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忠心里暗想:七步成诗,要由我出题目,他李白哪有曹子建的神思?赌就赌,赌注可不能太少了,当着众人的面,一定要让李白出出丑。想到这里,杨国忠说:“我没什么家私,不敢多赌,就赌半帑金银吧!李翰林要是能够七步成诗,我就输半帑金银与你!”
半帑金银,众人听了无不变色,就连皇帝也皱起了眉头,帑是钱库,你怎么能夸口拿一半与李白作赌呢?
李白望一眼杨国忠:“国舅可真是财大气粗哇!你再说一遍。”
杨国忠还以为李白怯阵了,更大胆起来,对着皇帝和众人夸口说:“我出题,只要你李翰林七步成诗,圣上和各位在场,我就输半帑金银与你。天子面前无戏言。”
李白也面对皇帝说:“那好,现在就请国舅出题吧!”
杨国忠随口即说:“就以‘天子面前无戏言’为起句,你做诗吧!”
李白随即起步吟道:
天子面前无戏言,半帑金银重如山;
国舅不会点金术,何来家私万万千。
一首诗吟罢,李白只迈出了三步半,在场众人一齐高声喝彩!
“好诗,好诗!”
“问得好哇!国舅哪儿来那么多钱?”
有的人交头接耳地议论着:“杨国忠打这么大的赌,还不是靠搜刮来的不义之财!?
就在众人议论纷纷的时候,李白又吟出七言诗一首,博得了众人更高声的喝彩,曹子建七步成诗一首,李白七步成诗两首,李白吟道:
李白出身最微寒,家徒四壁少吃穿;
赢得国舅不赊欠,天子面前无戏言。
不等杨国忠说话,李白要起账来了。杨国忠好窘啊,真恨不得地下裂开一条缝,好立刻钻进去躲起来。
皇帝当然是向着大舅子的,他马上来为杨国忠解围了。皇帝对李白说:“国舅输给你半帑金银,你要金银何用?寡人保你有吃有喝就行了。”皇帝出面调停,李白不好再坚持,这事才算罢了。
李白在这里就充分利用了“借题发挥”之术:第一“借”,借做诗和国舅打赌;第二“借”,借诗句揭露国舅搜刮不义之财;第三“借”,借第二首诗向国舅要账,让他不下了台。“借题发挥”在李白那里用得天衣无缝。
“借题发挥”是指借用对方的话题,合乎逻辑地加于发挥,合理想象,上挂下连,纵横捭阖,把对方置于不利的地位。
罗蒙诺索夫出生于一个渔民家庭,生活贫困,成名后仍然保持俭朴的作风,毫不讲究穿着。一次,一个爱讲究穿着,但不学无术的人,看到他衣袖的肘部有个破洞,想起罗蒙诺索夫整天只是一心研究学问,便自作聪明地指着他衣袖上的窟窿挖苦地说:“从那儿可以看到你的博学吗?”罗蒙诺索夫镇静地回答说:“不,一点也不,先生。从这里可以看到愚蠢!?”
