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改变人生的88个好习惯
13182900000034

第34章 注重小节社交场上应付自如(4)

在工作、赚钱、事业发展方面,人们需要与人交际,其实交际的主要目的是寻求合作伙伴。怎么样才能得到他人的认可呢?那就要靠沟通能力了。婚姻生活更是如此,从交朋友到谈恋爱,到婚后的家庭生活,以至后来的亲子关系,无一不需要沟通。

可见沟通是一种能力,不是一种本能。本能天生就会,能力却需学习才会具备。只有将这种能力上升为习惯,在与人相处过程中,才会挥洒自如、游刃有余。

10、分一部分说话权给别人

上帝造人的时候,只给人一张嘴,却给人两只耳朵,这是为什么呢?这是要求人们要把说话权分一部分给别人,不要让对方彻底当听众。这会打消别人与你交往的积极性。

给他人说话的机会,有时比自己唠叨不休更有价值。事实上,每个人都不希望被别人忽视,希望成为交谈中的主角,一旦别人能满足自己的这个愿望,会发自内心的愿意与对方接触。反之,如果对方一味地把自己当成听众,势必会产生逆反心理,认为对方对自己不够重视。那么,究竟该如何做才能不让别人产生被忽视的感觉呢?

首先,控制自己的说话量。

也就是说,不要自顾自地说起没完。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这样的坏习惯,只要话匣子一打开,就没完没了难以止住。其实,这并不是聪明者所为,是一种费力不讨好的做法。一方面,你说的话越多,给别人传递的信息就越多,别人在你身上学到的知识就越多。另一方面,你耗费了大量的精力,浪费了许多力气为别人传授信息,别人不但不会感激你,反而会认为你是一个善于炫耀自己的人,更何况,你所说的每一句话不可能都是别人爱听的,说不定哪句说得不到位就可能得罪人,从而对你敬而远之。看来,那些口若悬河的人确实该改改,否则会吃更多亏。

尤其是从事推销这一行业,更应该注意到这一点。推销员的目的是推销产品。使多数人能心甘情愿接受自己的观点,购买自己的产品,所以,在说话这一问题上必须引起注意。应该做到让对方尽情地说话,这样才能在对方的话语中,揣摩到对方的性格、心思、购买欲望。

与人交际过程中,如果自顾自地说起没完,不管对方的来意、兴趣爱好,是很容易被误解的,那是一件很危睑的事情。当然,对于对方的提问,也不能爱答不理,这样是非常伤人的。因此,对于别人的提问你要耐心地听下去,抱着一种开朗的心态,把别人的话听完。真诚地鼓励对方把想说的话说出来,把想法表达清楚。

当然,也不能只是听对方讲话,自己偶尔也要跟着说几句,这一点非常重要。比如对方说:“我很喜欢月季花。”这时你可以回应对方一句,如:“我也很喜欢,特别是红颜色的。”这样一来,对方就会顺着你的话继续说下去。为彼此间的谈话制造了愉悦的气氛,谈话也就得以顺利地进行下去。可是,如果你说出一句大煞风景的话,不但不能继续话题,还很可能破坏双方感情,为顺利交际制造障碍。

与人交谈也有一定的规则,虽然它不像交通规则那样呆板,但是也遵守着红灯停,绿灯行的原则,否则在人际交往中很容易误入雷区。在社交过程中,与人谈话并不能像与家人谈话那么随便,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它需要讲究方式方法,不能单纯地把自己当成主角,还要适时地充当听众。在恰当的时间里把谈话内容扩大化,以方便继续谈下去。而且还要不时地与交谈对象互换位置,让自己充当听众,这样才能使交谈平稳地进行下去。

交流是双向的。在听完对方的谈话后,自己要发表一下意见或建议。如果只是沉默地听取而不做任何表示,交谈很可能陷入一片死寂的气氛中。再者,当别人发表完意见后,无形中就等于把说话权交到了你的手里,此时,你完全可以毫无顾虑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充分表现自己。

其次,要养成倾听的好习惯。

上面已经谈到了,上帝创造人的时候,只给人一张嘴,却给了人两个耳朵,其目的就是为了告诉人们要养成多听少说的好习惯。曾有科学家做了一项调查研究,研究对象是一批受过训练的保险推销员。科学家把成绩最好的10%和成绩最差的10%做对比,结果产生了很大的差异,受过同等训练的人,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大的差异呢?原因出在他们每次推销自己时讲话的时间长短上。业绩差的那一部分,每次推销时说话时间累计为30分钟;而业绩最好的一部分,每次推销时说话时间累计只有12分钟。

人们或许不明白,为什么只说12分钟的推销员会取得较高的成绩呢?

