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面向阿拉伯海的也门东部,有一片干旱的哈达拉毛谷地,黄沙中隐伏着一簇白色的建筑物,就像沙漠中的海市蜃楼,由土垒成的摩天楼高耸入云,气度非凡。这就是被称为“世界人类文化遗产”之一的希巴姆土城。
高大的城墙围护着中世纪的土城。城内560多幢大楼高低错落,鳞次栉比,坐北朝南,蔚为奇观。楼房高者十几层,低者六七层,其中30座清真寺格外堂皇。4座宣礼塔居于全城制高点,不时传来祈祷声。美国纽约市中心的曼哈顿岛是世界上摩天楼聚集的地方,沙漠中难得见到高楼,希巴姆因此享有“沙漠中的曼哈顿”的盛誉。
在这里,所有楼房除了清真寺外,屋顶全部都无房檐,墙面直切,窗户朝里开,没有外部的阳台,也没有外部廊柱。这些土楼都是生土坯建造的,外部涂以白灰浆,具体做法是:将泥土拌和骆菲草和谷壳,打造成型,风干而成泥砖,层层垒高。几百年来,无一倒塌,就像水泥建筑一样完好如初,真是令人难以置信。是什么原因使得希巴姆土质大楼能够经受住几百年的风风雨雨而没有损坏呢?科学家们也难得其解。
有人说,土质摩天楼不塌有赖于希巴姆人超群的建筑技艺。早在前1020年,希巴姆就已经是一个鼎盛的小王国的中心。城市就是以萨巴王朝末代国王希巴姆的名字命名的。公元前2世纪,哈达拉毛的骆驼商队往返于巴比伦和谷地之间,希巴姆是个热闹的贸易城市。公元前6年,克尔苏王朝卡希耶国王在希巴姆建了行宫。
7世纪,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哈达拉毛谷地是最早皈依的一个地区,因而出了许多传教士。这些宗教职业者跨过阿拉伯海和亚丁湾,到各国去传播《古兰经》,商人随之前往开展对外贸易。他们带回财富和先进的文化技术,在13世纪前后营建楼房,“摩天楼”蔚然成林。然而,建筑中最伤脑筋的是方圆百里内无石可采,人们只能就地取材,以泥代石垒楼。自然的限制,为人类留下了泥楼奇观。
但大多数人认为这一说法显然是不够全面的。只要注意一下当地的干旱气候和粘土质量,就可以看到人为因素并不是主要因素。这里终年基本无雨,就算有雨也是那种湿不了屋墙的毛毛小雨,最重要是年降水量和每次的降水量都非常低。兼之泥土极粘,与草筋凝固后如同混凝土块,风雨难以侵蚀泥屋,所以可安然屹立。
那么建造希巴姆城所用的黏土为何如此之黏呢?
希巴姆城附近的哈达拉毛谷地实际上是已经枯干的河床。25万年前,无数细流汇成大河,汹涌奔腾流过此地,两岸森林十分茂密。以后,地球气候剧变,中东地区由湿润型转为干旱型,干涸的河床留下15千米宽的狭长谷地。干河谷土壤肥沃,又有地下潜泉,滋润着枣椰树林,成为沙漠中的绿洲,吸引着游牧部落来此定居。
土楼群还能屹立多少年?近年来谷地地下水位上升,直接威胁着地上掘土建筑的安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与也门政府合作,筹款组织维修加固,以阻止这一人间奇迹毁在这代人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