罗蒙诺索夫借用衣袖上的破洞话题,严正指出用衣袖上的破洞来衡量一个人的学问,正好暴露了其愚蠢无知,对此作了尖刻的讽刺和尖锐的批评。
生活离不开借题发挥。离开借题发挥的生活是无趣的。
据说美国五星上将卡特利特·马歇尔(1880年—1959年)还利用借题发挥娶了一个漂亮的老婆。
事情的经过是,马歇尔在他驻地的一次酒会上认识了一位漂亮的小姐,酒会一结束,就请求一位小姐答应让他送她回家。这位小姐的家就在附近不远,可是马歇尔开了一个多小时的车才把她送到家门口。小姐于是问:“你来这里不是很久吧?你好像不太认识路似的。”马歇尔微笑着借题发挥说:“我不敢那样说,如果我对这个地方不熟悉,我怎么能够开一个多小时的车,而一次也没有经过你家的门口呢?”这位小姐听出了这位心慕已久的将军的意思,于是也“借题发挥”,干脆嫁给了马歇尔。实际上,马歇尔是最初的出题者。
运用借题发挥这一方法,我们可以就对手所提的话题易位思考,让论敌置身于我方的地位,甚至仿照对方的判断,以加倍于对方所使用的力量还击对手。
俄罗斯的一个著名的丑角演员杜罗夫一次正在休息,—个观众讥讽他说:“丑角先生,观众对你非常欢迎吧?”杜罗夫说:“还好。”那个观众又说:“你是不是生来就有一张愚蠢而又古怪的脸,所以受到观众欢迎呢?”杜罗夫于是回答说:“是的。如果我有一张像先生您那样的脸蛋,我一定能够拿到双薪。”那个观众听了,只好灰溜溜地走了,因为他懂得杜罗夫的意思是:如果我不是由于表演艺术而是由于一张又丑又蠢的脸才受到观众的欢迎,那么你的脸加倍愚蠢和丑怪,就可以拿双份薪水了。
谁说“百无一用是书生”!但是,一个书生要在借题发挥中获得胜利,不仅需要敢于讽刺,还要让语言通俗易懂。
清朝的洛阳才子孟习欧一天在某个裁缝处因为衣着平平而受到冷遇,后又因为被认出是个才子而受到敬重,于是应裁缝之请,借题发挥吟“诗”一首:“一条钢针明粼粼,拿在手上抖精神。眼睛长在屁股上,只认衣裳不认人。”裁缝离不开针,而针又和裁缝相类,都是“眼睛长在屁股上,只认衣裳不认人”。孟习欧借裁缝的题和裁缝的针恣意发挥,用极其通俗的语言,对这个裁缝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借题发挥关键是看借什么题,题大影响才大。在外交场合,借题发挥方法的运用,常常能够收到神奇的效果。
1960年4月,周恩来总理在尼泊尔首都举行记者招待会,当谈到中尼两国对珠穆朗玛峰的看法不一致的时候,有美国记者问:“关于珠峰问题,你在这次会谈中是否已经作出决定?你刚才讲的话,含义是由中尼两国把它平分。”
周恩来借记者提问之机,寥寥数语,就巧妙地重申了中国的睦邻友好政策:“无所谓平分,我们还要继续进行友好的协商,这个山峰把我们两国联结在一起,不像你所想的那样会把我们两国分开。”
◎引用对方的事例批驳对方
所谓借力打力,就是借助于对方所举的事实或引用的理论,巧妙地换一个角度,借题发挥,使问题回到本方立场上来,或者得出有利于本方的结论。借力打力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先看关于“人类社会应重义轻利”辩论中的一节辩词:
正方:任何脱离了义的利都是万恶之源。四川某地有一个招生办主任叫石仁富(音)向考生受贿40多万元,他富是富了,可是仁义却没有了呀!
反方:请问对方,他是为了利吗?我们认为,他的举动,完全有害于人民,有害于社会,那是害呀!
对那个受贿的招办主任,正方认为他是为了利,因利而忘义;而反方借助对方这个事例,变换立场,认为这是有害于人民与社会,得出这是“害”的结论。“利”与“害”两个词分量不同,性质不同,反方的定性更准确些。反方借力打力,体现了高超的应变才能。
再看关于“人性本善”的辩论中的一段辩词:
正方:我倒想请问对方辩友,在人性本恶之下,我们为什么要法律,为什么要惩治的制度呢?
反方:对呀,这不正好论证了我方观点嘛!(笑声、掌声)如果人性都是善的还要法律和规范干什么?(掌声)
正方台湾大学队举出现实中存在着法律与惩治制度,以此来证明“人性本善”,因为人都是恶的,就不会建立法律与惩治制度,去限制和打击“恶”。但反方复旦大学队以正方的同一前提出发,变换立场和角度,得出了与对方截然相反的结论:如果“人性本善”就根本不必制定什么法律与惩治制度,正因为现实中存在着法律与惩治制度,那就证明人性不善。反方用正方所举的事实,给正方的立论以致命的打击,并巧借对方之口,论证了己方的观点。
◎逆境中的借题发挥
有时,对方提出的问题和自己想说的话不一致,这时,就应该大胆地跳出提问的范围,借题发挥,谈出自己的见解来。
宋朝的《过庭录》中记载:北宋官僚王质,开饭时,桌上罗列着种种珍美的菜肴。恰好王质家聘用的教师水先生来了,王质指着这些菜肴问水先生:“请您看看,哪一样菜最能下饭?”
