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探索未知-人类的进化
12995000000013

第13章 智人

智人是人在生物分类中的学名。最早由瑞典博物学家林奈在其所著《自然系统》中订立,即人属智人种,意思是“智慧的人”。其主要的体质特征是:完全直立行走,四肢细而直,前肢不再作为支持和行动器官,而专门用作劳动和抓握的器官;有很发达的脑子,重量大多在1100~1550克之间,平均约1350毫升;有很强的思维能力和发达的语言器官双连喉头;头骨的肌脊不明显;额部圆隆;枕骨大孔基本上朝向下方;上颌有犬齿窝,下颌出现颏隆凸;齿弓呈均匀的抛物线状;鼻梁隆起,鼻尖发达,鼻孔朝下;有耳垂;面部表情肌特别发达而且复杂;身体毛发稀少而且短,完全没有触毛(或窦毛)。

林奈定此种名时,尚未有任何人类化石的证据,所以上述的智人仅指的是现代人。

1868年,在法国的多尔多涅区克罗马农洞穴中发现五具人的骨骼化石遗骸,他们的体质特征(见克罗马农人)与现代人的相差甚微。所以人类学家把克罗马农人和后来发现与其体质形态相同的一些化石人类都归于智人一个种内。所以,智人不仅包括现代人,还包括化石智人。

随着世界各地人类化石发现越来越多,其年代、体质特征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人类学家把人类发展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猿人、古人(早期智人、尼人)和新人(晚期智人、克罗马农人)阶段。近几十年来,国际人类学界已基本上一致地把世界各地发现的猿人化石都归为人属的一个种,即直立人。古人过去用的分类名称是人属尼安德特种,简称尼人。新人的分类名称是智人,它包括了现代人和化石智人。近年来由于古人类学研究的新进展,认为古人和新人并没有种的差别,而只是亚种的差别,在分类上同属于智人种。因此,智人这一名词概念不仅包括了现代人,还包括了过去人们称为新人和古人的那些化石人类。古人和新人被分别称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

不过,至今仍然有些人在有关的文章中把现代人和新人称为智人,而把古人或尼人作为另一个种。

一、山顶洞人

中国北方的晚期智人化石之一。在世界闻名的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洞的上方有个古代人住过的洞,叫山顶洞。1933年从此洞中发掘出人类的三个头骨和其他骨骼化石,共代表至少8个个体,被称作山顶洞人。

山顶洞人三个头骨分别属于老年男性、青年女性和中年女性。老年男人头顶低矮,额骨较扁塌,眉弓粗壮,有铲形门齿,曾被认为属于近似西欧新人化石的原始黄种人,青年女性头骨曾因长期缠头而致变形,头顶很高,眼眶较低,鼻梨状孔颇宽,嘴部突出,曾被认为属于美拉尼西亚类型。中年女人的头顶正中高耸,两边较平,鼻梨状孔较狭,眼眶较高,曾被认为属于爱斯基摩类型。后经深入研究,发现它们有许多共同特征如头骨硕大,上面部低矮,整个面部中等程度的突出,眼眶较低,梨状孔较阔,其下缘呈鼻前窝型等,大多是与中国其他新人化石一致的,而且接近现代黄种人。

现代中国人与美洲印第安人、爱斯基摩人都有相似的性状,所以山顶洞人可能最接近这两类人的远祖。低眶、阔鼻与现代黄种人不一致,但中国新石器时代人骨的眶高和鼻宽介于山顶洞人与现代人之间。表明山顶洞人与中国后期人类之间是可能有继承发展的关系的。因此这两个特征并不能妨碍把山顶洞人看成原始的黄种人。山顶洞人的时代根据放射性碳测定约距今为1.1万~1.8万年。

