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成语故事(亨)
12933900000016

第16章 Q

)1.欺世盗名

[释义]欺骗世人,窃取名誉。

[出处]《荀子·不苟》:“夫富贵者则类傲之;夫贫贱者则求柔之。是非仁人之情也,是奸人将以盗名于暗世者也,险莫大焉。”

[同义]盗名欺世、欺世惑众、沽名钓誉

[反义]名副其实

[例句]不知平日所讲何学,居然~。(清·阮葵生《茶余客话》卷十)

[故事]王衍的这种清高表现换来了他官运亨通,步步高升,后来竟升任尚书令。他的女儿也被选到宫里,当了愍怀太子的妃子。当时的皇帝司马衷是个吊子,不能处理朝政,于是皇后贾南风专市又。贾后很快就派人杀死了太后的父亲畅骏,后来又捏造罪证,诬陷并非她亲生的愍怀太子谋反,将他废为平民。王衍怕连累自己,赶紧向贾后上奏,请求让自己的女儿与愍怀太子离婚。

王衍的这种做法,使大臣们看到了他并非那样清高,更加认清了他欺骗世人,盗窃名誉的嘴脸。

后来,赵王司马伦起兵杀掉贾后,掌握了朝中大市又。从此,王衍失势。不到一年,司马佗废掉惠帝,自立为天子。齐王司马同、成都王司马颖、河问王司马颙联兵攻占洛阳,杀死司马伦,惠帝复位。王衍因为是在司马伦执政时下台的,这时又被请出来当尚书令。

公元315年,北方羯族首领石勒率领大军南侵,击败了王衍率领的晋军,并将王衍和他的所有部将全部俘获。

石勒开始对王衍非常敬重,询问他晋朝内部为何祸乱不断。王衍却一再推说自己不问世事,出现祸乱与他无关。石勒大怒,指责他长期当官却说不问世事,并痛骂他是断送晋朝天下的奸臣,当晚便将他活埋处死。

)2.旗鼓相当

[释义]旗鼓:古时作战时,用以发号令的工具。比喻双方力量不相上下。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隗嚣公孙述传》

[同义]势均力敌棋逢对手

[反义]寡不敌众天差地别

[例句]这场足球比赛,双方旗鼓相当,难分胜负,最终以平局收场。

[故事]公元25年,汉光武帝刘秀虽然建立了东汉中央王朝,但全国上下尚末完全统一,还有几股强大的军事势力在你争我夺,争斗不止。其中实力最强的是占据蜀郡的公孙述和拥有天水、武都、金城等地自封的隗嚣。

为了彻底消灭两股敌对势力,刘秀采取了一箭双雕的措施。他利用二人的矛盾,一面打击公孙述,一面拉拢隗嚣,还封隗嚣为西川大将军。隗嚣在市又衡一番后,决定向东汉称臣。

为了阻止盘踞四川的公孙述向外扩展势力,刘秀给隗嚣写了一封措辞委婉的信,希望他能够凭借自己的兵力,阻击公孙述的进犯。刘秀在信中说: “我现在正忙于在东方作战,大部分军队都集中在那里,而西方兵力薄弱。如果公孙述出兵到汉中,企图进犯长安,我希望能够借助将军的兵马、旗鼓,和他较量一番。倘若如此,我就算得到了上天的赐福。”魄嚣看了这封信,便接受了刘秀的请求。

