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知道纸条上有两排黑蚂蚁似的字,却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我不想让伙伴知道,只好畏畏缩缩地把纸条交给父亲。
父亲扫了一眼,说:“她说她要上学去了,还说谢谢你的鱼呢。”
一直不曾红过脸的我突然就脸红了起来。
父亲皱着眉头沉默了一会儿又说:“你才多大?以后不许和她来往!”他顿了顿,“她是个哑巴,不会说话,唉……”
哑巴?我感到有雷声滚过心头。
那一夜,我整夜无眠。上天剥夺了她说话的权利,索性把听话的权利也收走了,只给她一个简单的生活。难怪不管我说什么,她都只是笑笑!
第二天,我早早就起来,郑重地对父亲说:“爸,我要上学,我要识字!”
父亲似乎是吃了一惊,他看了我一眼后才说:“这次可是你自己说的,如果再像以前那样……”他在我面前晃了晃簸箕似的大手。
我点点头。我知道我会好好读书的,因为我有一个美好的希望。
再见了,我静静的黄河湾;再见了,我香香的黄河鲤;再见了,像阳光洒在芦苇荡的岁月。
永远的初恋
[加拿大]殷登国/文
西汉人韩婴《韩诗外传》里有个故事:
有一天,周游列国的孔子,来到一个名叫少源的地方,他在郊野看到有个妇女很伤心地哭泣着。就叫随侍的弟子前去探问,看有没有可以帮忙的。
弟子走到妇人面前,问道:“我的老师孔夫子问您,为什么哭得这样悲伤呢?”
妇人说:“刚才我在割草时,不小心把我丈夫给我的一枚蓍草编的簪子弄丢了,找也找不到,所以很难过。”
弟子说:“一枚用蓍草编的簪子值几个钱,值得这样悲伤吗?”
妇人说:“那是我与亡夫从前谈恋爱时,他送给我的定情之物,那不是一枚普通的簪子啊,我怎能不痛心呢?”
孔子听了之后,对弟子们说:“真心挚情,哪怕是一枚草簪,也胜过金簪玉簪啊。”
相信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经历:年轻时和异性谈恋爱,两个人都没有钱,不能送对方很昂贵的礼物,不能带对方去豪华的餐厅,不能常去看电影、上舞厅……只能在很小很小的饭店里点最便宜的东西吃,然后手牵手一同轧马路,却是一生中最甜蜜幸福、最珍贵难忘的经历;很久很久以后,也许是同初恋的对象,也许是同另外的人结了婚,并且有了很好的工作、有了很多的钱,可以天天去情调最好的西餐厅吃牛排、去最高级的饭店吃日本料理。我们可以买金项链、钻戒和昂贵时髦的衣物送给对方,我们可以选择海内外著名的观光胜地前往旅游……可是,爱情却已经褪色了,不再像当初那样甜美,连钻戒和金项链也没有初恋时情人送的那个像玩具一样的镀金戒指、镀银链子那般珍贵。
不是我们被岁月淘洗得挑剔了,而是当初那种纯真朴实的感情已不在了。日常生活里掺杂了太多无法逃避的现实——名位的计较、金钱的盘算、工作的压力、生活的刻板、无可推卸的责任、对未来的无力感和不确定感、病痛的纠缠……都使我们变得庸俗多虑,变得不浪漫、不可爱,也无法爱人。
我们拥有了财富、名位,拥有了许多物质上的享受,可是,我们却不再拥有爱情。当我们开著名贵的轿车偶尔到溪边去旅游时,我们最羡慕的竟是车窗外路边背着背包行走的一对年轻的恋人。
是的,什么都有了,就是没有爱情。是的,金钱是万能的,它可以买到享受、买到欢乐、买到物欲的满足,可以买许多许多的钻戒,可是它却买不到一个深情的男子用草编的簪子,买不到爱情。
这就是那个割草的妇人在遗失了那枚草簪后会那样悲哀痛哭的原因。
当岁月流逝,当我们变得愈来愈市侩、愈来愈不浪漫时,我们所能拥有的,只剩下初恋时美好的回忆和当时那段甜蜜爱情的见证——一枚情人亲手编的着草簪子。如果连这枚草簪都无法拥有,我们怎能不痛哭流涕呢?
