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读名人传记悟平凡人生
13192900000059

第59章 洛克菲勒

石油大王(1839—1937)

世界有名的石油大亨,美国社会“工业血液”的垄断者,以其独到眼光和超人胆量,树立了一个家族的闪亮招牌。

洛克菲勒赚的第一块钱,是帮助他的母亲养殖火鸡。直到晚年,他还在他的8000英亩的农场上喂养了一窝火鸡——为的是能使他回忆起童年时代的情景。

他把母亲给他的小角币都收起来,放在壁炉上的一个茶杯里。他曾为一个农场工作,每天的报酬是三角七分钱。就这样,他靠做工赚到的工钱加起来总共有50美元。他把这50美元借给他的雇主并收取七厘的利息,结果发现一年所得的利息相当于他作10天苦工的酬劳。

他说道,从那时起,他就决心要让金钱作他的奴隶而不是他做金钱的奴隶。

洛克菲勒的父亲说过:“我每次都尽可能地‘骗’自己的孩子们,因为我希望他们变得精明一些。”在家里接受的这种商业教育使洛克菲勒受益匪浅,大大擦亮了他作为生意人的眼睛。幸亏他的母亲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能够把一些基督教的价值观念灌输给年幼的洛克菲勒,使他接受的教育不至于过于偏差。他母亲的影响体现在洛克菲勒后半生的生活中,那时他已经成为一位慈善家,把5亿多美元的巨额财产捐助给公众和慈善事业。

一心只想赚钱当阔佬的洛克菲勒对上学不感兴趣。他中学毕业之后,曾在一个商业学校上了几个月学,但在16岁时,他就放弃了一切学校的功课。

1839年7月8日,约翰.洛克菲勒出生于纽约州哈得逊河畔的一个小镇。他父母的个性截然不同:母亲是个一言一行都皈依《圣经》的虔诚的基督教徒,而父亲却是个讲究实际的花花公子。洛克菲勒作为长子,从父亲那里学会了讲求实际的经商之道,又从母亲那里学到了精细、节俭、守信用、一丝不苟的长处,这对他日后的成功产生了莫大的影响。

洛克菲勒14岁那年,放学后,常到码头上闲逛,看商人做买卖。1855年中学毕业后,便决定放弃升大学,到商界谋生。当年9月26日,他在一家经营谷物的商行当上了会计办事员。从此,这个日子就成了他个人日历中的喜庆纪念日,他把它作为第二个生日来庆祝。因为就在那儿,他开始了学做生意。

1858年,年仅19岁的洛克菲勒向父亲借款1〇〇〇美元,加上自己积蓄的800美元,与比他大10岁的克拉克合股创办了一家经营谷物和肉类的公司。这是洛克菲勒办的第一家公司。由于经营顺利,第一年就做了4.5万美元的生意,净赚4000美元。第二年年底净赚1.2万美元,洛克菲勒分得6000美元。

这时候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已经发现了石油,成千上万人像当初采金热潮一样拥向采油区。一时间,宾夕法尼亚土地上井架林立,原油产量飞速上升。克利夫兰的商人们对这一新行当也评然心动,他们推选洛克菲勒去宾州原油产地亲自调査一下,以便获得直接而可靠的信息。

经过一段时间考察,他回到了克利夫兰。他建议商人不要在原油生产上投资,因为那里的油井已有72座,日产1135桶,而石油需求有限,油市的行情必定下跌,这是盲目开采的必然结果。他告诫说,要想创一番事业,必须学会等待,耐心等待是制胜的前提。

3年后,原油一再暴跌之时,洛克菲勒却认为投资石油的时候到了,这大大出乎一般人的意料。他与克拉克共同投资4000美元,与一个在炼油厂工作的英国人安德鲁斯合伙开设了一家炼油厂。安德鲁斯采用一种新技术提炼煤油,使安德鲁斯一克拉克公司迅速发展。

