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如果没有明天
1316900000001

第1章 生死恋 (1)

“我渴望有人至死都暴烈地爱我,明白爱和死一样强大,并且永远地扶持我。我渴望有人毁灭我,也被我毁灭。”

——珍妮特·温特森

1912年4月14日晚上11点40分,“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2小时40分钟后,即4月15日凌晨2点20分,这艘船裂成两半,沉入冰冷的大西洋。船上2208名船员和旅客中,只有705人生还。这就是广为人知的“泰坦尼克号”海难。

但是,你知道的仅仅是一串数字、几行文字,冷冰冰的,和那些趴在冰块上逐渐冷却的尸体一样,没有温度。我知道,你也看过那部催泪的同名电影,当露丝趴在浮板上眼睁睁看着杰克慢慢沉入海底时,很多人都哭了。但你只是感动,并不心痛,更谈不上绝望。

当爱情和死亡同时发生的时候,世界是寂静无声的,没有眼泪,一片空白。这就是海伦?丘吉尔?坎迪当时的感受——她甚至不如露丝幸运,她的“杰克”没有对她说一番“你要活下去”的临别赠言。在那样的混乱中,他只是站在行将沉没的“泰坦尼克号”上,目送着她,直到载着她的6号救生艇,越来越远……

在“泰坦尼克号”头等舱的餐厅里,遇到爱德华?肯特的时候,海伦和他的年纪,都不小了。她是作家兼记者,他是艺术家也是高级建筑师。她53岁,他59岁。很抱歉,似乎并不是一个能供人“憧憬”的愉快年龄。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相爱,深深相爱。

“在这艘船上,除了我之外,至少还有5位男士准备对你大献殷勤。”那时候,爱德华没有在对海伦说笑,这是事实。

海伦年纪不小了,但作为一个女人,仍然很有魅力。眼珠和她的头发一样,都是褐色的,眼底波澜不惊,但看着你的时候总是很有神,光影斑斓;鼻子很挺,薄薄的嘴唇在不说话的时候,总是习惯性地紧紧抿着,不过这倒和她线条略硬的下巴很协调。显然,怎么看,她都不像是一个能被任意摆弄的小女人。

事实上,她十分坚强,至少自己很肯定这一点,否则也写不出《女人如何自力更生》这样的畅销书,典型的美国新女性。对于记者和作家的身份,她很满意。也有人说她是个女权运动活动家,但海伦并不在乎这个头衔,她只是不认同女人仅仅是作为男人的附属品。所以,离开虐待自己的前夫,一直被她认为是这一生最正确的决定。

在新英格兰的私立学校念书的时候,她便清楚自己不是一个离开了男人的保护就要死要活的女人。所以,尽管在当时那个年代,离婚女性受到教会和社会的歧视,但海伦还是靠自己的力量将两个年幼的孩子抚养长大。在没有经济援助的情况下,她靠写作过上了体面的生活。畅销书作家的身份,也使得她能够买得起世界上最豪华邮轮的头等舱船票。

1912年4月10日,“泰坦尼克号”从英国英格兰南部港口城市南安普顿出发,开往美国纽约。码头上挤满了乘客、来送行的家属、行李搬运工和海关的检查人员。上午11点,一号烟囱喷出了白色的蒸汽。29台锅炉中的25台开始依次生火。中午12点整,“泰坦尼克号”在拖船的拉动下慢慢离开了码头。两个外侧螺旋桨开始搅动南安普敦港海水。“泰坦尼克号”依次驶过了停泊在港口中的庄严号、费城号、圣刘易斯号、海洋号和纽约号邮船,鸣笛向它们致意。

船上的每个人都意气风发,他们是世界上最大邮轮“处女航”的乘客,想想就兴奋,不是吗?不是。至少4月10日晚上,在法国瑟堡港登船的海伦,一点儿都高兴不起来。她的儿子哈罗德正躺在纽约的医院里,因为一次飞机事故。电报字数太少了,她无法了解到更详细的情况。飞机事故?那该有多严重啊!当时,赶到纽约的最快方法就是乘坐“泰坦尼克号”,所以她来了。

事后,哈罗德问他母亲:“如果,您上船前就知道“泰坦尼克号”会出事,还会那么急着到纽约看我吗?”

“我会选择另一种交通工具,或者是另一艘不会沉的船。”海伦认真地回答,“但前提是没有遇到爱德华。”

活着当然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但怎样活着比活着本身更重要。如果没有遇到爱德华,如果“泰坦尼克号”不沉没,海伦可能并不会费力思考这个问题:我要怎么活?

