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江山的来历
12903600000037

第37章 五燕:鲜卑前辈的足迹(1)

“慕容”是起源于少数民族鲜卑族的姓氏。历史上知名度的最高的慕容族人可能要算“慕容复”和“慕容燕”两位了。第一位是金庸先生名著《天龙八部》中与“北乔峰”并列的“南慕容”,后一位是王家卫电影《东邪西毒》中精神分裂的可怜人。他们虽然是虚构的人物,但矢志复国、重建燕国的性格是有历史依据的。

历史上的慕容家族的确在亡国与复国之间经历了惊人的煎熬。五胡乱华时期,慕容鲜卑英雄辈出,在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经历血与火的考验,从一个北方的小部落衍生出了中国北方的四朝燕国。其中有辉煌的成功,更有辛酸泪水、失败屈辱和卧薪尝胆,组成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建国之歌。

沃土与英雄

鲜卑族崛起于辽东地区,是辽东的沃土养育了慕容家族。

历史上的辽东并不是现在的辽东省东部,而是指山海关以东的辽河流域,大致包括辽宁省全部和吉林省的南部。辽东地区南临黄海、渤海,西南通过辽西走廊与中原联络,西北与蒙古高原为邻,东北是蜿蜒的长白山,东南与朝鲜隔鸭绿江相望,俨然是一副易守难攻的地形。

奔腾的辽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冲刷着这片广袤的土地,在东方的丘陵林区和西方的山地高原间冲积出富饶的平原,土壤肥沃,水源充沛,温湿惬意。从此,百草五谷、飞禽走兽都在此落户。辽东地区也就占据了天下粮仓的地位。我们的先辈在取名的时候,因该地辽河纵贯全境,取辽河流域永久安宁之意而名为“辽宁”。遗憾的是,名副其实的好事并不总能出现。正是因为辽河流域在历史上养育了诸多好战的少数民族,并不安宁,所以我们才希望它能够“宁”。

相对封闭的辽东自古以来就是盛产割据势力的地方。春秋战国的朝鲜和三国时期的公孙政权就是立足辽东的割据政权。割据政权的产生离不开封闭的地形,更离不开一位割据枭雄的领导和一个乱世的成全。鲜卑族在西晋王朝获齐了这三个要件。西晋建立后,辽东成为了朝廷的州郡。可惜王朝命运不济,不久就陷入了动荡之中。西晋皇族的的八王之乱为少数民族在战火和融合中入主中原创造了机会。辽东的慕容鲜卑是其中的佼佼者。

“鲜卑”一词最早出现在东汉。一般认为鲜卑人是东胡的一支 。在《三国志》、《后汉书》中鲜卑与乌桓并称东胡。由于鲜卑人的祖先居住在鲜卑山(今内蒙古东北),故而得名鲜卑。他们身上流淌着游牧民族的血液。东汉初年,鲜卑人开始向南迁徙,这些鲜卑部落大多聚居在辽东一带。后来又有鲜卑部落内迁至辽西,产生了辽东鲜卑、辽西鲜卑之分。慕容鲜卑是辽东鲜卑的一部分。迁徙到辽西的鲜卑人中出了一个叫做拓拔的部落,统一华北地区,建立了北魏王朝。这些都是后话了,但可以证明鲜卑民族真是藏龙卧虎。

我们单单来说鲜卑一部迁徙到辽东的发展。

南迁的这些鲜卑部落依然过着豪迈的草原生活,“放马大泽中,草好马著膘”,“愿作郎马鞭,出入擐郎臂,蹀座郎膝边”。他们尚武崇力,聚散不定,呼啸成军。每个游牧民族的真正崛起总是由杰出的领袖完成的。东汉末年,辽东鲜卑就涌现了这样的杰出人物——檀石槐。

汉时的鲜卑依附于强邻匈奴。有个鲜卑人投鹿侯在匈奴部落从军三年,家乡传来消息说他的妻子在家生子。震惊的投鹿侯奔回家质问妻子,并要杀死那个来历不明的婴儿。投鹿侯的妻子苦苦哀求,述说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故事:她一次行路时遇到打雷天,朝天看了一下,恰好一个冰雹落入口中,回家后就怀孕了。投鹿侯半信半疑,不禁放下屠刀,放过了妻子,决定将婴儿扔掉了事。投鹿侯的妻子私下里又寻找回了孩子,送到娘家收养。这个孩子长大后取名檀石槐。这个传说明显是口口讹传,不同的人“添油加醋”的杰作。檀石槐作战勇猛,所向无敌,不但征服了辽东鲜卑各部,还征服了鲜卑的其他各部,统一了鲜卑地区,占据了匈奴人的故地,取代了昔日匈奴的地位。整个鲜卑民族都接受了领袖诞生地传说,并将它作为本民族成型的“官方故事”。

