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女人成大事必备的九种资质
12911000000017

第17章 资质四:开拓创新又善于积极进取(4)

伊丽莎白的这种性格,是从小形成的。当她6岁时,人们问她长大后要当什么,她回答说:“我不知道我要做什么,但一定是不容易做到的事。”

她这个孩子,凡是自己的事,都坚持自己动手,而且非做好不可。还在很小的时候,她就不让别人帮她系鞋带、扣扣子。当别的孩子比她先做完功课,到外面玩耍的时候,她却纹丝不动,不把功课做得自己完全满意,绝不离开课桌。

伊丽莎白是11岁时随父母移居美国的。她出生于英国的布里斯托尔。父亲是位具有民主思想的人。他认为世界上所有的人,不分种族、性别,都是平等的,即使是孩子,也应该有他们自己的权利。

伊丽莎白从小受到跟男孩子一样的教育,这同日后事业上的成功不无关系。

1847年5月的一个早晨,在从查尔斯到费城的轮船上,有一位身穿鸽色长袍的女青年。她戴着一顶白色的无沿帽,既无镶边,也无花朵装饰。她便是伊丽莎白。人们发现她在整个航程中,不像一般女子那样绣绣花,或缝点什么,而是坐在甲板的一张椅子上读着厚厚的一本《解剖学理论》。

到费城后,她去找杰斐逊医学院的爱尔德医生。这位医生对她说:“小姐,要成为一个女医生,就像领导一场革命一样困难,但是,你不乏这种气质。”经他介绍,伊丽莎白进了费城解剖学校。

解剖学校的艾伦医生告诉她应该购买哪些用品。他首先拿出一个器械盒说:“这样的4个。”然后,他举起一把锋利的小刀,“注射器、镊子、剪刀、一个吹管、一个单爪钩和一个双爪钩……”购买这些东西使伊丽莎白感到不安,因为那时候一个女人走进医学用品商店本身就是不寻常的举动。她要求看一箱器械并开始检查它们,竟然招来了围观。有一个男学生挑衅地问:“恐怕小姐是把自己想像成一个医生了吧?”“还没有。”伊丽莎白回了一句,匆匆挟着那包东西离开了商店。

解剖室里放着一个人的手臂,是从肩膀处截断的,使人一看就恶心。伊丽莎白觉得头晕目眩。不过她很快镇静下来,看着艾伦医生迅速灵活地将皮肤划开、肌肉、神经和肌腱便一层层显露出来。

在解剖学校以优异的成绩结业后,伊丽莎白急于进医学院。但是,哪家医学院都不收她。一位赫赫有名的医学博士瓦林顿说:“男为医生,女为护士,这是天经地义的事。”

于是,有人建议她扮男装去巴黎求学。

“不!”她斩钉截铁地回答:“我不要伪装,我要以女人的身份进学校,否则将对后来的妇女有什么好处呢?”

最后,一所不著名的大学——衣阿华大学医学院同意接收她为第一名女学生。尽管学校在同意她入学的信上写得冠冕堂皇,但实际并不欢迎她。她在给姐姐的信中写道:“我把整个衣阿华都吓昏了,人们说我肯定是个坏女人,我的企图日后会慢慢暴露出来的。有的说我有精神病,过不多久就会发疯。”在那里,不论是学生还是学校当局,都对她十分冷漠。

就在这种环境里,伊丽莎白冲破了社会对妇女织成的偏见的罗网,如饥似渴地学习着,拼搏着,终于以名列前茅的成绩领取了毕业证书。她激动地表示:“我将终身努力,让荣誉洒落在这张文凭上。”

3个月后,为了实现自己的诺言,她不惜身揣美国医科大学的毕业文凭,到法国去做当时被人认为最下贱的护理工作,以便获得丰富的临床知识。

两年后,伊丽莎白从巴黎回到美国。

“如果你不让我挂招牌,我又怎么能租这间房子呢?”伊丽莎白对房东说:“这是一套医生的房间,对吗?这是你的广告上说的。”

“是的,那是我广告上说的。但是不管怎样,你不能在我的房门上挂牌。”房东说。为什么?因为伊丽莎白是个妇女!圣经上说:“女人可以做饭,女人可以缝纫。她们可以护理,照料那些生病的人……”但是房东绝不相信女人可以当医生。

出于无奈,伊丽莎白穿上了自己最漂亮的一身衣服,怀揣精心写好的启事,去拜访纽约第一流报刊——《论坛报》的主编格里利先生。没有想到,格里利先生很痛快地收下这个启事,第二天便登了出来:

“曾在巴黎产科医院和伦敦圣产科医院任住院医生两年的医学博士伊丽莎白·布莱克威尔女士现已返回本市,在大学区44号开设诊所,开设各科门诊。”

