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改变人生的88个好习惯
13182900000008

第8章 经常学习人生原动力才不枯竭(2)

无独有偶,匡衡人穷志不穷,虽然家里生活十分拮据,可是读书精神仍然没有被贫寒的生活条件所束缚,为了学习,他不惜将自家墙壁打穿,借用邻居家的灯光来读书,最终以《诗经》而跻身于朝,官至司徒。

苏秦、匡衡这种顽强的学习精神,是每个人的典范。在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中,具有这一好学精神的何止他们二人,每一位有所成就者,都是在勤奋刻苦的基础上实现自己理想的。在我国历史上,有无数位思想家、科学家、教育家等通过勤奋好学的精神,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又有许多成功人士,为了探询无人问津的领域而付出了宝贵生命,他们的这种求知精神为自己赢得尊重的同时,也激励了后辈奋发图强。

学习本身是一件苦差事,需要具备顽强的刻苦精神。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一直被世人尊封为圣人、贤哲。他之所以能受人尊敬是与他刻苦的学习精神分不开的。司马迁在《史记》中是这样评价孔子的:“孔子贫且贱。”而孔子自己也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之所以出现这种说法,是因为孔子年轻时的生活方式。他做过送葬的吹鼓手,也担任过几任小官,其他大部分时间都过着颠沛流离的日子。即便如此,孔子却凭借着孜孜不倦的求知精神,成了一代名师,创出了大学问。孔子认为“君子”是可以靠个人努力而达到的。一个人的生死、富贵、命运可由天定,但道德修养、知识水平等还需靠个人努力。孔子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意思是告诉人们,只有好学且不断深思的人,才能成为一名有学识、有才德的正人君子。而学问和才能的取得,没有“学而不厌”的好学精神是不行的。

一次,孔子对子路说:“子路,听说过六种德行有六种缺点吗?”子路说:“没有。”孔子说:“诚实而不好学习者,会被人利用;勇敢而不好学者,会捣乱闯祸;直率而不好学者,说话尖酸刻薄;仁德而不好学者,是愚蠢的;聪明而不好学者,弊病就是放荡;刚强而不好学者,是胆大妄为的。”

孔子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入太庙,每事问。”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只要是自己不懂的问题,他便主动询问,不管对方的身份、地位有多高,学识、修养有多深,他都能以谦逊的态度向他人求教。他从不高看自己,也不会因自己的学识深广而贬低他人,或洋洋自得。他说:“我并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那么多的,之所以能成为一名博学之士是因为勤于求学而至。”由此可见孔子对学习的态度。他认为学习的正确态度应是老老实实,不懂装懂是不可取的,必须有“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孔子正是靠这种精神才获得了丰富的学识,单单弟子就有三千名,有七十二位贤人跟他学习,其名声十分显赫。如果孔子没有积极向上的好学精神,没有勤奋求知的好习惯,恐怕也不会有今天这些美谈了。

圣人这顶高帽是不容易戴的,可孔子却戴得心安理得。因为他为中国古文化的整理与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而这些成果的由来与他的好学精神和非凡人格是分不开的。

学习不是负担而是一种创造,它可以创造出美好的人生,创造出幸福的生活。可是,学习又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它需要人们付出辛勤的努力,和顽强的学习精神,这样才会发挥其创造作用。因此,人们要培养自己的好学精神,养成热爱学习的好习惯。

3、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

善于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本身就是一个好习惯。在好习惯的帮助下,能形成一股“合力”,而这种合力也是一种统合效应,能推动人们由弱而强、由小而大,这是获取成功最为有效的途径。

世界上最大的悲剧,也是最大的浪费就是,从事与个性不相符的工作。只有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并利用他人的优势来弥补自己不足的人,才会在今天的社会中取得成就。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任何一个人都有自身的长处与不足,如果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并将这一行为当做习惯运用在日常生活中,必然会不断地提升、完善自己,使自己强大起来。

每个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年轻人精力旺盛,认为没有做不完的事。其实,精力再充沛,个人的能力还是有一个限度的。超过这个限度,就是人所不能及的,也就是你的短处了。所以要向别人学习,吸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同时也因为自己的能力倾向与其他人不同,所以每个人有自己的长处,同时也有不足之处。在这种情况下,用他人之长,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就成了完善自身的有效方法。

