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左手爱孩子右手立规矩
13025900000027

第27章 把握与孩子沟通的尺度,孩子才肯听(2)

诸如这类的话对孩子都是一种“威胁”。孩子听到,心里会怎么想?也许他还没有关于“自尊”的意识,可是这话会让他感到自己是个没用的人,是个累赘,可又无力改变这个现实。这种矛盾的心理会让孩子惶恐和无所适从。这样的情绪压抑得太久,必定会化为愤怒,总有一天会爆发出来。那时,很可能会有严重的后果了。

作为父母,要想让孩子接受自己的意见,使教育达到一定的效果,必须学会与孩子说话,必须注意和孩子说话的口气。

教育专家建议,父母与孩子交谈可以采用以下方式:

诱导式:通过循循善诱,使孩子增知增智,获得乐趣,加深感情。

协商式:对孩子采取平等的态度,尊重孩子的人格,通过商量和讨论,启发孩子动脑筋想办法,使孩子积极参与交谈。

说理式: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当不赞成孩子做什么的时候,应解释原因,说明道理,并使孩子理解。当孩子做错事时,帮助孩子分析原因,指出危害,使孩子心服口服。

另外,在与孩子交谈时,父母注意自己的口气,还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 要平等对待孩子

要从平等的地位出发,不摆父母的架子。在心情好的时候要这样,在心情不佳或被顶撞的时候更要注意态度。

2. 要以孩子为中心。

要以孩子关心和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交谈,当然,有父母和孩子都感兴趣的话题更好。父母与孩子以这类话题交谈最容易沟通,也便于掌握孩子的思想动向。

3. 要有足够的耐心

有些问题孩子不一定能很快理解,父母要有耐心帮助孩子慢慢认识。总之,只要父母掌握与孩子交谈的艺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一定能取得好的效果。

父母心语

只要父母掌握与孩子交谈的艺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一定能取得好的效果。

幽默的力量大无穷

阿勇是个十分风趣的人。秋收的一天,他拖着疲惫的步伐从田里割稻回家,想舀水来洗脸,却发现水缸里已经没有一滴水了(这个村里还没有自来水,村民吃水、用水都要到河里去挑)。阿勇没有责怪放暑假在家的孩子没有挑水,也没有命令他去挑水,而是拿起水勺对孩子说:“小伙子,你到隔壁大妈家里借几勺水先用一用吧。”孩子听出了父亲是在给自己提意见。他二话没说,就红着脸去挑满了整整一缸水。

这就是用幽默的方式教育孩子的好处。

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往往喜欢板起面孔说教,这样就不如来点幽默,教育效果将会更好。幽默是润滑剂,能使大家融洽地相处;幽默是快乐之源,能使我们的家庭生活充满和谐与快乐。在我们的家教中,恰当的幽默不仅能使孩子免去在大人面前的拘谨,还能使其在轻松一笑中接受良好的正确的教育。

前苏联著名诗人米哈伊尔·斯维特洛夫就是用幽默的方法来教育孩子的高手。有一次,诗人刚进家,就发现一家人慌作一团,诗人的母亲正在打电话给医院请求急救。原来,诗人的小儿子舒拉别出心裁地喝了半瓶墨水。诗人明白:墨水是不至于使人中毒的,所以用不着慌张,而这正是教育舒拉的好时机。于是,他轻松地问:“你真的喝了墨水?”舒拉得意地坐在那里,伸出带墨水的舌头,做了个鬼脸。诗人并没有发火,他从屋里拿出一叠吸墨水的纸来,对儿子说:“现在没有别的办法了,你只有把这些吸墨纸使劲地嚼碎吞下去了。”一场虚惊就这样被诗人的一句幽默给冲淡了,并且在家人的嬉笑中结束。舒拉原想以此成为家人的中心,但是未能如愿。此后,他再也没有犯过类似出风头的“错误”了。

“缺乏幽默是悲哀的。”家庭教育也同样如此。幽默感应在父母的语言修养中列居特殊的地位。

幽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不可忽视的家庭教育手段。幽默感可以感染孩子。在一个充满幽默欢笑的家庭里,孩子就会变得活泼、热情、开朗。西方国家的教育机构相当重视对孩子幽默感的培养。作为启蒙教育者的父母,与子女开些善意的玩笑,鼓励孩子说些健康的俏皮话,用幽默的方法教育孩子,是十分有益的。儿童心理学家认为,这绝非逗乐,而是在培养孩子健康欢乐的个性。

对待孩子的错误,严肃认真的批评是一种教育方法,有时采取幽默的手段同样也可以达到教育的目的。我们不应总是用斥责惩罚的方式对待犯错误的孩子,不要让孩子总是担心受到惩罚,而要使他们在看出自己的谬误的同时破涕一笑,其效果往往比板起面孔训斥孩子好得多。

幽默感重要吗?十分重要。一个具有幽默感的孩子表明他有一种积极的、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他将来一定会拥有较好的人际关系,这对他一生的发展将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有人认为,幽默感也是衡量人才素质的一项标准。

幼儿往往会直接感受到的是幽默作品中的错位与夸张。比如:妈妈说:“宝宝该睡觉了。”孩子问:“那巧克力呢?”“它也该睡了。”“好的,妈妈,那就让它睡在我的肚子里吧。”这是一种错位。夸张也很重要,能使孩子认识事物的重要特征。孩子往往因认知、理解能力有限,无法理解复杂微妙的感情,而夸张的手法则强调了事物的特征,能使他直接感受到。

要培养具有幽默感的孩子,年轻父母不妨抽出一点时间来,与孩子一起欣赏具有幽默感的生活小事,在生活中善于发现幽默。孩子的天性是快乐的,让孩子在轻松、充满幽默气氛的环境中成长吧!

