中国同样会出现危局。

由于最近几年大城市房价迅速飙升,一个普通收入的青年人即使不吃不喝,把每年的收入都积攒下来,恐怕也要2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与房价持平。如果贷款利率升高许多,本来就已经经济拮据的房奴们将无法偿还贷款,不得不卖掉刚买的房子。而利率影响的范围很大,会使许多人一起卖房,这将直接导致房价出现猛跌。一部分房奴可能干脆耍赖皮,不再每月交房屋贷款,银行的还款违约现象激增,由于房屋贷款业务占了银行全部业务的很大比重,还款违约甚至有让银行破产的可能性。如果情况严重到这一步,全面的经济危机就将爆发。

在房子的阴影笼罩下,个人和国家都在艰难地前行着。面对房子的诱惑,不论是个人还是国家,也许都该牢牢记住:量力而行。

公交车上的公德与私德

王彬彬/文

公交车上常常出现“道德危机”。具体地说,就是青壮健康者不肯给老弱病残孕让座,甚至与后者抢座。媒体所披露者,以及我们所亲眼看见者,有时的确令人发指。对此类现象的激烈谴责时有所闻,也有人对“公交车何以成为公德的滑铁卢”进行冷静理性的思考。激烈的谴责自然可以理解,冷静理性的思考则尤为可贵。但我注意到,谴责者和思考者都是在“公德”的范围内看待此类问题的。都把公交车上的“道德危机”不假思索地视做了一种“公德危机”。而我以为,长期把给老弱病残孕让座当做应当遵守的“公德”。或许正是公交车上的“道德危机”频频出现的一种原因。

这几年,我几乎每天坐公交车,或大或小的“道德危机”当然不难遇到。或坐或站着时,我不免会想一想。想来想去,我觉得应该对公交车上的道德行为进行“公德”与“私德”之分。什么是公交车上的“公德”呢?诸如上车买票,不吸烟,不往地上吐痰,不扔瓜皮果壳等垃圾,不乱喊乱叫,等等,属“社会公德”范围。这种社会性的“公德”是每一个公民都应该遵守的,或者说,遵守这些“社会公德”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正因为任何人都没有“权利”不遵守这种“公德”,所以,倘若违反了这种“公德”,就不但应该受到谴责,有关部门还可以对之进行处罚。什么是公交车上的“私德”呢?诸如上车时不但让老弱病残孕先上并且还扶上一把,下车时不但让老弱病残孕先下并且还帮着提东西,在车上不但不乱扔垃圾并且还把别人乱扔的捡起来——这类行为,就属“私德”范围。一个公民对“公德”的遵守。是天经地义的,丝毫没有什么值得夸耀之处。而一个人的行为放射出“私德”的光辉,则意味着他并不是在尽应尽的“社会义务”,而意味着他特别乐于行善,特别具有爱心,特别愿意为社会为他人服务。这样的人,即使他自己并不夸耀,社会和他人也应该对他报以特别的敬意。

那么,给老弱病残孕让座,属何种范围呢?我想,应该属“私德”的范围。乘车,是一种消费行为,每个人都付出了同样的代价才上得车来,从法理上说,也就享有了同等的“权利”,不存在一些人“理应”为另一些人让座、“理应”为另一些人做出牺牲的问题。换句话说,一个人只要是以规定的价格购买了乘车权,他就有“权利”不给他人让座,他就没有必须给他人让座的“义务”。而如果他把本来可以坐下去的位置让给了他人,他就是做了一件本来可以不做的小小善事,他就应该得到社会和他人的某种程度的肯定和赞美,至少,应该得到被让座者的一声感谢。

而长期以来,把本属“个人私德”范围的让座纳入“社会公德”范围,就使人们普遍有着心理上的别扭和错位。有人之所以不愿让座,或许是出于一种不服气的心理:我也是花钱乘车的,我忙了一天也累得快趴下了,凭什么说我不把座位让出来就是“缺德”,就应该受到谴责?在老弱病残孕这一面,固然大多数都会对让座者或冷或热地道一声谢,但也有视他人的让座为当然者。有人在别人为其让座后,他连正眼都不瞧人一下就坐下了。就是你丢的东西别人捡了还你,你也该说声谢谢吧,可有人坐上别人让出的座位,就像是收回被别人借去甚至偷抢去的东西。还有那种被认为“理应”享有座位者,上得车来见无人让座便发牢骚,出恶语——如果把让座视做“社会公德”,他们这样做却也无可厚非。因为让座了,不过是做了应该做的事,当然用不着感谢;而不让座。则是“缺德”,也理应被埋怨、受责骂。我就见过一白发老妇,从前门上得车后,见无人让座,便破口大骂起来。靠后坐着的我,本来打算给她让座的,她一开骂。我倒索性坐着不动了。我想,您老既然中气十足,看起来颇为壮健,那就站一会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