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年轻人不可不知的108件世界大事
13132500000008

第8章 政治运动篇(7)

历史上德意志曾经诸侯林立,四分五裂,为此1848年德国爆发了实现统一的革命,但是革命最后以失败告终,德意志各城邦依然处于反动的封建统治之中。19世纪中期德意志境内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各城邦分裂割据的格局之间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国内要求国家统一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在如何实现统一的道路上,德国内部出现了两条不同的声音:一条是由无产阶级领导,通过自下而上的革命,推翻各邦王朝,建立统一的德意志共和国。另一条是由容克阶级领导,通过王朝战争,自上而下地建立统一的君主国。在普鲁士自上而下实现德意志统一的过程中,“铁血宰相”俾斯麦做出了重要贡献。

奥托·冯·俾斯麦著名政治家和外交家,普鲁士王国和德意志帝国宰相。1815年出生在普鲁士一个大贵族地主家庭。他的性格强暴蛮横、凶悍粗野,崇尚武力。1851至1858年,俾斯麦担任普鲁士邦驻德意志联邦代表会的代表;1859年,任驻俄大使;1861年,改任驻法大使;1862年,得到国王威廉一世的赏识,出任普鲁士宰相兼外交大臣。俾斯麦对普鲁士统一德意志的能力深信不疑。他的哲学是:“强权胜于真理。”他认为武力是取得政治和外交成就的基石。他曾反复对普鲁士人说:“当代的重大政治问题不是用说空话和多数派决议所能决定的,而必须用铁和血来解决。德国所指望的不是普鲁士的自由主义,而是他的武力!”这就是著名的铁血政策。它是俾斯麦通过王朝战争实现德国统一的政策。俾斯麦代表容克地主和大资产阶级的利益,竭力主张以强权和武力统一德国。依靠“铁血政策”,俾斯麦先后发动了普丹战争、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自上而下地统一了德国。尽管统一后的德国保留了普鲁士的封建势力及其军国主义传统,但统一毕竟是一个进步的历史事件。

1864年,德意志在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的领土问题争端上与丹麦发生争执。俾斯麦最后决定与奥地利联合对付丹麦,丹麦最后以惨败告终。在双方签订的协议中,石勒苏益格划给普鲁士,荷尔斯泰因划给奥地利。

普鲁士要实现统一德意志的目的,就必须消灭其最大阻力奥地利,因此普鲁士于1866年6月发动了普奥战争。同时为了收复威尼斯意大利也加入了其行列。普鲁士军队旗开得胜,很快便攻克了德意志北部和中部各邦。随后在捷克普军乘胜急追,大胜奥军。8月23日,普奥双方签订了《布拉格条约》。条约规定:奥地利宣布退出德意志联邦,并将施勒斯维希、霍尔施坦、汉诺威和法兰克福等地让归普鲁士,双方不干涉巴伐利亚等南方诸邦的独立自治。1867年北德意志联邦成立,联邦元首为普鲁士国王。同时奥地利皇帝兼任匈牙利国王,双方组成了奥匈帝国。

普鲁士通过普奥战争先后统一德国中北部,接下来俾斯麦想将德意志南部紧邻法国的四个小邦国兼并,但是同时法国对这四个小国也是垂涎三尺。除此之外俾斯麦也渴望占领法国境内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因此俾斯麦通过发动普法战争,战胜法国来最终实现统一德国。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后,由于战前普鲁士进行了充分的准备,法国不堪一击,不到半月普军就大获全胜。最后法国投降,拿破仑三世沦为了奴隶。不久以普鲁士为首的德意志帝国成立,皇帝为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首相为俾斯麦。至此俾斯麦的统一德国的愿望终于得以实现。

德国统一是历史发展之必然,社会前进之趋势。它的实现使得德国长期分裂的格局得以结束。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为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前提,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自此德国跻身成为了欧洲乃至世界的强国行列,深刻改变了国际政治格局。但是由于德国境内大量封建残余依然存在,军国主义的思想迅速膨胀,使其成为了世界战争的策源地,先后发动了给世界人民带来灾难的两次世界大战。

21.划时代的辛亥革命

清朝后期,随着《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政治控制,竭力扩展在华经济势力。同时社会矛盾空前被激化,民变四起。全国性的民变和爱国运动,表明社会已经到了民不聊生的地步,急剧动荡的社会预示着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

