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匠与儿子
曾颖/文
鞋匠是我们小区必不可少的人,他修的鞋既美观又舒适。
鞋匠不仅鞋修得好,而且心地也很善良,很多孤残老人找他修鞋他都分文不取。他不是不需要那几元钱,而是不忍心。他也因此成为物业管理公司特许在小区围墙内经营的唯一小摊。那些收破烂、卖盒饭、刷皮鞋的外地人,都说他运气好。
然而,他的运气并不像人们羡慕的那么好。他的妻子,那位和他自由恋爱一起私奔出来的乡下女子,在生下一个儿子之后离开了这个世界。她的离去,也带走了那个爱一面哼歌一面补鞋的鞋匠。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只埋头干活的机器。他甚至一整天也不抬头,因为他知道,无论哪个方向都不会再有那个挎饭篮的女人了。
唯一能让他看到妻子身影的,便只有他们的儿子了。这小家伙似乎有穷人家孩子懂事早的天分,每天都安然睡在补鞋挑子里,只在饿急了的时候才小猫一样轻哭两声。每当这个时候,鞋匠就会从怀里取出奶瓶,把带着体温的米糊放进那小鸟一样的口中。小区的婆婆奶奶们看到这幅景象,纷纷回家,把孙儿们不吃的奶粉和不用的衣物找出来给了他。家中有婴儿的人,甚至还给他送来自家孩子消化不完的母乳。
小家伙吃着百家奶一天天长大了。鞋匠却并不因此就有所松懈,他对儿子的关心更进了一层。冬天水冷,他用嘴含温了才给儿子喝。每顿的冷饭,他都是先嚼暖了才喂给儿子吃。儿子是鞋匠唯一的欢乐。只有儿子咯咯笑的时候,人们才能看到鞋匠笑。他二十几岁的脸居然比四十岁还沧桑。
日子过得很快,转眼间儿子就五岁了。五岁的儿子很懂事也很听话。能帮父亲递钉子、锤子,抹鞋上的灰尘,干起活来居然很老练,惹得过路的人们都跟鞋匠开玩笑说:哟,你真有福气,都有接班人了。
鞋匠听了这话,像被人点了穴一样,半天不动一下。之后,他就开始留心学校的事,每有人来补鞋,他便要向人打听小孩上学的事。越听,越没有信心。城里的人们说:我们有城市户口,娃儿读书都贵得吓人,你嘛……
五岁的娃娃即将到来的读书问题使鞋匠像嗅到冬天气息的松鼠那样充满了紧迫感。但他为孩子找读书的机会显然比松鼠找松果难得多,鞋匠因此显得更加绝望,整天神不守舍,甚至将刘大爷的鞋送给了张大妈,而又将陈先生拿来上线的鞋钉上了铁掌。
几天后,小区里流传出一个消息,说鞋匠要将儿子送出去,什么条件也不要,只要对方是有文化的人家。大伙起初不相信,去问鞋匠,鞋匠点头说是,他无论如何也不想让儿子像自己这么活。
有几对无儿女的中年夫妇来找他,他问过对方的职业之后,摇摇头。后来,有一个工程师来找他,他想了半天,把孩子使劲抱在怀中一会儿之后,就同意了。工程师给他五千元钱,他没要。
鞋匠又开始埋头补鞋。儿子常穿件新衣服来摊边,照样递锤子抹鞋子。每当这时,他总会挥手让他走。儿子不走,他就抬手吓他,吓也吓不走。终于有一天,他发火了,抱起孩子,狠狠地打了他一顿。这是这个苦孩子在这个世界上挨的第一顿打。从此,孩子再没敢在鞋匠面前出现,远远地躲在远处看他。工程师夫妇于心不忍,就来找鞋匠说:这事……还是算了吧。鞋匠一听,就急了,又是摇头又是摆手,说一定会有办法的。会有办法的。
第二天一早,鞋匠和他的鞋摊一起消失了。
小区再没有了鞋摊,有几个外地鞋匠想进来填补空白。被保安们骂走了。保安都是乡下人,他们都说受不了鞋匠的儿子盯着鞋摊的眼神……
藏在牙膏里的爱
子沫/文
父母的家在离北京大约两小时车程的小城,我稍有空闲就可以回去。
