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薇/文
英国大学向来以治学态度严谨而著称,校园里的诚信当然更是备受重视的问题。
写过论文的人都知道,为了论述自己的观点,不可避免要引用其他学者的文献或观点加以左证。在英国的大学里,这方面有着非常严格的规范和限制。每所大学都有一套自己完整的“论文参考文献引用和防抄袭”的监管体系。
开课之始,每位新生会得到一本“防抄袭”指南,同时,老师会用极其严肃的态度做详细的讲解,甚至可以称得上是再三警告。这已经成为学期初始的一个重头惯例。
在关于剽窃的数据中,首先是要介绍本校采用哪一种参考体系,现在世界学术界主要采用两种参考体系:哈佛体系或者温哥华体系。
紧接着材料用很大篇幅详细说明应该如何做参考,格式应如何,哪些不当的引用方式会被视作剽窃,以及剽窃达到多少时会被惩戒。
那么教授是如何判定学生是否抄袭的呢?用肉眼人力?当然不是,动辄15000词的硕士论文,五花八门的参考书目甚至是电子文献,教授们即便做了一辈子学问,也不见得能全部了解。这时就要请出论文“打假”的“撒手锏”Turn It In了。
Turn It In是“交上来”的意思。具体说,这是一个以网站为平台的“论文防抄袭扫描系统”软件。这个软件集合了“海量得难以置信”的已出版的(英文)经典文献、学术著作、核心期刊、商业数据库等,同时涵盖了所有公众可以查到的互联网上的存盘档,以及所有已经提交到这个网站的学术论文。
我曾就读过的谢菲尔德大学明文规定:学生在提交装订好的纸质作业包括学位论文的当天(提交时间为当天中午12点以前),必须在下午4点之前登录到Turn It In网站的账户中,提交一份内容不能与纸质作业有任何差别的电子版作业。之后,学院会根据扫描结果,判定学生成绩是否真实有效。
我所在的学院,扫描结果的“相似度”不超过20%的,可以顺利通关;如超过20%,学院有关领导将会同当事学生的个人导师、论文导师等组成检查小组,“传唤”当事学生进行问话。轻则修改或重写,重则将受到学校惩戒,甚至开除学籍。情节特别严重的,还可能被起诉。
在毕业论文的评分中,为了公平起见,英国的大学一般采取两校互判的方式。但是,出于保护本校学生的考虑,学校互相允许在正式把学生论文提交到对方院校之前,由本校教授自行在Turn It In系统中扫描学生论文电子版,一旦发现问题,可“关上门自家先解决”。
Turn It In系统检验出来的“相似度”,还包括引用文献时的格式等,如这方面不规范,TurnIt In也将铁面无私地视其为“相似”。我在一次论文提交之前,就曾经在这方面出了问题,并以“相似度18%”被“请进”了谈话室。虽然我感到自己是被“冤枉”的,但是第一次进入“谈话室”,心里还是有些忐忑。
还好“谈话室”的气氛还是比较轻松的,只有我的个人导师和一个学院学术组老师在场。导师出示了一般不会公开的Turn It In扫描报告,这让我有机会一睹这个“打假高手”的真面目。
第一眼先是大吃一惊,报告居然比我的原稿厚出了一倍多。导师在一旁认真地讲解。原来出现18%的原因是:在叙述时对于参考文献的原话,没有做出彻底的转述,也就是没有把原句的意思用完全不同于原句的措辞说出来。而Turn It In学术参考体系中规定,如果无法彻底转述,就一定要加上引号。可以说,我的错误是没有用引号。
虽然心中仍有不服,但是看着18%的红色部分,还真是触目惊心。“证据确凿”,我只能从自身找原因了。“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此“理论”这里根本行不通。唯一的一次被问话,的确是宝贵的一课,它让我更深地体会到:做学问必须绝对严肃,学术的真实性是不容打一丝折扣的。
美国到底强大在哪里
赵红军/文