下面支点招数。

1. 根据孩子的年龄和认识水平,选择合适的幽默作品让他听读

在欣赏与自己年龄相符的作品时,孩子不仅会对作品本身感兴趣,也会对作品的幽默之处有所期待,在一次次的重复中,他仍兴致盎然,开心地等待最精彩的情节的出现,然后开怀大笑。

2. 在生活中发现幽默

在我们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中,也有不少妙语和好笑的片断。比如有的小朋友说:“我喜欢下雨天,下雨了,可以用雨水洗盘子,把盘子放在外面就行了。”还有一个小朋友说:“有一个外国老师吃火锅,她把蘸的调料当饮料全喝光了。”父母要做个有心人,捕捉生活中有趣的情节和对话,经常与孩子一起分享快乐。

3. 根据孩子的兴趣把握“重点”

有的孩子在欣赏幽默画或幽默故事时,并不喜欢父母完整地讲述整个故事,父母不如就把讲解的重点放在“惊喜”之处,让孩子过把瘾。

4. 尊重孩子,允许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

在欣赏同一个作品时,孩子与父母往往从各自的角度、以各自的经验去理解作品。比如在欣赏《父与子》系列漫画时,父母可能理解为“父子情深”,而孩子的理解却是“这个孩子太调皮了”。父母可鼓励孩子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发挥想象,这样,他才能在欣赏的过程中获得情感的释放、理解能力的提高和想象力的发展。

父母心语

父母多一份幽默,子女就更多一份笑声、多一份欢乐、多一份力量。幽默不仅能消除父母与子女之间人为的紧张情绪,而且可让子女在笑声中健康成长,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别让打骂孩子成为一种习惯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下父母们的普遍愿望。为什么竟有父母还采取非打即骂的教育方式?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受传统教养观念的影响。不可否认,传统的教养观念对许多为人父母者仍然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棍棒之下出孝子”“不打不成人,不打不成才”“打是疼,骂是爱,气极了,拿脚踹”“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等。因为在传统观念中,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就是上对下,没有尊重孩子、与孩子平等相处的概念。

二是有些父母自己小时候就常常挨父母的打骂,于是在教育自己孩子时继承了上一辈的“光荣”传统。尽管他们也深知被父母打骂的滋味,心里也会产生怨恨、反抗,但毕竟自己已长大成人了,于是就糊里糊涂地把打骂当成了教育孩子的一种顺理成章的措施。

三是有些父母觉得教育孩子是个“苦差”,再加上工作繁忙或其他原因,懒得思考其他的方法来管孩子,认为打骂教育最方便,见效也最快。因此,一旦孩子犯了错误有了问题,就直接动棍棒,特别是脾气暴躁的父母更会容易这样做。

四是父母自己的生活状态。有的父母自己不成功,在社会生活中相对失落,往往会把全盘控制孩子作为一种逃避和满足,甚至把自己在社会中的压力转嫁到孩子身上,比如要求孩子一定要出人头地,一定要绝对优秀等。

也有的父母打孩子是出于一时冲动,但是,也会造成不良的后果。由于他们教育“失重”“失度”,有意或无意中采取了打骂的教育方式,结果事与愿违,出现了不少触目惊心的家庭悲剧。

请看下面的两则故事:

故事一:有一对夫妇工作普通、家境普通,但是他们的儿子却不普通,明显比其他同龄孩子活泼、聪明。为了把这么聪明的孩子培养成才,夫妇俩省吃俭用,花钱让孩子上各种辅导班,花钱给孩子买电子琴并请老师教。孩子也很争气,学习好、电子琴弹得好,深得众人喜欢。就是这样一个好孩子,却不能让做父亲的满意,经常为一些小事训斥孩子。邻居时常能够听到父亲训斥儿子的声音。孩子小的时候,爸爸的训斥很管用。但是随着孩子越来越大,爸爸的训斥就不管用了,还时不时顶撞几句。于是爸爸就将训斥升格为打骂。邻居过来劝解,那爸爸他却说:“这有什么?官打民不羞,父打子不羞,孩子不打不成器……”就这样,儿子在父亲简单粗暴的教育之下,孩子开始逃学、打架、不思进取。当然,这样换来的,是父亲更加凶狠的毒打。一次因为顶撞父亲而被用绳子吊起来毒打,做妈妈的怕儿子被打残或打死,就向110求救。从那天后他们就再也没见到儿子,等他们再见到儿子的时候,儿子已经进了监狱,他们夫妇去看儿子的时候,儿子却不愿意见自己的爸爸……

多么让人伤感的故事啊!当然这样的事情有些极端,但是下面的例子就是最平常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