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征战全能决赛,是2003年世锦赛的事情了。那一次,杨威是带着必胜的信心去的,中国军团的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实力加信念,他相信自己可以将梦想变为现实。可是,他却没有想到,此时命运开始不垂青他了——
在这次世锦赛上,杨威战胜了来自外界和内心的压力,战胜了感冒、脚伤带来的困难,战胜了艰苦的比赛过程,他非常完美地完成了自己的全能比赛。当最后一项自由体操结束后,他兴奋地挥了挥拳头,觉得自己的那口气终于完全抒发出来了。
接下来,杨威要做的就是等待。当夺金劲敌美国的保罗·汉姆稳稳落地的一瞬间,杨威心里的全能梦再次遭遇了彻底的粉碎。一次又一次的狭路相逢,一次又一次的失之毫厘,几乎就要到手的金牌再度为他人摘走,坚强的杨威当场掉眼泪了,没有太多的委屈,只是觉得付出没回报,只是觉得没能证明好自己。应该好好调整一下了,从赛场归来,杨威选择了去旅游,给自己一个短暂的假期,为了来年的雅典能够站上冠军领奖台。
2003年,杨威的所有世界冠军都来自团体项目,没有拿过一次个人金牌。他做梦,都想拿到一块属自己的个人金牌。
十年磨一剑,问鼎最高峰
所谓十年磨一剑也不过如此,面对世界顶级对手的虎视眈眈,杨威知道,自己除了苦练基本功,没有其他的方法。于是,在此后的几年里,他把训练馆当家,把所有的精力都扑在练习上。对于一年才回两次家的杨威来说,看在眼里的人都说:“古有勾践卧薪尝胆,今有杨威尝胆卧薪。”因为长期见不到男友,女友杨云甚至有一次无限辛酸地对杨威的妈妈说:“每次看到小区里那些牵着手一起散步的情侣,我的眼泪就刷刷地直往下掉。”
而此时,在训练场挥汗如雨的杨威正在心里默默发力,他一定要拿下这块全能金牌,献给所有爱他的人以及他爱的人。
可是,谁也没能想到,2004年的雅典之战却几乎成了杨威个人运动生涯的滑铁卢。杨威自己也说不清楚,为什么一向顺畅的体操之路会突然间变得坎坷起来,或许是内向的他,背负了太多人的希望,忽然间有些承受不起……经过了2003年阿纳海姆的波折,杨威心里有了一个结,他对全能冠军的渴望超过了以往任何一次,却没有想到在雅典,他竟然遭遇了最痛彻心扉的失败。
参赛前,杨威把自己的心理素质及身体素质都调整到了最好状态,对于全能冠军,他志在必得。可命运在此时,却偏偏和他开了一个很无奈的玩笑,在比赛中,身经百战的杨威居然在表演单杠项目时,侧身翻转720度,一时失手,几乎整个人掉落在地——全能冠军之梦再度破碎,而谁又会理解,原因却是连训练时都极少出错的失误……那一次,杨威的自信心遭遇严重的挫败,他把自己关在家中,茶饭不思,第一次萌生了退意。这是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想法,他觉得,自己既然在最高峰上都难以问鼎,也许真到该离开的时候了。
可是,困难并没有将杨威彻底打垮。在女友杨云和家人的支持下,杨威决心向奥运全能王继续发起冲击。2006年,杨威的春天再度来到。这一年,他终于获得世锦赛全能冠军,并于2007年蝉联冠军。
2008年8月,这一次,杨威心中的奥林匹克之火在北京熊熊燃烧。他在心中暗暗立下誓言,这次,一定要在家门口拿下奥运会的体操全能冠军。
果然,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他积蓄多年的能量一下子爆发出来。在男子体操的6个环节中,杨威一路遥遥领先,最后以94.575分的高分战胜了所有对手,以近乎完美的发挥毫无悬念地夺得冠军,实现了自己的奥运全能王的梦想。
尽管,为了这一天,他曾无奈地背负“千年老二”的帽子,他苦练体操23年,等待9年,但是当鲜花和掌声一齐袭来的那一刻,当扬威世界的喊声响彻中华大地之时,他觉得,所有的苦,所有的痛,都是值得的。人生,因拼搏而精彩!