这时,洛克菲勒尽管才20出头,做生意已颇为老练。他在耐心等待,冷静观察一段时间后,决定放手大干了。可他的合作者克拉克这时却举棋不定,不敢冒风险。两个人在石油业务的决策上发生了严重分歧,最后不得不分道扬镳。

两人都知道石油前景广阔,在拍卖公司产权时都不肯放弃他们原来的经纪行在安德鲁斯一克拉克公司的股权,彼此喊价的情景十分激烈。最后,洛克菲勒终于以7.25万美元取得了胜利。他后来在回忆这个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时刻时说:“这是我平生所作的最大决定。”从此,他把公司改名为“洛克菲勒一安德鲁斯公司”,满怀希望地干起了他的石油事业。

当时的石油业,秩序还十分混乱,生产过剩,质量较差,价格混乱……激烈的角逐已现端悦,洛克菲勒的公司就像汪洋大海中的一叶小舟,随时都有沉没的危险。洛克菲勒意识到,必须把自己的企业扩大,船大才能抵御惊涛骇浪的冲击。他果断地说服自己的弟弟威廉参加进来,建立了第二家炼油公司,并派他去纽约经营石油进出口贸易,尽快打开欧洲市场。

要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扩大市场,首要的是制定质量管理标准,削减成本,降低价格。他向银行贷款,新建了一座堪称“标准”的新炼油厂,生产出标准的煤油,很受人们的欢迎。

从一开始,他就把目光转向国际市场。他在纽约开设的办事处,专门向东海岸和国外出售公司产品。他尽可能削减各种成本,如自制油桶,并买下一家化学公司,自制炼油用的硫酸。为了免付铁路运输费用,他还购买了油船和输油管。年轻时的节约习惯,被洛克菲勒用到了生产中,发挥出巨大的效益。

洛克菲勒热衷于公司间的联合,他联合了两位资金雄厚、信誉很好的投资合作者。三年之后,也就是1870年1月10日,创建了一家资本额为100万美元的新公司,它的名字就是标准石油公司。身为公司创办人和总裁的约翰·洛克菲勒当时年仅30岁。

科学的管理、精细的经营、高质量的产品为标准石油公司赢得了声誉,也具备了坚实的竞争能力。1865年洛克菲勒初进石油业时,克利夫兰有55家炼油厂,到1870年标准石油公司成立时只有26家生存下来,1872年底标准石油公司就控制了这26家中的21家。

洛克菲勒讲求效能,憎恨浪费精力、浪费成本的无谓竞争。他讨厌当时通行的那种一次次降低价格,直到把竞争者赶出这个行业,再随意抬高价格的竞争方式。他向竞争者们提供现金或标准公司的股票,来换取他们的炼油厂的所有权,结果大多数人都同意将工厂出卖给标准公司。可以说,他是认识兼并价值的一名先驱者。在兼并公司的同时。洛克菲勒还网罗了一批能人干将,这些人都成了他的得力助手。用他自己的话说:“那价值远远超过被兼并的所有公司。”

到1879年底,标准公司作为一个合法实体成立刚满9年,就已控制了90%的全美炼油业。到了1880年,全美生产出的石油,95%是由标准石油公司提炼的。自美国有史以来,还从来没有一个企业能如此完全彻底地独霸过市场。

随着洛克菲勒的石油帝国的发展,因本身庞大而导致的难以控制的危险性也越来越大。洛克菲勒清醒地看到这一弊病并引起重视。正在这时,洛克菲勒在一本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现一篇文章,里面写道:“小商人时代结束,大企业时代来临。”他感到这与自己的垄断思想不谋而合,就对文章予以高度评价,并以高达500美元的月薪聘请文章的作者多德为法律顾问。

