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诚实守信(中华美德)
13068000000080

第80章 回家过年:中华文明的神奇力量

数千年来,非凡的中华文明就是这么平凡地走过来的。它之所以历经风霜而屹立不倒,就是因为有一种不变的精神价值,它的名字就叫“回家过年”。

春节前夕,我的兄弟急匆匆从日本启程赶回中国过年,但在上海下飞机之后,便立即陷入了有家难归的困境。由于暴雪天气持续了几个星期,开往家乡的飞机、火车和长江客轮运输,要么被取消,要么是阻滞,要么是客满。在上海焦急地滞留了几天之后,他终于和几个同乡包租了一辆汽车,在冰天雪地中艰难跋涉了两天两夜,终于在年夜团圆饭之前回到心急如焚的亲人身边。

过去几个星期里,这样的故事在中国何止千百万。一场罕见的自然灾害使原本就超繁忙、超负荷的“春运”陷入混乱,无数在外乡工作的人们为了回家过年,日夜坚守在机场和火车站,哪怕是风餐露宿,也决不轻言放弃。值得庆幸的是,大年除夕之前,滞留在广州火车站多达80万名的旅客终于踏上了归乡之路,其他交通枢纽也都基本恢复正常。

华人的文化基因使然。

既然返乡之途如此艰辛,为什么中国人还是要回家过年不可?不只在中国,在其他华人社会,包括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多数华人大概都无需思考为什么必须要回家过年的理由。很多读者大概都会记得儿提时代过年时的情形,大人们总是说,辛苦了一整年,就是为了这顿年夜饭!事实上,年夜饭只是形式,家庭团圆才是真实。尽管今天的生活远非往昔所比,但一代又一代、一年又一年,人们还是要不辞辛苦地“为这顿年夜饭”而忙忙碌碌。

每当从电视上看到中国各地回家过年的人潮,很多人也许会在内心深处生起一股感动的暖流。这种奇特的景象只有中国才有,但在海外华人社会,不同规模的过年返乡潮也同样存在。由此往上追溯千百年,无论是太平盛世,还是遭遇内乱、饥荒和外敌入侵,这个传统不仅亘古未变,生生不息,而且还随着华人的脚步远涉重洋,植根于四方。这究竟是为什么过去几天里,中国网络媒体上就此有不少讨论。凤凰网评论频道的编辑在一篇文章里这么说:“为什么我们不辞辛苦,不惜代价,一定要在除夕之前赶回老家?我们要回家,因为家有亲人倚门望归,老父母年岁已高;夫妻两地分居已久;孩子已经快忘了父母的模样。我们要回家,因为朋友天各一方,只有在春节方能一聚,把酒言欢,互叙往事。我们要回家,因为生于斯,长于斯,那田间的小道,门前的溪流,那块土地才是我们心中真正的家园……”

对于中国上亿计的异乡游子而言,这种充满感情的表述无疑就是他们最真切的心声。而不少人也从另一个角度说,这是华人的文化基因使然。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最近若干年,海内外很多人都对中国能否顶住西方文化的冲击、能否保持优良的传统价值观而忧心忡忡,不少人甚至对青年人热衷于过西方的节日而嗤之以鼻。但事实上,我所认识的中国青年人,包括所谓“80后”和“90后”出生的一代人,并非像人们所指责的那样没有头脑地盲目崇外。就在春节前夕,在上海、北京和广州等地工作的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的时髦青年,都纷纷在电邮里告知要赶回家乡陪父母过年。在他们当中,也许有很多人确实喜欢过西方的节日,但归根结底,那只不过是一时的凑热闹、一时的赶时髦,而回家过年才是“心中真正的家园”。

不可否认,这次特大暴雪凸显了中国某些方面有待改进之处,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它以十分特殊的方式,展现了中华文化中令人敬佩不已和感动不已的精神力量。人们过去只知道那些离乡背井的庞大打工族,是支撑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脊梁;而现在,我们又再次发现,这个庞大的群体同样默默承载着千年古老文明,无怨无悔地迎风踏雪前行。他们可能并不理会文人学者们所津津乐道的什么“价值观”,但对回家过年却是如此执著,如此义无反顾。原来,他们才是传统价值观的真正坚守者和履行者。

中国作家冯骥才曾经抱怨说:“由于忽视了传统节日中的文化和精神价值,节日被人为地淡化。没有年意了!没有年味了!恐怕这是当代中国人一种很深的失落,一种文化的失落。”这种感慨体现了知识分子忧国忧民之心,无可厚非。但是,坦白地说,从过去的经验看,类似的担忧往往都被证明是过虑了。

什么是文化?什么是精神价值?只要看看那汹涌澎湃的返乡人潮,看看那焦急的表情和渴望的眼神,还有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毅力,任何人都应该意识到,所谓的文化绝非是一堆虚无缥缈的理论和时髦的概念。真正的文化其实就蕴藏在看似没有文化、但却脚踏实地走着自己道路的平凡人群中。只要每年这个时候还有很多人想着回家过年,其他人就没有理由无视他们所代表的文化价值的存在,就没有理由顾影自怜地徒自哀叹说,当代中国缺乏这种精神、缺乏那种价值。

难道不是么?数千年来,非凡的中华文明就是这么平凡地走过来的。它之所以历经风霜而屹立不倒,就是因为有一种不变的精神价值,它的名字就叫“回家过年”。

摘自《联合早报》

每年的春运是世界上最忙碌的人口迁徙,人群的洪流在中国大地穿梭,形成一个独特的人文景观。为买一张票星夜排队,为挤上列车几天等待在车站广场,甚至惊动国家领导人过问。即使再艰难,人们还是坚持像候鸟一样本能地穿梭。

这是流动中的中国,这是前进中的中国,这是急流中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