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改变人生的88个好习惯
13182900000054

第54章 有计划储蓄,以备不时之需

养成储蓄好习惯,有助于培养良好品德、预防意外情况发生。使人们在物质诱惑面前克制自己,避免落入攀比、浪费的漩涡当中。

生活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许多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会为孩子买一个储蓄罐,这一方面是为了防止孩子乱花钱,另一方面是为了帮助孩子养成善于储蓄的好习惯。

储蓄是致富的妙方,是事业成功的法宝,人们一旦养成了善于储蓄的好习惯,获得财富、取得成功将不是一个梦。

清人曹庭栋在《老老恒言》里说:“及其老也,戒之在得。财利一关,似难打破。亦念去日已长,来日已短,虽堆金积玉,将安用之?然使恣意耗费,反致奉身匮乏,有待经营,此又最苦事。故储蓄二字,始终不可忘。”

曹庭栋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金钱财富似一道“关口”,一般人好像闯不过去。人到老时,想想岁月已过去很多,未来的日子不多了,这时就是有堆金积玉的财产,又哪用得了呢?但如果因财产多了就随意花销,反而使自己连生活都维持不了,又要想办法去挣钱,这将是最苦的事情。因此,“储蓄”二字,人一生都不可忘记。

曹庭栋讲的是极简单又深刻的人生经验。俗话说:“天怕起秋旱,人怕老来贫。”年轻时大手大脚不注意储蓄,到老时就会为手头困窘而懊悔。储蓄也会有助于预防意外情况发生。有一个民间故事,讲一家人,儿媳妇每次盛米做饭时,婆婆都会走过来,从中舀出一碗米。儿媳妇觉得婆婆太小气了。

这年,发生了旱灾,庄稼颗粒无收,眼看着全家人要挨饿了,这时婆婆叫儿媳妇到她屋里去拿米。儿媳妇去了,看见满满一麻袋大米,都是婆婆一碗一碗攒下来的!这个故事,告诉人一个道理:要养成储蓄的习惯。

今天,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比以往丰富多了。在这种情况下,更要养成储蓄的习惯。一些人看来,“储蓄”好像是祖辈的事,对现代人来说已没有用了。这种看法其实是不对的。储蓄至少有三点好处。

第一,储蓄是一件利国利己的好事。把钱财放在银行里总比放在口袋里踏实。

第二,储蓄有益于提高道德修养,使人们能在物欲的诱惑面前懂得克制,从而不会堕落为贪得无厌的人。

第三,储蓄有益于身体健康。它使人们的饮食简单合理,而不是暴饮暴食。人人都知道“肥胖病”已成为美国最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据报道,现在半数美国人超重,三分之一人患了肥胖症。有人预言,体重正常的人,在不久的将来将会被视为“不正常”的一族。

90年代初,一位名叫达齐钦的美国妇女在她的家乡缅因州创办了一个杂志,起名为《勒紧钱包》。当时,大多数美国人受经济空前繁荣的鼓舞疯狂地花钱,她的杂志却以“反潮流”的姿态宣扬储蓄之道:

①规定自己在一年内购买10件平价和大减价商品,不一定非到大百货公司凑热闹。

②不要错过百货商场中清仓大甩卖行动。

③自己烤面包和薄饼。

④以书信代替不着急的长途电话。

⑤不用干衣机,既可省电又能减少衣物磨损。

⑥尽量利用可反复使用的物品,如铝箔和密封袋。

传媒对她的省钱秘诀总忍不住要嘲笑一二,但她还是赢得了不少热情的拥护者,杂志订户曾一度达到5万。尽管有人鄙视她,但就在别人为成堆的信用卡账单发愁时,已经有6个孩子的达齐钦已成了百万富婆。当年她结婚时穿了一身仅50美元的婚纱,而现在她已拥有一个占地3公顷的庄园,这不是靠中大奖或者发横财得来的。如今达齐钦一家仍然保持着储蓄的生活习惯。她将集腋成裘的心得归纳为一句话:“不买不紧要的东西,把钱存入银行。”

另一个事例是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的成功史。他16岁开始闯荡商界,最先在一家商行当簿记员。虽然收入不多,月薪只有40元,他仍然把大部分钱积蓄起来,为日后的投资做准备。两年后,他开始做猪肉和猪油生意,成为一个小有资本的商人。这时他仍然保持着储蓄的习惯,他要为今后的大投资做准备。

机会来了,在1859年石油业掀起热潮时,他凭长期积蓄的财力,不惜重金获得了一家炼油厂的产权。这就是他赖以起家、登上石油大王宝座的“标准”新炼油厂。经过20年的经营,洛克菲勒控制了美国90%的炼油业,成为亿万富翁。他成功的基础,就是他16岁时开始养成的存钱习惯。

无独有偶,新加坡报王李成枫也是靠节俭与储蓄成长起来的。1909年李成枫在福建南安出生了,祖父是一名清朝末年的武举人。他从小就被父母送给膝下无儿的舅舅当养子,没有受过系统化的正规教育,只是在乡村的私塾中念过几年书。