这个启事比挂招牌灵多了。伊丽莎白在一个星期里就收到三封贵妇人请她出诊的信。她去了,不仅得到酬金,并且被推荐给其他病人。19世纪50年代的纽约,大批穷苦的移民家庭居住在屠宰场和家畜棚旁边。那里臭气冲天,被叫做“热病窝”。而且,那里没有任何医疗设施。伊丽莎白在那里为妇女和儿童设立了一个免费诊所。她认为,对待穷苦病人的态度,是考验医生的试金石。她说:“一位真正的医生必须具备以下品质:母爱、温柔、同情心,还有保护他人的精神。”

她经常单身一人在深更半夜出入于贫民区。一次她在路上等公共马车,一个警察过来想调戏她。她便跟他讲起她刚去过的贫苦家庭和那个患了严重猩红热的孩子,她盯着警察的脸说:“如果没有像你这样既有骑士气概、又尊重慈善事业的男子汉,我的慈善工作是无法进行的。我敢在半夜到这个角落里来,是因为我完全相信我能够得到您的保护!”警察被说得面红耳赤,日后真的给了她很大帮助。

她多次到过英国,从王后到百姓,无不热烈欢迎她,视她为女中豪杰。在那里,她结识了社会改良家、现代护理事业的创始人南丁格尔。共同的事业使她们成了好朋友。

可是在美国,她常常陷入困境。如果患者的病情恶化,甚至死亡,人们总要把它归因于医生是个女人。有人扬言要砸烂医院,杀死女医生。即使病人痊愈,人们仍要问:男医生不是会治得更好吗?

伊丽莎白无所畏惧。她以实际行动教育了无知的人们,她以无情的事实纠正了社会偏见。在她的努力下,美国第一所护士学校和纽约妇幼医院终于诞生了。她不断地向一个个新的险峰攀登。

她常说:“开始新的进击是我的性格。”直到晚年,她还在不断地追求。她的著作《健康——神圣的事业》、《父母指南》、《妇女的创业工作》等,被译成各种文字,广为流传。当她的《健康——神圣的事业》的法文版问世时,她曾说:“我很高兴迎接这位小小的老朋友的到来。当我在人们眼中消失以后,它还能为上帝和人类继续做点微小的贡献。”

她一生没有享受过舒适的生活。她没有结婚,没有后代。但她的许多医学理论,如“防重于治”等思想为一代医学界同仁所推崇;她坚持:教人们保持健康,是医生更为伟大的职责;她强调,要首先把患者看成是一个人,其次才把他看成是一个病例;绝不能把病人只是看作科研材料。在一个多世纪后的今天,她的这种高尚的医德,不还是值得提倡和效法吗?!

这位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女性,在她过完八十九岁生日后3个月的一个早晨,安静地坐在椅子上,令人难于觉察地吸了口气,头微微向前一倾,与世长辞了。一块未经装饰的墓牌上写着:

深切悼念医学博士伊丽莎白·布莱克威尔——1821年2月3日生于布里斯托尔,1910年5月23日卒于黑斯廷斯。现代第一位医学专业的女毕业生;第一位载入《英国医学年鉴》的妇女……

成大事女人必具:

从人们的偏见中放开自己的手脚大干一场。

10.勤于创新,人类航天史的首位“普通人”

创新让女人与众不同、敢于创新的女人总是惊天地、泣鬼神,即使失败了也不会减弱她们的生命价值。

1969年的一天,克里斯塔同她的未婚夫史蒂文同乘一辆“大众牌”汽车,冒着风雨奔驰在宾夕法尼亚的公路上。此刻,收音机里传来新闻报道说:人类已经登上月球。二人为此雀跃不已,但是他们中谁也没有想到,这个伟大的历史事件竟然在他们的生活道路上引起巨变。

克里斯塔短暂一生的可贵之处在于,她在职业的选择和社会地位的安排上安于做个“普通人”,为自己坚守教育岗位感到自豪,而一旦机缘到来,她则勇于为人类未来的开拓做出不平凡的探索和追求。

1948年9月2日,这位“普通人”诞生于波士顿的一个普通美国家庭。她的父亲目前是麻省的一位会计。1970年大学毕业后,克里斯塔执教于马里兰州。其后,在史蒂文取得法律学位而她自己取得教育硕士学位以后,夫妇二人迁居新罕布什尔州的首府康科德,并在那里定居下来。她死前是康科德中学的教师,为学生讲授社会学。夫妇二人有不满10岁的一儿一女。

克里斯塔热爱教育事业,工作上有开创精神。她在康科德中学联系实际讲授法律和有关妇女问题的课程。在这所中学的305号教室,有她在上课,气氛就总是活跃的。

校长查尔斯·弗利说:“在这间教室里,总有些新道道,不断有新教学计划。”她自己是“普通人”,也总想把学生教养成有作为的“普通人”。她说:“我想学生们将会理解,一个普通人也能为历史发展做出贡献,他们若能做到这一点,他们将从历史发展和未来的开拓中受到激励。”