鲜卑民族崛起成为北方的重要势力后,威胁到西汉王朝北方边界的稳定。虚弱的汉灵帝发动了对鲜卑民族的征伐。汉军联合南匈奴分三路北伐鲜卑,结果被檀石槐打得大败。这是一场衰颓的王朝在一个不恰当的时机对正在崛起的民族发动的不恰当的战争。大败后的汉朝之后完全对檀石槐采取消极防御。巧合的是,檀石槐和汉灵帝战后不久都死去了,他们各自的疆域也都陷入了内乱纷争。鲜卑各部重新回到了过去的分裂状态,战乱不休。这段短期的分裂强化了鲜卑人对统一的思念与统一。再一次的统一过程将辽东慕容家族推上了前台。

话说辽东鲜卑一共有三部。慕容鲜卑部位于辽东鲜卑的中部,东西分别为宇文鲜卑和段氏鲜卑所包围,而实力弱于两部。慕容家族的首领莫护跋在曹魏初年率领其部内迁到辽西一带。司马懿讨伐公孙渊时,莫护跋随战有功,被封为率义王,在辽西的昌黎大棘城(今辽宁义县西北)建国。莫护跋家族开始学汉人戴上“步摇冠”,迈着方步走路,被称为“步摇”,后转音为“慕容”。慕容鲜卑以此得姓。莫护跋的孙子慕容涉归也因为协助朝廷征讨立功,被晋武帝封为鲜卑大单于。慕容部又转迁到辽东北部。在不断的迁移过程中,慕容部落越来越接近汉族地区,逐渐汉化。

历史在此时又赐予了鲜卑族一位杰出的领袖:慕容涉归的儿子慕容廆。

慕容廆是日后“大燕国”的实质奠基人。

慕容廆小的时候就被誉为“命世之器,匡难济时”。父亲慕容涉归死后,叔叔慕容耐通过政变夺取了部落大单于的位置,还派人刺杀慕容廆。年幼的慕容廆只好亡命辽东,幸好被好心的汉人收留掩护才幸免于难。在汉人地区生活期间,慕容廆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了许多汉人的文化和政治智慧,深深烙上了汉文明印记。不久,慕容耐被手下人杀死。慕容族人公迎慕容廆回来做了新单于。

慕容廆上台之初就将从汉人那里学来的智慧运用到了部族的内政外交上。他首先发现了并不被祖先和其他部落重视的西晋王朝的价值,主动遣使觐见晋武帝,接受了晋朝官职,表面上自为藩属,实际上使弱小的慕容部鲜卑获得了“尊王”的金字招牌,多了一重保护;其次,慕容部重金联络其他两部鲜卑。段氏鲜卑是当时辽东各部中实力最强者,慕容廆便迎娶了段部单于的女儿为妻。慕容廆深知,称霸必先图强。中原八王之乱正酣,称王称霸者前仆后继。辽东最强的段氏鲜卑排斥避难而来的中原移民和汉族士大夫。而慕容廆政法分明、用人唯才,很快集中了北方五州的大量流亡士人。慕容廆移居大棘城,教人耕种,制订与汉人相似的法令法规。慕容鲜卑加速了汉化过程,迅速繁荣起来。

慕容廆平静地等待了十多年,其间只曾发兵进攻东北的夫余国,迫使夫余国王自杀。慕容廆收编了夫余国的力量。

晋惠帝太安元年(公元302年),慕容部近邻宇文鲜卑的首领宇文莫圭统一了塞外的东胡各部,自称单于,将进攻矛头指向慕容部。气势汹汹的宇文大军进攻慕容部的边境城池。慕容廆沉重冷静,亲自迎战,首战告捷。宇文部很快又集结了十万大军卷土重来,将慕容廆包围在大棘城中。一时间,亡国阴云笼罩慕容部落。慕容廆却谈笑自若,说:“敌兵虽多,但却毫无章法可言。胜负早在我的算计之中了。大家只管拼力一战,没有什么可以发愁的!”他激励士气,主动出战。宇文军队多而不精,面对慕容鲜卑的反攻乱作一团,溃败得一塌糊涂。此战,慕容部追击上百里,斩首数以万计。宇文鲜卑不得不远逃塞外,慕容部一跃由弱而强。

