纷繁复杂、荒唐可笑的南北朝各代的开国过程,仿佛就是一连串禅让闹剧的累加。南北朝是一个宫廷阴谋充斥的时代,各朝各代都因政治阴谋而起,也亡于政治阴谋。最后的终结者——隋朝就是孕育在北周躯体之内,通过宫廷阴谋取而代之的王朝。隋朝的建立者是杨坚,一个政绩不错、名声尚佳的帝王,一个幕后操作、干练无情的阴谋家。
乱世富贵人家
一
隋朝建立后,官方说杨坚出身于著名的弘农杨氏 ,是汉朝太尉杨震的第十四世孙。这样显赫的出身已经难以考证,而且很可能是杨坚自己杜撰的。
杨坚的父亲、隋朝建立后被追封为隋太祖的杨忠其实是个出身很苦的奴才。
杨忠出身于北魏六镇汉族家庭,家境贫寒。五胡乱华的时候,北方动荡,杨忠没有祖荫可以依靠,性命都受到了威胁,只好拼命地往南方逃亡。但是跑到北魏南部边境的时候,他实在是无路可去了,不得已就参了军,做了名北魏士兵。尔朱荣 发动河阴大屠杀的时候,北魏宗室北海王元颢等人和部分刺史南逃,投降了梁朝。杨忠也莫名其妙地被裹挟在这股南逃的潮流中,到了江南。不久,南梁扶持元颢返回中原争夺帝位,杨忠又莫名其妙地随军返回了中原。尔朱荣打败了这股北上的军队,杨忠就做了俘虏,进而被编入尔朱荣的军队,归将军独孤信管辖。
之后,杨忠跟随独孤信转战南北,在北魏分裂后投入宇文泰的阵营。后来独孤信的部队被派去荆州的时候全军覆没。杨忠跟着独孤信又一次逃亡江南,在南梁度过了三年游荡生活,直到西魏通过外交途径将他们赎回来。杨忠列在将领名单上,被西魏丞相宇文泰看中,直接调入自己帐下听用。在宇文泰的直接指挥下,杨忠在对突厥、东魏和南梁的战争中屡建战功。宇文泰死后,杨忠又成功帮助其子宇文觉建立北周政权,因功受封为柱国,随国公(后改为隋国公)。杨忠历经了宇文泰、宇文觉、宇文毓、宇文邕四朝,在北周天和三年(568年)因病结束征战生活,回到京城长安。皇帝宇文邕和主政的宇文护亲自到杨家探望病情,授予杨忠帝国元勋的荣耀。几天后,杨忠死在家中。
五胡乱华时期,北方各王朝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比如北魏、西魏都是鲜卑族人建立的。政坛和社会上流行的是鲜卑人的文化和习俗。汉人出身的杨忠因为功勋卓著,在生前就被赐姓“普六茹”。在当时,这对非统治阶层的汉人来说,可是天大的恩赐,表明少数民族统治者将你认同为“自己人”。因此,杨坚的前半生被称为“普六茹坚”。
《隋书》对杨忠的记载相当简单:“皇考从周太祖起义关西,赐姓普六茹氏,位至柱国、大司空、隋国公。薨,赠太保,谥曰桓。”但是杨忠的功勋、地位和人际关系,为儿子杨坚的崛起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赋予了杨坚较高的政治起点。
二
杨坚就是出生在这样的乱世富贵人家,从小得到了细心培养。
杨坚很小的时候,宇文泰见了他后,感叹说:“此儿风骨,不似代间人。”意思是说杨坚这个小孩子长得很好,不像是杨忠老家代地的人。北周明帝宇文毓即位后还曾经派遣善于相面的赵昭去观察杨坚,看看这个小孩子日后会不会成为奸雄。赵昭回来对宇文毓说:“杨坚不过是作柱国的料。”柱国类似于大将军。赵昭的意思是说杨坚日后最高也就做到大将军,不会对北周的皇位造成威胁。原来对杨坚不放心的宇文毓这才放心了。但宇文毓不知道,赵昭一转身又跑去悄悄告诉杨坚:“杨公你以后肯定会登基做皇帝,但是要先经历一场残酷的杀戮才能平定天下。请杨公相信,我的话一定会应验的。”
杨坚14岁的时候就因父亲的缘故进入政坛,成为京兆尹的功曹,从此青云直上,直到升迁为骠骑大将军、右小宫伯,封大兴郡公。宇文邕即位后任命不满20岁的杨坚做了随州刺史的实职。566年,杨忠的好朋友、柱国大将军独孤信 把刚刚14岁的女儿独孤氏许配给杨坚。(独孤家的女儿就成为了后来有名的独孤皇后。)两家联姻,关系更进一步,杨坚也多了一个靠山。