水先生仔细端详了所有的菜肴,好一会儿才说:“这些菜都不怎么样,只有‘饥饿’是最能下饭的。”
在这个故事中,王质是想在水先生面前夸耀一下自己的阔绰,然而水先生不想捧场,非但不想捧场,还想泼一瓢凉水。于是,水先生便在众“菜肴”之外,又答出“饥饿”来作为“下饭”之最佳者。
1920年2月18日,列宁接受了美国《纽约晚报》记者的采访,其中一个问题是“对盟国要求交出战犯的看法如何?”
列宁回答道:“如果要认真的话,那么战犯就是各国的资本家。把土地超过100公顷的地主和资本超过10万法郎的资本家全部交给我们吧。我们一定能教会他们从事有益的劳动,教会他们不再扮演可耻的、卑鄙的、血腥的角色,充当剥削者和为瓜分殖民地而发动战争的罪犯。这样,战争很快就会绝迹了。”
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不久,美英法等盟国正在向战败的德奥等国要求交出战犯。这些战犯一般都是战争时期的军政要人。列宁认为,“战犯就是各国的资本家”这一见解是与众不同的。因此,列宁的回答也是属于“跳出圈子”答题的妙例,它能给世界人民以极深刻的启迪。若在原问题给定的范围内打转转,无论如何也表达不了如此深邃的思想。
★以毒攻毒,针锋相对
辩论对手有时候会对你恶意攻击,企图影响辩论者的情绪。此时,如果对方是恶意攻击,辩论者就要借用对方的技法,针锋相对,反唇相讥。
◎针锋相对语言的特点
针锋相对要注意语言的运用。
一、和谐的语言形式
1900年,美法等八国联军侵入中国,先后占领了天津和北京,腐败的清政府吓得慌作一团,急忙屈膝求和。在一次清政府与八国联军代表议和的会议上,有一联军代表傲慢地对清政府代表说:“听说你们中国有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叫做对联形式。现在我出一首上联,诸位能对上吗?”说罢,他环视一下四周大声念道:“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八国代表马上明白了他的意思,发出一阵狂笑。
面对对方的挑衅,清政府的代表,有的尴尬、苦笑,有的虽然怒目圆睁,却无词答对。忽然,一位年轻的秘书霍地站起来,随口高声念出下联:“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
八国联军代表听罢,相视愕然,目瞪口呆。
这位秘书运用针锋相对,就是针对八国联军这些侵略者不可一世的傲慢态度,同样对之以下联。不但对仗工整,而且运用对联形式,义正词严地指责了对方的侵略“犯边”。
嘲讽人,有时用散句,有时用韵文;有时引经据典,有时寻章摘句;有时讲寓言、说笑话,有时对诗句、用俗语。或明或暗,海阔天空,灵活机动。针锋相对的语言表达形式,常以与对方的表达形式对称为高明之举。即是说,对方以诗句嘲你,你必须也以诗句回敬;对方摘引了经典上的句子,你也得对之以经典上的句子,不然即等于承认自己无学识而甘拜下风。
二、同一的攻击目标
19世纪德国诗人海涅是个犹太人,常常遭到无礼的攻击。在一次晚会上,一个旅行家对海涅说:“你知道在塔希提岛上最引起我注意的是什么?在那岛上居然没有犹太人和驴子!”