有一年“五一”长假,我和先生因为搭一个便车回去,没来得及带洗漱用具。晚上,我找来一支干净的牙刷,准备挤牙膏,一看父母用的居然还是那种老掉牙的白玉牙膏,而且挤得干干瘪瘪的,我使劲挤了半天才挤出来,往嘴里一刷,不知是什么味儿。我平日是个生活极其讲究的女人,每日要用的东西一定是买最好的,牙膏牙刷我是非佳洁士、高露洁不用,而且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换一种口味:薄荷清凉型的、茶树香型的、金银花的,只要有什么新品种我都要试一试;牙刷也是那种波浪形手感好的,连刷牙的杯子都是白亮透明的那种。这样想着的时候,牙刷有些硬,一不小心我的牙齿就出血了,我含着满嘴的泡沫冲着妈妈喊:“妈,你这是买的什么牙刷呀,咱家又不是没钱,这点小钱都舍不得花,你看你们过的什么生活!”妈妈笑笑,并没说什么。
第二天早上睡到太阳晒得老高,我才不情愿地起床了,妈妈早把红枣稀饭小泡椒端到了桌上。我找洗脸毛巾,绕到门后一看,父母的毛巾用得都发硬了,我用妈妈的毛巾擦了一下脸,扎得脸有些疼,我赶紧在开水里泡了半天才用。我平时用的毛巾都是ESPRIT,二三十元钱一条,特别熨帖,用到稍微有些发硬了,我就会换掉做抹布,换掉的时候通常还有几成新,一条毛巾使用绝不会超过一个月,而妈妈的毛巾好像已经用了大半年了。我用泡好的毛巾一边洗脸一边抱怨地对先生说还是自己家里舒服。
秋天到来的时候,妈妈来我们家小住,我给她准备了新毛巾新牙刷,她都舍不得用,还是坚持要用她带来的旧毛巾。
有一天,一位很多年未见面的外地朋友突然要来串门。我开始整理房子,一看卫生间里挂的旧毛巾,与洁白的盥洗池很不相称,我有些不高兴地说:“妈,赶紧把旧毛巾扔掉吧,到时候朋友来咱们家看到了像什么样子。”妈妈没说什么,只是把毛巾塞到包里,把我的新毛巾挂在上面,但是她却一直没用。等朋友走后,她又把旧毛巾拿出来了,还说:“好好的为什么要扔掉?”我摇摇头,觉得妈妈真是不可理喻。
12月份的时候,单位进行最后一批福利分房,要先交3万元。我们一下子还真拿不出来这么多钱。我不属会存钱的那类人,平时的消费项目太多了,吃要好的用要好的,哪知道什么备用?那一天,我一筹莫展,背着妈妈小声地和先生商量办法,最后和先生互相埋怨,差点吵了起来。那天晚上我第一次失眠了。
没想到,第二天妈妈就急着回去了。当天晚上,妈妈再次敲响了我家的门。一进门,妈妈突然拿出了一个大纸袋。我疑惑不解,在妈妈的示意下打开一看,原来是2万元钱。妈妈说:“这是我和你爸为你们准备的,孩子年轻总有用钱的时候,我和你爸老了,不为儿女们存点钱还能干什么呢?”我的眼泪一下就下来了,我想起了妈妈挤得干干的牙膏和带着破洞的毛巾……
我们用父母给的钱顺利地交了房款。不久后妈妈又回老家了,这么多年,我第一次怅然若失,也第一次想到了该为父母做点什么。
一个秋日的周末,下班后我拒绝了朋友的邀请,去了一趟超市,精心挑选一些妈妈喜欢的那种薄荷味的牙膏,还有那种长长刷柄和软软刷毛的牙刷,另外还选了几条不同色彩宽大的毛巾,贴在脸上无比熨帖,花费也就不到50元,可我知道它们将每天陪伴父母就觉得很欣慰。
那天回家后,我趁妈妈没注意,悄悄地把门后的毛巾牙刷都扔掉了,然后挂上了几条焕然一新的毛巾,并且贴上了小纸条:妈妈洗脸、爸爸洗脸、妈妈洗澡……我让先生重新钉了一排挂钩,一共9条毛巾。妈妈晚上洗脸的时候显然很意外,不过,她没问我,只是对父亲说:“女儿有这份心意,我们就领了吧,别说,好东西就是不一样。”
那以后,我悄悄地为父母换着洗发水、牙膏、内衣,等等。
其实,现在想想做这一切并不难,只要你用心去发现那藏在牙膏里不起眼儿的爱。
一辈子的秘密
黄邦寨/文
我家兄弟俩,我是小儿子,可母亲疼的偏偏是哥哥。哥哥大我一岁,两岁时患了一场病,那时,我们家刚从广西迁到重庆,父母都很忙,把哥哥的病耽搁了,哥哥就成了个瘸子,走路一跛一拐的。
记忆中,母亲从小就偏爱哥哥,我从小学到初中,都是拣哥哥的旧衣服穿。过年时,母亲到供销社扯上几尺布。给哥哥做新衣,每次都没我的分儿。有次,我实在忍不住了,哭个没完,冲着母亲喊:“他一个瘸子,能穿出什么样来,还老给他买新的。”母亲一听,像被马蜂蜇了般,扬手就给了我一耳光。我哭得更凶了,倒是哥哥过来哄我:“别哭了,衣服做好了,先给你穿行吗?”