唐锡中:在苦难与荣光中奔跑
鲁渝华/文
这是一个关于苦难与坚持的故事,关于人生坚韧和超越的命题。故事的主人公唐锡中,36岁,湖南经仕集团董事长,一个“上不着天、下不挨地”的“70后”商人。
少年的苦难
唐锡中的故事从一长串苦难的记忆中开始。
1979年3月18日,7岁的唐锡中用背篼背着一个10多公斤重的冬瓜,步行3个小时的山路后,到株洲去看望在城里当工人的爸爸。在一个计划经济依旧坚挺、城乡差别横亘的年代,乡下人进城,通常要给城里的人带点象样的东西。
第一次进城便成了刻骨铭心的伤痛。走到株洲终究太远,为求快捷方式,他决定攀爬一辆路过的拖拉机。贴切的场景是:他背着冬瓜,拽着后车板,努力往车里头爬。车突突地前进,拖着他打战的双腿直往前奔……
100米后,他手一松,而后连人带瓜被甩了下来。牙齿磕在石子路面上当即出血,身子翻滚,冬瓜不知去向,路面上一道长长的血印……
“小时候家里太穷,最单纯的动机只想吃顿饱饭,农村人总以为离开农村最好,离开农村就意味着能吃上饱饭。”
打从记事起,唐锡中脑海里体会最为深刻的就是两个字:贫穷。“18岁之前,没有自己固定的床铺。所谓的床,是用红砖和稻草堆成的类似北方的炕一样的东西。腰板硌得生痛,骨节咯咯直响,冬天冻得直抖……”
进城之后,父亲经常加班,他因此时常饿肚子,“两三天是常事”。有一次“几乎就要饿晕过去”的他,忍不住抓起一个刚出锅的油饼往大街上跑,被店老板捉住,一个油勺迎面打来,头上从此多了一个油圈一样的伤疤。后来一个戴近视眼镜的老师给了他一个半馒头,这成了唐锡中进城3年里唯一未被歧视也略感温暖的记忆。
彼时,国家结束了多年的混乱,经济建设开始被高层纳入未来中国发展的轨道。
在株洲,对小摊小贩们铁板一样的管制也开始松动。唐锡中的商业生涯由此开始,1980年暑假的夏天,父亲出了12块钱,在熙熙攘攘的路边支了个摊,他开始卖凉茶。
在满街都是凉茶摊的现实环境下,8岁的唐锡中不得不关起门来琢磨怎样能胜出。他用上招数是,将小碗改成大碗。众人追随,他又将大碗换成有花纹的漂亮的碗。再之后,众人皆换成了漂亮的碗,他干脆挪窝,通过让城管喝免费的下午茶的“贿赂”方式,将茶摊摆到了市中心显要的地段。
他开始被关注,成了株洲城内那个夏天凉茶同行人尽皆知的“神童”。多年之后唐锡中如是回忆:“从8岁开始,我的脑海里就烙上了3个商业道理:1.要赚更多的钱就得比别人想更多的方法;2.赚钱不在于年龄大小;3.要赚钱还需要得到别人的某种特别的帮助。”
那是一段单纯地为求生的岁月,之后,他利用寒暑假和放学后的大部分时间,卖冰糕、盒饭,搭棚卖馄饨,所有能赚钱的“低级生意”都曾尝试。
1984年小学毕业,升重点中学的考试,他落榜。之后,他因“出手迅猛、摔倒在地十几次还能爬起来”,而被选入了株洲市体校,主练自由式摔跤。
唐锡中觉得看到了前途。他起早贪黑,连睡觉都绑着绷带,“几乎就是一种恐怖的努力”。在湖南省五运会上,年龄最小的他摔倒了一个个体壮如牛的对手,其后将青少组的铜牌收入囊中。他以为人生就此熬出头了。
然而运动会载誉归来3个月,体校却丝毫不提及事前答应的户口、工作等“关键问题”,他依旧摸爬滚打,心情却日渐失落。一个暴雨的晚上,他蒙着被子大哭一场,决定不再做“不能解决户口”的运动员。
在后来的几年里,他也曾做过像摆摊卖烟等小生意,但因种种原因都没有什么起色。
生命中的几个意外