其实道理很简单,因为他们说得少,听人说的自然就多了。在倾听过程中他们能获得很多有用的信息,而且,他们可以利用倾听的时间思考、分析顾客的各方面信息。然后,针对顾客的各种情况、疑惑、看法,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结果业绩自然优秀。

善于倾听不但对人际交往有很大的好处,对家庭、企业而言,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松下幸之助就是一个很好的听众,这是松下电器驰名于世界的原因之一。他说,如果你对手下人提出的意见、建议不加理睬,那长此以往,他们就不愿再提了,这样容易使他们产生懒惰的恶习。他们认为提了也没有用,你也不会听,干脆听你的不就可以了吗。在这种情况下,下属的积极性还能高吗?脑子还会开动吗?智慧还能激发出来吗?显然不行,这样公司会死气沉沉,效益不会好到哪里去。

倾听还能提升人气指数,使人们有个好人缘。

每个人都喜欢讲,而不喜欢听,要想处理好人际关系必须意识到多听比多讲效果要好。让自己尽可能充当好听众的角色,这在人际交往中有很大的好处。

一次,卡耐基到一个著名植物学家家里作客,植物学家津津有味地给他讲述植物学的专业知识,卡耐基并没有像其他人那样对植物学家的讲话爱答不理,他似乎对植物学非常感兴趣,听得津津有味、目不转睛,像个喜欢听故事的孩子,不时地还向植物学家提出个问题。

两人像遇到知己一样,谈得越来越开心,直到半夜,植物学家意犹未尽地告诉卡耐基说:“你是我遇到的最好的谈话专家。”

善于倾听,就是要告诉人们要强迫自己喜欢别人的话题,以足够的耐性去倾听对方的意见,就像去电影院看一场自己不喜欢的电影,要耐着性子把它看完。如果自认为电影不好看就一走了之,那么买电影票的钱也就白花了。在与人相处过程中,同样是这个道理,如果你不喜欢对方提出的话题时,你同样一走了之,这种行为很可能伤害到对方感情。所以,在交际这个大舞台上,不要总把自己当做主角,该当听众的时候就要把说话权交给对方。否则,很难得到别人的认可,也很难得到他人的尊敬。

社交场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地方,每个人的个性、爱好都不尽相同,如果只强调别人去应和你,听你一个人讲话,那么可以肯定的是,你在社交过程中,不会交到真心朋友,更不会办成事。所以说,与人交际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分一部分说话权给别人,这不但对处理人际关系有好处,久而久之也会形成一种习惯,帮助你交好朋友、办好事。

11、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可是这需要以尊重他人为基础,只有先尊重他人,别人才会对你尊敬有加。尤其是在社交场合,更应该意识到尊重他人的重要性,养成尊重他人的好习惯。

尊重是双方面的,要想养成这一习惯,首先要从尊重他人意见做起。

莫里斯在一家木材公司当推销员。他是一个善于指责别人,听不进他人意见的人。有一次,他尖酸刻薄地指责一位检验人员对工作不负责任,检验人员向他解释出现错误的原因,结果他根本没有等检验人员把话说完就又开始了他的指责。后来,他不得不离开那家木材公司。原因是大家都远离了他,没有人愿意与他合作,也没有人愿意跟他交朋友,在孤独无助的情况下,他只能选择辞职这条路。莫里斯对此非常不解,于是向一位老者请教原因,老者说:“你在交际过程中犯了一个大忌,那就是听不进他人的意见。要知道,尊重他人的意见在与人交往过程中的重要性,只有尊重了别人,别人才能尊重你,好人缘才能属于你。”

听完老者的话,莫里斯茅塞顿开,他决心改掉自己的坏毛病,努力使自己养成尊重他人的好习惯。

指责别人,对人对己都没好处,过分地指责会伤害别人自尊心,破坏人际关系。所以说,人们应该尽量控制自己,尊重别人的意见,这样可以减少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而获得的好处却非金钱所能衡量的。

与人交际时,双方意见产生分歧是在所难免的,你是经常自以为是,还是考虑一下他人的想法呢?这对处理好人际关系有很大影响。实际生活中,许多人喜欢以自我为中心,把别人的意见当做耳旁风,甚至为了维护面子,说出激烈的话语来诋毁对方。殊不知,这是严重地不尊重他人的表现,既不利己也不利人,这么做又何苦呢?人无完人,自己不可能是一部百科全书,对任何领域都有独到、正确的看法,有时候倾听一下别人的意见是很重要的,不但可以完善自我想法,还能提高自己的能力。就此看来,这是一举两得的做法。如果他人意见是对的,可是你没听取,那就相当于是资源浪费,错过了有利的信息。还可能伤害到别人,因为你不尊重他人的意见,也就伤害了他人的自尊心,为人际交往设置障碍。

人们能接受外貌、身高、地位、收入上的差距,却很少能接受智力上的差距。但是,人与人之间存在智力差距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西奥多·罗斯福在入主白宫时曾经说:“如果我的决策能有75%的正确率,那么就达到预期的最高标准了。”由此看来,人们不接受这一事实是不行的,像罗斯福这样的杰出人物,尚且说出这样的话,更何况是普通人呢?

