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本色做人出色做事
12910300000036

第36章 以柔克刚,以忍成事(1)

以刚克刚,两败俱伤;以柔克刚,刚柔相济;柔与忍像水一样能随形就势,看似无形,实则有力;看似无为,实则有声。水能蕴化万物,也能包容万物。

1、韬光养晦,待机而动

做事的方法有很多,要想把事情办好却很不容易。从人的心理上来讲,对自己不构成威胁的人总是会被人们忽视,那么在人办事遇到困难的时候,不妨好好利用这一点,行韬光养晦之策。

古人云:“鹰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它攫鸟噬人的法术。故君子要聪明不露,才华不逞,才有任重道远的力量。”韬光养晦不仅是为人处世的智慧,更是成事的方法和诀窍,不暴露自己的才能,让人轻视,才能轻松将对方拿下,一举把问题解决。

爱国将领蔡锷在云南任职期间,成功领导了昆明的重九起义,翻开了推翻清王朝腐朽统治的新篇章,树立了崇高的威望。大总统袁世凯认为蔡锷有才干,而且是梁启超的学生,不能让这样一个危险人物拥兵在外。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为称帝扫平障碍,袁世凯颁布了总统令把蔡锷调任北京。蔡锷在临走之前,举荐唐继尧回云南任都督,袁世凯同意了蔡锷的要求。

蔡锷到了北京之后便被袁世凯委以精心设置的闲职,并遭到严密监视,其实就是被袁世凯软禁起来。

然而蔡锷也非等闲之辈,在明白了自己的险恶处境之后,立即开始想办法逃脱樊笼。但是蔡锷的一举一动都有袁世凯的人紧密跟随,想要跟袁世凯这么老奸巨滑的人斗智,逃出其布下的天罗地网,谈何容易?

苦思良久之后,蔡锷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假装自甘堕落,让袁世凯放松警惕之心。

于是蔡锷每日里打麻将、吃花酒、逛妓院,吃喝玩乐,沉迷于八大胡同的风花雪月中,把自己装扮成浪荡之徒,还制造了家庭不和的舆论,并与云吉班的头牌妓女小凤仙整日厮混,作出种种假象迷惑袁世凯和他的耳目。袁世凯得知这种情况以后,觉得蔡锷堕落成性,昏然无能,实在不足为虑,戏称他为“风流将军”。除此之外,蔡锷还在八月举行的将军联名支持帝制时表示极力支持袁世凯称帝,更使袁世凯对他深信不疑。

小凤仙是民国名妓,袁世凯让她结识蔡锷本意是让蔡锷陷入温柔乡中不能自拔,但是小凤仙接触到蔡锷之后,认为蔡锷为人正派,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不像一般官僚政客,因而对他极为仰慕。蔡锷也把小凤仙视为知己,向她细细述说袁世凯的称帝野心及其为患国家的道理,并请她设法帮助自己逃离北京。

看见蔡锷整日里吃喝玩乐,醉生梦死,沉浸在温柔乡中,袁世凯认为自己的计谋成功,遂对蔡锷放松了警惕。趁着这个时机,在小凤仙以及梁启超等人的帮助下,蔡锷成功地避开了袁世凯的眼线,顺利逃出北京,以最快的速度返回了自己的大本营。当袁世凯得知这个消息之后,不由得仰天长叹:我竟被蔡松坡(蔡锷)骗过了!

次年初,袁世凯冒天下之大不韪登基称帝,蔡锷遂率兵讨伐袁世凯,护国运动正式开始。在蔡锷的引领下,全国各省纷纷竖起义旗,宣布独立。在众叛亲离、四面楚歌的情况下,袁世凯回天无力,被迫取消帝制,不久之后即郁郁而死。

