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天文常识必读(青少年必读常识)
13042700000062

第62章 古人论天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首大家都熟悉的民歌,是南北朝时鲜卑歌手斛律金(公元6世纪)创作的。对于生活在大草原上的人们来说,他们很容易感到“天”似一个圆盖,笼罩在平坦的大地上。我国远古时的人们大概也是从直观的认识,提出了对天和地的这种看法,后来被概括为“盖天说”。简单地说就是“天圆地方”的观点。古时人们以为地是方形的,地外边是“深渊”,所以不敢离家走得很远,怕掉下去了。其实,地球上的人们无论走得多远,仍然在地球上。

“天”是圆形的,天上有星星,太阳、月亮在天空上由东往西旋转着。那么,它们又是怎么转来转去的呢?如果按一些人(如古印度人)的看法,大地是浮在水面上的,那么太阳是火球,火球落入水中就会熄灭,又怎么会在第二天从水中升起来呢?因此,大地浮在水面的说法不可靠。再说,天是圆球形,地是方形,圆与方是相接不起来的。后来古人又提出天好像是一顶斗笠,大地就像一只倒扣着的盘子,二者是完全相似的拱形。这个看法又被称为第二次盖天说。把大地看做是拱形或球形的认识,比起平坦的认识无疑要进步了一些,但仍然解释不了日、月的东升西落运动规律。

到了汉代,着名科学家张衡(78~139)创造了浑天仪,提出了“浑天说”。他说:“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将大地作为一个球体看待,这与现代的看法是一致的。但初期的张衡却认为大地是浮在水上面的。由于不能解释太阳的东升西落现象,才提出“天地各乘气而立。”后来宋代张载明确提出“地在气中”,认为大地是浮在一种气体上边的。现代的研究表明,宇宙间各类天体之间都存在氢气及稀薄物质。所以,他的猜想是正确的。

将人们居住的大地看做球形的观念,在古埃及与古希腊也曾出现过。据说公元前250年前后,古希腊的地理学家埃拉托色尼(前276~前194)在夏至日测量了塞恩(今埃及阿斯旺)与亚历山大城所观察的太阳的高度差,计算出地球的周长约3.96万千米。而世界上首次精密实测地球的大小,是我国唐代天文学家一行与南宫说做的。他们在河南平原上测量了滑县、开封、扶沟、上蔡四地的纬度,从而求得地球的周长约4万千米,今测值为4.003万千米。这么精确的数值的得出,再次表明我国古代天文学的辉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