1990年,唐锡中决定到外面的世界去闯闯。在深圳一家名为蓝海石油的公司里,18岁的唐锡中做了保安。半年过后,他被提拔为了保安队长,老板赏识他,提拔他一起做业务!而后,在这家几十人的公司里,他又成了总经理助理。
他初次出手就被人“上了一课”。一家河南的贸易公司找上门来,唐锡中自告奋勇地做了甲方的代表。前两次合作顺风顺水,第三次合作,他将100多万元的货物发给对方,对方却杳无音信,从此消失。公司除名、贴大字报通告、大会上检讨……
1991年,他又有些失落地出现在了株洲的街头,拖个小板车,摆地摊卖温州的服装,开始老老实实地过日子。两年后,他有了一个属自己的服装摊口。
他很不甘心。“一生中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那笔损失没有追回来,当你手上突然又有了一二十万元现金的时候,你总会去想,支根铁棍卖服装算什么,要玩就玩大的。”
他到了广东惠州。先是帮人卖摩托车,卖一辆自己得200块钱;而后关系熟络了,自己租个门面卖摩托车,每辆车能赚5000块。一年下来,70多万元轻松到手。
他由此获得了人生第二个机会:与人合伙盖拆迁新楼。一夜之间就赚进了上千万元。23岁的唐锡中觉得人生圆满,“这一辈子光躺在床上吃喝都用不完”。
不过他又在劫难逃。两个月后,针对盖楼的查账开始。利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的钱财全部退了回去,车没了,房没了,钱吐得干干净净,“像一条落魄的狗”。
1996年,他失魂落魄地回到了株洲。租了个7平方米的办公室,搞了个连自己都搞不懂要做什么的“江南物资处”,“雇员两三个”。在此期间,他又折腾过一个4.5万平方米的房产生意,最后也因经营不规范而失败。几番折腾下来,手头铜板所剩无几,精神近乎崩溃。
这年8月,一位初中同学打电话给他,告诉他自己在安徽做铟锭,这个东西在国外市场需求很大,自己招了四五个人,作坊式生产,一年能搞100多万元。
出于想做实业的冲动,唐锡中半夜爬起来买了张火车票赶到了安徽。他还了解到,铟属稀有金属,在电子类产品,比如液晶电视、手机显示屏、ITO靶材(铟锡氧化物)中广为应用,不过炼铟污染严重,加上技术不成熟,因此业内大多以作坊的方式偷偷生产。
对这个陌生的行业,唐锡中心里没底,不过他决定还是先把工厂建起来看看。考虑到污染环境的问题,他把工厂特地选在了湘江边上,租赁了一个废弃的船厂,把自己所有的房产押了,凑了100多万元,然后又找亲戚朋友借了200多万元,炼铟工厂静悄悄地开工了。然而由于污染严重,花了300多万元才建好5个月的工厂在推土机的轰隆声中毁于一旦。
已经说不清楚这是人生的第几次失败了,唐锡中说,当时连哭的感觉都没有了,所有的愤怒与绝望都变成了更强烈的反抗,骨子里唯一的念头就是陪命运好好地斗一斗,玩下去,玩到底!
15天后,他借到了一些钱再一次决定炼铟。一方面是胸中创业之志渐长,另一方面却是暴戾之气渐减,作风日益严谨和规矩,“不能再吃亏了,也吃过太多不守法的亏”,他在第一时间办理了营业执照,株洲市石峰区精铟厂懵懂上路。
初创的工厂面临着严峻的问题:单纯的炼铟工艺并不复杂,但炼铟之后的污染严重,废水怎么排?排到哪里不污染环境?初生的小厂决定向这一“世界级的难题”发起挑战,他则成了“课题组”的总工程师和总设计师。
一场关于环保的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