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舌上风暴:辩论技法与辩论口才大全集
13034000000027

第27章 辩论语言表达的方式和技巧(10)

与师长、上级辩论,你认定自己的观点绝对正确,不能让步,可是出于礼貌又不能坚持时,假设句可说是最好的解围方式。

一个学生和班主任争论男生能不能到女生宿舍串门,老师一口咬定绝对不能。学生很长时间不能说服老师,又见老师似有怒意,为了结束争论,给老师一个台阶下,他巧妙地说:“如果老师说得正确,那我肯定错了。”

这本是一句废话,它并没有肯定老师的观点,然而这位老师听了却不再争执。

有时,对猝不及防或不愿、不好回答的提问,也可采用这种句式。

由于附加了假设的条件,使表达变得婉转,所以问话人、说话者和涉及对象都能接受。

★妙用对联,精妙绝伦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喜欢用对联这种形式阐述自己的观点,争辩某个问题,或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对联短小精悍,节奏鲜明,格律要求严格,具有较强的艺术特色。

◎双关式对联

张之洞微服出访,途遇在某官家任教的同窗。老同学家中有事,请其暂住,张欣然应诺。一日,值松江知府寿辰,那官宦陪张之洞同往祝寿。席间宾主谦让席位,而张之洞竟毫不逊让,独居首位。知府见状,心中不快,指着桌上的当地名菜鲈鱼说道:

“鲈鱼四腮,独占松江一席。”

据说松江办席,如桌上无鲈鱼,则不能成为上等酒席,故有:“独占松江一席”之言。语义双关,实际上是在声明:某乃堂堂的知府大人,这是我的天下,你有什么资格占据我的上席?

张之洞听后,已解联中之意,于是借席上的螃蟹,立即回敬了一联:

“螃蟹八足,横行天下九州。”

张之洞的下联可谓更高一筹。意谓你鲈鱼只不过在松江之内称王,不过小小的知府而已。我螃蟹则不然,所向披靡,横行天下,占据首席,理所当然。

知府听后,知道来者不善,经打听,得知是两广总督张之洞大驾光临,不免大惊失色,谢罪不已。

运用语义双关的对联来讥刺对方,在古代文人中经常发生。

清同治年间,皇帝派一个姓磨的学台到湖南漕州主持秋试。

磨学台游街过市,总是用一块“天下无书不读”的御赐金牌扛在前面,开路喝道,耀武扬威,自以为文章压倒天下,目空一切,傲慢非常。

漕州乡下有一个叫郭春山的人,饱读诗书,人称郭才子。他听说磨学台如此傲岸,想杀杀磨学台的傲气,便前去挡道。

“瞠瞠……”鸣锣喝道的声音越来越近。头牌执事看见有人坐在道中看书,便禀告磨学台。学台近前掀起轿帘,只见一个人手拿蒲扇,翻穿皮袄,坐在椅子上看书,正好挡了道儿,便道:

“穿冬衣,拿夏扇,不知春秋。”

郭才子头也不抬,即刻回敬道:

“出北京,走南省,什么东西!”

学台见这人出语不凡,只好绕道而去。但他挨了骂,心中不服,暗中派人探查,知是在学堂教书的郭才子,便扮成一个游客来到学堂,想出口气。郭才子正领着学生朗诵课文,学台走进去,冷不防出口一联相嘲:

“什么蚊子,嗡来嗡去,欺我未曾设帐?”

郭才子一看,原来是学台“微服”相访,装作不知,回嘴投以一戈:

“哪里鼠辈,跳上跳下,料你不能吃书!”

磨学台对不过郭才子,只好灰溜溜地走了,郭才子的名气,从此也越来越大。

◎谐音式对联

唐玄宗的宠臣杨国忠,嫉恨李白之才,总想奚落他一番。一日,杨国忠想出一个办法,约李白去对三步句。李白一进门,杨国忠便道:

“两猿截木山中,问猴儿如何对锯?”“锯”谐“句”,猴儿暗指李白。李白听了,微微一笑,说:“请宰相起步,三步内对不上,算我输。”杨国忠想赶快走完三步,但跨出一步,李白便指着杨国忠的脚喊道:“匹马陷身泥里,看畜生怎样出蹄!”“蹄”谐“题”,与上联对得很工整。杨国忠本想占便宜,却反被李白羞辱了一通,刚抬脚就被讥为“畜生出蹄”,弄得十分尴尬。