三
贵族子弟的仕途并非像普通人想象得那么顺坦。上层贵族间的斗争和黑幕不是局外人能够感受到的。许多贵族子弟终日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地过日子。年轻的杨坚虽然职务节节攀升,其实日子并不太好过。
当时北周朝廷由宇文护主政。宇文护对任何威胁到自己和宇文家族权势的潜在威胁都特别敏感。杨坚相貌出众,宇文护自然特别留意,多次想加害他。幸亏杨家的亲朋好友一再袒护杨坚,杨坚才没出什么差错,还在杨忠后袭爵为隋国公。不满宇文护的周武帝宇文邕特地聘杨坚的长女为皇太子妃,给杨坚的地位上了一层保险。宇文护就转而改变策略,千方百计拉拢杨坚,如果能转化得为我所用就最好,如果转化没有成功起码也要放在身边严加看管。于是宇文护就把杨坚调到身边任职。杨坚多了一个心眼,整天就是埋头干活,工作之外的事情不管,工作之外的时间都花在家里,不乱走动,不乱说话。后来,揽权的宇文护被皇帝宇文邕铲除了。杨坚虽然是宇文护提拔的人,但因为没有过错,毫发无损。
一波刚平,一波又起。齐王宇文宪对周武帝宇文邕说:“普六茹坚相貌非常,我每次看到他,都觉得是个祸害。我怕普六茹坚不甘居于人下,应该早日除之。”宇文邕说:“我只让杨坚做到大将军,不会有事的。”内史王轨又对宇文邕说:“皇太子年幼没有经验,而杨坚又有反相,怕太子日后镇不住杨坚。”宇文邕见有人说自己长子的坏话,不高兴了:“皇太子有天命保佑,其他人能将他怎么样!”幸亏宇文邕对杨坚比较放心,杨坚才又没出什么问题。杨坚听说这些对话后,心惊胆战起来。他采取了韬光养晦的方法,开始装出一副平庸木讷的样子来,以求自保。可见在早期,杨坚的能力和地位就引起了朝野的嫉妒。有的人还想借机打击杨坚。但杨氏家族、独孤家族的势力护卫着杨坚基本的地位,加上杨家的长女又是周武帝太子的王妃,所以这些暗箭终究没有对杨坚构成致命的威胁。
早年的这些经历让杨坚早早就品尝到了政坛的危险和权力的艰辛。
四
杨忠父子效忠的北周王朝在明君宇文邕死后,出了一位著名的昏君宇文赟。
宇文邕是北周最杰出的君主,吞并了北齐,基本统一了北中国。但吞并北齐的第二年(578年),宇文邕在征讨突厥时病逝,年仅35岁,谥武帝。宇文邕在世时,挑选长子宇文赟作为继承人。他对宇文赟的要求非常严格,动不动就施用体罚,颇有恨铁不成钢的意思。周武帝严令太子东宫官属每月写一份详细报告,细细禀明太子在这个月的所作所为;还常常警告宇文赟:“自古至今被废的太子数目不少,难道我别的儿子就不能继任大统吗?”尽管父亲从来没有将更立太子的事情提上日程,但宇文赟始终生活在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日子里。宇文赟原本是好酒好色的年轻人,一直以来不得不压抑自己的癖好,坚持每天和大臣们一样凌晨五六点钟就伫立在大殿门外等待父皇早朝,即使是严寒酷暑也不例外;还得保持待人接物不卑不亢,说话温文尔雅。因此,周武帝对宇文赟的表现大致还是满意的。
周武帝死的时候,宇文赟刚好20岁。父亲的棺材还摆放在宫中没有入殓,宇文赟就原形毕露。他不但丝毫没有悲伤之色,而且还抚摸着脚上的杖痕,恶狠狠地冲着父亲的棺材大声叫骂:“死得太晚了!”骂完,宇文赟将父亲的嫔妃、宫女都叫到面前,排队阅视,将长得漂亮、自己喜欢的都纳入后宫,毫不顾及人伦纲常。从此,宇文赟开始了淫荡荒唐的执政生涯,活生生葬送了父亲奠定的基业。在宝座上肆虐了9个月后,宇文赟觉得做皇帝太麻烦了,干脆将帝位传给七岁的儿子宇文阐,自己做起了太上皇,通过宠信的权贵子弟郑译等人遥控朝政。
宇文赟执政时期,北周政局迅速出现了动荡。这给杨坚的崛起创造了机会,也埋下了隋代周兴的引子。