由此可见,扮猪以掩人耳目,行韬光养晦之策,最终扳倒老虎,堪称是绝境之中反败为胜的奇招,也是办事人在遇到困难时不可不知的一着妙棋。

韬光养晦是困境中保身全命的绝招,更是弱势图强、起死回生的好方法,使用这种计谋并获得成功的成功人士自来有之。孙膑被庞涓嫉妒,受到庞涓迫害的时候,依靠装疯卖傻,逃过庞涓的暗算,并通过围魏救赵、以逸待劳等计谋将庞涓打败,报得一箭之仇;越王勾践在兵败国破之际,屈身为仆,在吴国为奴三年,受尽折磨,终于获得吴王信任,才能东山再起击败吴国,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魏国大将司马懿在政敌虎视眈眈的时候,假装卧病在床,奄奄一息,让对手放松警惕,才能一举政变成功,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政权;当然,还有蔡锷以及其他人,他们的成功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自己的办事方法,更确切一点说,就是韬光养晦。

做人做事一点通英国哲学家培根在其名著《随笔》中指出:“炫耀于外表的才干徒然令人赞美,而深藏不露的才干则能带来幸运,这需要一种难以言传的自制与自信。”要想在形势不利的情况下把事情办好,要想在困境中起死回生,那么不妨学学蔡锷、勾践、孙膑、司马懿等人,掩饰自己的实力,不暴露自己的想法,让对手放松警惕,从而赢得成功。

2、放低姿态,耐心处事

降低姿态,平和心情,耐心地接受考验,更容易成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耐心寻找机会,终于成就霸业,吴王夫差迷失于一时的成功,四处炫耀武力,导致国破人亡。低调做人,耐心处世,是成功的保障。

耐心,更多地表现于一个人的内心,是铁杵磨成针的毅力,是十年寒窗的勤奋,是坦然面对失败或成功,胜不骄,败不馁的心境。而考验,也许是飞来横祸,国破家亡,也许是鲜花掌声,万人崇拜,也许是茫茫黑夜,不见光明,也许是明枪暗箭,冤屈误解。

能耐心接受考验的人知道如何等待,有耐心等待的人往往会获得最后的成功,得到命运给予的最丰厚奖赏。为人行事低调不仓促,不受情绪波动的困扰,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耐心做事,积极寻找机会。

西晋时候,有个人名叫石苞,他为人沉稳,战功赫赫,是当时一位非常有名的将军,深得皇帝司马炎的信任。石苞平时努力工作,认真做事,尽职尽责,在辖区的百姓心目中很有威望。

那个时候,天下还未统一,长江以南还是由吴国统治,吴国时常出兵进攻晋朝。晋武帝司马炎便派他带兵镇守边防,抵抗吴国的进攻。

石苞出身贫寒,为人正直,因此在朝中有一部分人暗中嫉恨他。有一位官员叫王琛,当时在淮北一带做监军,他听到一首歌谣说:“皇宫的大马变成驴,被大石压着不能出。”他认为这“马”当然是说的是皇帝司马炎,而这“石头”当然就是说的是石苞了。于是,他就悄悄跟司马炎密报石苞背叛晋朝,意图谋反。

就在王琛诬告石苞前不久,迷信风水的司马炎也听一个法师预测说:“东南方将有大将造反。”石苞刚好就在东南方,因此在看到王琛对石苞的诬告以后,晋武帝就开始怀疑石苞了。

正在石苞遭受司马炎猜忌的时候,荆州官员送来了吴国派大军进犯晋朝的报告。同时石苞也得到了探子的密报,立即着手准备战斗,开始修筑防御工事,封锁通道,准备抵御吴国的进攻。司马炎听说石苞加固城墙准备战斗的信息后不由得更加怀疑石苞的用意,就问中军羊祜说:“吴国军队进攻的套路一向是东西呼应,两面夹击,这次怎么会只在一边。难道石苞真的有意谋反?”羊祜认为不会,但是羊祜的看法并没能打消司马炎对石苞的怀疑。

正在这个时候,又一件事情发生了。当时石苞的儿子石乔也在朝中任职,有一天司马炎召见他,可石乔很长时间了也没有消息,更别说去晋武帝那里报到,这彻底引起了司马炎的怀疑,于是他秘密派兵,准备出其不意讨伐石苞。

在出兵之前,司马炎发布了一个罢免石苞官职的文告,认为石苞没有得到正确消息就封锁交通,修筑工事,严重扰乱了百姓的正常生活。然后就派遣大将带领重兵前去征讨石苞,同时还调来另外一支人马从前方包抄,以形成对石苞的合围,尽可能使得石苞不能逃跑。