人是自尊心非常强的高级动物,无论在什么场合下,如果你对他的意见持怀疑态度,或用某种动作、语言、神态表示出你的怀疑,对方很可能对你产生看法,认为你对他不够尊敬,你是在玷污他的智慧,打击他的自信心。在这种心态的影响下,出现激愤的场面是很有可能的,这样岂不是违背了交际的真正意图了吗?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尊重别人的意见是很重要的。每个人都必须养成尊重他人的好习惯,在好习惯的帮助下,使自己的人际关系网越织越大。

与人交流的时候,最好不要说“我的看法才是正确的”、“你错了”、“别在跟我做无谓地争辩了,你的看法根本无法实施”等诸如此类的话。这无异于向他人表明:“我比你聪明,你要按照我的看法改变。”这种做法势必会引起一场恶战,引起他人反感。

如果你换一种方式与人相处,在与他人意见相左时,先承认自己也许会弄错,肯定别人看法的正确性,或许就不会惹上烦恼了。那样,不但会避免所有争执,还可能给别人留下宽容大度的印象。

詹姆士·哈维·罗宾森教授的《下决心的过程》一书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人是善变的,有时会在毫无理由的情形下突然改变自己的想法,但是,如果错误是被别人指正出来的,人们反而会固执己见、甚至会迁怒对方。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会竭尽全力维护自己的想法。当然,这并不是说那些想法对人们有多么珍贵,而是因为自尊心受到了威胁……‘我的’这个简单的词,是做人处世关系中最重要的。能把这两个字用到恰当的地方,才是真正掌握了为人处世的要义。人们不但不喜欢批评自己的行为,更不喜欢被别人纠正、指责,如果自己所坚信的事情、看法遭到了怀疑,人们自然而然会为自己找借口。结果如何呢?多数人会将错误推到别人身上。”

富兰克林在年轻的时候经历过这样一件事:一天,一位教友会的老朋友把他叫到一旁,用尖刻的语言训斥了他:“本杰明,你知不知道你已经无可救药了。没有人能承受得起你那刻薄的打击,你伤害了每一位和你意见不同的人。你这是在自断后路。许多人一致认为,只要是有你在的场合,他们就会感到不自在。因为你知道得太多,已经没有人能教你什么了,其他人也不会告诉你什么,因为你根本听不进别人的意见。这样一来,你便不能再吸收新知识了,你的思维、见识也将局限于此。”

在那次严厉的训斥后,富兰克林听取了他的意见,并决定改正批评指责他人的恶习,学着去尊重他人,听取他人的意见,即使他人的意见是不正确的,也要认真听。

后来,富兰克林立下一个规矩,他说:“我绝不正面反对别人的意见,也不准自己太武断,我甚至不准许自己在文字或语言上措辞太肯定。对于‘当然’,‘无疑’等这些字眼,统统改为‘我想’,‘我假设’‘我想像’或者‘目前我看来是如此’这些语言。当我对别人的陈述产生意见时,我绝不立刻反驳,或立即指正他的错误。我会用委婉的方式,表达我的意见。在表达意见的同时,还要强调对方意见的正确性,之所以会产生不同看法,是因为就目前这件事来看,对方的看法稍有些差异等等。我很快就领会到改变态度的收获:凡是我参与的谈话,气氛都融洽多了。我发现无论什么样的场合,只要以谦虚的态度来表达自己的意见,不但容易被接受,而且会减少一些冲突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当我发现自己有错时,也不会感到有多么难堪,而我碰巧是对的时候,更能使对方不固执己见而赞同我。”

尊重他人是一种美德,是与人相处的一项原则。如果能把握这一原则,达到和平、融洽相处的目的是很容易的。

12、正确对待他人的错误

原谅、理解是与人相处的关键,任何人都需要得到他人的原谅与理解,因为,每个人都可能被他人误解。学会原谅、理解,在社交场合更受人欢迎,人们会自然而然地亲近你。

与其说原谅、理解是一种美德,不如说这是一种习惯,每个人不可能生下来就懂得原谅与理解的真正含义,因为要想使自己具备原谅、理解他人过错的心,必须具备较高的素养,从而经过长时间的磨炼,最终达到宽以待人的境界。其实,一旦达到这种境界,原谅、理解他人过错的习惯也就养成了,在以后的为人处事过程中,一定会一劳永逸。

孟尝君的例子,可以给人们留下许多遐想空间,他的经历证明了原谅、理解他人过错的重要性,也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大度能容的胸襟可以帮助人们在残酷、复杂的斗争中挥洒自如。

那么,人们如何才能做到原谅、理解他人的过错呢?

首先,对人不要太苛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