山顶洞的文化遗物比较丰富多样,有石器、骨器、装饰品和埋葬遗址。石器发现很少,制作粗糙,与北京猿人的差不多。精致的骨器也不多,最好的要推一根骨针,针身光滑,微弯,一端是针尖,另一端有针孔,是用其他带尖器物挖成的。骨针表示山顶洞人已经会将兽皮缝制成衣服,而且知道制造和使用比较细的纤维。山顶洞的装饰品相当丰富多彩,有穿孔的兽牙,海蚶壳,钻孔的石珠,小砾石,鱼的眶上骨,短的骨管和去除横突和棘突的鱼类脊椎骨。牙齿的孔是由两面对挖而成的,砾石的孔也是两面对钻所成。孔的周围多带红色,可能是用红色的条带串连这些装饰品所致。有人说他们佩戴装饰品是为了爱美,有人说是为了显示英勇,吸引异性,这些都是猜测。但我们至少可以说这些装饰品意味着山顶洞人的生活中已经有了闲暇,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才使得他们不需要终日劳累了。

山顶洞中还发现了48种哺乳动物化石,有落入天然陷阱的熊和虎的骨架,还有现在生活在炎热地带的猎豹和鸵鸟。当时此地的气候相当温暖。

山顶洞人骨周围散布着红色的赤铁矿粉末,这是古人类有意识行为的结果,是埋葬死者的标志。它表现出人类思想意识上的一个进步。对人的生命有了新的认识。可能他们认为血液是生命的必要条件,在死者遗物上加上与血液同色的物质目的可能是希望提高死者的活力,有利于他在另一世界中的活动。

二、扎赉诺尔人

发现于中国东北的晚期智人化石。1933年秋,在满洲里东南的扎赉诺尔煤矿发现人类头骨一枚。经赤堀英三研究,在1938年著文,认为应属现代人骨,当时其他学者也认为该头骨石化程度极浅,对其是否为晚更新世化石有疑问。1939年日本古生物学家远藤隆次研究该化石后,认为应属新人化石。1943年9月又发现头骨一枚,1944年5月再发现人类下颌骨及其他骨骼碎块。与人头骨同时发现的还有猛犸象、原始牛等。这些化石多出自距地面10米左右的永久冻土带的砂层及泥层中。与第三号人化石同时出土的有细石器。1974年,在扎赉诺尔南露天矿的砂层中发现陶片、石器和骨器等。

对扎赉诺尔人的年代有不同看法。最早认为可能是晚更新世晚期的旧石器时代末期或中石器时代的人类化石,距今约5万~4万年。后来有人推测有12000年左右。目前争论的焦点在于扎赉诺尔人及其共生的化石和文化遗物是否同时沉积,如承认为同时沉积则其年代是大约距今6000年或稍多些;还是远不足10000年,也就是扎赉诺尔人是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人骨。

三、柳江人

在中国南方洞穴中发现的晚期智人化石之一。1958年9月,广西柳江县新兴农场的工人在通天岩旁的一个小岩洞发现了人类化石。该洞口离山脚约5米多。发现的人类化石计有完整头骨1个、完整的下4个胸椎(并粘连有长短不一的肋骨5段)和全部5个腰椎以及骶骨。肢骨保存有右侧的髋骨,但耻骨部分缺损。另外还有左右股骨各一段。

有学者认为,柳江的全部人骨化石可能属于同一个中年男性个体。生物分类上归于晚期智人。头骨属中头型。颧骨大且前突。鼻骨低宽,鼻梁稍凹,梨状孔下缘不成锐缘而低凹。鼻前窝浅。犬齿窝不明显。上门齿舌面呈铲形。这些都是蒙古人种的性状。因此柳江人是正在形成的蒙古人种的一种早期类型。

与人类化石共生的哺乳动物化石,有近乎完整的大熊猫的骨架,完整的箭猪的头骨,中国犀、剑齿象、巨貘及牛类和鹿类牙齿和肢骨。这些动物化石都是江南山洞里常见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里的成员。过去都认为这个动物群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但柳江人和上述动物一起保存在角砾堆积中,都黏结有同样的红色堆积物。从而表明,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不仅生活在中更新世,而且还延续到晚更新世晚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