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成语故事(亨)
12933900000020

第20章 W

)1.完壁归赵

[释义]完:完整无缺。指把原物完好无损地归还原主。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同义]物归原主

[反义]有去无回

[例句]这台电脑我用几天后一定完璧归赵,请你放心。

[故事]战国时候,赵惠文王得到了宝玉和氏璧。秦昭王听说后,很想得到和氏璧,就派人告诉赵王,说他想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和氏璧。

赵王听到这个消息,左右为难,有心把和氏璧送去,明知秦王会失言:不送去又畏惧强大的秦国会借口兴兵来犯。正在发愁之际,他的侍从中,有一个人向他推荐了自己的门客蔺相如,还为赵王列举了一些能证明蔺相如机敏智慧的事。赵王便召见了蔺相如,昕了他对此事的分析,觉得很有道理,就依从了蔺相如的意愿,让他带着和氏璧去秦国。蔺相如向赵王保证:人在璧在,一定会完璧归赵。

蔺相如来到了秦国,把和氏璧献给了紊王。秦王非常高兴,拿着和氏璧左看右看,爱不释手。蔺相如见他既没有还鐾的意。思,也没有给赵国城池的意思,就对秦王说: “这和氏璧上有个小斑点,我指给大王看。”秦王信以为真,就把和氏璧交还给蔺相如。蔺相如立刻拿着璧靠近柱子,指责秦王说: “我看不出您有交换城池的诚意,所以拿回了和氏璧,如果您强迫我,我的头和和氏璧将一起在这个柱子上撞个粉碎。”

秦王非常担心,就立刻向蔺相如道歉,而且让人拿出地图,当场把划出的十五座城池指给他看。蔺相如看出秦王只是装样子敷衍他,便也骗秦王说,让他斋戒五天,然后在朝廷上举行隆重的仪式才能献璧,秦王连连答应。

蔺相如回到自己的临时住所,立刻就派手下亲信,化装成百姓的样子,拿着和氏璧从小路偷偷回到了赵国。

五天后,蔺相如去见秦王,并告诉他,他觉得秦王不是真心地以城池换和氏璧,所以自己派人把和氏璧送回了赵国。如果秦王真想交换,就先把十五座城池给赵国。秦王听后很生气,却又无可奈何,只好放回了蔺相如。

)2.妄自菲薄

[释义]妄:过分地;菲薄:小看、轻视。毫无根据地看轻自己。形容自卑。

[出处]三国·蜀汉·诸葛亮《前出师表》

[同义]自轻自贱

[反义]妄自尊大

[例句]不要因为这一件事没办好,就妄自菲薄,认为自己什么都干不好。

[故事]三国时期,魏、蜀、吴成三足鼎立之势。为了夺得天下,连年混战,人民苦不堪言。

蜀国建立者刘备虽有雄心大志,又有良将贤士相辅佐,但终没有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带着遗憾而去。临死之时,刘备深知儿子刘禅是个“扶不起来的阿斗”,便托付丞相诸葛亮尽心尽意辅佐朝政。如刘禅实在不行,可由诸葛亮取而替之。

丞相诸葛亮不仅是绝无仅有的神机妙算之谋士,更是一位忠良之臣。他一心一意地辅佐刘禅,下定决心履行对刘备立下的诺言,完成统一天下,复兴汉室的重任。因此,诸葛亮鞠躬尽瘁,日夜操劳,并准备大举北伐曹魏。刘禅是个平庸之辈,不仅没有治国的才能,更是胸无大志。

这让即将挂帅亲征曹魏的渚葛亮担忧不已,浑怕自己领兵在外打仗,蜀国内部不稳,发生动乱。因此,在出征前夕,他写了著名的奏章《出师表》其中有一段是这样写的:

“先帝辛辛苦苦创下的事业,虽然初具规模,但还没有最终一统天下。先帝不幸早逝,是蜀国之不幸。如今,魏、蜀、吴三国成鼎立之势,相比较而言,我们蜀国的力量最弱小,这可以说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候。但是,蜀国的文官并没有在朝廷上混日子,蜀国的武将也都忠于职守为您尽忠。大家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报答先帝的恩情,不辜负先帝对大家的嘱托。所以,你更应该发扬先帝发愤图强、顽强不屈的精神,万万不能妄自菲薄啊!”