花香,逃不出爱的手心
刘继荣/文
躺在病床上的时候,看一切都像生了病,自己没有力气走路,便感觉什么都不会走路。你看窗外的树,站了多少年,眼睁睁看着一树的青翠繁华,转瞬间凋敝冷落,看看这棵树,就像看到了自己。
孩子来了,他永远是开开心心的,他还不知道医生已经宣布,妈妈可能要永远躺下去,如果没有奇迹发生的话。
他跑进跑出,没有一刻闲着。小小的脸上总有几道带泥的汗迹。
他拿着我的杯子,那是一只很精致的杯子,杯盖是淡蓝色的,里面藏着一个翠蓝的贝壳,仿佛藏着一小角凝固着的秋日的天空。
“妈妈,我给你提了一只蝴蝶来!”蝴蝶在杯子里挣扎着,样子很狼狈,美丽的翅膀处处碰壁。
“妈妈,我给你摘了一朵花来!”花儿是白色的,在空杯子里躺着,杯子如同一张透明的网,网住一朵灰白的预言。
“妈妈,我给你把秋风捉来了。”他轻轻把杯子放在我的耳边,小心翼翼地打开盖,“你听,风的声音,是秋风。”
可是杯子里真的什么也没有,空空的,是空空的啊。风把一切都带走了,它自己又怎么肯留下来呢?
“妈妈,我给你把阳光捉来了。”杯子贴住我的手心,有微微的暖意。
“你闻一闻,跟去年的阳光是一样的味道。”
我想起去年秋天,我穿着几乎及地的长裙,行走在秋风里,满树萧萧的秋风,满天飘荡的白云,远处是堆雪的天山。
我用尽全力去推他的手,推开那只比梦还空的杯子。
孩子跑了出去,蝶舞、阳光、花香、秋风,还有整个秋天都随他一道跑了出去,可是,我却无力去追,屋子里只有我和一地的杯子碎片。
过了一会儿,孩子飞快地跑进来,眼睛里还是湿的,可是却有一种奇异的光彩:“妈妈,你的病快好了,你已经有力气推人了!”是吗?我大吃一惊,是啊,为什么我刚才没有意识到呢?我居然能够有力气推开孩子!那些碎片向我证明刚才的一切都是真的。那个杯盖没有碎,里面有一小角秋天明朗的天空,蓝蓝地凝固着,犹如一个单纯的笑。
一场大雪之后,我终于可以扶着孩子的手走路了。
大朵大朵的雪花在我的周围开放,我感觉那些花儿是从我的头发里开出来的,是从我的手指间开出来的,有阳光的味道,有花香的味道,有你在平淡而艰难的人世间体会到的一切味道。
轻盈的蝴蝶逃得真快,飘逸的花香逃得更快,等你听到它们的笑声时,已经没有了影子。越美丽的东西逃得越快,可是它们终究逃不出爱的手心,因为爱是一切美的归宿,它们迟早要回去。而那个小小的手心,小小的地方,就是爱逃不出的家园。
寂寞濠梁
王充间/文
从小我就很喜欢庄子。
这里面并不包含着什么价值判断,当时只是觉得那个古怪的老头儿很有趣。庄子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故事大王”,他笔下的老鹰、井蛙、蚂蚁、多脚虫、龟呀、蛇呀、鱼呀,都是我们日常所能接触的,里面却寓有深刻的人生哲理。他富有人情味,渴望普通人的快乐,有一颗平常心,令人于尊崇之外还感到几分亲切。
不像孔老夫子,被人抬到了吓人的高度。孔夫子是圣人,他的弟子属贤人一流。连他们都感到,这位老先生“仰之弥高,钻之弥深,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带有一种神秘感,说“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我们这些庸常之辈就更是摸不着门了。老子也和庄子不一样,知雄守雌,先予后取,可说达到了众智之极的境界。但一个人聪明过度了,就会给人以权诈、狡狯的感觉;而且,一部《道德经》多是为统治者立言,毕竟离普通民众远了一些。
若是给这三位古代的哲学大师来个形象定位。我以为,孔丘是被“圣化”了的庄严的师表,老聃是智者形象,庄周则是一个耽于狂想的浪漫派诗人。
老子也好,孔子也好,精深的思想,超人的智慧,只要认真地去钻研,都还可以领略得到;可是,他们的内心世界、个性特征,却很不容易把握。这当然和他们的人格面具遮蔽得比较严实,或者说,在他们的著作中自身袒露得不够有直接关系。特别是老子,五千言字字珠玑,可是,除去那些“微言大义”,其他就“无可奉告”了。
庄子却是一个善于敞开自我的人。尽管两千多年过去了,可是,当你打开《庄子》一书,就会觉得一个鲜活的血肉丰满的形象赫然站在眼前。他的自画像是:“思之无涯,言之滑稽,心灵无羁绊。”他把生活的必要削减到了最低的程度,住在“穷间陋巷”之中,瘦成了“槁项黄馘”,穿着打了补丁的“大布之衣”,靠打草鞋维持生计。但他在精神上却是万分富有的,他“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万物情趣化,生命艺术化。他把身心的自由自在看得高于一切。
他厌恶官场,终其一生只做过一小段“漆园吏”这样的芝麻绿豆官。除了辩论,除了钓鱼,除了说梦谈玄,每天似乎没有太多的事情可干。一有空儿就四出闲游,“乘物以游心”,或者以文会友,谈论一些不着边际的看似无稽、看似平常却又富有深刻蕴涵的话题。
一天,庄子和他的朋友惠施一同在濠水的桥上闲游,随便谈论一些感兴趣的事儿。
这时,看到水中有一队白鱼晃着尾巴游了过来。
庄子说:“你看,这些白鱼出来从从容容地游水,这是鱼的快乐呀!”
