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陈布雷不搭攀派系。国民党上层的派系之多人所周知。******的嫡系就分四派:党有CC派,政有政学系,财有孔宋系,军有黄埔系。时常与蒋作难的其他派系则有胡汉民系、汪精卫系、太子系和西山会议派等,此外还有10几家地方实力派。以上派系相互之间,明争暗斗争吵不休,闹得国民党内乱无定权。如谁想坐稳交椅,就得选投山门,加入派系,以派系力量加强自己的地位。一次重庆《新民报》的女记者问陈布雷属于国民党中的哪一派系,陈回答道:“这个问题,好比待字闺中的少女。有人问他:‘你的爱人是谁?’他势必难以答多。我告诉你,国民党中我的好朋友甚多。如张群先生、吴铁城先生、陈果夫先生、陈立夫先生、陈诚先生、朱家骅先生等都是。”
陈布雷确是国民党中无派自重的人。也许是因为他在******的身边主事,无人能撼动这棵大树,相反各派头目都还想巴结他。但陈知道,加入一派反而会受到限制,成为各派系攻击的目标,还不如超然处置,周旋于各派之间。每当国民党内派系矛盾尖锐时,就利用自己的有利地位加以调和,每当国民党内权益分配时就建议蒋尽量照顾到各派的情绪,四处充善人。所以他的人缘极好。
其次,陈布雷从不抛头露面。出人头地者往往易遭人非议。陈熟读经书,深知历史明训,当然不蹈此辙。自当上“侍二处”主任后,还是当编辑时养成的习惯,喜好关起门来做文章。1948年3月国民党召开国民大会,他被浙江省的“代表”联名推举为主席团主席候选人。他知道后一口拒绝,最后连大会都是让秘书代劳参加。其喜静不为热闹的性格是政治上长盛不衰的原因之一。******也为他好于官场不争而感动,在陈50岁时亲笔书幅:“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祝寿。
再次,陈布雷不取巧怠慢。陈的实干苦干,在国民党内是出了名的。******很难侍候,难就难在布置任务时,从不考虑是否提供了足够的准备时间。陈布雷就有这般功夫,能在******规定的期限内,如数完成,这是一难。两难是蒋随时都可能找他,从不分时间早晚白天黑夜。陈严阵以待,极少回家和妻儿团聚,吃住都在办公地点,随叫随到。三难是******很会挑剔,所提问题常令人莫名其妙,无所适从。可陈布雷能够应付自如,及时完成任务不说,还保蒋满意。
此外,陈布雷不奢侈豪华。陈对个人生活、家庭生活是很注意的。很有书生本色:不贪不沾不挥霍。他在******身边服务,为集中精力工作,一直与夫人王充默女士两地分居,一个南京,一个上海,两人离多聚少。尽管这样,游玩、逛街、烟花巷中从来看不到陈布雷。只有他生病的时候,才把夫人接来或回家疗养一阵。日常饭桌上也无宴席时的场面。像陈布雷这样的人,薪金不少,可捞钱的机会还是有的,随便去哪个部门都会有人请他兼职,增加一笔收入,连秘书都会有车马费。甚至可以办公司做生意,那更是一本万利、财源茂盛。此种事在国民党要人中间比比皆是。******见陈布雷清苦,不但劝陈同意兼职,而且还亲自给陈联系。可陈只同意兼职中国文化服务社的董事长,因为此职是没有兼职费的。为此他的秘书都有抱怨,失去捞外快的机会。
1948年11月12日,陈布雷,这位个性软弱,无政治远见,受封建伦理羁勒甚重,如椽大笔终为蒋氏一人所用的“文胆”,在王朝末日之时,带着“油尽灯枯”的悲叹,弃世而去。殡殓之曰,******诔之日“当代完人”。这从封建文人的角度来衡量,陈布雷的一生当之无愧。
陈诚
“革命圣哉,无役不从,烛照先机,深谋果断……承担反攻复国之大业。”
(《中国国民党百年风云录》,第1800—1801页)
“光复志节已至最后奋斗关头,那堪吊此国殇,果有数耶!革命事业尚在共同完成阶段,竟恶夺我元辅,岂列天乎?”