武汉当时是仅次于上海的城市,从1904年5月起,革命党人就在新军中进行革命宣传,从1908年起,革命组织在新军中进行活动,最初是“湖北军队同盟会”,后改称为“群治学社”、“振武学社”,最终定名为“文学社。”经过长期努力,到1911年5月间,“文学社”在新军中已发展到3000多人,占湖北新军总人数的五分之一。另一个革命团体“共进会”,也在湖北新军中发展革命力量。1911年9月14日,这两个革命组织进行联合,蒋翊武、王宪章任正、副指挥,孙武任参谋长,刘公担任总理,请同盟会领袖黄兴、宋教仁、谭人凤来武汉主持大计。

清政府“铁路公有”政策的公布激起了民众的怒火,保路运动由此开始。其中四川的保路运动规模最大、斗争最激烈。1911年9月,四川保路运动进入高潮,武昌新军的部分部队入川镇压,另一些营队调往宜昌、襄阳、岳州等地。9月24日,文学社与共进会决定在中秋节(10月6日)起义,以蒋翊武为临时总司令,孙武为参谋长。

但由于消息走漏,清朝当局采取全城戒严,起义指挥部临时决定推迟起义。10月9日,孙武等人在汉口俄租界制造炸药发生爆炸,俄国巡捕捕获了起义用的物品,并且将这一消息报告了清政府。10月10日湖广总督瑞澂实行全城戒严,下令大肆搜捕革命分子。最终起义总指挥部被清军破坏,还逮捕了刘复基、彭楚藩、蒋翊武等人。除此之外,其他几个革命党机关也陆续遭查,革命党人陷入了群龙无首的境地。

10月10日晚,新军第八镇工程营值班排长陶启胜遇到士兵金兆龙、程正瀛,看见他们武装齐备,便前去训斥。金兆龙并不服气,进行反抗。程正瀛与之配合,开枪击伤陶启胜。随后革命士兵再次打枪,霎时全营轰动,枪声大作。立即鸣笛集合,击毙阻挠起义的军官,率领人马直奔。革命党人罗炳顺、马荣等通过空中鸣枪提醒工程营起义,监守官逃之夭夭,革命军轻而易举地占领了军要库。

深夜,炮队在蛇山、凤凰山进行炮火掩护,起义士兵对第8镇司令部和湖广总督府等处发起了猛攻。第8镇统制张彪奋勇冲杀,但无法冲出突围,逃至汉阳。总督瑞澂一听消息,马上逃跑。革命军很快占领了总督府。经过一夜的战斗,革命士兵占领了武昌城各官衙、城门。10月11日,武昌首义获得了成功。

10月11日,汉阳响应起义,占领了汉阳铁厂和兵工厂,清军全部溃败。11日晚,汉口士兵会同汉阳援军占领全城。12日,武汉三镇全部被革命军占领。武昌起义胜利后,1911年10月11日,革命党人决定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宣告废除宣统年号,采用的是黄帝纪元。

起义发生后,其余各省纷纷响应,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全国已经有13个省和上海脱离清政府的统治,清朝的统治岌岌可危了。1912年2月12日,清朝最后一任皇帝溥仪宣布退位。自此,统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终于覆灭了。

辛亥革命胜利了,但是在政权更迭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复杂的情况。有时有的革命党人将权力拱手让给旧官僚、旧军官;有时掌权后的革命党人很快就变为新军阀、新官僚。可以说,革命的发展速度快,但是基础不牢固。革命成果存在着潜在的危险。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没落的封建王朝的统治,推动了历史的前进;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它还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同时辛亥革命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掀起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但是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没有充分地发动群众。这正是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所在。总而言之,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达到了旧民主革命的最高水平,并为后来的革命开辟了道路。

22.联合国的诞生

1945年4月25日,数以万计的市民在旧金山市大歌剧院前聚集。天公不作美,外面下起了毛毛细雨,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们欢天喜地的愉悦心情。就在这一天,来自世界各地的反法西斯国家的代表群策群力,商讨联合国的成立。从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中国开始,全世界拉开了战争的韵味。战争的硝烟蔓延到了世界60多个国家,20多亿人因战争而流离失所,无家可归。所以人们期盼法西斯早日灭亡,期待战争早日结束,和平早日到来。

1943年年末,中、美、英、苏四国代表经过协商在莫斯科发表的《普遍安全宣言》,意味着国际安全机构开始建立。随后,中、美、英召开的开罗会议和苏、美、英召开的德黑兰会议,一起讨论了战争胜利后所采取的共同策略,为以后的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础。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斯大林在德黑兰会议期间共同商讨,准备成立联合国。

随着反法西斯战争即将胜利结束,如何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发生、防止出现新的世界战争策源地,成了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建立一个维护世界和平的共同机构联合国,就成了人们普遍关注的共同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