哥哥为人老实,在村里人缘好,却一直成不了家,谁愿把姑娘嫁给一个瘸子呢?父母只有干著急。
那年,我从师范毕业分到家乡县城教中学,半年后的一天,我与同窗女友领了结婚证,我们高高兴兴回家,把大红的本子往父母面前一送,报个喜。
母亲从箱底拿出1000元钱,说给我们结婚用。父亲嫌她给得太少了,让她多拿些。母亲不理睬:“说不定老大啥时遇上合适的女娃子,也要钱用呢。就这些吧,你俩都上班挣钱,日子孬不了。”这时,我发现妻子眼里掠过一丝不满。
在我们婚后三个月,哥哥终于说妥了一门亲事。这时,母亲却一下子就拿出一万多块钱,很风光地为哥哥办了婚事。这时,妻鸣不平了:“你母亲哪是没钱,都给老大攒着呢,没见过这么偏心的妈!”我嘴上不说,心里却有点别扭。打这以后,我和妻子很少回家。尽管母亲捎信让我们回去过年,可我们却只去岳父家。
母亲实在太想孙子了,好不容易进城一趟。进屋就从兜里掏出一把糖给我儿子。妻子却不给她好脸色看。母亲没话找话,指着电视说:“电视这么大,新买的吧?”妻子却话中有刺:“刚买没几天,一点点地置办呗。我们结婚时什么也没有,现在不也全了。人哪,啥时都得靠自己。”
母亲知道这话是有意说给她听的,脸有些红,坐了一会儿就走了。后来,哥哥告诉我,母亲回家后,坐在床上抹了半天泪。
那年,父亲患脑血栓,病很重,把母亲和我叫到跟前交代后事:“老么结婚时我们没帮上啥,等过几年村北咱家那片林子成材了,也值万儿八千的,就归老么吧。他娘,别忘了手心手背都是肉啊!”不久,老人家就咽了气。我和妻子都觉得爸好,不是为钱,就为他老人家这点心意。
父亲去世后,母亲的身体也一落千丈,很快消瘦下来,咳嗽不止。
一晃三年过去,母亲把林子卖了1万元,她马上用这钱买砖将她与哥合住的房子翻修了一遍。起初,哥哥坚决不同意,说这钱是爸留下来给弟弟的。母亲就瞪着眼睛说:“我还没死呢,这钱怎么用我说了算!”
妻闻讯后,马上把一腔怨气全撒向我:“没见过这样的妈,心眼长在肋巴骨上了,连老爸留给咱们的也要变相给老大,真怀疑你到底是不是你妈生的!”面对盛怒的妻子,我只有沉默。
房子刚修好,母亲就查出了肺癌,且是晚期。
那天晚上,母亲知道自己不行了,特意请人把我叫到身边,拉着我的手,看了我半晌,眼角就淌下泪来。我说:“妈,您有啥话就说,我会听的。”妈点点头,说:“娃呀,你哥苦啊,以后,你一定要多照应他!”
