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女人成大事必备的九种资质
12911000000019

第19章 资质五:心思缜密而又切合实际(2)

中国古代的兵法中有一计叫“苦肉计”,大致是:任何人都不愿意受到伤害,受到伤害必定令人置信不疑;以假作真,并使敌相信是真而不是假时,很多计谋就可以实现了。

女人为了事业的升迁,会努力把握每个同Boss相处的瞬间。

这么花样繁多,林林总总的机遇,真让人应该不暇。不过你不必担心自己的能力不足,因为没有人能握住他身边所有的机遇,机遇是那样的稍纵即逝、美丽闪亮,就像夜晚的流星,让人无法捉摸。

那么我们怎么办呢?

聪明如你,这可要动动脑筋了。

中国宋朝有一位大文学家叫陆游,他在《卜算子·咏梅》中曾有这样两句话:“凌落成泥碾作尘,惟有香如故。”其大致意思是说,梅花在饱受风霜雨雪的侵凌之后,花朵飘落尘埃,又要备受践蹋之苦,最终化作泥尘,可是,就是这样的际遇,梅花却依然能够馨香如故。

这是怎样的一份高洁雅致,又是怎样的一种傲世情怀,细品之后教人心中一痛。

在这里,我们姑且抛开这句词话的表面含意,而从中学到一种处世为人的招法,那就是——苦肉计。

让我们看看梅是如何置死地而后生的吧!

她在一家外企工作,典型的白领阶层。在她的心中藏着一个秘密,她爱上了她的上司Toms,一个典型的钻石王老五。

可是,Toms的周围莺莺燕燕环绕不断,像梅这样的女人实在是引不起他丝毫的注意。

怎么办呢?望着Toms的一举一动,梅有些暗自神伤。

“我想我是真的爱上他了。”她感到自己就要被汹涌的爱意逼疯了,“我是否应该主动一些,让他感受到我的心意呢?”

就是这样的一番思考,梅开始不甘心一如往日的消沉自闭,她展开了一系列的行动,在这里就先美其名曰“追夫令I”吧。

这是一个风雨飘摇的秋季。一夜的秋雨使天气骤然寒冷,清晨的风中仍裹夹着细细的雨丝。

Toms像往常一样开着他那辆银灰色的劳斯莱斯,悠闲地开向公司的停车滑道。

到了,再转一个弯就是了。Toms放慢了车速。

就在这时,从转弯处突然闪过一个身影,那身影走得是那样的匆促,以至于Toms还没来得及进入状况,就把那人刮倒了。

Toms连忙下了车,他扶起了地上的人。

于是,一张略带苍白的面孔映入了Toms的眼帘。Toms有一瞬间的窒息,那因痛楚而蓄满泪水的双眸像极了一泓深幽的潭水……

可是他忽略了这一刻的心动,因为鲜红的血液正顺着女人白皙的手臂上流下来。

“怎么样,伤得严重吗,用不用叫救护车?”Toms着急地问。

“哦,我想不会太严重,如果你能带我去医疗所的话。”女人冷冷地说。

“噢,是这样,好吧。”Toms有些惊愕。这女人有些面熟,好像是他公司里的人员。不过这么漂亮的女人应该不会没有印象呵,她可真怪,有点……冷冰冰的,不像他周围的女孩子,一个个又娇又嗲。

“还好,只是手臂和大腿外侧有伤到。”大夫冷静地宣布结果。

这让Toms松了口气,毕竟,这美丽的女孩子差一点在他手上香消玉殒,那样的话可真让人不忍心……慢着,不忍?Toms望着眼前娇小而冷漠的女孩子,对心头泛起的怜惜之情而感到震惊,这可是他以前从未有过的情绪呵。

Toms扶着女孩,在医院长长的阶梯上走着,有一刻,他有一种想要抓住手中这个女孩的冲动,直到永远……

多年以后,Toms明白了那一刻的心情,那叫做“一见钟情”。

而那个女孩子呢,她的名字叫做梅。

梅成功地制造并握住了这个机遇,终于赢得了Toms的心。

她算准了Toms每天上班的时间,并且注意到他每天到那个驶往停车滑道的弯路时会把车速放得很慢很慢。

这样,一个精心织构的“苦肉计”便闪亮登场。至于梅最终是否得到了Toms的爱情,而那些,则是另一个长长的故事了。

在这里,我们在深佩梅的勇敢机智之余,并不提倡这样夸张的冒险精神。毕竟,“苦肉计”不一定要流血。

我们需要借鉴的是先把自己置于不利境地,而博得对方同情、关注的方法。

这种方法的适用范围很广,对爱人,对上司,对孩子……只要你掌握适当的火候,你将无往而不利。

成大事女人必具:

利用男人的同情心和愧疚感——在这方面千万别手软。

6.手腕奇特打动人心成大事

新闻界的女强人可以说是少之又少,法拉奇就是其中一位,她性格倔强,大胆泼辣,为求胜利寻找各种策略,集美貌与智慧于一身,在新闻界叱咤风云。

1930年6月29日,法拉奇诞生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城。

刚出生的法拉奇爱哭,哭起来谁也哄不住,除非她自己不想哭了,母亲笑着对客人说:“我的女儿人小脾气大,可倔着哩!”