但这一切石苞一点都不知道,还是一如既往地练兵守城,准备应付吴国的进攻。直到灾难临头,司马炎派兵讨伐他的时候,他还莫名其妙。为人非常耐心的石苞心想:“自己一向对朝廷忠心耿耿,忠诚为国,也没有做什么违法乱纪的事情,怎么会被皇帝派兵征讨呢?这里面肯定有误会。而且自己为人一向光明磊落,上对得起国家,下无愧于百姓,用不着畏惧,见了皇帝一切都会明白的。”于是,他采纳了部下的意见,放下武器,打开城门,没有做任何的反抗和辩驳,只身来到都亭住下来,等候司马炎的处理。

司马炎听说了这些事情以后,顿时清醒过来,他想:“指控石苞反叛的事情本来就没有什么真凭实据。况且石苞如果真要反叛朝廷,他修筑好了防御的工事,大兵到来他早就反抗了,怎么会只身出城,坦然接受处罚呢?他又不是傻子。再说,如果石苞真的投降吴国,怎么也没有敌人前来帮助他呢?司马炎也不是一个彻头彻脑的糊涂蛋,经过一番仔细的揣摩,晋武帝对石苞的怀疑一下子打消了。

果然,石苞被送回到朝廷以后,不但受到了司马炎的盛情优待,还愈加得到晋武帝的重用和信任。

俗话说:“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又说身正不怕影子斜。”石苞的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在意外的危难面前,在事情的紧急关头,更应该冷静地对待,低调地处理,要多一份耐心,对于自己所遇到的不平遭遇和危难处境,要耐心对待,不要因此心惊胆战慌了手脚,也不能气愤不平做出冲动的事情。只要坦荡无私、冷静面对,总有云开雾散的时候。

人的一生不可能如一潭死水,没有一点波澜起伏,也不可能一马平川,不遭受一点挫折。不一定什么时候,寂寞、孤独、失败、委屈、误解、鲜花、掌声、成功、辉煌都会出现在面前,这个时候,耐心的态度,平和的心态,低调做人处世,是接受考验脱离困境成就事业的保障。

耐心,是处世低调的人都具备的良好品质。不管是身处高位还是功成名就,无论是面对不平还是遇到挫折,多一分耐心可能就多一次机会。勾践用几十年的耐心打垮吞灭了强悍的吴国,一雪前耻;夫差滥用武力,自高自大结果人死国亡。

心胸宽广的人看事情能够看得更长远,不计较眼前的小事。他们认为即使别人得到的多,自己得到的少,也没有必要去计较;别人自以为是的贬低,也不用放在心上;就算别人强大富有权高位重,自己弱小贫穷一无所有,也不用自叹自怨。人可以胜天,能改造世界,完善自我,但是人也要遵循自然规律,不可过分张扬。

生命就是一种旅行,能够不时碰到一些新鲜的东西,这些事物可能是机遇,也可能是考验。但不管是什么,都应该低调做人,耐心处世。心胸要宽广,心态要平和,不去计较那些小事,应该自我完善。

曾经听过一个故事:以前有一位老先生收徒弟,这位先生知识渊博,很有智慧,在当地德高望重,因此拜师的人很多。

但是老先生收徒弟有一个习惯,那就是每个人想要拜师都要接受一个考验。这个考验也很简单,就是在徒弟进门后,老和尚肯定要安排徒弟去做一件事情,那件事情就是:扫地。

安排完了之后,老先生就闭目养神。过了一段时间,徒弟来跟老先生禀报,已经把地扫好了。老先生就问徒弟:“你扫干净了吗?”徒弟说:“扫干净了。”老先生又慎重地问道:“真的扫干净了?没有遗漏的地方吗?”徒弟认真考虑了一下,肯定地说:“所有的地方都扫干净了。”这时,老先生就叹息一声,说:“好了,你现在可以回家了。”徒弟听了以后感觉很奇怪:“怎么刚来就让我回家?这是什么意思,不收我了?”“是的,你没有通过考验。”师父摆摆手,徒弟百思不得其解,只好走人。