尽管被选中航天而名声在外并为自己的前程开辟了新的前景,克里斯塔却不为所动地说:“我将回去教书。孩子们有好办法,能使人重返现实。”康科德城一家报纸的主编迈克·普赖德在她死后就此评论说:“在我们的社会里,一般而论,人们若像克里斯塔那样赢得全国瞩目,就会继续去追求声名和财富。而了解克里斯塔的人都说,她无此想法,她若依然健在,她会利用自己的盛名倡导新的事业,然而也不会迟迟不复返她的教育岗位。”对名如此,对利也一样。据说,在“挑战者号”发射前,她撤回自己的人寿保险,报界报道的她的百万美元人寿保险是华盛顿的一家保险公司赠献的。

克里斯塔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只有3万零400多一点居民的小城康科德素有“公益城”之称,而克里斯塔乃是义务公益人中积极的一分子。她领导着一支女童子军,在幼儿日托单位服务,还为当地医院募款。小城的居民都认识或知道克里斯塔,她容易同人接近,愿意同人交谈。

在日常生活中,克里斯塔这个“普通人”身上就蕴藏着不平凡。

1984年8月,里根总统决定首次航天的普通人从教员中选择,以后将使记者、诗人、画家、工人、音乐家得到机会。

克里斯塔的名字列在11146名报名者的长达11页的名单中。其中,114位教员通过初选,经面试后候选人减至10人。体检和心理测验后,克里塔名列榜首。

克里斯塔没有集中谈过她的报名动机,但是,从她的一些零星言论和受训中制订的计划中,还是可以看出她在此举中的抱负。一次她说,她将在记航天日记过程中,使航天经历“人性化”。她说:“我要消除对美国航空和航天局以及空间飞行的神秘感”,她企图用自己的经历证明,“我们的所作所为是任何普通人都能做到的。”

普通人航天,不能患有某些慢性病,如妨碍执行任务的多尿症,但对他们的体检要求并不像对正规宇航员那样严格。至于克里斯塔本人,身体虽然茁壮,体重128磅,身高5英尺6英寸,但身体耐力并不见强。她以超人的毅力,在休斯敦的约翰逊宇航中心接受了4个月的严格训练。她体验了失重状态下的感受;练习在航天飞机的舱顶倒立行走和在舱内飘浮;学习使用仪表和舱内装置。有时,她要忍受呕吐的痛苦,用于训练的飞机有“呕吐彗星”之称。教员们说她像正规宇航员那样通过了各种训练。

与正规宇航员不同的是,克里斯塔在接受训练过程中还为美国各学校的学生准备了两门电视课:第一门叫“终极旅程”,她想通过这门课现场介绍航天飞机的飞行情况并引导学生讨论宇航员的工作;第二门题为“以前我们在哪里,现在前往何处,为了什么?”它将涉及空间探索的目的和作用。

克里斯塔也想到航天飞机可能发生的事故。她说:“我知道在脱离日常生活的时候存在风险,但是我没有被它吓倒。”

克里斯塔勇敢地登机升空,使“挑战者号”的这次飞行有别于航天飞机的前24次飞行,在全世界引起人们的分外注目,因为她代表着没有机会登天的数以亿计的“普通人”。

“挑战者号”发射后不久,蓝天上突然出现的那团火球和白烟,使成千上万的观众最初感到茫然,而在意识到发生什么事情后继而感到惊愕并陷于极端的悲痛。他们来发射中心观看航天飞机升空的兴奋和热烈情绪顿时转化为一片凄凉和寒栗。

观众席上最痛心的,要算克里斯塔的父母了。父亲科里根首先觉察到意外的不幸事件,就把手臂搭在妻子格雷斯的腰间,母亲则从迷惘不解迅速变为泪流满面。

康科德中学正在观看现场电视转播的学生为失去一位杰出的教师感到不可遏止的悲痛,他们为航天飞机的发射举行庆祝的热烈气氛迅速消退。礼堂后座上的三位教员伸开手臂抱成一团,痛哭失声。学校宣布停课。整个小城似乎由于悲痛而变得僵挺。一位名叫蒂莫西·舒特莱夫的药店店员说:“人们都就地惊呆了。”

在麻省的弗雷明汉州立大学,升起了7个黑色气球,当年,克里斯塔曾在这所大学取得学位。一千多教职员和学生为她举行了追悼会。弗雷明汉中学教员查尔斯·斯波萨托说:“麦考利夫将永垂不朽,因为她活在人们心中。”

“挑战者号”失事事件震动了全世界。世界各国政府向美国政府发来唁电。据苏联《社会主义工业报》报道,苏联官方已经决定把苏联人在空间探索中发现的金星上的两个火山口以麦考利夫和“挑战者号”上的另一位女宇航员朱迪恩·雷斯尼克的名字命名。两位普通美国妇女居然在苏联获得殊荣,表明她们在世人心目中受到敬重的程度。

在克里斯塔·麦考利夫这位“普通人”身上,确有世人应该学习的可贵品质。

成大事女人必具:

勇于挑战,勇于创新,是成大事女人应有的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