)3.望梅止渴

[释义]盼望吃到梅子,口里流酸水而暂时缓解了焦渴。形容愿望没法实现,只能用空想安慰自己。

[出处]南朝·帛·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

[同义]画饼充饥过屠门而大嚼。

[例句]他这个方案是望梅止渴的方法,只不过自欺欺人,是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的。

[故事]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足智多谋,善于解决用兵中的各种复杂问题。

有一年夏天,他带领一支大军,经过一个没有水的地方。当时已经到了中午,烈日当空,天气十分炎热。将士们携带沉重的武器,全身都被汗水浸湿,又热又渴,非常难受,给行军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曹操见将士们一个个舔着干燥的嘴唇,勉强行走,心里非常焦急。他把向导叫来,问他附近有没有水源,向导作了否定的回答。曹操不甘心,下令队伍原地怖息,派人分头到各处去找水。

曹操又下令就地挖井。士兵们挥汗挖土,但过了好长时间,也挖不出一滴水。

。曹操心想,情况很严重,如在这里久留,会有更多的人无法坚持下去。他灵机一动,站到一个高处,大声说道:

“有水啦!有水啦!”

将士们听说有水,全都从地上爬起来,兴高采烈地问道:

“水在哪里?水在哪里?”

曹操指着前面说:

“这条路我过去曾走过,前面不远的地方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多,它那甘美的酸汁可以解渴,咱们快上那儿去吧!”

将士们一听说梅子及梅子的酸汁,就自然而然地想像起酸味,从而流出口水,顿时觉得不那么渴了。

曹撮立即指挥队伍行进。经过一段时间,终于把队伍带出这个没有水的地方,来到有水源的地方。大家痛痛快快地喝足了水,精神焕发地继续行军。

)4.韦编三绝

[释义]韦:熟牛皮;韦编:指用牛皮绳编连起来的书;三:多次;绝:断。形容读书刻苦勤奋。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例句]老师对自己的学生说: “要想考上名牌大学,非得有点孔子韦编三绝的精神不可。”

[故事]孔子名丘,是我国春币火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伟大的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丘三岁时就死了父亲,他曾经当过牧童,看守过粮库,也当过吹鼓手。孔丘十七岁那年,母亲也去世了。后来,孔丘做了管理经济和畜牧事务的小官吏。

孔丘虚心好学,曾经向许多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求教。如向老瞄平问礼,向苌弘学习音乐,向师襄学弹琴等等。他不知疲倦的学习,因此,他的知识非常渊博。

三十岁那年,孔丘创办了一所私学,教了不少学生。五十岁时,被鲁定公任命为中都宰;几年后,他成为大夫。五十五岁后,他到各诸侯国去游历,直到六十几岁才回到鲁国。

孔丘晚年时,对《周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该书内容包括《经》和《传》两部分,是一部内容相当广泛而复杂的著作。《周易》用当时已不多见的古文字写成,非常难读,但孔丘决心读懂它。

当时的书,是以竹子为材料制造的,币尔为竹简。竹简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每行多则几十字,少则八九个字。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这些竹简必须用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编连起来才能阅读。像《周易》这样的书,是由许许多多的竹简编连起来的,所以有相当的重量。

孔子花了很大的精力,把《周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不久,又读了第二遍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接着,他又读了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了解。后来,为了给弟子们讲解明白,他又不知翻了多少遍。由于经常翻阅,以至于把串连竹简的牛皮绳子也磨断了几次,不得不换上新的牛皮绳子再使用。

)5.末雨绸缪

[释义]绸缪:缠缚,引申修补。原指趁着天还没下雨,先把窝巢缠绑牢固。现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

[出处]春秋·佚名《诗经·豳风》

[同义]防患末然有备无患

[反义]临渴掘井江心补漏

[例句]他们在汛期到来之前,早已末雨绸缪,作好了抗洪防汛准备。

[故事]“末雨绸缪”这句成语,源自《诗经·豳风》的《鸱鸮》篇。作者假托一只母鸟的口吻来写这首诗。诗共有四节,其中第二节的原文是:

迨天之末阴雨,

彻彼桑土,绸缪牖户:

今此下民,或敢侮予!