魄嚣景然不负刘秀所望,出兵阻击公孙述进犯长安,并多次打退赤眉起义军,使刘秀的东汉政权得到了巩固和发展。

但魄嚣并不想真正归咐刘秀,他企图与刘秀、公孙述三分天下。后来,刘秀出兵征讨魄嚣,并将其打败,魄嚣气愤而死。

刘秀消灭了公孙述和魄嚣,从而结束了国家四分五裂的局面,最终统一了中国。

成语“旗鼓相当’’就是来自刘秀致魄嚣书信中的话。

)3.杞人忧天

[释义]杞国人担心天会塌下来。比喻缺乏根据和不必要的忧虑。

[出处]战国·列御寇《列子·天瑞》

[同义]庸人自扰自寻烦恼

[反义]无忧无虑

[例句]有人担心“入世”会搞乱中国经济,这真是杞人忧天。

[故事]中国古代有一个杞国。杞国有一个人胆子非常小,遇到一点小事便会想东想西,疑神疑鬼。有一天,他在院子里乘凉,不经意望了一下天空,突然产生了一个古怪的想法:如果天塌下来,我不是就被压死了吗?想到这儿,他立刻惊出一身冷汗。从此之后,就吃不下去饭,睡不安稳觉,整天愁眉苦睑地担心天塌下亲该怎么办。没多久整个人都瘦下来了,而且变得神经兮兮的。

有一天,他走在空旷的田野上,突然想到如果这时候天塌下来,不是连躲的地方都没有了吗?于是他飞奔到家里,累得气喘吁吁的,刚松了一口气,突然又想到,如果天要是塌下来,房屋就会被砸倒,那么自己不也被压扁了吗?想到这里,刚到了家的他又飞快地跑了出去。

于是,他东奔西逃,到处寻找可以躲避的地方,又觉得哪里都不够安全。他躲进山洞中,又觉得天塌下来会把洞堵上,那么自己一定会饿死。想来想去,头都痛了,还是毫无办法,他只能自己安慰自己:天还是很蓝的,白云也还在飘来飘去的,一时半会该塌不下来。只有这样想,他才能放心走路。

可是,走不多远,见到一片洼地,他吓得惊叫了起来: “这地是陷下去了吧!”于是又大喊大叫地跑回了家。一路上哪怕是尘土飞扬起来或是脚下石子滑动一下,他也会担心得要命。终于回到了家,他也累得精神恍惚、身心疲惫。

他的亲朋好友见他每天像疯子一样跑来跑去,都觉得非常奇怪,当知道原因后,全都笑他庸人自扰。一位朋友对他说: “你根本就是闹极无聊,没事找事。自古以来,根本就没有发生过天塌下来的事,况且你也应该知道天只是很轻的气体,而且是你每天呼吸的气体。所以你放心吧,天塌下来也压不死你。”

这个人昕了朋友的话,觉得十分有道理,从此再也不会为此而担心。至于他还会不会又冒出其他什么古怪的想法,就不得而知了。

)4.千万买邻

[释义]花千万钱买个好邻居。形容好邻居之可贵。

[出处]唐·李延寿《南史·吕僧珍传》 。

[例句]远亲不如近邻,千万买邻也末尝不可。

[故事]吕僧珍是南北朝时期南朝梁国的开国功臣,功勋显赫,深得梁武帝宠信。但吕僧珍从不居功自傲,而且为官清廉,不徇私情,更不结党营私,深受朝廷上下官员敬重,就连普通老百姓也赞叹他的品德。

吕僧珍官至左卫将军,并总管机要和宫廷禁军等事务。一次,吕僧珍奏请梁武帝,他欲回家乡扫墓省亲。梁武帝不仅批准了他的奏请,还任命他为南充州(今江苏省扬州市)太守,有意让他光耀一下门庭。

吕僧珍到任后,不徇币厶情,秉公办事。他有一远房侄子,依靠他在朝廷的权势,多占了几十亩良田。吕僧珍命令远房侄子把多占的良田退给人家,还罚他去做劳役。

他的宅院不大,而且在宅院前面有他一个下属的官舍。平时办公的人出来进去,很是嘈杂,打扰他的怖息。他的心腹便出主意让他命令那个属下搬出官舍,并把官舍并入宅院给自己家人居住,被吕僧珍严词拒绝。

该地有一个名叫帛季雅的人,由于他非常仰慕吕僧珍的人品,便千方百计把吕僧珍邻居家的宅院买了下来居住,与吕僧珍做了邻居。

此后,宋季雅便经常和吕僧珍攀谈。一日闹聊,吕僧珍问道: “你买这房子花子多少银子?”

