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治蜀要览
13104200000045

第45章 四川现代教育及文化(2)

2000年四川也完成了省新闻出版局机关机构改革工作。局机关公务员精简了将近一半,内设处室减少两个,机关职能得到进一步转变。以三项制度改革为重点,加大了对直属单位改革指导力度,初步形成了“严格考核、双向选择”的人员流动制度。在直属的23个单位实行了竞争上岗,通过对人员进行优化组合,对人力资源进行重新配置,分流了一百多名富余人员,形成了签约上岗、明确责任的管理机制。大部分直属单位的中层干部采取民主推荐、组织决定这一方式产生,全系统共聘任中层干部近二百名。四川文艺出版社、四川少儿出版社等对中层干部的聘任还实行了票决制;四川辞书出版社、四川文艺出版社、四川少儿出版社、读者报社等单位开始面向全社会公开招聘策划编辑。

同时,推进发行体制改革。2000年3月,四川新华书店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挂牌。作为全国三家发行集团试点单位之一,对省新华书店、省外文书店、省出版外贸公司进行了资产、业务、人力资源重组,实行全员竞争上岗、双向选择,打破干部与工人、正式职工与外聘人员的身份和工资待遇界限,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构建了母子公司体制,初步建立了较为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

2.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产权保护已引起国际社会高度重视,为紧跟时代步伐,四川省版权局也开始加强了对全省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

从1999年开始,省版权局先后对四川人民出版社、四川长虹电子集团公司、宜宾五粮液集团、西南建筑设计院等15家具有行业代表性和典型示范意义的企事业单位进行了版权保护试点,指导其加强自身版权保护工作,清理企业无形资产,明晰无形资产归属,提高企业自主知识产权整体保护水平。譬如,2005年省版权局将享有“中国竹编艺术之乡”美誉的眉山市青神县的竹编列为版权保护重点,其中《兰亭序》美术编织作品,因受版权保护,即带来直接经济效益六百余万元(参见四川省版权局编《四川版权保护状况》白皮书(内刊),2006年4月20日。),是我省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的一个可喜成果。

相反,2001年,四川省公用信息产业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录音制作权人华纳、正东和环球唱片公司的授权许可,擅自下载歌曲并在网上传播,在其开办、经营的“天虎”网站上向公众提供MP3格式歌曲的下载和在线试听服务,侵犯了录音制作权人的知识产权,被提起诉讼。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对首例音乐作品网络著作权侵权案作出判决:“天虎”网站的开办、经营者四川省公用信息产业有限责任公司因侵犯香港三大唱片公司——华纳、正东和环球唱片公司的网络传播权,应赔偿共计三十七万余元,并公开赔礼道歉。这是知识经济时代给四川人上的版权经济的生动一课。法院的判决也显示出四川司法部门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的坚定决心。

2004年9月,由四川省政府办公厅主办了“四川省省级机关办公软件正版化培训暨软件演示会”,省政府常务副秘书长王东洲同志作了讲话,要求省级机关各部门率先垂范,带头使用正版软件,促进高科技产业健康发展。2006年“4·26世界知识产权日”期间,四川省还开展了规模浩大的“保护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号召省级各相关部门和社会各阶层人士“保护知识产权,促进创新发展”。

近几年,四川省保护知识产权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在著作权保护方面,四川省目前已基本形成以版权行政管理机构为主导,以社会专门服务机构为补充和完善的双重保护体系。盗版猖獗就是对正版权益的肆意侵犯,不利于社会和谐。为此,省版权局及下属单位每年都有打击盗版、规范市场、调处纠纷的专项治理行动。诚然,肃清盗版绝非一日之功,但这毕竟在一定程度上震慑了盗版行业,遏制了盗版风气的蔓延。从而使一种尊重创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尚逐渐在川形成。

目前,四川以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信息软件等产业为重点的版权产业已具相当规模。同时,由于拥有较好的版权保护法制环境和投资环境,一些国际知名企业纷纷汇集四川,微软、英特尔、摩托罗拉、爱立信、IBM、HP等二十余家外资企业已在成都设立分公司、研发机构或办事处。这足见四川版权保护工作已为促进西部经济发展发挥了良好作用。

尽管四川对保护知识产权的重要性的认识已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而日益提高,不过,与欧美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相比仍有差距,为此,需要各级领导对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各行政执法机构恪尽职守,共同为四川营造一个重视知识产权、鼓励自主创新的良好氛围。

四四川的地方文化建设

1.巴蜀文化研究

巴蜀文化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理论价值,而且对于继承和发扬巴蜀文化优秀传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推动四川城市建设,提高四川知名度,并以文化兴川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巴蜀文化于20世纪40年代初被正式提出,半个多世纪以来,学者们,尤其是巴蜀大地的学者们,筚路蓝缕,前仆后继,对之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探研,大大深化了全国地方史研究。

巴蜀文化研究,可划分为四个大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30-40年代,是巴蜀文化命题的正式提出和初步探索阶段。第二阶段,20世纪50-60年代,是对传统课题进一步深化的阶段,主要研究巴人和蜀人的族属、地域、迁徙、列国关系等。第三阶段,20世纪70-80年代中期,是对传统研究有所突破的阶段,主要研究巴蜀的来源、民族、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等。第四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是不论在研究范围还是理论方法方面都取得重大突破和飞跃发展的阶段,主要研究巴蜀文明的起源、形成和演变,包括城市、文字、青铜器、宗教、艺术、政治结构、文化模式等全新的课题,目前正方兴未艾(段渝:《三星堆与巴蜀文化研究七十年》,载《中华文化论坛》2003年第3期。)。

