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改变人生的88个好习惯
13182900000002

第2章 维护健康生命之树才能常青(1)

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一个人如果没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即使在事业上取得成功,也很难维持长久,所以要逐渐养成健康的好习惯。

1、加强运动,提高身体素质

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能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清晨,在大大小小的公园里,人们都在锻炼身体,有的在打太极拳,有的跳舞,有的练太极剑……这充分说明人们的运动观念已经有所改变,都已意识到运动对健康的重要作用,也已经把运动当成了一种习惯。

一个人没有健康的体魄,就没有足够的精力去工作,也无法享受幸福的生活。

生命在于运动,人若不运动就会生百病,敌不过自然界各种疾病的侵袭。但运动必须合乎科学,按照科学规律去运动,才能达到健身的目的。否则,盲目地做一些不适合自己身心健康的运动,不仅得不到健身的效果,反而会损害健康,助长恶习滋生,这样就违背了运动的初衷。

科学的体育锻炼是延年益寿、增强体质的最佳方法。应把健身锻炼融于日常生活中,如每天抽出15分钟慢跑或20分钟步行,长期坚持下去。久而久之,这种行为便会成为一种习惯,使人终身受益。

卡耐基说:“我发现烦恼的最佳‘解毒剂’就是运动。当你烦恼时,多用肌肉少用脑筋,其结果将会令你惊讶不已。这种方法对我极为有效——当我开始运动时,烦恼也就消失了。”

“运动是健身的法宝。”在很早以前,体育运动就被认定为健身延年、预防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养成运动习惯的人,其死亡率比不参加运动的同龄人低。

美国学者巴芬勃格尔在研究运动学和死亡率的关系中得出:时常做适量运动的人其死亡率,男性比没有参加运动的人低30%,女性低50%,可见适量运动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那么应该如何去选择一项适合自己的运动呢?有专家为人们提供了一些方法,不妨作为参考:

散步是日常生活中最简单又易行的运动法,运动量不大,但健身效果却很明显,而且不受年龄、体质、性别、场地等条件限制。

人们常说:“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百练不如一走。”这两种说法足以说明散步在健身中的重要作用。

古今中外的一些长寿老人,他们都把散步作为延年益寿的手段。如革命老人徐特立,年近九旬时,仍坚持日行500步;革命老前辈朱德同志,在暮年每天还散步3次,每次3里路。这对朱老的“老而强健”起了很大的作用。当然,散步的关键不在于形式,而在于能否持之以恒,只有长期坚持才能获得收益、养成习惯。

冬泳可以降低体温,延年益寿。冬泳活动,早在建国初就有人进行,但是作为一项群众性的运动,是从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通过对冬泳者体质与健康状态的研究,可以肯定地说冬泳运动对健康确实有益。

简化太极六段拳,也是健身的好方法。太极拳巧妙地融合了气功与拳术的长处,动静结合,在全身运动的基础上,尤侧重腰脊及下肢的锻炼。它的运动量适中,老少皆宜。既适用于强健者增强体质,又适用于多病者康复锻炼,尤其适用于中老年人强身抗衰,故成为中老年人锻炼的黄金项目。

研究报告表明,长期坚持练太极拳,不仅对骨关节、肌肉、神经、血管等运动系统有益,而且对内脏,尤其是心血管系统都有良好的影响。

此外还有简便易学的保健功十六法、养生十六宜、自我健美按摩等。当然对于行动不便者,静坐也是一项很好的运动。静坐可使人心血平和,阴阳平衡,还可以祛病强身,增强耐寒和消化能力,也可润泽肌肤,达到美容的功效。

每个人的实际情况不同,只能在自身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

对一般人来讲,运动就是为了强身健体,而不是为了夺冠。所以,选择一项适合于自己的运动项目不是多么的困难,也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自行设计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

选择了一项体育运动项目后,就要持之以恒地去完成,相信坚持下去就会见到效果。开始时,许多人或许会把运动当成负担,但长期坚持下来后,运动便成了一种习惯,成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样不仅提高了自己的身体素质,而且也培养了意志和毅力,可谓一举两得。

以上介绍的各种运动,虽然方式各异,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都需要具备持之以恒的精神,这也符合习惯的要求。要养成一个好习惯,必须有坚定不移的毅力,这样,才能一劳永逸。

在古罗马时代有这样一句话:“健康的心灵寓于健康的身体。”这说明只有具备健康的身体,才能净化心灵,才能修身养性。而健康的身体,则需在运动的基础上形成,而运动同样受习惯的制约,如果不能养成勤于运动的好习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想拥有健康的身体,恐怕要打一个问号了。

2、热爱劳动,提高健康指数

一位美国健康运动专家说:“体力劳动有益于身体健康,脑力劳动有益于心智健全。”这说明劳动对人类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

劳动与运动又有一定的区别,劳动指除体育运动以外的活动。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的富足,人们渐渐地变懒了。除了为衣食所迫还保持着劳动习惯的人以外,许多人已经对体力活嗤之以鼻。