帛季雅微笑着说: “不多不多,花了一千一百万两白银。”

吕僧珍听了,大吃一惊,他说: “这处宅院怎么说也不值这么多的钱啊,你吃大亏了。”宋季雅说道:“我没有吃亏,我用一百万买房子,用一千万买邻居。”

吕僧珍听了,会意地笑了。

)5.锲而不舍

[释义]锲:雕刻;舍:停止。不停顿地雕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坚持不懈。

[出处]战国·荀况《荀子·劝学》

[同义]持之以恒坚持不I懈

[反义]半途而废一暴十寒

[例句]在他锲而不舍的努力之下,终于考取了哈尔滨工业大学。

[故事]荀子名况,时人尊币尔为荀卿,后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又称孙卿。他是战国末期赵国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先秦唯物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游历过齐、秦、楚诸国,在齐国当过列大夫和祭酒。在楚国做过兰陵令,晚年从事教育和著述,李斯与韩非都是他的学生。著有《荀子》三十二篇。

《荀子》中有一篇名为《劝学》的文章,用以劝导和鼓励人们坚持不懈地学习。

文章一开头就告诉人们学无止境,所以学习千万不要停止。青这种颜色是从蓝草中提取出来的,但它的颜色却比蓝草要深很多;冰是水凝固而成的,但却比水寒冷。这就告诉人们,学生是可以胜过老师,后人是能够超过前人的。

这篇文章还着重阐明了学习对改变人的素质,培养人的品德,和提高人的智力的重要性,并且劝人学习要持之以恒。文中说: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意思是刻几下就停下来,烂市头也刻不断;若是一直不停地刻下去,即使是金属和石头也能雕刻出精美的花纹。还举例子说,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和强壮的筋骨却有恒心,而蟹有强健的身体却居住在蛇、鳝之类动物的洞穴里,是它用心不专一。荀子在文中充分肯定了锲而不舍、精诚专一的正确的学习态度,认为只有这样,才会学有所成。

荀子在文中还否认了先天的“良知”、 “良能”,强调后天学习、教育的重要作用,从而在朴素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发展了儒家劝学的传统。他的见解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直至今日,《劝学》中那些关于学习态度、方法、意义的精辟论述,仍值得我们借鉴。

)6.青出于蓝

[释义]青:靛青;蓝:蓼蓝,一种含有靛青素的草。靛青从蓼蓝中提炼而得,但颜色比蓼蓝更深。比喻学生胜过老师,后人胜过前人。

[出处]战国·荀况《荀子·劝学》、唐·孪延寿《北史·李谧传》

[同义]后来居上

[例句]李明现在已经是一位卓有成就的科学家了,其成就已超过他的老师,真是青出于蓝啊。

[故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荀子在《劝学》中说过: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意思是说:靛青这种染料是从蓼蓝这种植物中提取出来的,但颜色却比蓼蓝更蓝:冰是水形成的,却比水更加寒冷。后来人用此比喻学生超过老师,后人胜过前人。

后来,在南北朝时期有一个小故事,讲得就是青出于蓝的事。

说是李谧拜了孔潘为师,由于他又聪明又用功,所以没过几年,他的学问便突飞猛进,超过了他的老师。孔潘为自己能有这样好的学生而感到非常高兴,并不以自己学问不如李谧而感到羞耻,自己有了什么问题,便找李谧一起讨论。特别可贵的是,他不端老师的架子,虚心地向李谧请教。李谧反而非常不好意思,他认为孔潘是老师,自己是学生,自己比老师知道得多,对老师是一种不敬。因此,每当孔潘向他请教问题的时候,他都显得十分局促,回答起来吞吞吐吐,欲言又止,显得十分不自然。几次之后,孔潘感觉到了李谧的苦衷,就十分诚恳地对他说: “我向你请教问题,如果你知道的话,不要吞吞吐吐地不好意思回答。凡是在幕一方面有学问的人都可以做我的老师,又何况是你呢。”李谧听了老师发自肺腑的一番话,十分感动,更加从心里钦佩孔潘了。从此,李谧再为老师解答问题时,态度十分自然从容,知无不言。

后来,孔潘向学生虚心求教的事情传了出去,人们都很欣赏他的精神、品质,有人还特意编了一首短歌,来颂扬他不耻下问的精神:

