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读名人传记悟平凡人生
13192900000002

第2章 苏格拉底

古希拉哲学家(公元前470—前399)

苏格拉底,雅典人,是位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未曾留下任生何著述,他的思想可以由柏拉图的业《申辩篇》、《克里多篇》、《斐多篇》和其学生色诺芬的《回忆录》中窥见。

苏格拉底(前470—前399年),既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又是一位个性鲜明、从古至今被人毁誉不一的著名历史人物。他的父亲是石匠和雕刻匠,母亲是接生婆。

青少年时代,苏格拉底曾跟父亲学过手艺,熟读荷马史诗及其他著名诗人的作品,靠自学成了一名很有学问的人。他以传授知识为生,30多岁时做了一名不取报酬也不设馆的社会道德教师。许多有钱人家和穷人家的子弟常常聚集在他周围,跟他学习,向他请教。苏格拉底却常说:“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

他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室外度过的。他喜欢在市场、运动场、街头等公众场合与各方面的人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战争、政治、友谊、艺术、伦理道德等等。他曾三次参战,当过重装步兵,不止一次在战斗中救助受了伤的士兵。40岁左右,他成了雅典的远近闻名的人物。

苏格拉底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无论酷暑严寒,他都穿着一件普通的单衣,经常不穿鞋,对吃饭也不讲究。但他似乎没有注意到这些,只是专心致志地做学问。

苏格拉底,出生在古希腊的雅典。他的父亲是一个手艺精湛的石匠,母亲是一位助产妇。苏格拉底从父亲那里学到了一门不错的雕刻手艺,还有一些几何原理和音乐知识。但苏格拉底并没有继承父亲的衣钵,而是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苏格拉底的相貌有些丑陋:大扁脸、突眼睛、朝天鼻,还有一张奇大无比的嘴巴。但苏格拉底对自己的相貌却另有一番说法:“实用才是美的;一般人的眼睛深陷,只能往前看,而我的眼睛则可以侧目斜视;一般人的鼻孔朝下,因而只能闻到自下而上的气味,而我的鼻子可不受此局限;至于大嘴巴,厚嘴唇,则可以使我的吻比一般人来得更有力、更丰润而且接触面更大。”

苏格拉底不仅相貌滑稽,而且作风奇特,见解非凡,对朋友和善、固执而又具有吸引力。他的一位朋友问特尔菲的女祭司,谁是雅典最有学识的人。令他大为惊奇的是,那位女祭司居然说出了无职业者苏格拉底的名字。后来苏格拉底说:“那位神使把我当成雅典最有学识的人,是因为我是雅典城里唯一知道自己是一无所知的人。”

这种滑稽而又谦卑的态度,使他在辩论中处于极有利的地位,但也令人讨厌。他假装自己对某些问题不懂,就像一位地方检察官似的,对别人问个没完没了,引诱着他们不知不觉地承认某些观点。

他时常去找那些最著名的公民,无论是伟大的演说家或是别的什么人,询问他们是否真正了解他们自己所讲的东西。苏格拉底不仅坚持清晰的思想在道德方面的重要作用,而且还切实地教诲人们应当如何去做。他提出了规定措辞的主张。他说:“在开始谈话之前,首先要弄清楚我们将要谈论的是什么。”毫无疑问,这一提法早在苏格拉底之前就曾经有过,但苏格拉底使它成了一个信条。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控告有“渎神”罪。实际起诉人是在公元前403年反叛中复位的一位民主派首领,很有影响的阿尼图斯。但像阿尼图斯这样著名的温和的政治家不会公开出庭。名义上的起诉人则是年轻的、不太知名的米利图斯。罪名有两点:一是“腐蚀青年”,二是“藐视城邦崇拜的诸神以及从事离奇古怪的宗教活动”。

苏格拉底受到了501人的陪审团的审讯,并仅以60票的多数被判处死刑。也许他们之中很少有人想到他真的会死,因为他有法律权利,可以要求从轻处置,并可要求重新进行投票表决。假如他依照惯例低声下气、痛哭流涕地苦苦哀求,有三十多位陪审员肯定会改变他们的态度。但他却表现得无所谓。他的弟子们来监狱看望他,怂恿他越狱逃跑。他却说:“我的信仰中有一条就是法律的权威。我常给你们说,一个好的公民就要遵守本市的法律。既然雅典的法律判处我死刑,合乎逻辑的结论就是:作为一个好公民,我必须去死。”他的朋友为他焦虑不安,认为他实在有些强词夺理。于是他们争辩说:“这岂不是把逻辑扯得太远了吗?”然而,老人依然固执己见。