这在青年人中最普遍,他们希望做一个从事脑力劳动的“白领”、“金领”,而不是做一个卖傻力气、穿工作服的“蓝领”。许多身体发福的中老年人,也不太爱劳动,但搓起麻将来可以彻夜不眠……

如果说,以前人类社会的许多事都需要用体力劳动来完成,那么由于社会发展,特别是科技的发展,这些事已被机器所代替。

人们的手脚、肌肉,包括一部分大脑功能在被解放的同时,也闲置了下来。许多长年坐办公室的人,已经不大知道“汗流满面”或“汗流浃背”是什么滋味了。

许多人知道劳动对健康的重要作用,也明白长时间不锻炼会导致许多疾病,如肥胖症、高血压、心脏病等。可是,人们宁愿选择打网球或做健美操,也不愿参加劳动。其实这就否定了劳动与健康的直接关系。

从目前世界的发展情况来看,体力劳动还是大量存在的,对人类健康有很大的好处,养成劳动的好习惯对生活有利而无害。现代人变得“四体不勤”,也变得好逸恶劳了。在这种变化的背后,是对投机取巧的认同、对不劳而获的膜拜、对人类通过劳动创造世界、创造财富价值观的蔑视。

人们不应该因为社会进步了,就疏远甚至蔑视体力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巨大的作用。它使人类有了直立的双腿,有了灵巧的手指,同时也促进了大脑的开发。

如果没有劳动,人类可能还只会在爬行。如果没有劳动,人类在进入文明史的几千年中,不会越来越聪明、健壮。

今天,如果人们放弃体力劳动,人类社会将会因缺乏衣食而无法延续下去,人们也会变得弱不禁风或头脑迟滞。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劳动是人类存在的基础和手段,是一个人在体格、智慧和道德上臻于完善的源泉。”

人们不应该轻视劳动尤其是体力劳动。如乌申斯基所说,这有利于一个人的完善。首先在体格上,适宜自己的体力劳动,将起到锻炼身心、保持健康的作用。

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本来体弱多病,可后来体力劳动却使他健康起来了。当年,他除了学习和给患者看病外,还经常进入深山老林采药,在艰苦的劳动中,原本多病的身体逐渐恢复了健康,并成了一位年逾百岁的老寿星。

人们常说“实践出真知”,劳动正是智慧和才干的源泉。

科学研究也表明,经常动手操作或制作东西,会促进大脑的功能,包括反应功能、协调功能、记忆功能等。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劳动将会使人们的道德更完善。你可以为了健康而从事体育锻炼,但你不可因此而厌恶和逃避劳动。

和体育运动相比,劳动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并且,劳动还为自己和社会带来财富。

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说:“一个人如若不劳动,就像没有合法的、正当的财产,他就不能够生存,就要腐化堕落,变成兽类。”

“不劳动者不得食”。当人们靠自己的劳动获得财富时,心里会非常踏实。工人、农民、鞋匠、木匠等,所有靠体力劳动谋生的人,都是可亲、可敬、值得赞扬的。当然,脑力劳动也是一种劳动,也创造着财富,同样也是伟大的。但一些人却抬高脑力劳动而贬低体力劳动。这是不对的,这些人实际上并不尊重劳动和劳动者。在他们心里,瞧不起任何一种劳动,他们追求的是一种不劳而获的生活。这也就是今天一些人不愿做“蓝领”,甚至也不甘做“白领”,而日思夜想地要去做“金领”或者更高的什么“领”的真正动机。这些人蔑视了劳动,也就蔑视了做人最基本的品德。

一位阿拉伯智者说:“靠自己劳动挣来的食物最好吃。”一位西方哲人说:“我一生绝不坐食一片面包。”

劳动之所以使人高尚和伟大,就在于劳动者是自己养活着自己,而不是靠依赖或盘剥他人而生活。

不要使自己脱离劳动,不要游手好闲,饱食终日无所事事,只依赖父母或他人的劳动而生活。

如果你是个学生或坐办公室的人,应该做一些体力劳动,比如植树、打扫卫生、铲雪、手工制作、修理门窗等等。这不但有助于你的健康,也有助于培养坚韧、细心、顽强的品质。

当你体会到稼穑的不易,知道了制作的艰辛时,也就会懂得劳动的真正含义。不暴殄天物,才会对那些辛勤劳作的人产生真挚深切的敬意以至热爱。而这一切都是劳动带给人们的。

前苏联著名科学家巴甫洛夫被誉为“世界生理学家的领袖”,他在血液循环、消化系统、神经系统上都有独到的发现。

他从小帮着父母在菜园和果园里干活,在厨房洗碟子,因此养成爱劳动的习惯,而且一生都没有改变。他始终把劳动当做一种美德,提倡以劳动获取报酬,反对游手好闲和不劳而获。他特别看重体力劳动。他在住宅周围开辟出菜地和花圃,每天下班之后都要在地里干上一阵。他也很愿意做实验室里的粗活。他说:“体力劳动永远使我感到真正的愉快。”