无名政变
一
宇文赟是杨坚的女婿。他即位后,杨坚的长女做了皇后。杨坚升任上柱国、大司马,参与朝廷大权。宇文赟的昏庸荒淫、倒行逆施,使他很快在群臣中失去威信。杨坚心中压抑的野心开始蠢蠢欲动。他开始有目的地结交大臣,提升自己的威望。
宇文赟虽然贪玩,却不是笨蛋,对杨坚的行动多少有所察觉,只是没有抓住确切的把柄而已。一次,宇文赟单独召见杨坚,事先对左右侍卫说:“如果一会杨坚在席上神色有所异常,就立即杀了他。”杨坚来了后神色自若,在宇文赟面前的言谈举止毫无异常,左右侍卫们也就没有下手。宇文赟抓不到杨坚谋反的真凭实据,又碍于他是自己的岳父,更难下决心除掉杨坚了。
杨坚为了避免皇帝的猜疑,不得不主动放弃朝廷权力,谋求外放地方官,逃出京城避祸去。他想“曲线救国”,等将来天下有变时利用实力争夺皇位。杨坚将自己的愿望告诉了好朋友、皇帝身边的红人、内史上大夫郑译:“我想到外地去镇守藩镇,希望你能在宫中帮我多留意留意。”郑译回答说:“杨公的德望,天下人谁不知道。大家都支持你。现在你想进一步发展,我怎么能不帮忙呢?”
580年,宇文赟决定出兵南伐,想调亲信郑译去南边。郑译就向皇帝请示元帅人选。宇文赟征询他的意见。郑译回答:“如果要平定江东,需要贵戚重臣才能镇抚地方。皇上可以下令隋国公(杨坚)出行,担任寿阳总管,负责前方军事。”郑译隆重地向皇帝推荐了杨坚。宇文赟对郑译一向信任,同时觉得将杨坚放到外地去也可以去除掉一个皇权的潜在威胁,于是下诏任命杨坚为扬州总管。
二
杨坚被任命为扬州总管还没有出征,宇文赟就病倒了,病情日益严重。北周的宫廷之内开始酝酿起宇文赟死后的权力分配来。
杨坚自然是留了下来,静观其变。
宇文赟快不行的时候,召亲信大臣、御正大夫刘昉和御正中大夫颜之仪进入卧室,嘱咐后事。宇文赟当时基本丧失了语言能力,只是示意两人照顾好儿子宇文阐。刘昉见宇文阐还是个小孩,心中暗暗活动开了。他从宇文赟的房间出来后,就去找关系亲密的内史上大夫郑译商议对策。
郑译、刘昉两人都是宇文赟的亲信。两人都是世家子出身,政治起点高,长期在宫廷中活动,亲近宇文赟。宇文赟也都将他们作为心腹。这样的宫廷政治人物通常都出身高贵,拥有巨大的政治能量,但是轻浮奸诈,随性妄动,整天想着自己的荣华富贵。现在,老皇帝要死了,郑译、刘昉最关心的是现有的地位和权势是否会受到威胁。他们不仅不愿意看到任何削权的倾向,而且希望能够借宇文赟的死扩展自己的权力。两人一合计,新皇帝年幼,如果要想保持富贵荣华,必须与新的主政人搞好关系。他们互相看看对方,觉得双方都没有能力、也没有威望去主持朝政,那么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扶持与自己关系密切的大臣来主持朝政。这个人是谁呢?刘昉和郑译一谋划:杨坚!
两个人就去找杨坚了。杨坚一开始还真不敢参与这场阴谋。这可不是杨坚在假高尚、装样子,而是他真的不愿意干。想想看,有两个人突然来找你,说:皇帝要死了,我们一起发动一场宫廷政变吧!即使是再熟悉的人来找你,你也不会贸然参与这样突然的、毫无准备的政变计划。杨坚深知宫廷政治的黑暗与危险,自然百般推托了。最后把刘昉给弄急了,他强硬地说:“杨公你想做,就赶紧和我们一起干;如果不做,我刘昉就自己干下去了。”意思是说,没有你杨坚,我们照样也要发动这场政变。到时候,如果政变成功了,新的主政大臣就不是你杨坚了。
杨坚被这么一逼,这才同意赌一把。
三
杨坚作为皇后的父亲,自然很容易进出宫廷。于是三人来到宫中,发现宇文赟已经死了。他们一碰头,拟定了初步的政变计划:伪造了一份宇文赟的遗诏,宣布由杨坚辅助新皇,主持朝政,都督中外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