青成蓝,蓝谢青;师何常,在明经。

意思是:到底谁是老师是不一定的,关键在于看谁更有学问。

)7.庆父不死,鲁难末已

[释义]庆父:春秋时鲁庄公的弟弟;末已:没完结。只要庆父不死,鲁国的灾难就不会停止。比喻首恶不除,动乱就不会停止。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闵公元年》

[例句]庆父不死,鲁难末已。

[故事]春秋时鲁国君主鲁庄公有兄弟四人。庄公和季友是同一个母亲所生,庆父和叔牙是同一个母亲所生。由于同父异母,也就分成两派。

鲁庄公快要驾崩的时候,考虑要将君主的位子传给谁为好。他先征求叔牙的意见,叔牙当然推荐了庆父。鲁庄公又问季友,季友便毫不犹豫地要扶持公子般为新国君。公子般是庄公的大儿子,他还有两个弟弟,分别叫申和开。

鲁庄公一死,季友怕叔牙支持庆父,便假传君主之令,送毒酒给叔牙,叔牙就这样死去。季友随即立公子般为新君。

鲁庄公死后不到两个月,庆父就暗中指使手下把新君般刺死。季友听说后,怕也被庆父迫害,便连夜逃到陈国。庆父为了掩人耳目,便立年龄最小的开当了傀儡。开即后来的鲁闵公。

齐桓公是鲁闵公的舅舅,他当然支持鲁闵公,而且设法帮助季友回到鲁国做了国相。鲁闵公元年冬天,齐桓公派大夫仲孙来到鲁国,探听情况。仲孙在鲁国了解到:庆父的野心还没有死,鲁国的灾难还没完。所以他回国向齐桓公报告说: “不去庆父,鲁难末已。”第二年,鲁闵公景然也被庆父杀害,季友就带着公子申逃往邾国避难。

鲁国人一向信服季友,憎恨庆父,便一致起来反对庆父。庆父见势不妙,逃往莒国。

庆父逃走后,季友带着申回到鲁国,请齐桓公来定君位,立了申为新君,即鲁僖公。鲁僖公按照季友的主意,派人送礼物到莒国,请莒国国君惩办庆父。庆父走投无路,被迫自杀。鲁国的内乱终于平定。

)8.趋炎附势

[释义]趋:奔走;炎:热,比喻有权势的人;咐:依附。奔走于市又门,依附有势力的人。比喻奉承、投靠有权势的人。

[出处]元·脱脱等《帛史·孪垂传》

[同义]攀龙附凤曲意逢迎

[反义]刚直不阿

[例句]对于那些自私自利、趋炎附势的无耻文人,鲁迅先生是口诛笔伐,毫不留情。

[故事]宋真宗时,聊城人孪垂考中进士,先后担任著作郎、馆阁蛟理等官职。他曾写了三卷《导河形胜书》,对治理旧河道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

李垂很有才学,为人正直,对当时官场中奉承拍马的庸俗作风非常反感,因此得不到重用。当时的宰相丁谓,就是用阿谀奉承的卑劣手段获取真宗欢心的。他玩弄权术,排除异己,独揽朝政。许多想升官的人都不住地吹捧他。有人对李垂不走丁谓的门道不理解,问他为何从末去拜谒过丁渭。李垂说: “丁谓身为宰相,不但不公正处理事务,而且仗势欺人,有负于朝廷对他的重托和百姓对他的期望,这样的人我为什么要去拜谒他?”

这话后来传到了丁谓那里,丁谓非常恼火,借故把李垂贬到外地去做官。

宋仁宗即位后,丁谓倒了台,被贬到很远的地方去任职,而李垂却被召回京都。一些关心他的朋友对他说:

“朝廷里有些大臣知道你才学过人,想推举你当知制诰。不过当今宰相还不认识你,你何不去拜见一下他呢?”

李垂冷静地回答说:

“如果我30年前就去拜谒当时的宰相丁谓,可能早就当上翰林学士了。我现在年纪大了,见到有的大臣处事不公正,就常当面指责。我怎能趋炎附势,看别人的眼色行事,借以来换取他们的荐引和提携呢?”

他的这番话不久又传到宰相的耳里。结果,他再次被排挤出京都,去外地去当州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