人们应该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如果你本身就是从事体力劳动的,那很好,只要注意做到劳逸结合,健康快乐将会属于你。

如果你是个脑力劳动者,不妨把参加体力劳动当做一种习惯,闲暇时动动手,流些汗没有什么不好。

任何人都不应该鄙视劳动,相反,应该主动去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没有恶心的劳动,只有恶心的劳动态度。任何卑微、平凡的劳动都值得人们尊敬。人们也应该摒弃“视劳动为卑微”的生活态度。

正因为劳动的好处多多,所以人们应该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用劳动来陶冶情操、打造健康体魄,做一个心灵完美、身体健康的人。

3、饮食要合理,睡眠要得法

健康状态是指人在身体上、精神上、情感上、信仰上、社会环境和生活规律上的状况,包含了人类所有的生存因素,也指生命质量和生活因素。良好的饮食和睡眠习惯,对调节人们的健康状态有很大帮助。

一般年轻力壮的人对健康并不太注意,只是害了一场重病或人到中年时,才认识到健康的重要。但往往健康已受到损害或潜在的威胁。虽“亡羊补牢犹未为晚”,总不如未雨绸缪早预防的好。

由于生活节奏逐渐加快,社会竞争逐渐增强,人们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工作当中,对日常生活根本没有太多的讲究,就更不用说是注重饮食与睡眠了。健康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早已被抛到金钱之外了。

“健康是人生的财富。”这是爱默生的感悟。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说过:“健康是人生的一个重要目的,也是学问的一个重要目的。学生是学习人生之道的人,学习厚生则可,学习伤生是断断乎不可的。”现代学者梁实秋先生认为:“健康的身体是做人做事的真正本钱。”这些观点是深刻的,也是很现实的。纵然你有经天纬地的超世之才或气吞山河的宏图大志,如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一切都将枉然。健康养生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不仅在这方面多有论述,而且身体力行,在当时物质医疗条件都十分落后的条件下,他能活到73岁,可算是“古来稀”了。他的养生之道主要是具备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具体表现为:保持精神乐观,重视体育锻炼,讲究饮食卫生,注重睡眠质量,使生活有规律。

现代文明使人们的物质生活大为改善,但是,物质生活的优裕,医疗条件的日臻完备,并不等于健康。人类正经受着由饮食不合理和睡眠不得法而引发的各种疾病和死亡的考验。人们必须对饮食和睡眠给予足够的重视。当然,由于生活广阔无边,人生多姿多彩,健康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但饮食确实是影响健康的头号杀手。俗话说得好:“病从口入”,这给人们敲响一记警钟。

养成一个好的饮食和睡眠习惯是健康的前提条件之一,这也说明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虽然人的健康是由先天遗传因素与后天生活方式共同决定的,但某种长期的行为方式,会使遗传因素异化。这需要人用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去掉陋习,培养符合科学规律和自身情况的生活习惯,敢于并善于同命运抗争。古人云:“我命在我不在天”就是这个道理。恩格斯说:“生命也是存在于物质过程中的不断自行产生并自行解决的矛盾,这一矛盾一停止,生命亦即停止,于是死亡就到来了。”所以,要想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只有自爱自立,调动自身内部的积极性,这是别人无法替代的。

生活中的许多疾病都是吃出来的,而人们又不能因为怕生病而拒绝吃饭,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所以饮食习惯便成了影响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那么,怎样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呢?不妨参考如下几个方面:

(1)三餐合理分配

一日三餐的食量分配是有讲究的,正确的方法应该适应生理状况和工作需要,而不是暴饮暴食。一般来讲,三餐的分配比例应该是3:4:3。即:如果一天吃2斤食物,那么早晚各吃6两,中午吃8两比较合适。

(2)适当搭配荤、素

荤食和素食各有优点:其中荤食中蛋白质、钙、磷及脂溶性维生素优于素食;素食中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和纤维素又是荤食所无法比的。这样,荤食与素食适当搭配,优势互补,才更有利于身体的健康发育。

(3)挑食和偏食要不得

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是多种多样的,即便是营养价值再高的食品或者含有多种健康成分的食物,也无法满足身体的多方面需求。如果单吃一种食物,不管吃的数量多大,都无法使营养达到均衡。所以,养成一个不挑食或不偏食的好习惯是非常必要的。

(4)暴饮暴食百害无一利

有的人经常把两顿饭并成一顿来吃,一次吃了两顿饭的量或者一次吃得过多,这就是一种暴饮暴食的行为。这样的饮食习惯不仅会破坏胃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容易引起急性胃肠炎、急性胃扩张和急性胰腺炎等症,而且还会影响到心脏的正常活动,从而诱发心脏病等,有时甚至会有生命危险。所以,为了自己的健康,任何时候都不要过度地吃喝、暴饮暴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