李白就是利用句中谐音来暗讽对方。

周渔璜考中翰林的第二年春天,告假回乡探亲。四乡五邻的亲朋好友欢天喜地,杀猪宰羊,在当年周渔璜读书的学堂里,摆了几十桌十分丰盛的宴席,给周渔璜接风洗尘。

人们请周渔璜坐了上席,又特意用轿子到街上把当年教过周渔璜的高老先生抬来,请他坐在陪席。酒过三巡,高老先生觉得把自己安排在周渔璜之下就座,心里不大舒服,便乘着酒兴,对周渔璜说:“学生大人回乡探亲,真是四乡邻里无比荣幸,老夫愿在大人面前献丑,出一小对,以助酒筵之乐。”

周渔璜连忙起身,向先生拱了拱手,微微一笑,说:“先生德高望重,学生还应多多请教才是。”老先生点头,随口念出上联:

鼻孔子,眼珠子,珠子高于孔子。

周渔璜听了,抿嘴一笑,恭恭敬敬斟上一杯酒,双手捧到高老先生面前,深深鞠了一躬,说:“学生因先生教诲才有今日,请先生先饮此杯,学生才敢放肆。”

老先生高兴之至,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然后说:“岂敢!岂敢!大人乃朝廷命官,老朽冒犯了。”

周渔璜说:“学生才疏学浅,对得不当,还望先生多加指教。”说罢大声对了出来:

眉先生,胡后生,后生长过先生。

高先生听罢,把掌一拍,哈哈大笑,说:“好对子,好对子!不愧为我的好学生!”

此例中高先生姿态实在不高,倚老卖老,很不通情达理,借用谐音双关,设句质问学生“虽然人的五官是眼珠子在上,鼻窟窿在下,珠子能高过孔子吗?”周渔璜彬彬有礼,先礼后兵,以理驳之,“论生理现象,眉是先生出来的,胡子是后生出来的,但是后生却比先生见长”,一语双关,很好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仿拟式对联

比仿上联的词句及内容,用同类的词句及内容对出下联回敬对方。

明代,有位尚书大人闻知解缙出语不凡,想试探一下他的口才,便命人邀他到府上相见,但却中门紧闭,让他从偏门而入。解缙拒不从命,声言:“正门未开,非迎客之礼!”尚书闻报,便出门说道:

“小犬无知嫌路窄。”

解缙应声答道:

“大鹏展翅恨天低!”

尚书见解缙身着绿衣,便挖苦说:

“出水蛤蟆穿绿袄。”

解缙见尚书老态龙钟,身穿红袍,立即反唇相讥:

“落汤螃蟹披红袍。”

尚书见解缙对答如流,便大开正门以上宾待之。当他们在官府花园漫步时,尚书又就园中的奇花异草口出一联:

“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

解缙环望花园,随口答道:

“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

尚书又抬头望天说:

“天做棋盘星做子,谁人敢下?”

解缙则低头指地道:

“地作琵琶路作弦,哪个能弹?”

尚书见解缙果有奇才,钦佩不已。

解缙对尚书,下联均是仿拟上联而对的,不仅对仗工整,且翻空出奇。

在说辩中,采用联对的方式反驳,其方式不止上述几种,这里仅举几例。运用联对术的方式,并非人人都可驾驭这一形式。但是,如果双方旗鼓相当,便既可以看出出对者出语不凡,也可以看出应对者的机智、巧妙,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

◎反方式对联

这是根据上联字、词的意义,用反义词组成下联讥讽对方的一种对联。

清代文学家纪昀,字晓岚,河北献县人。幼入私塾读书,其师石先生对他至为喜爱。由于功课对他毫无压力,所以得有空闲喂养家雀。他将砖墙挖一深洞,家雀喂饱后,便将它送回洞内,并用砖头堵死,以防飞走。此事被石先生发现,便将家雀摔死,又送回洞内,复堵好如初,然后在墙上戏出一上联:

“细羽家禽砖后死。”

待晓岚再去喂家雀时,发现雀已死去,心正疑惑,忽见墙上句子,知道是石先生所为,于是他续写下联:

“粗毛野兽石先生。”