〔陈诚〕(1896—1965)字辞修。浙江青田县人。1924年入黄埔军校。曾参加东征、北伐。1925—1936年,历任连长、营长、团长、师长、处长、教育长等职,参加了中原大战和对中央苏区的第三、四、五次“围剿”。抗战爆发后,历任第三战区前敌总指挥,军委会政治部长、第九战区司令长官兼湖北省主席,武汉卫戍总司令、三青团书记长,军委会政治部长、第六战区司令长官,援缅中国远征军司令官,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军委会军政部长等职,曾组织淞沪抗战、武汉保卫战。抗战胜利后曾任国民政府国防部参谋总长兼海军总司令,东北行辕主任、台湾省主席兼警备总司令。国民党退台后,曾出任国民党“行政院”“院长”、国民党副总裁、“副总统”等职。
〔解读〕
******提拔人时有三条不成文的规定:一是重用黄埔系,二是重用同乡;三是重用对蒋绝对忠诚的人。陈诚深得******信任,是因为他“三样俱全”。
早在黄埔军校建立之初,陈任校长办公厅中尉官佐。一次访友归来,夜不能寐,遂挑灯夜读《三民主义》至拂晓。恰逢******巡视营房,发现陈诚如此用功,大加赞赏。后来在东征和北伐诸役中,陈作战勇敢,屡建战功。陈诚就这样一天天飞黄腾达起来,就是犯了事蒋也特别宽容他。抗日战争前一年,陈诚身兼三要职:广州和武汉行营副主任、军政部常务次长。******曾当面命令武汉行营主任何成浚:“所有行营一切用人行政,全归辞修做主,你不准过问。”抗日战争时,权力更大,一身兼数要职,计有军委会政治部长、三民主义青年团书记长、第六战区司令长官、湖北省政府主席,同时还节制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第四战区司令长官张发奎及第七战区司令长官余汉谋。陈诚还有一“过人”之处,他能代蒋受过,凡是蒋搞坏了的事情,陈总是揽到自己头上。这一点深得******的赏识。为了表示对陈诚的信任,蒋一方面对人说:“中正不可一日无辞修”;另一方面让宋美龄出面,将其干女儿谭祥(谭延闿的三女儿)介绍给陈诚。陈、谭结合,使陈、蒋之间不仅有同乡、黄埔关系,还多了一层翁婿关系。1947年,蒋派陈诚担任东北行营主任,以图夺取整个东北。但时不予陈,陈诚在东北打了败仗,当时许多国民党将领提出“杀陈诚以谢天下”。又是蒋保陈过关,并委任他为台湾省主席兼东南军政长官。
陈诚到台主政以后,所谓“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按照******的指示,实行币制改革,实行三七五减租,大肆抓捕****地下党员和进步人士,限制出入等。蒋对陈主台一年评价颇高。******在台湾上任后,在人事安排上提名陈诚出任“阁睽”,担任“行政院长”。他在提名陈诚继任“行政院长”送“立法院”的咨文中称赞陈诚:
去岁受任东南军政长官兼台湾省政府主席,对于整军御敌,政治经济诸项措施,尤多建树,深为台湾人民所爱戴。现值巩固台湾,筹划反攻大陆,陈君扬历中外,文武兼备,对于剿匪戡乱,深具坚定信心,出任行政院长,必能胜任。
陈诚选任“行政院长”后,念念不忘蒋对他的知遇之恩与厚爱,协助******建立“三民主义模范省”,实行土地改革,发展轻工业,搞好进口替代和加工出口为主体的岛型经济等,使台湾经济迅速发展。1954年3月召开的“国大”一届二次会议上,由蒋保举选上了“副总统”。1957年国民党八大召开时,又由蒋提名,陈诚出任国民党副总裁,同时仍兼“副总统”、“行政院长”等要职。陈诚当时在台湾的地位,真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红透半边天。港台舆论盛传陈诚将接******的班。
陈诚本人也隐隐约约地感到了这一点,所以也忽略了蒋要传位于子的愿望。因此与蒋在人事安排、******的再度连任问题上发生了“摩擦”。特别是“临时条款”赋予“戡乱时期”“总统”无限期连任机会之后,陈诚感到接班无望,心灰意冷,于1963年11月提出辞职。
1965年3月5日,陈诚病逝台北。蒋氏父子为陈大办丧事,其规模是当时台湾最大的一次。就在陈诚病逝的当晚,国民党中常会举行会议,并做出决议,称陈诚一生:
革命圣战,无役不从,烛照机先,深谋果断……不辞艰难,不邂劳怨……镇抚东南,秉承总裁指示,贯彻党的政策,以土地改革安定民生,以工业建设增强国力,俾克建设台湾三民主义模范省,承担反攻复国大业。
******为陈写了挽联:
光复志节已至最后奋斗关头,那堪吊此国殇,果有数耶!革命事业尚在共同完成阶段,竟恶夺我元辅,岂列天乎?