这位旅行家把犹太人和驴子相提并论,借以侮辱是犹太人的海涅。海涅哪里能吃这个哑巴亏?他听了冷静地答道:“不过这种状况是可以改变的——要是你我一起到塔希提岛上,就会弥补这个缺陷!”旅行家被奚落得面红耳赤。这位旅行家知道,海涅说没有犹太人和驴子的岛上,因为去了海涅(犹太人)和他这位旅行家就弥补了这个缺陷,显然,是将他比作“驴子”无疑了。
海涅的针锋相对之所以有力,就是因为他没有回避论题,而是镇定自若,面对恶语攻击,就地取材,并同样以侮辱对方的人格为针锋相对之“箭”,充分体现了攻击目标的同一性的特点。
针锋相对有一个特殊规律,即反击的性质不由自身决定而由攻击者决定。如果对方发动攻击时是侮辱性的,则反击也是侮辱性的。对方如果是带着几分讥讽的,反击也就得带几分讥讽。如果对方发动攻击是调笑性的,反击的语言同样也应是调笑性的。对方以我生理缺陷或人格为戏谑,我方必也以其生理的毛病或人格为回讽目标。如对方以我姓名字号开心,我也须从他这方面做文章。这样做,虽然回旋余地小,难度大,但是具有较大的反击力。倘若别人说我品德有亏,我却只说他生理缺陷,则令反击苍白无力。
三、把握言辞的分寸
就戏谑人的动机上来讲,有善意与恶意之分;就被嘲讽者与反还者的关系上来论,有亲疏、远近、尊卑之别。因此,反还讲究分寸性,“点到为止”,即恰到好处,不可穷追不舍。失去分寸,即或反还得胜,也将造成得不偿失的严重后果,影响辩论的理想效果。分寸适度与否,往往取决于反还方式的选择与词语的运用。
◎针锋相对在论辩中的重要作用
针锋相对运用的原则,是不回避原论题,要针尖对麦芒,要锐化攻击的锋芒。针锋相对运用的方法,是借对方的技法,成套地搬用对方的逻辑,用对方讲的道理和办法来组织反击的语言。
被称为铁石心肠的日本总理大臣吉田茂,晚年丧妻。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一位风骚的西方女记者故意挑逗他:“请问阁下,您对女人感不感兴趣?”显然,在公众场合向一位国家领导人提出这样的问题,是极不礼貌的。吉田茂看了这位女记者一眼后,冷冷地答道:“过去很感兴趣,但自从看到你以后,我对女人就再也没有兴趣了。”这位风骚的女记者被当众奚落,自讨了个没趣。
针锋相对这一论辩技巧往往都是在一瞬间完成的,因此,它要求论辩者头脑冷静,思维敏捷,反应神速,遇变不惊,对对方的恶语不躲不惧,直面迎击。
约翰·威克斯是英国18世纪的一位作家和政治活动家。有一天,上议员桑得韦奇当众辱骂他说:“你将来不是死于梅毒,就是死于绞架。”威克斯答道:“那就要看我是拥抱阁下的情妇还是亲吻阁下的理论。”
威克斯的反击既冷静沉着,又出语如刃,足以削铁。
针锋相对面对对方的挑衅,既能维护自己的尊严,又能维护自己的利益。
◎针锋相对的运用幽默
有一天,著名诗人海涅正在伏案创作,突然,有人敲门,原来是仆人送来一件邮包。寄件人是海涅的朋友梅厄先生。海涅因紧张地写作而感到有些疲倦,又因被人打断写作思路而显得很不高兴。他不耐烦地打开邮包,撕了一层又一层,终于拿出了一张小小的纸条。只见小纸条上写着短短的几句话:“亲爱的海涅,我健康而又快活!衷心地致以问候。你的梅厄。”
虽然海涅感到不耐烦,但是这个玩笑还是逗得他十分快乐,疲倦感也随即消失。他调整情绪后,决定对他的朋友也开一个玩笑。
过了几天,梅厄先生收到了海涅的一个邮包。邮包非常沉重,以至于他无法把它带回家。他只好雇了一名脚夫帮他扛回家去。到家后,梅厄打开了沉重的邮包,惊奇地发现里面居然是一块大石头。石头上有一张便条,上面写着:“亲爱的梅厄!看了你的信,知道你又健康又快活,我心上的这块大石落地了。我把它寄送给你,以永远纪念我对你的爱。”
人生路上,总会有些不如意,总会有些无奈。而幽默这种特殊的情绪表现,可以淡化人的消极情绪,消除沮丧和痛苦;让我们寻回幻想和自信,让我们脱离尴尬的窘境,让我们的心态在沉重的压力下得到松弛和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