惠施不以为然地说:“这就怪了,你并不是鱼,怎么会知道它们的快乐呢?”
庄子立刻回问一句:“若是这么说,那你也不是我呀,你怎么会知道我不晓得鱼的快乐呢?”
惠施说:“我不是你,当然不会知道你了;你本来就不是鱼,那你不会知道鱼的快乐,理由是很充足的了。”
庄子说:“那我们就要刨刨根儿了。既然你说‘你怎么知道它们的快乐’,说明你已经知道我晓得了它们,只是问我从哪里知道的。从哪里知道的呢?我是从濠水之上知道的。”
还有一次,庄子正在濮水边上悠闲地钓鱼,忽然,身旁来了两位楚王的使者。他们毕恭毕敬地对庄子说:
“老先生,有劳您的大驾了。我们国王想要把国家大事烦劳您来执掌,特意派遣我们前来请您。”
庄子听了,依旧是手把钓竿,连看他们都没有看一眼。说出的话也好像答非所问:
“我听说,你们楚国保存着一只神龟,它已经死去三千年了。你们的国王无比地珍视它,用丝巾包裹着,盛放在精美的竹器里,供养于庙堂之上。现在,你们帮我分析一下:从这只神龟的角度来看,它是情愿死了以后被人把骨头珍藏起来,供奉于庙堂之上呢?还是更愿意像普通的龟那样。在泥塘里快快活活地摇头摆尾地随便爬呢?”
两位使者不假思索地同声答道:“它当然愿意活着在泥塘里拖着尾巴爬了。”
庄子说:“说得好,那你们二位也请回吧。我还是要好好地活着,继续在泥塘里拖着尾巴爬的。”
你看,庄子就是这样,善于借助习闻惯见的一些“生活琐事”来表述其深刻的思想。他的视听言动以及人生观、价值观,都在《庄子》一书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虽说“寓言十九”,但都切近他的“诗化人生”,活灵活现地画出了一个超拔不羁、向往精神自由的哲人形象,映现出庄子的纵情适意、逍遥闲处、淡泊无求的情怀。
就这方面来说,这两段记述是很有代表性的。后来,人们就把它概括为“濠梁之思”。而在崇尚超拔的意趣、虚灵的胸襟的魏晋南北朝人的笔下,还有个更雅致的说法,叫做“濠濮间想”。典出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晋简文帝到御花园华林园游玩,对左右侍从说:“令人领悟、使人动心之处不一定都在很远的地方。你们看眼前这葱葱郁郁的长林和鲜活流动的清溪,就自然会联想到濠梁、濮水,产生一种闲适、恬淡的思绪,觉得那些飞鸟、走兽、鸣禽、游鱼,都是要主动前来与人亲近的。”
东坡居士曾有“乐莫乐于濠上”的说法,可见,他对这种体现悠闲、恬淡的“濠濮间想”,是极力加以称许并不懈追求的。只是,后人在解读“乐在濠上”和“濠濮间想”时。往往只着意于人的从容、恬淡的心情。而忽略了“翳然林水”和“鸟兽禽鱼自来亲人”这物我和谐、天人合一的自然环境。
作为禀性淡泊、潇洒出尘的庄周与苏轼,认同这种情怀,眷恋这种环境,应该说,丝毫也不奇怪。耐人寻味的是,素以宵衣旰食、劬劳勤政闻名于世的康熙皇帝,竟然也在万机之暇。先后于京师的北海和承德避暑山庄分别修建了“濠濮间”和“濠濮间想”的同名景亭。反映他对那种淡泊、萧疏的闲情逸致和鱼鸟亲人的陶然忘机也持欣赏态度。这是否由于他久住高墙深院,倦于世间尘劳,不免对林泉佳致生发一种向往之情,所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