1927年,为了寻找更适合谋生创业的地方,李成枫孤身一人下南洋,冒险来到新加坡闯世界。面对人生地不熟的异国他乡,年仅18岁的李成枫并未因举目无亲而打退堂鼓,反而凭借一身好力气,不辞劳苦地开始了自己那“挣钱糊口——攒钱创业——捞钱耀祖”的辛苦拼搏。他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是在爱国华侨陈嘉庚的鞋厂里充当卫生巡察员,每月虽只挣十几元,但省吃俭用后还能攒下8元钱,他把自己的一切开销降低到极限,把剩下的钱全部储蓄起来。后来,他又在民信汇兑银行找到一份月薪20元的汇兑活计,工作之余他还想方设法寻找第二职业,他凭着拉电线的手艺每月有150元钱的额外收入,因此他曾无比自豪地说:“当时一名银行经理的月薪,只不过50来块钱,而我的分内和额外收入加起来,比银行经理月薪的3倍还多。”就这样,经过两年的奋斗和拼搏,李成枫以“多挣少花勤储蓄,细水长流终有钱”的聚钱绝招,从牙缝中一点一点抠出令人羡慕不已的钱财;以“半杯咖啡兑水喝,既能享受又节省”的省钱绝招,从嗜好中一粒一粒剔出了令“打工仔”自叹不如的财富。他摇身一变成了不似老板、胜似老板的“打工皇帝”。

后来李成枫把所有的积蓄全部用来开拓他的事业,最终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亿万富翁。他说:“如果获得10块钱的利润,我只用5角,其他9元5角都用来再投资扩大生产。不然的话,把这些钱用光或吃光,我们的企业何时才能发展壮大呢?”

美国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说:机会存在于各处,但只能提供给那些手中有余钱的人,或是那些已经养成储蓄习惯,而且懂得运用金钱的人。因为他们在养成储蓄习惯的同时,还培养出了其他一些良好的品德。

大银行家摩根有一次说:他宁愿贷款100万元给一个品德良好、且已养成储蓄习惯的人,而不愿意贷款1000元给一个没有品德及只知花钱的人。

希尔说,如果你没有钱,而且也尚未养成储蓄的习惯,那么,你永远无法使自己获得任何赚钱的机会。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事实。

几乎所有的财富不管是大是小(大如洛克菲勒的亿万资产,小如达齐钦的3公顷庄园),它的真正起点就是节俭和储蓄习惯。

人们常常把节俭和吝啬混为一谈。其实二者有本质上的区别。有个小孩子问父亲:“什么是节俭?什么是吝啬?”父亲回答:“比方说,我给自己买了一双便宜的鞋,这是节俭。我给你妈妈买了一双便宜的鞋,这就是吝啬。”这是一个小幽默,讲得却有几分道理。节俭不反对正当的消费,它反对的是浪费。节俭的人并不自私,他在帮助别人时是慷慨大方的。而吝啬则是将人的正当消费也视作“奢侈”,将人的消费压到了不近情理的苛刻地步。吝啬人的骨子里是自私,如果要他们拔一毛就能利天下,他们也会痛苦不堪的。生活中有人常把节俭的人嘲讽为吝啬鬼,对此,只要人们有正确的认识,完全可以不去理会这些嘲讽,就如达齐钦不理会别人对她的嘲讽一样。

英国思想家培根曾专门谈到了花钱的学问,他的观点见于《论消费》一文,其中有一部分可帮助人们养成节约储蓄的好习惯:财富是供消费的,而消费的目的,则是为了获得荣誉和善举。因而,非同寻常的消费,必须取决于其理由的价值。须知为了自己的国家,就像为了进入天国一样,是可以自愿把财富毁掉的。但一般的消费,则应取决于一个人的财产。管理得当,使消费在他的财力范围之内。如果能合理、巧妙地安排,那么实付之款可以低于外人的估计。如果一个人只想保持不盈不亏的状况,那么他的日常花费应该是他收入的一半。如果想变得富有的话,那么花费就应该是收入的三分之一。

一个人如果在某一项消费上花费多,那么也就需要在另一项消费上节约。例如,如果在饮食上花费多,那么在衣着上就应该节约;如果在住房上花费多,那么在马厩上就应该节约,诸如此类。因为凡是喜欢消费的人花费自然比别人多,这样的人难免衰败。

通常,减少零星的花销,学会储蓄,并非屈尊于获小利。对于长期性的开销,一开始就要谨慎;但对那些一次性的消费,则不妨大方一些。

有两位“吝啬专家”对省钱问题有独到的看法。他们都是加拿大人,一位叫尼克森,一位叫达希·珍。他们各办了一份报纸,教人节俭过日子。

尼克森在他的报纸里提供了10项小秘诀:

(1)不断从薪水中拨出一部分存入银行,5%,10%,25%都可以,反正一定要存。

(2)搞清楚钱的流向,每天、每周、每月都要统计,同时还要详细地列出预算与支出表。

(3)检查、核对所有的收据,看看商家有没有多收费。

(4)信用卡只保留一张,能够证明身份就够了,欠账每月绝对还清。

(5)自带饭菜上班,这样可节省午餐费。

(6)与人合乘或乘公共交通工具上下班,节省停车费、汽油费以及找停车位的时间。

(7)多读些有关修理、投资致富的实用手册,最好从图书馆借,或从因特网上下载,省钱。

(8)简化生活,房子不用太大,买二手汽车,到廉价商店或拍卖场等处购物。

(9)买东西时别忘了想想“这钱值不值得花”。便宜货不见得划不来,贵的也不一定能保证质量。

(10)绝对要砍价。你不提出,店家绝不会主动降价。

达希·珍提供的省钱致富秘诀包括如何自制营养可口的浓汤,配上面包,当做一餐。她说:如果你想赚钱,不外乎“找更高薪酬的职业”和“多省点钱”这两条渠道。而采用另一条渠道,一样可以致富。她甚至还建议,为了节省棺材和丧葬费用,干脆连遗体都捐给科学界,以作解剖研究。

这两位另类致富专家的共同秘诀是:你省下来的一块钱,等于你赚了一块钱。按照这两位专家所提供的方法去做,有助于养成节俭储蓄的好习惯。

养成储蓄的习惯并不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只要人们能把节俭当成一种美德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实现养成储蓄好习惯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