其实说穿了很简单。原来,老先生事先在屋子拐角旮旯处丢下了几枚铜板,看徒弟能不能在扫地的时候发现,一般的年轻人心浮气躁,没有耐心,还有些人更是偷奸耍滑,不认真做事。这样的人是不会认认真真地去打扫那些犄角旮旯处的地面,自然也不会看到铜板,更不可能交给老和尚。老先生的“考验”其实很容易,但是他能考验一个人的耐心,通过做这样一个很简单的事情就检验了徒弟是否有耐心,不能不说老先生确实睿智。如果徒弟藏匿了铜板不交给老先生,那问题就更大了,那就不只是性格上的问题,而是品格欠佳,这样的徒弟自然更不能要了。

有人这样形容过猫捕鼠的情形:一日下午,去磨房,刚进门,陡然看见家里的老猫伏在墙角,不远处的墙缝有一小洞,明白是盯上耗子了,于是悄然退出。半小时后,再去,老猫仍在原地,又半小时,仍未动,一直偷偷察看了三次,没见任何动静,老猫静伏如故。不耐烦了,于是走开。傍晚在院子里却看见老猫从磨房里窜出,嘴里叼着一只还在抽搐的老鼠,心里不由得大为叹服。

也许有人认为这跟守株待兔没什么两样,细细想来,根本就是两码事。在这次捕鼠的过程中,其实双方比拼的就是耐心。老猫将耐心这一品质发挥得淋漓尽致,终于等到老鼠从洞里出来,相反,老鼠明知道天敌在外面虎视眈眈,虽然在洞里耐心等待了好长时间,却没能坚持到最后,最终成为老猫的美餐。

耐心如同盛水的杯子,成功就是盛在杯子里的水,杯子越大盛放的水也就越多;耐心如同遮风避雨的房子,房子越坚固,住在屋里的人越安全;耐心就是用来捞鱼的网,网上的线越密,捞住鱼的机会就越大。

做人做事一点通出色做事,需要耐心;想要成功,更需要耐心。

3、耐住性情,能屈能伸

清人傅山说过:“愤怒正到沸腾时,就很难克制住,除非‘天下大智大勇者’便不能做到。”的确,人都有七情六欲,难免因情绪激而愤怒,但是人们还是要尽量的忍住这种情绪,做一个低调处世的大智大勇者,因为有句话叫“小不忍则乱大谋”,只有在处理事情时,懂得克制和忍耐,才能成就一番大事业。

忍耐是大智者所为,它是一种生存智慧。在中国历史上大凡有智慧的人在面临危险时,都能冷静地面对,适时的忍耐、退步,化解险情,求得生存,然后再伺机而动,取得胜利。

唐代宰相娄师德的弟弟要去代州都督府上任,临行前,娄师德对弟弟说:“我没多少才能,现位居宰相,如今你又得州官,得的多了,会引起别人的嫉恨。该如何对待?”他弟弟回答说:“今后如果有人往我脸上啐唾沫,我也不说什么,自己擦了就是。”娄师德说:“这正是我担心你的。那人啐你,是因为愤怒,你把它擦掉了,这就是抵挡那人怒气的发泄。唾沫不擦自己也会干的,倒不如笑而接受为好。”

娄师德兄弟的这番谈论,有打比方、开玩笑的成分,其中意思就是要忍耐,要退让,不要去和对方“针尖对麦芒”。不然,就会更加激怒对方,使矛盾尖锐化,带来更严重的后果。

汉初名臣张良,年轻时外出求学,有一次在去求学的路上,遇见了一件非常难忘的事:

他在下邳桥上遇到一个穿着粗布衣服的老人,半闭着眼睛坐在桥上,见张良过来,他拿起一只鞋子扔到桥下,冲着张良说:“小子,下去给我把鞋捡上来!”张良听了一愣,本想发怒,因为看他是个老年人,就强忍着到桥下把鞋子捡了上来。老人说:“给我把鞋穿上。”张良想,既然已经捡了鞋,好事做到底吧,就跪下来给老人穿鞋。老人穿上后笑着离去了。一会儿又返回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小伙子可以教导。”

于是约张良再见面。这个老人在几日后的见面中给张良传授了《太公兵法》。后来,张良从这本书上学到了丰富的知识,最终促使他成为了一代良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