石先生见了大为恼火,觉得晓岚不该骂老师,于是执教鞭责问晓岚。但晓岚从容不迫地辩说:“我是按照先生的上联套写成这一下联的。因为按照规矩讲,只能这么续写下联,试想:有细必有粗,有羽必有毛,有家必有野,有禽必有兽,有砖必有石,有后必有先,有死必有生,因此我写了‘粗毛野兽石先生’,如不应这样写,请石先生改写一联吧。”

石先生捻着胡须苦思半晌,胡须断了数茎,也想不出个他自己认为满意的下联,最后无可奈何地叹了口气,扔下教鞭,拂袖而去。

★寓理于事,增强气势

我们借用寓言或者故事来阐明自己要讲的道理,这样更易于人们接受。而且恰当的故事和寓言还能增强论辩者的气势,对于辩论的成功有重要作用。

◎借用寓言说理

寓言的“寓”字,是寄托的意思。寓言往往虚构一个浅显的或人或动物为主角的故事,传递较为深刻的人生行为准则、价值取向、事物因果关联等道理,对人事有着劝谏或讽喻的作用。

寓言是以假托的故事或拟人化的手法来说明某一深刻哲理的文学作品,往往带有劝诫或讽刺的意味。在论辩中恰当地运用寓言,可以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使我们的论辩产生强大的说服力。一个雄辩家在论辩中适当借助一二个妙趣横生、意味隽永的故事,往往能使人们在对故事的情节和感人的形象的审美享受中获得深刻的启迪,增强我们论点的雄辩说服力量。

陈轸是战国时期的纵横家,善辩,通过一个“画蛇添足”的寓言,说服过楚怀王的大将昭阳放弃攻打齐国。

一次,昭阳率领军队攻打魏国,把魏国打得大败,夺得八座城,继而挥军向齐。在这大兵压境的关头,陈轸受齐王之命前往拜见昭阳。在祝贺昭阳取得了赫赫战绩之后,陈轸问:“根据楚国的法令,大败敌人的人可以获得什么官爵呢?”昭阳说:“官为上柱国,爵为上执挂。”陈轸说:“比这更高贵的是什么呢?”答道:“只有令尹了。”陈轸说:“令尹是很高贵的,可是国王不会设置两个令尹。你愿听我说一段故事吗?”于是陈轸讲了起来。

楚国有一户贵族在祭神之后,赏赐给门客们一壶酒,门客们说:“几个人喝它不够喝,一个人喝它又有余,这样吧,请大家在地上画蛇,先画成的先喝。”有一个人画好了蛇,拿起酒准备喝,见别人还没画好,说:“我再给蛇画上几只脚。”脚还没画好,人家就画好了,夺过他的酒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先生怎么给它添上脚?”结果,那个先画好蛇的没喝上酒。

陈轸又对昭阳说:“你攻打魏国大获全胜,做个大官足够了。如果你认为自己战无不胜而不适可而止,那你还没有得到官爵就有可能战死沙场了。这和那个画蛇添足的人差不多。”

昭阳认为陈轸讲得有道理,于是领楚军而去。齐国之危顿解。

这则故事对于日常论辩至少应该有两点启发。第一,寓言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第二,什么寓言对什么人说。对于贪得无厌的人,就不能劝他适可而止,而不妨鼓励他继续作战,直至自取其辱,甚至自取灭亡。

◎借用故事说理

辩论中我们也常常可以看到借用故事说理的情况发生。

战国时期,有一次齐宣王召见臣颜。齐王叫颜过去;颜认为自己到国君面前去是趋炎附势,国王到他面前来是礼贤下士,于是同样叫齐王过来。齐王怒容满面,气势汹汹地质问:“到底是国王高贵还是士高贵?”

颜说:

从前秦国出兵攻打齐国,他们的军队路过士人柳下惠的墓地时,发出一道命令说:“有到柳下惠墓地五十步范围内打柴煮饭割草喂马的,死去赦!”后来与齐国军队交战时,秦军又出了一道命令:“有能割下齐王脑袋的,封他为万户侯,同时赏黄金万两!”