幼年的法拉奇聪明、伶俐,她的脑袋里装满了许多离奇古怪的问题:花儿为什么会开呀?它为什么会放香气?没有脚的虫子为什么能走路呀?……她问起来就没个完,有好多次当着客人的面使妈妈陷入尴尬的境地。随着年龄的增长,她脑子里装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有意思。她对社会这本大书发生了极浓厚的兴趣。几乎每天晚饭之后,她都要就一些社会时政问题和家里人争辩两三个小时。

聪明的小法拉奇赢得了全家人的喜欢,父母经常带她去听演讲、看戏,怎样分清是非、主持正义、抵抗邪恶和压迫。法拉奇在成名之后回忆说:“当我还是个小姑娘的时候,就知道寻求世间美好的东西,是人类最崇高的活动。”这也是一直珍藏在法拉奇心里的不灭的火种。

法拉奇的倔脾气用在学习上就成了顽劲。她曾经在医科学校学习,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使得同学们常常嫉妒她。不过,最终她还是不曾悬壶成业,因为她在16岁那年突然对新闻写作发生了浓厚的兴趣,给报刊投稿连连得中,她认定自己的素质更适宜从事新闻工作,于是断然弃医从文,闯入了新闻界的大门,在《欧洲人》杂志社当了一名记者。

法拉奇这一大胆而倔强的选择,使她的老师和同学们既惊讶又惋惜,但是他们知道,凡是法拉奇认定了的事,就一定非干到底不可。

一个20来岁的年轻姑娘想在新闻界立住脚,并且打开一个局面,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法拉奇硬是凭着一股不达目的誓不休的韧劲和非凡的勇气,拼杀出了一条成功的道路。

法拉奇为了尽快地胜任工作,她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来读书学习,像吝啬每一个小钱一样地吝啬每一分钟。她博览群书,阅读了大量的文学、政治、历史、哲学、经济学、军事等方面的书籍。在新闻的采访与写作上,更是花费了很多心血去钻研。她把书本上得来的知识灵活运用于采访实践上,工作大有起色,很快得到了主编的赏识和器重。但是,这些成绩远远不能使法拉奇满足,她不只是想在新闻界立住脚,她要走向世界,做一个对人类和平事业有贡献的出色记者!她一面坚持不懈地学习英语、法语、西班牙语,一面潜心钻研人物的采访艺术。这些都为她后来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也许是命运之神看中了这个倔强而勤奋的姑娘,一个难得的机会终于来了。

50年代初,《欧洲人》杂志社派法拉奇赴越南战场进行战地采访。到了战场上,法拉奇昼夜不停地采访,有时为了能得到一条消息,她甚至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她发回的报道新颖、及时、准确,赢得了新闻界的普遍赞誉。紧接着,她又先后到印度和巴基斯坦战争前线、中东战争前线以及拉丁美洲的动乱地区进行采访,发表了许多重要的报道。她曾经目睹和经历了法西斯灭绝人性的大屠杀,她在大屠杀中虽幸免于死难,但却负了伤。法西斯的暴行,激起了她无比的痛恨,更坚定了她为寻求真理和正义、争取自由与和平而奋斗的决心。

后来,法拉奇在谈到她的采访体会时说:“采访就是一场探讨事实真相的战斗。”“为了进行访问,我是拼了命干的。”是的,法拉奇的事业是拼杀出来的,战斗的生活磨砺了她,给她本来倔强的性格又增添了大胆、泼辣、敏捷、果敢等特点,使她渐渐具备了采访那些叱咤风云的人物所需要的独特素质。