刚出校门的年轻人,往往容易犯自我陶醉的毛病,自认为学历高、知识广就自命清高,在工作中不懂得向资深人士学习工作经验,结果吃了不少苦头,浪费了不少时间。

学历不等于能力,有了很高的学历不一定就高人一筹,因此也没有必要向别人炫耀些什么。如果只因为自己的学历比别人高,认为自己高高在上,没有不足之处,这样的人就危险了。

任何人都不是完美的,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如果还摆高学历的架子,那就等于是向失败敞开怀抱。

一个人的学历再高,在性格和能力上也是有差别的,这些差别是长期养成的。不能说哪一种类型一定好,哪一种一定坏。正是这些不同,所能从事的工作性质就有所区别了。要想有所作为,首先得明白自己的性格和能力,然后选定一个适合于自己类型的工作。在工作中,向工作能力强、经验丰富的人学习的同时,应注意分析别人的性格特点,尽可能找到一个能弥补自身不足的能人,换个说法就是说对方能弥补你的短处,你能补救对方的不足。

多少成功的范例证明:只有养成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的好习惯,才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利用他人的优势来弥补自己不足,才能在今天的社会中取得成就。

4、善于了解、精于观察

一个习惯了解、观察他人的人,会比其他人学到更多的社会经验,为自己的成功赢得更多机会。

人除了要在书本上学习知识以外,还要在他人身上及社会中学习经验,只有这样才能丰富自己的学识,使自己更快地取得成功。

学习书本知识需要养成持之以恒的好习惯,而学习社会经验则需要养成善于了解、精于观察的好习惯,这样才能在有效时间内学到更多东西。从另一方面讲,才能赢得他人好感。李嘉诚的事例足以说明养成善于了解、精于观察好习惯的好处。

人战胜自我,比战胜别人还要困难,这句话在李嘉诚身上得到了验证。在经历了父亲去世、辍学的凄惨现实后,李嘉诚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已经没有其他选择了,只有放下书包,走向社会去挣钱来养活家人。几经努力,李嘉诚终于凭着毅力、韧性和真诚在港岛西营盘的春茗茶楼找到一份工作。

工作并不容易,他必须每天凌晨5时左右赶到茶楼,为客人准备茶水茶点,每天工作15小时以上。

舅父送给他一只小闹钟。李嘉诚把闹钟调快10分钟,每天都是第一个赶到茶楼,最后一个离开。

这个习惯,他保持了半个多世纪。直到今天,李嘉诚的手表始终是快10分钟,成为商界交口赞誉、津津乐道的美谈。

但是,并没有人知道李嘉诚这一真诚敬业的习惯,为他赢得了多少人的敬佩和信服,而又因此给他带来了多少生意。

茶楼是一个浓缩的社会,三教九流,无所不容。

李嘉诚是个有心计的人,他绝不放过这个了解社会、学习社会的绝佳场所和机会。他在努力干好每一件事的同时,给自己定了两门必修功课。

其一是时时处处了解、观察、揣摩茶客的籍贯、年龄、职业、财富、性格等,然后找机会验证。

其二是揣摩顾客的消费心理,既真诚待人又投其所好,让顾客在高兴之余掏腰包。

李嘉诚对顾客的消费需要和消费习惯了如指掌。如谁爱吃虾饺、谁爱吃干蒸烧卖、谁吃肠粉加辣椒、谁爱喝红茶、谁爱喝绿茶、什么时候上什么茶点,李嘉诚心中都有一本账。

正是这一点,他赢得了顾客并让顾客乖乖掏钱,自然也获得老板的欢心。功夫没有白费,李嘉诚是春茗茶楼加薪最快的堂倌。

李嘉诚善于了解、精于观察的好习惯,使他很快学会了察言观色、见机行事的本领,他在茶馆里所学到的经验,为他赢得了极好的口碑,也赢得了老板的赏识。

茶楼也是一个生意信息场所,李嘉诚从观察、了解客人的言谈举止中暗自学到了许多做生意的诀窍。

虽然说偷学是一件不光彩的事,但是这却说明了李嘉诚时时刻刻都不忘学习,在善于了解、精于观察这一好习惯的引导下,他的学习能力更强了,学到的知识、经验也越来越多了,这对他日后成为一个出类拔萃的推销员,打下了深厚扎实的基础。李嘉诚就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了财富的巅峰。

需要说明的是,李嘉诚察言观色、见机行事的本领并不是天生的,而是被生活所迫经过学习才养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