一则关于“士高贵,国王不高贵”的简短故事,生动地说明了一个活着的国君的脑袋,还比不上死掉了的士人坟堆上的一根柴草!齐王若有所思,却又无言以对。

战国时期,齐国的相国邹忌为了劝勉齐王虚心纳谏、励精图治,向齐威王说了一个自己的故事。

我在家里照镜子,在镜子中看到自己修长的身材,俊美的容貌,楚楚的衣冠,感到洋洋自得。我问我的妻子:“你说我与城北的徐公谁美呀?”妻子不假思索地回答:“当然是你美了,徐公怎比得上你?”我有点不信,因为徐公是远近闻名的美男子。于是又问妾,妾也说我最美。这天有客人来访,我又问客人,客人也说我最美。恰巧第二天徐公来访,我仔细看着徐公,又看着镜子反复对比,怎么看也是徐公比我美,可是妻、妾与客人却说我比徐公美,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妻子说我美,是偏爱我;妾说我美,是惧怕我;客人说我美,是有求于我。现在齐国土地方圆千里,城池120座,宫中妇女,没有哪个不有求于您,因此,大王您所受的蒙蔽远远比我深啊!

齐王听了邹忌的话,顿时大悟,立即通令全国:“群臣吏民有当面揭发批评我的过错的,受上赏;上书揭发批评我的过错的,受中赏;能在大庭广众之下揭发批评我的过错的,只要我听到了,也给赏赐。”这道求谏令刚下,群臣纷纷进谏,门庭若市,齐威王闻过必改。一年以后,群臣和百姓都感到没有意见可提了,齐国因此很快强大起来。

在上面的文字中,邹忌现身说法,以小见大,通过自己家庭生活的琐事,类推到朝廷国家的大事,寓意深远,有着极强的雄辩说服力。它告诉我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直接论证某一论点,必须善于通过自己的生活小事由此及彼,以小见大,提示出事物的共同规律。

选择的故事不在长短,关键在于精当。使用故事来说理时,还必须注意选择或构思与我们所要论述的论点有联系的故事。这种联系可以表现为事理相似、人物相似或者人物名称相似等,让人们在对故事形象的艺术感受中达到我们劝诫、讽刺或谴责的目的。

★含蓄委婉,模糊表达

在辩论中,把不便明讲的话,隐藏在别的话中。这种隐语,能够启迪对立方由此自行得出结论,这样比直接说明更具有说服力。

《列子·说符》载公子锄劝阻晋文公向卫国出兵之事,很能说明隐语的力量:

晋文公出,会欲伐卫,公子锄仰天而笑。公问何笑。曰:“臣笑邻之人有送其妻适私家者,道见桑妇,悦而与言。然顾视其妻,亦有招之者矣。臣窃笑此也。”公寤其言,乃止。

晋文公要出兵伐卫,公子锄没有直接劝阻,而是讲了一件事:某邻人送妻回娘家,途中遇到采桑妇,便与之调情,回头一看妻子,亦有人与之调情。这件事隐藏着这样一个道理:欲欺人者恐怕也会有人欺。这件事启发了晋文公,便停止了伐卫。这种隐语引发人的力量是很强的,它比明确说出还能使人体会得更深刻。但使用隐语一定要注意,这其中隐藏着的道理,一定要让听者能体会、理解才能产生启发的作用。倘若这隐语隐到听者无法理解的地步,就无法启发人,也就没有意义了。

◎委婉含蓄的作用

很多情况下,说话者不是鲜明地表述自己的观点,而是用含蓄的语言有意识地向他人发出信息,使对方迅速地领会其中的潜在含义,从而达到控制对方的反应行为的目的,这种方法就是委婉含蓄。

在古代,由于君臣地位的区别,使得处于臣子地位的士大夫们,在面对君王进行论辩时,不得不机智灵活,往往是先有策略地退,然后再进。这也正如拳击,伸直了胳膊去进攻,则出拳乏力,缺少灵敏度,亦不易击中对方的要害。如果缩回来再出拳,就会打得更有力。由于以上原因,曲言婉至之术往往被他们运用得淋漓尽致。

唐德宗时,大将刘玄佐屡立战功,性情豪爽。他在镇守卞州时,有人向他进谗言,说军将翟行恭如何如何坏。刘玄佐一听就火冒三丈,立即把翟行恭拿下,要处决他,没有人敢为翟行恭辩解。这时候,有个叫郑涉的士人听说了这件事,马上求见刘玄佐。他对刘玄佐说:“听说翟行恭已依法受刑,请将尸首让我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