当初,离开虐待自己的前夫,只是因为她不想要那种生活。她曾十分清楚自己不想要什么,但是死神让她明白——我想要什么。并不是每个人都清楚明白地了解自己到底要什么。“在生命失去意义的时候,活,还是不活?不是个问题。”德国经济和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想清楚了这个问题。韦伯是理性的,他用生命思考死亡。海伦是感性的,爱让她明白生的价值。

那一刻,在“泰坦尼克号”头等舱的餐厅里,顺便插一句,这里确实很美——在许多细节方面模仿了凡尔赛宫,摆满路易十五风格家具的休息室,风格类似法国的小特里亚农宫沙龙,壁炉上的雕刻作品是《凡尔赛宫的狩猎女神》,还有其它精美的浮雕和艺术作品,上等的柚木和黄铜装饰,吊灯和壁画,印度和波斯的地毯……

但是,当船体越来越倾斜、整艘船慢慢下沉的时候,没人在乎这些美丽的装饰,大家更介意的是,白星航运公司居然仅仅为了使顶层甲板更为宽敞,而将救生艇数量从原先的48艘削减为20艘。

可惜,当初没人认为这是一趟死亡之旅,没人以为自己会死,所以大家都很在乎那些“重要”的装饰,那些在死亡面前不堪一击的身外物。艾尔弗雷德?罗维就是其中之一,他是个59岁的英国商人,1879年移民美国得克萨斯州,并在当地购买了一处面积20万英亩的农场,不过1910年他又回到了英国家乡利物浦市,此后他每年都要去两次美国视察一下自己的农场。

1912年4月11日,“泰坦尼克号”顺利到达女王镇港口时,他匆匆下船,给妻子康斯坦丝寄了一封信。这封家信在泰坦尼克号沉没了95年后,被艾尔弗雷德?罗维的后人,交给了英国威尔特郡德维泽斯市“亨里?艾德里奇父子拍卖行”公开拍卖。在这封给妻子的信中,罗维称自己对“泰坦尼克号”充满不安,他说“泰坦尼克号”太大,“绝对危险”。

“泰坦尼克号”在离开英国南安普敦港口时,差点和另一艘“纽约号”轮船相撞。艾尔弗雷德对此心有余悸:“毛里塔尼亚号和路斯塔尼亚号轮船,在我眼中已经足够大,足够好……那天晚上,我们差点儿就被‘纽约号’轮船撞了一个洞。”

拍卖师安德鲁?艾德里奇说:“当时‘泰坦尼克号’上的大多数乘客都对这艘船充满了敬畏,他们大多是称赞它的豪华和壮丽,将这艘船描述成是一艘‘漂浮的宫殿’,但艾尔弗雷德?罗维却不这么看,他认为这艘船很危险。他显然对即将发生的灾难具有某种预感。”

然而,即便那么不安,艾尔弗雷德也没有离开“泰坦尼克号”,寄完信后,他又回到了船上。终究还是放不下得克萨斯的农场生意,“冒死”也得去看一眼。根据当时的报告,艾尔弗雷德?罗维掉下水后游向了一块浮冰,但却活活冻死在了上面。

西方哲人认为,人是有惰性的,只有在他面临死亡的情势下,他才可能有效地破除自己的惰性,以其高度紧张的身心活动踏上自我认识的思想之旅。人就是这么混蛋,不到死到临头,就永远搞不清生命里哪些重要、哪些可以丢掉不要。

抱歉,不该把海伦,我们的女主角晾在一边。当然,她还在“泰坦尼克号”的餐厅里坐着,心事重重地吃着她在船上的第一顿晚餐。她没有要那些古里古怪的东西,比如腌牛舌与鸡冻,只点了一份英国式的熏得半熟的牛肉。

当时,一对在邻桌就餐的夫妇吸引了她的注意。那是世界第一首富亚斯特四世(John Jacob Astor IV),以及他怀有5个月身孕的18岁娇妻玛德琳。亚斯特十分富有,他几乎买下了曼哈顿的每一寸土地,因为曾经雇佣过一个军团参加美西战争,帮美国打仗,所以人们又称他“亚斯特上校”。

在船逐渐沉没的时刻,玛德琳死死拉着丈夫,哭得几近虚脱,就是不肯登上4号救生艇独自逃生。

因为亚斯特上校的存在与否,直接影响纽约的债券市场而举足轻重,大副默多克曾以军人的方式命令作为“关键人物”的亚斯特上船,但他拒绝了:“我喜欢最初的说法(保护弱者的古老守则)。”然后,亚斯特上校把他的位置让给了三等舱的一个爱尔兰妇女。

几天之后,在北大西洋黎明的晨光中,麦克凯?班尼特打捞船员发现了亚斯特上校,上校的头颅被烟囱打碎,口袋里还有2440美元……他的资产,在当时可以建造十几艘“泰坦尼克号”巨轮,然而亚斯特拒绝了给他逃命的所有正当理由。

海伦最后看到这对夫妇的场景是,亚斯特上校站在甲板上,带着他的狗,点燃一根雪茄烟,对着飘飘悠悠划向远处的4号小艇呼喊了最后一声:“我爱你们。”

在“泰坦尼克号”沉没后很多年,人们依然在激烈讨论这种纯正英国绅士风度的必要性。

出事后,船长爱德华?史密斯曾在甲板上大声下着命令:“让女人进入救生艇,男人留在后面!”

后来,白星航运公司特地派代表澄清,这不是硬性规定,没有任何人规定必须这么做,这完全是当时男人们自己的选择。有一种价值观,深入骨髓,甚至强大到能抵御本能的对死亡的恐惧。所以,它才令人震撼。

只有20艘救生艇,最初下水的几艘小艇,因为混乱而只运载了区区十几个人,尽管它的最大运载量是64人。所以,让女人和孩子先走,谁说不是男人们的爱?亚斯特上校送走了妻子玛德琳,因为他爱她。他又把自己的位子让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女人,因为有其他男人爱着这个女人。

这就是“泰坦尼克号”上,男人们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