刚到美国的朋友都会感到,美国与自己的想象差距十万八千里。就像一个网友所写的那样,美国有什么独特的地方?简直就是一个偌大的农村。除了纽约、洛杉矶、芝加哥等大城市之外,其余的地方完全是一幅农村景象。既看不到工业区一栋栋的高大烟囱,也见不到北京、上海、香港一排排鳞次栉比的大楼,街道上也看不到太多的行人,有时候还被突然从旁边蹿出来的松鼠,甚至麋鹿吓一跳。所以那个刚到美国的学生就感叹,自己花了那么多的时间考托福、GRE,结果到了美国才发现,自己完全上当了。
在美国,你看不到太多的工厂,就连到了工业城市芝加哥旁边的密歇根湖,也会发现,那个湖水的纯净简直可以和九寨沟的水媲美。
到商店看看,服装、日用品、球拍、网球、学习用品、小型家电,冰箱、洗衣机、电视、打印机等大部分都是中国制造的,而食用的水果、蔬菜等则大多来自南美洲。跟这些东西的数量比起来,真正美国产的东西其实并不多。但比比就能发现,这些东西多半是技术含量高的,有专利的,在世界市场上占据着较大优势的工业和科技产品,如电报电话业务、飞机制造、航天、汽车制造,太阳能、药品、高级材料、电子工程产品、信息系统、网络科技、海洋生物产品等。
从利润率来看,中国、南美洲来的那些产品,可能只有2%~5%的利润,而美国那些拥有专利的高科技产品的利润率则高达10%~30%。从市场看,中国、南美来的产品所占的市场份额较高,但价格却比较低廉,也常常遭到所谓的反倾销起诉,而美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则比较隐性,因为很多的科技产品看上去是中国、南美造的,但是其核心部件、关键部件却是美国造的。比如有名的双核计算机芯片,一家是Intel造的,一家是AMD造的,都是美国公司。这些产品在市场上已经构成了一种技术垄断,但是你很难用反垄断法律对他们进行制裁、起诉。原因在于你的心脏是我造的,我就隐藏在你身体里面,如果对我进行制裁,你就会受到更大的制裁。
很简单,美国人的策略就是,凡是你能造的,成本比我低的,我干脆就不造,而我要造的通常是你不能造的,或者你能造但质量比较差的、科技含量也比较低的产品。比如,计算机、网络科技中有很多的技术,美国人就拥有专利,但是一旦你们取得了对这种技术的成本或者技术优势,他就不造了,联想收购IBM的PC业务就是一个例子。
看看世界上每年来美国进行博士后研究的人数就知道,这早就成了美国的既定国策。你们好好培养人才吧,辛辛苦苦培养了20~30年,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大学、研究生、博士,只要一毕业,我给他们一个博士后位置,他们就都来了。如果真正是美国所需要的,那就干脆留下来吧,如果不是美国真正需要的,他就得回去。有人说,这就是美国的一种人才“撇脂”战略。中国的初等教育很好,法国、德国的工程教育很好,印度的计算机、信息科技方面的人才很好,你们就努力培养吧,埃及的考古人才不错,你就好好培养吧。博士毕业以后,只要我抛个橄榄枝,他们很快都成了美国的人才,不管种族、不管男女。
美国自1783年(英国承认的时候)立国以后,特别是“二战”以来之所以如此强大,乃是因为它有一个非常高效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在这个市场体系下,只要你有能力,你就会获得相应的报酬与职位。如果我给你的工资高,你就会来到我这儿;如果西部给你的工资高,你就去西部,东部给的工资高,你就去东部。因为你的社会安全、养老保险等都是全国联网的。到了你新居住的城市,只要上社会安全局去申报一下就可以了,所以你可以非常轻松地就在东西南北之间搞定所有的事情。此外,每个人与所在单位之间的合同都是非常市场化的。干满时间,双方正常协商,你有签约的权利,也有不签约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