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前半期,四川以维修、恢复和新建为原则进行农田水利建设。重点维修了都江堰,恢复了各地原有的、已废弃了的堰塘,新建了一大批堰塘、泉井等小型水利工程。在都江堰灌区内,新建了人民渠、东风渠、三合堰、通济堰等引水工程。由于坚持了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工期要短,见效要快的方针,这一时期的农田水利建设收效较好。
1963年,四川省委提出“以机电提灌为主,提蓄结合,综合利用”的水利建设方针,想以机电提灌来解决农田水利灌溉问题。随即重点建设了一批水电站和提灌站,但同时废弃了蓄水工程的建设,由于缺乏蓄水工程与之配套,遇旱时常出现无水可提的现象。1967年后,四川纠正了以机电提灌为主方针的片面性,重点建设了一批引水、蓄水工程。玉溪河大型引水工程及黑龙潭、鲁班、三岔等大型水库相继开工兴建。黑龙潭水库位于龙泉山脉的仁寿县,1970年10月动工兴建,水面宽236平方公里,除建有一座长271米,高53米的弧形重力大坝外,还建有11处副坝、一条防空隧洞。黑龙潭水库可引蓄都江堰水356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达10005万亩。水库最终建成于1975年5月,是四川省引蓄水骨干工程。
1977年6月下旬,四川省委召开扩大会议,提出了四川水利分两步走的建设方针,第一步要在1980年以前主攻小型水利和喷灌,战胜普通旱灾;第二步再修一些大型骨干工程,进一步提高抗旱能力。在实际建设中,喷灌建设未收到预期的效果,而大型蓄水工程建设发展迅速,具有代表性的大型水利工程是升钟水库。升钟水库位于南部县升钟境区,以灌溉为主,兼有防洪、发电、水产、航运等综合效益。1984年7月8日,升钟水库枢纽工程基本建成,开始下闸蓄水。全部建成后的升钟水库有效库容13亿立方米,可灌溉208万亩农田,是当时西南地区最大的一座水库。
改革开放以后,四川省政府改革了水利设施管理体制,实行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在水利建设上,采取以经济效益为主,建设与收益相结合的政策,有利于各地因地制宜地开展水利建设。但是,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体核算改为以家庭为主的小型核算单位,不少农民只顾眼前利益,而缺乏长期投入;一些农村基层组织也领导不力,致使不少水利设施因缺乏管理或维修导致灌溉能力下降,甚至失去水利设施的作用,更不用说新建水利设施了。
四80年代初,四川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走在全国前列1976年,四川粮食严重减产,这个传统的农业大省不得不从外地调入粮食51万吨,这使四川广大干部和群众感到很大的压力,上上下下都憋着劲要打“翻身”仗。1977年1月,四川省委向全川号召“打好农业翻身仗”。在具体工作中,四川省领导人认为应当调整当前的一些农业政策。1978年2月1日,中共中央副主席邓小平在四川视察时,指示四川省领导人,要清理各方面政策,这坚定了四川省领导人调整农业政策的决心。2月5日,四川省委发出《关于目前农村经济政策几个主要问题的规定》,其中规定要实行“定领导、定劳力、定任务、定质量、定工分”的五定生产责任制。随后,就在广汉县(今广汉市)金鱼公社进行了“分组作业,定产定工,联产计酬”(即包产到组)的试点。试点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全社116个生产队,当年全部增产。同年9月,四川省全面推行包产到组的作法,改变了过去实行的生产和“大寨工分”式的分配制度。
在改革生产和分配制度的同时,四川还酝酿着改革农村管理体制。1979年7月,在四川省委的支持下,广汉县委在向阳乡进行改革人民公社体制,实行党政分工、政企分开的试点。成立工业公司管理企业,改社办工厂为社队集资联办,干部群众集资入股;改干部任命制为选举聘任制;改分配制度的“吃大锅饭”为“定、包、奖”责任制,经济效益和生产经营直接挂钩。全公社的党政干部分成党务、政务、企业三个班子,同样实行“定、包、奖”责任制。1980年6月18日,向阳公社在全国率先撤销人民公社,恢复建立中共向阳乡委员会、向阳乡人民政府;大队改为村,生产队改为农业生产合作社。这一改革,后来在全国推广,确立为全国农村基层政权新体制,并载入宪法。
四川农村管理体制改革走到了全国的前面,体现出四川人敢为天下先的气概,使得四川农村经济出现了崭新的气象,当年就打了粮食生产“翻身仗”,并为以后的农业经济全面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四川迅速发展的沼气建设四川开发利用沼气在全国起步较早,而且走了一条由下至上、全面推广的路子。60年代后期,经历了“大跃进”挫折之后,四川省重新开始发展沼气建设,一批干部、医师和农民成了开发利用沼气的领头人。成都市水利水电局干部钱邦昌在龙泉区大面公社进行沼气试验;绵竹县血防所主治医师赖耀福在农村建成猪圈、厕所、沼气池三连通的沼气池;中江县龙台公社五大队二队社员陈锡祜,自学自创,建成了水压式沼气池。赖耀福、陈锡祜开发利用沼气的方法,在农村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实用性,因此很快就在绵竹、中江两县得到了推广。
绵竹、中江县开发沼气的做法,引起了省革委领导人的重视。1972年9月,四川省召开了全省沼气现场经验交流会。同年11月,农林部、中国科学院又在中江县召开了全国沼气发酵现场经验交流会。此后,全省快速推广了绵竹和中江两县开发利用沼气的经验和做法。1973年3月,四川省成立了省推广沼气领导小组,负责对沼气的开发利用进行组织、领导、计划、推广工作。四川省开发利用沼气进入了省委直接领导的新阶段。
1980年7月10日,中共中央副主席邓小平到成都市簇桥公社视察沼气建设,对沼气工作作了重要指示。他说,四川的沼气建设能不能搞快一点?四川搞快一点,对全国农村的能源建设有重要意义。发展沼气要有一个规划,要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和方向,要抓科研。沼气池也要搞“三化”,即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不这样不好管理,也保证不了质量。次日,邓小平在同省委负责人谭启龙、鲁大东等人谈话时重申:沼气很好,是个方向问题,是个世界性问题。邓小平的指示促进了四川省沼气建设的发展。
由于四川沼气建设起步早、发展快、规模大,因此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许多访川外宾都要去参观农村沼气建设,将四川称为“沼气之乡”。四川也多次举办了国际性的沼气技术讲习班,在农村推广使用沼气、保护环境、优化能源使用等方面作出了非常有益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