杨永泰
“杨参议真乃我之管仲、诸葛。”
(《******和他的六个秘书》,第71页)
〔杨永泰〕(1880—1936)字畅卿。广东茂名人。1912年被选为民国临时参议员,次年任“欧事研究会”北京分会负责人。1916年两广司令部在肇庆成立,任财政局长。1917年任孙中山主持的军政府财政厅长,广东省长。1925年出任“善后会议”财政善后委员会副委员长。1926年任北京政府关税特别会议委员会委员。1927年投靠******,深得蒋的重用。1930—1932年任国民党军总司令部参议。1933年任南京国民政府军委会委员长南昌行营秘书长,后任武昌行营秘书长,四川行营秘书长。1935年当选为中国国民党第五届候补中央委员。1936年出任湖北省政府主席,后因与CC派矛盾激化,于是年10月25日在汉口被CC派特务暗杀。
〔解读〕
说杨永泰是******的“诸葛亮”,一点也不过分。他初出茅庐,决策******“三分天下”。他一道“出师表”,迫使中国工农红军大军西去……
1927年8月,******首次下野期间,杨永泰蛰居在上海,对“天下大事”看得十分清楚。他看到国民党内部派系林立,尤其是各地军阀拥兵自重,是国民党中央政权不能统一全国的症结。1928年初,******重新上台后,杨永泰遂将自己的“削藩”妙计请熊式辉转达蒋之后,蒋闻此召杨永泰见面一谈。
双方见面之后,杨永泰当下发表了自己的“宏韬大略”:
“蒋总司令,以吾愚见,当今天下,广西等七军横行两湖,李济深负隅两广,白崇禧收编了唐生智残部三个军,称霸一方,三分天下有其一,如勾结冯、阎,则南京无法立足。好在桂系的俞作柏能拆李宗仁的台,唐生智也可以收回旧部为辞进逼白崇禧,再用重金收买冯玉祥的大将韩复榘、石友三,则李宗仁、白崇禧的势力就不难瓦解。如能再收买陈铭枢、陈济棠,以缚虎之势,扣留李济深于广州,则桂系的一分天下可以变成蒋先生的三分天下。”
一席话,使******心明眼亮,他所犯难的如何处理各地军阀的问题,被杨永泰数语道破,于是杨永泰入幕,充当了蒋的重要谋士,任职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议。
******是一工于心计的人,杨永泰的智慧与他心中所想的一拍即合。他首先谋划第二次北伐以求统一全国。完成北伐任务后,着手实施杨永泰的谋略——“削藩”。先是于2月中旬,在北平汤山召开军事会议,讨论整理军事方案及军事意见书,提出“编遣”主张,然后在蒋桂战争中利用武力进攻和分化收买等手段,打败桂军,逼迫桂系主要首领李宗仁等通电下野,再后运用同样手段瓦解了冯玉祥苦心经营20多年的西北军。只三年,******便达到了“削藩”的目的。
******对付国民党大小地方军阀,可谓得心应手,可在对付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问题上,却损兵折将,三次“围剿”都连连败北。正当******一筹莫展之际,杨永泰呈上一封“万言书”。这份“万言书”写道:
“吾随先生出师,细观江西诸地,渐觉共党不足为虑。所难之点为共党与‘匪区’民众结为一家,两者合手,实为严重问题。民众与共党合为一家,在吾于地方官吏风气日下,致使民众为共党所利用。在他于共党诸项方针政策,一富煽动性,二富实效性,较之吾地方官吏更有效力。欲彻底扑灭‘共匪’,必须得用新的谋略。”
“我之所言新的谋略,意即剿共实行古代三分军事,七分政治。所谓七分政治,在吾,则加强对匪区民众管理,加强对匪区民众宣传,澄清吏治。务使土豪恶霸横行乡里者灭绝。对贪穷困苦无靠者,给予救济,对‘匪区’民众日常生活,经济生活给予指导和帮助。这样,渐使‘匪区’民众日益脱离共党,不为共党所左右。达此目的,即剿共不愁也。所谓三分军事,在下大力气于上述诸务中,然后派重兵对‘匪区’共党实行严厉的围剿,务使********,不留后患。同时对投诚者,要给予宽大的出路,实行先生之剿抚兼施。”
读罢杨永泰的“万言书”,******点头称是:杨参议真乃我之管仲、诸葛。前番杨参政一篇削藩策,使吾大受其益。今参政“三分军事,七分政治”妙策,我想剿灭“共党”已为期不远了。
杨永泰的“三分军事,七分政治”方针,对******再度发生了效力,连续两次对中央苏区和中央红军实施“围剿”,在地方统治和苏区农地乃至新闻宣传方面组成一个系统网络,使之运转起来,全力对付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加之****党内“左”倾领导错误,中国工农红军被迫退出中央苏区,开始战略大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