最后的时刻到来了。学生们聚集在他的身边,悲痛地看着敬爱的老师喝下那杯毒药。在日落西山之前,他亲自叫人去取毒药。当一个随从将毒药拿来时,苏格拉底用异常平静的语调对他说:“这种事你清楚,你要告诉我应该怎么做。”

随从告诉他:“你喝下毒药,然后站起来走动走动,直到你的腿感到沉重。然后再躺下,毒药的麻醉作用就会攻向你的心脏。”

苏格拉底审慎而冷静地照着随从的话去做。其间仅停顿了一下斥责他的学生,因为学生们都在抽泣和痛哭,好像他们认为老师正在做一件不正确不明智的事情。

最后他想起,他还欠着别人一笔小小的债务。他把盖在脸上的布拿开说:“克里托,我还欠亚斯克莱皮亚斯一只鸡钱——记住千万要还给他。”

随后他闭上了眼睛,重又将布盖在脸上。当克里托问他还有什么临终嘱咐时,他没有回答。

柏拉图用令人难忘的语言描述了苏格拉底死去的情景:“我们的朋友就这样完了。他是我们所了解的人中最慈善、最正直、最有学识的人.”

其格拉威与哲学

苏格拉底无论是在生前或是死后,都是既有大批狂热的崇拜者,又有大批激烈的反对者。他一生没有留下任何著作,但他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哲学史家往往把他作为古希腊哲学发展的分水岭,称他之前的哲学为前苏格拉底哲学,而认为他以后的哲学的发展受到他的巨大影响。哲学对话这样一种体裁,是在苏格拉底学派中最终形成并发扬光大的。他的学生柏拉图、色诺芬等人认为以问答形式进行教学是自己老师的特点,撰写了一些以苏格拉底为主要人物的对话。

苏格拉底认为哲学的目的在于教导人们如何过道德的生活,为此,必须认识普遍的道德规范。他最关心的是:什么是幸福?什么是美德?它们和知识的关系怎样?怎样才能获得知识?他力主“知德合一”说,认为良好的行为来自正确的思想,美德基于知识,源于知识,没有知识便不能为善,也不会有真正的幸福和快乐。

苏格拉底的方法同他本人的名字一样著名。这是一门通过问答形式使对方纠正、放弃原来的错误观念并帮助他产生新思想的艺术。这一方法在哲学史上被广为运用。他的方法就是要从个别抽象出普遍的东西,包括讥讽、助产术、归纳、定义四个步骤。“讥讽”即通过不断地追问,使对方自相矛盾,承认对此问题无知。“助产术”即帮助对方抛弃错误,找到正确、普遍的东西,即帮助真理出世。“归纳”即从个别事物中找出共性,通过对个别善行的分析比较来寻找“一般”。这是一种阐明伦理道德观念的方法。“定义”即把单一的概念归到“一般的东西”中去。

“知识就是力量”,拥有知识,就拥有自信;苏格拉底尽管物质生活很贫乏,可还是谦虚认真地向这个世界学习,因为知识积累所获得的乐趣,远远超过了那些物质所能带给他的快乐。

苏格拉底的妻子是哲学史上最有名的妻子,名叫桑蒂普。

她之所以有名在于她的性格,她的性格特点就是一个“悍”字,与苏格拉底之丑可谓比翼齐飞,相映成趣。有一次,桑蒂普不知为了什么又大骂起老公来,苏格拉底像平常一样一言不发,任她骂去。过了一会儿,桑蒂普索性端起一盆洗脚水向夫君兜头泼来,把苏格拉底浇成了落汤鸡。她的夫君呢,只抹了抹脸上的水珠,不慌不忙地说:“我知道,打过雷后一定要下雨的。”

桑蒂普虽然外表冷若冰,心里却热如火,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当苏格拉底被处死之后,她伤心得肝肠寸断,泣不成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