这几句的大致意思是说: “趁着天空大睛,还没有下雨的时候,取些桑根皮来修补旧窗户;看他巢下人,谁敢欺侮我!”历代研究《诗经》的某些专家考证,认为这首诗是三千多年前的周公写给他的侄儿周成王的,劝诫周成王要时时勤勉、严谨,保持警惕之心,努力治理好国家,千万不要麻痹大意,自招祸害。孔子很欣赏这首诗,他对这首诗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在给学生讲课的过程中表达了他对这首诗的评价。他感慨地说: “这首诗说得真好啊!把国家大事都办理好,谁还敢欺侮他呢?”继孔子之后的战国儒家大师孟子也极为赞赏这首诗。

孟子在一次谈话中也曾引用过这首诗,他说: “在国家太平无事的时候,那些诸侯卿相,不趁着天气大睛的日子做些修理门窗的准备工作,而只知追求享受,贪图安乐,其实这就等于自招祸害。”孟子还说过: “祸害和幸福,都是取决于自身,不要怨天尤人,全靠自己把握。”

)6.卧薪尝胆

[释义]薪:柴草。睡在柴草上,饭前尝苦胆。比喻刻苦自励,发愤图强。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越王句践世家》

[同义]发愤图强

[反义]不思进取

[例句]为了让我国在这个科研领域不落后于西方,币斗学家们卧薪尝胆,刻苦钻研。

[故事]春秋时期的吴、越两国战争不断。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派兵攻打越国,被越国打得大败,阖闾也被越军射成重伤,死于路上,他的儿子夫差成为吴王。

夫差继位后一心想报父仇,天天训练水兵、车兵和步兵,就这样坚持准备了近三年的时间。公元前494年,夫差亲率大军进攻越国。越王句践率军迎战,在夫椒对阵。结果吴军大获全胜,顺势攻破了越国国都会稽,俘虏了越王句践。

吴王夫差为了显示自己的宽宏大量,决定不杀句践,但把他安排在简陋的石屋里居住,还让他到阖闾的墓地看坟喂马。夫差有时故意羞辱句践,出门让他牵马,回来让他更衣、脱靴,甚至上厕所也让他伺侯。句践百依百顺,毫无怨言,夫差见他如此忠诚,就放句践回国了。

句践回国后,一心要报仇雪耻。他重新定都会稽,委派文种管理内政,任命范蠡训练军队,加强战备。为了提醒自己不要忘了昔日的耻辱,句践继续过着清贫的生活。他的床上铺着市柴干草,还在屋梁上吊一只苦胆,每次饭前都要舔一下苦胆,尝尝它的味道。他还经常地问自己: “忘了亡国的耻辱没有?”

句践还采取各种措施,努力发展生产,亲自扶犁种田,让妻子和他一起参加生产劳动。夫人勤奋纺织,句践从事耕作,与全国人民同甘共苦。同时还奖励生育,增加人口,加强国力。就这样,句践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使越国强大起来。而此时夫差却自以为成了霸主,骄傲起来,一味贪图享乐。

公元前482年,夫差带着精兵去黄池会盟,一心想早日成为霸主。句践见时机已成熟,便乘机出兵,一举战胜了吴国。夫差万般无奈,派人向句践求和,遭到拒绝,被逼自杀。句践灭了吴国以后,被诸侯们推为盟主,成了春秋甫期最后一个霸主。