60年代末,法拉奇开始在《欧洲人》杂志上发表世界领袖人物访问记,她所撰写的访问记别具一格,不仅形式新颖,而且内容真实,情节曲折,人们对此产生了莫大的兴趣。

当然,能让这些大人物折服,没有一定的手腕是不成的。

法拉奇采访的突出特点,就是开门见山、先发制人。她认为这样便于掌握主动。比如,在她采访69岁的伊朗宗教领袖阿亚图拉·霍梅尼时,为了获准采访,她耐着性子,按照伊斯兰教规,跣足不履,身披穆斯林妇女的长纱在门外等候。霍梅尼一到,她当即一把掀掉了罩在头上的长纱,并对霍梅尼说:“先生,我要告诉你,你是伊朗的新沙皇。”这一举一言,把霍梅尼气得火冒三丈,然而他又不得不在这位外国女记者面前克制住自己,还要听她讲这“新沙皇”的来由。

在采访利比亚元首卡扎菲的时候,卡扎菲有意怠慢这位在他看来是大名鼎鼎而又尖辣刻薄的女记者,竞让法拉奇干等了两个小时。法拉奇自然免不了要回敬他一下,当她终于等到会见时,她气愤地把一本书投在卡扎菲秘书的头上,然后指着卡扎菲身边的警卫人员质问卡扎菲:“上校,如果群众那么热爱你,那你为什么还需要这么多保护你的人呢?”又是一举一言,干脆利落,镇住了卡扎菲,惊呆了秘书。

当然,法拉奇也有回旋的战术,她一旦拉开了“战幕”,就会自如地控制住局势,使整个访问顺利地进行下去。法拉奇认为,访问是否成功往往决定于访问者是谁,而决不是被访问者是谁。

法拉奇的访问记每每被报刊发表以后,多会引起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她的访问记《亨利·基辛格》发表之后,竟使这位声名赫赫的美国前国务卿陷入了非常窘迫的境地,其原因是基辛格在接受法拉奇采访时,讲了这样几句话来说明他成功的原因:“因为我总是单枪匹马地行事,美国人特别喜欢这一点,美国人喜欢独来独往的骑马者,喜欢只身进入城市和乡村的骑马牧者……”他把自己比作是美国人的崇拜者,把美国政府的一切功劳归己所有。为此,基辛格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攻击。白宫高级官员说:“从来没有见过这么狂妄的吹牛。”新闻报界谴责基辛格轻率、傲慢,有些报刊还登出了漫画和基辛格脚登马靴、头戴大沿帽的照片,并在下面注明“亨利,孤独的骑马牧者。”最使基辛格难堪的是,尼克松气恼得拒绝见他,以致于他亲自登门求见时也被拒之门外。基辛格曾经异常懊恼地说,他同法拉奇的会谈,是“生平最愚蠢的一件事”。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法拉奇非常强调访问记的真实。访问时,她总是随身携带一只袖珍录音机,采访过后,自己再逐字逐句地抄录下来,用自己最娴熟的意大利语写成访问记,然后再译成英文。这样就避免了在英美国家的一些报刊上发表时的错译。尽管她这样认真仔细,但是有时仍免不了在一些报刊上出现删漏现象。一次,她把写好的《瓦文萨访问记》寄给伦敦的《泰晤士报星期版》,印出来时,发现原稿被删掉了2/3,她极为恼火,立即打电话质问《泰晤士报星期版》的编辑,为什么不信守“一字不删”的合同,并且说:“如果允许的话,我要和《泰晤士报星期版》的主编决斗一场。”

法拉奇把写人物访问记看作是自己工作中最大的乐趣。她奔波于世界各国,采访那些在国际上有影响的风云人物。10多年来,她的足迹遍布于欧洲、美洲、非洲和亚洲,除了前边提到的人物外,她还曾经采访过约旦国王侯赛因、沙特石油部长亚马尼、埃塞俄比亚国王海尔·塞拉西、以色列前首相梅厄夫人、波兰“团结工会”领导人瓦文萨、西班牙共产党领导人卡里略等30多位显赫于世的风云人物。法拉奇自称是“政治访问之母”,至今无人敢与她争衡夺位。

1980年8月,法拉奇兴致勃勃地来到了北京。法拉奇的这次中国之行,是专门来采访中国领导人邓小平的,她要向世界上关心中国和希望了解中国的人们,打开一扇天窗。

8月21日,邓小平同志高兴地接受了法拉奇的采访。

法拉奇一进门就笑着对邓小平说:“邓小平先生,首先请您接受我对您生日的祝贺。”

“我的生日?我的生日是明天吗?”邓小平同志显然是把自己的生日忘记了。

“不错,邓小平先生,我从您的传记中知道的。”

“既然你这样说,就算是吧!我从来不知道什么时候是我的生日。就算明天是我的生日,你也不应祝贺我啊!我已经76岁了,76岁是衰退的年龄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