我心里真有点不是滋味,但还是对母亲说:“您放心,只要我锅里有。哥碗里就有。”母亲这才舒了口气,然后,又好像有什么难言之隐。她沉默着,也不看我,好一阵才说:“娃,别怨娘偏心,你哥苦啊。”我没说话,母亲用力握了握我的手,一松,人就去了。
按老家规矩,老人过世,儿孙们要拿一床老人们用过的被子,取“辈辈相传”之意。嫂子要我们也拿一床,可妻子执意不要,说生前就没得过老人的好处,死后更不用了。我知妻子的心里有疙瘩,也没强求,只拿回父亲生前留下的几本书,权作个纪念吧。
母亲去世一个月后,我因工作上遇到一个古体字,想查查父亲留下的《康熙字典》,没想到从里面翻出一封信,那纸早已泛黄,脆脆的。一看内容,我不由愣了——原来,我哥竟是爹当年与一位北京女知青的孩子,女知青返城时,抛下爹和哥哥,并说这辈子都不会再回来了,要爹重新给哥找个妈。
此时此刻。往事一幕幕重现眼前,我终于明白了为何父亲从来不带哥哥回老家,因为老家人都知道哥的亲娘在北京呀!母亲一生对哥哥如此偏爱,原来是因为他没有亲娘,而且又是残疾!所以,母亲才宁愿将爱多点给这个非亲生骨肉啊。可惜,母亲走后,我才读懂她老人家埋藏在心底的秘密。好后悔错怪母亲这么多年!
大哥
江航/文
这年中秋夜,我在上海,像往常一样,准备往北方小城的家中,给母亲打电话问候中秋。母亲却先打来了。简单问候后,母亲的话语忽然低沉下来,对我说,你大哥要离婚。
母亲的声音低如耳语,我在电话这头却听得心内巨震。问及原由,母亲轻叹一声,开始慢慢细数起那些过去我从不知道的往事。
电话那头,母亲用了一个小时,打开她已经苍老的回忆。她有些内疚,有一些不知所措。我几乎是一语不发,静静地听母亲说。
我从来不知道,在我大哥的生命中,曾经有一段如此多情的记忆。
之前,我一直以为,大哥和大嫂的感情是沉默中带着甜蜜。母亲的电话彻底粉碎了我的这种感受。我忽然发现,原来我从没有真正地了解过我大哥。
这种感受,令我和母亲一样,觉得很内疚,觉得自己对大哥的关心实在是太少。
论及年龄,我比大哥小17岁。所以从小,大哥在我眼中的角色,便是长兄如父。父亲去世得早,家里孩子多,我排行老么,除了大哥,上面还有三个兄姐。家里的孩子中,只有大哥没有读过大学,但他的学习成绩确实是非常优秀的。可为了让我们可以继续念书,大哥在1978年高中毕业后,就开始工作了。
以前,我一直以为是母亲的安排,后来才知道,是大哥执意要这样做,放弃可以高考的机会,只是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我母亲没有工作,多年来都是做一些小本生意养活我们几个兄弟姐妹。
我母亲每次在电话里,倒是常常提醒我们,要记得对大哥抱有一颗感恩的心。然而,我也只是在逢年过节,给大哥一家打个电话而已。
也许,因为年龄上有太大的差距,所以从小我也习惯和大哥保持着一种固定的沉默,在家里,话不是特别地多。当然,我如果愿意和他说什么事,他是很乐意听的。
在我的记忆中,几乎从来没有听过他讲自己的事情。就是有一年例外,那年,我已读小学三年级,很喜欢美术。班里同学画画都是用蜡笔,有的是用彩色铅笔。只有一个同学用的是水彩笔,画出的色彩是最棒的。很令人羡慕。有一天,我就背着我母亲,去央求我大哥,希望他可以给我买一套12色的水彩笔。
在那个年代,工人们的工资一个月也就是几十块钱。而一套12色的水彩笔,在当时需要花8块多才可以买到。
我大哥当时并没有答应我,也没有立刻就拒绝我。我记得,那天是黄昏,我刚放学,他下班也没有多久。我说了之后,他没有吭声。只是让我跟他来,他说要给我看一样东西。
那天,大哥在他房间里的一张写字台最底下的抽屉里拿出一个本子。他淡淡地笑着,把本子递给我看。我就接了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