)7.无所适从

[释义]适:往,到;从:跟随;顺从。指不知道听从谁好。形容不知道怎么办。

[出处]唐·李百药《北齐书·魏兰根传》

[同义]不知所措莫衷一是

[反义]知所适从

[例句]他最近买了一套房子,对于怎么装修,家里人给他出了不少主意,弄得他无所适从。

[故事]南北朝时期,北朝齐国有个人叫魏兰根,相貌奇伟,卓有见识,机警而有才能。

魏兰根是个孝顺的人,对待老母亲极为恭敬,乡里乡亲都夸他是个孝子。不幸的是,魏兰根的母亲有一日得了重病,看了多次医生也不见轻,魏兰根很是着急。没过多久,他的母亲便去世了。魏兰根极为悲痛,开始为母亲操办丧事,准备把母亲安葬在常山郡境内,但一时没有好的木材作棺材材料。

当地有一个董卓的祠堂,祠堂四周长满了郁郁葱葱的柏树。魏兰根看到柏树,说: “董卓活着的时候是个大奸臣,他不应该在死后还有祠堂供奉他。”然后,便命家人把柏树全部砍伐掉,给他母亲做了上等的棺材。众人都劝他不要这样做,恐怕会带来不吉利,但魏兰根对众人的劝告置之不理。

有一年,秦陇一带闹饥荒,百姓饿死无数。但官府却一点也不减免赋税,结果爆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朝廷命令行台萧宝夤带兵讨伐农民起义军。官兵攻打起义军占据的宛川,当时担任歧州刺史的魏兰根也跟随萧宝夤的军队讨伐起义军。

不久,农民起义军被镇压,宛川城也被攻破。官军抓获了大批俘虏。萧宝夤从中挑选了10名貌美女子送给魏兰根做婢妾。魏兰根知道后很不同意,对萧宝夤说: “宛川县地处偏远之地,地方官权势很大,皇室的恩威很难恩泽于此地,因此老百姓才感到无所适从,结果被心怀叛心的人所利用,才导致他们卷入了叛乱行动。如今朝廷应该安抚他们,给他们提供粮食衣物,他们才会感激朝廷,好安家度日。”于是魏兰根把这些女子全部放走了。

)8.物以类聚

[释义]类:同类;聚:聚隼。同类的东西经常聚集在一起。常比喻坏人臭味相同,勾结在一起。

[出处]汉·刘向《战国策·齐策三》

[同义]人以群分

[例句]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只要了解一个人的朋友,就能大致知道他的为人。

[故事]战国时期,齐宣王即位后,想广招天下人才帮助他治理国家,就让大臣们给他推荐有才能的人。

淳于髡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深受齐宣王的赏识。他在一天之内给宣王推荐了七个人才,可齐宣王并不高兴,认为他不负责任、敷衍了事,就对他说: “我听说贤士是极为难得的,如果能在千里之内能找到一个,就算是遍地都是了,如景能在一百年中发现一个,就可谓源源不断了。可是你还真是不简单,竟然在一天之内发现了七个,是不是太多了?”

淳于髡不慌不忙地回答说: “您说得有一定道理,可是世界上的东西都是按照共同的属性聚在一起的。鸟喜欢和鸟住在一起,野兽愿意和野兽相伴,人们若是到沼泽中寻找柴胡、桔梗这类药材,只怕一千年也找不到一根,但如果到圉黍山、梁父山的背面去找,不用费什么气力,就能拉回一大车。什么原因呢?就是物以类聚啊!同理,您如果认为我是个人才,那么我与之交往的又是些什么人呢?难道我会和一些平庸无能的人在一起吗?如景您到我这里来寻找贤士,就如同去圉黍山、梁父山的背面找柴胡和桔梗一样容易,别说是七个了,就是再多一些,我也能毫不

费力地推荐出来。”

齐宣王听了无言以对,信服地点了点头。

《战国策》中记载淳于髡对齐宣王说话的原文是: “夫鸟同翼者而聚居,兽同足者而俱行。……夫物各有畴,今髡贤者之畴也……”其中畴,就是类的意思。后人就是从这里概括出“物以类聚”这个成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