多德是个年轻的律师,他“走红”后,就千方百计为洛克菲勒的公司寻找法律上的漏洞。一天,他在仔细研读《英国法》中的信托制度时,突然产生出灵感,提出了“托拉斯”这个垄断组织的概念。托拉斯迅速在全美各地、各行业蔓延开来,在很短时间内,这种垄断组织形式就占了美国经济的90%。很显然,洛克菲勒成功地造就了美国历史上一个独特的时代——垄断时代。

19世纪80年代,标准石油公司进一步向西欧和中国扩大海外市场,美国的工艺已使标准公司的产品优于欧洲人的产品,因而标准公司赢得了欧洲大部分地区的煤油市场。在中国,标准公司为自己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市场。它分送掉几百万盏廉价的油灯,使中国人购买和点燃标准公司的煤油,被人们称之为“点燃亚洲光明之灯”。就这样,标准公司一步一步地把石油市场从欧洲扩展到亚洲,进而扩展到全世界。

1884年洛克菲勒把标准公司总部由克利夫兰迁到纽约市百老汇街26号,成了一家全世界最大的石油集团企业。约翰.洛克菲勒成了蜚声海内外的“石油大王”。标准石油公司几经更名,最后定名为美孚石油公司。1896年,洛克菲勒离开纽约总部,他退休了。这一年他才57岁,正值壮年。

洛克菲勒在退休后又活了41年。他退休后几乎将全部的精力放到了发展慈善事业上。从19世纪90年代开始,他每年的捐献都超过100万美元。1913年,设立了“洛克菲勒基金会”,专门负责捐款工作。他捐款总额达5亿美元之多。对此有人表示尊重和感谢,但也有人说那是为了赎他自己深重的罪孽,是出于一种犯罪感。有一位公理会的牧师谴责洛克菲勒的一笔10万美元的捐款是“肮脏钱”而拒不接受。在流言的影响下,洛克菲勒经营的标准石油托拉斯也被迫解体,被分解成38家新公司,直到今天,这些公司都还是美国工业的巨擘。

1937年5月23日,98岁的洛克菲勒在他的别墅里去世。

在他漫长的一生中,人们对他毁誉参半,有人认为他只不过是极具野心、唯利是图的企业家,也有人恭维他是个慷慨的慈善家。但不管怎样,作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10亿富翁,作为石油巨子,他在相当一段时期控制着全美国的石油资源,并创设了托拉斯企业制度,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洛克菲勒幕主之道

洛克菲勒96岁高龄了,他还健康地活着。

他这样的长寿,有何秘诀呢?也许他是天生长寿,除此之外,他还有一种非常镇定恬静的性情:他从来都是不急不躁的。

当他作了美孚石油公司的经理时,在他百老汇街26号的办公室里,总是放着一把长椅,不管有什么事情,每天中午他都要睡上半个小时的午觉。这时候,即使总统来电话,他也不接。

洛克菲勒55岁时,身体突患大病。但这对医学史来说却是最难得的一个机会。因为自己的病,洛克菲勒拿出数百万美元的巨款作为医学的研究费用。洛氏财团每年都拿出100万美元来增进全世界人类的健康。

洛氏财团曾致力于消灭全世界的钩虫病;曾帮助人们战胜了疟疾;曾资助发明了黄热病的注射用药品。

虽然洛克菲勒没上过大学,可他一次就给芝加哥大学捐助了5000万美元。

洛克菲勒的一生创造了几个奇迹:嫌钱最多、花钱最多、活的最长,最忠于爱情。

1937年,98岁的洛克菲勒与世长辞。

从小,洛克菲勒靠给父亲做“扉工”挣零花钱。他清晨便到田里干农活,有时帮母亲挤牛奶。他有一个专用于记账的小本子,把自己的工作量化后,按每小时0.37美元记入账,尔后与父亲结算。这事他做得很认真,感到既神圣又趣味无穷。更有意味的是,洛克菲勒的第二代、第三代至第四代,都严格照此办理,并定期接受检査,否则,谁也别想得到一分钱的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