研究表明,巴蜀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自古以来就是长江中上游的文明中心。巴蜀文化与长江中游的荆楚文化和长江下游的吴越文化同为长江流域三大文化,巴蜀文化辉煌的历史,是中华文明史重要的组成部分(同上。)。

20世纪80年代以前未设立专门的巴蜀文化研究组织机构,巴蜀文化研究也谈不上规划和选题。直到80年代初成立了“四川省历史学会”,以巴蜀文化研究作为重要任务之一。20世纪末期,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四川省省委提出要进行“追赶式、跨越式”的发展,在此形势下,研究巴蜀文化,了解巴蜀历史、文化特色,以利于宣传四川、建设四川,再铸四川辉煌,成为各界有识之士的共识。四川省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视巴蜀文化的研究,先后批准成立了“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四川省巴蜀文化研究中心”(设立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等机构,相关领导对巴蜀文化的研究给予了大力支持。

巴蜀文化研究者以研究、弘扬巴蜀文化为己任,脚踏实地地耕耘。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出版专著三十多部(不包括集体论文集),论文八百篇以上。四川省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四川人民出版社共同组织编写的“巴蜀文化系列丛书”于2001年8月问世。这是第一套以巴蜀文化为主题的研究系列丛书,它全面系统、继承创新、深入浅出地展示了巴蜀文化,是巴蜀文化研究史上的里程碑,标志着巴蜀文化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当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以及其他科研、教学单位和考古文博机构正加强协作,全面推进巴蜀文化研究。这种状况,充分反映了巴蜀文化研究欣欣向荣的气象,预示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随着四川考古工作的重大进展,特别是1986年四川广汉三星堆祭祀坑的重大考古新发现以及本世纪初成都市金沙遗址的重大考古新发现,大大推进了巴蜀文化研究,取得了多项新成果。四川各高校和科研机构在中国文明多元一体发展的理论指导下,深化巴蜀文化的学术研究。同时,加强与国内外有关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学术交流,举办了多次国际和国内的巴蜀文化研讨会,使巴蜀文化研究走向世界。

但也必须看到,从整体上看,巴蜀文化研究还存在许多不足乃至缺陷。第一,研究力量分散;第二,研究学科发布不均匀,目前研究力量主要分布在考古学和中国古代史这两大部分,其他学科投入力量很少;第三,宣传力度不够,尽管学者们在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大量科研新成果,但是在官方主办的报刊上,对这些成果却很少反映;第四,宣传方式不够多样化,且质量不高,缺乏有影响、高水平的大众宣传片,难以引起公众关注;第五,巴蜀文化泛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甚至出现庸俗化的现象。

2.川剧的振兴

川剧是四川最重要的地方剧种,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良好的群众基础,但在“文化大革命”之后,川剧出现了萧条状况。为繁荣地方文化,加强川人的凝聚力,1982年7月,四川省省委提出了“振兴川剧”的口号和“抢救、继承、改革、发展”的方针,成立了省委直接领导的川剧小组,制订了振兴规划,得到文艺界热烈响应。随后,召开川剧工作座谈会,围绕如何落实振兴川剧的“八字方针”及川剧艺术发展规律等问题进行讨论。1983年到1984年,成都先后两次举行川剧汇演,推出几十台新剧目。与此同时,先后录制了66名老艺术家的优秀保留剧目114出,出版了一部分老艺术家的专著。另外,许多戏剧家还进行了川剧的创新尝试,如自贡市魏明伦创作的《巴山秀才》、《潘金莲》,音乐家沙梅创作的钢琴伴奏高腔戏《红梅赠君家》,成都市川剧院把布莱希特剧作和表演体系移植于川剧的《四川好人》等等,均引起很大反响。

1992年9月,省委、省政府发出《关于振兴川剧繁荣文化的意见》,提出九条振兴川剧的措施:一,继续深入贯彻“抢救、继承、改革、发展”的方针,坚持“出人、出戏、出效益、赢得观众”的宗旨,走改革创新之路;二,实行考评定级制度,办好重点剧团;三,疏通人员进出渠道,加强队伍建设;四,鼓励专业剧团下乡演出;五,加快艺术改革步伐,提高川剧质量;六,深化剧团体制改革,调动演职人员的积极性;七,培养、争取观众,开拓演出市场;八,建立“四川省振兴川剧繁荣文艺基金”;九,加强振兴川剧工作的领导。

四川省为振兴川剧所作的努力收到明显效果,各地川剧院团创作出了一批各具特色、水平较高的新编剧目,出现了“推陈出新,百花齐放”的新局面,古老的川剧在新的时代又焕发了青春活力。不过,也应看到在当今这样一个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川剧确已不复为大众文化消费大餐中的主菜。市场经济、外来通俗影视文艺作品、流行音乐的冲击是无法回避的,川剧在当下的生存空间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仍不容乐观。

小结:通过深化巴蜀文化研究和振兴川剧,四川地方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总的来说,四川作为人口大省、幅员面积大省和历史文化大省,在全国的文化影响力上,与京、沪、江、浙、山东、广东等省市相比仍逊色一筹。为此,省政府须继续扶持基础文化建设,不仅重视文化产业化发展,而且重视地方文化的研究与创新、鼓励本土文化与其他区域文化的合作交流,推进四川文化的繁荣,使文化在全省的和谐社会建设中充分发挥意识形态的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