慕容廆战后又花了多年时间消化建设已有的疆域,整编训练军队。他采纳汉王朝的郡县制度,建立完备的政权系统与机构,设宰相、司马、列卿将帅等官职,同时“起文昌殿,乘金银车,驾六马,出入称警烨。”《晋书》也承认慕容氏政权“皆如魏武、晋文辅政故事”。晋室早已南逃,晋元帝在南京称帝,遥拜慕容廆为龙骧将军、大单于。慕容廆继续尊奉东晋为正统,派遣使者通过海路通使东晋,从而以东晋皇命讨伐各部,收敛人心。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是中国特色的政治规律之一。

慕容廆的强盛让人眼红了。慕容鲜卑势力的壮大促成了辽东的晋朝残余势力和高句丽、段氏鲜卑、宇文鲜卑等势力的集体敌视。辽东是南迁建康的东晋王朝的一块“飞地”。东晋任命的平州刺史崔毖表面上是本地区的“最高军政长官”,实际上他的话只在衙门里算数。而高句丽和两部鲜卑不愿意慕容鲜卑做大。各个失意的势力就在崔毖的撮合下组成了四方联军讨伐慕容部,挑起辽东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

晋太兴二年(公元319年),四方联军潮水般攻入慕容部的境内,很快就将大棘城围得水泄不通。慕容鲜卑遇到了崛起路上的第一道“大坎”。慕容廆知道本部兵马不足以硬碰硬,在战争初期以逸待劳,拼死顶住。慕容廆透过战火,很快就判断出四方联军的致命缺陷。那就是他们的疯狂进攻只是表象,没有一致的战斗目标。宇文鲜卑的斗志最强,段氏鲜卑和高句丽是因妒嫉而出兵,而崔毖就是一个空头司令。慕容廆制定了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战略。联军毕竟是乌合之众,缺乏统一指挥系统。三国的军队日日围攻大棘城,慕容廆只管闭门固守。联军长期求战不得,没事做就开始互相猜忌。这时慕容廆乘机派人带着牛肉美酒出城,以崔毖的名义犒劳宇文鲜卑军队。宇文部也是太大意了,和来人把酒言欢起来。段氏鲜卑和高句丽看到宇文部与慕容廆联欢,很自然怀疑他们在搞对自己不利的把戏,当即领军退却,在战场上观望起来。

宇文部首领宇文悉独官得知中计后恼怒异常。他也不向盟军们解释(有些事情越解释可能越说不清楚),只得尽起本部数万士兵,连营三十多里,单独加紧攻城。

恰巧慕容廆儿子慕容翰的军队从外地回援都城。慕容廆命令儿子回城协防,慕容翰见城内防卫力量足够,认为不如留驻城外充作奇兵,等候时机内外夹攻。于是慕容翰军游弋战场之外。悉独官感觉外围的慕容翰是个祸患,决定分派数千骑兵突袭慕容翰。慕容翰的情报工作做得很好,事先得知了宇文部的偷袭计划,当机立断,派人冒充段氏鲜卑的使臣半路拦截悉独官的骑兵,请求带路,协助打击共同的敌人。宇文部不长记性,又一次轻易地信以为真,随同来人闯进了慕容大军的埋伏圈。一战下来,宇文部的骑兵全军覆没。慕容廆、慕容翰父子乘胜追击,内外夹击。世子慕容皝率领精锐部队突袭悉独官大营。宇文部溃不成军,三十里连营一片火海。宇文鲜卑被击跨后,晋朝残余势力匆忙撤出辽东,鲜卑其余各部纷纷向慕容部称臣;高句丽之后两次被慕容翰等人击败,从此对辽东事务敬而远之。

慕容廆囊括整个辽东,派使到建康报捷。晋元帝顺势封他为平州刺史,辽东郡公。

晚年的慕容廆日子过得很潇洒,主要在辽东操练兵马,偶尔指点一下越来越混乱的天下局势。据说他曾经写信劝东晋名将陶侃——大文豪陶渊明的爷爷率军北伐,消灭匈奴人建立的赵国,表示鲜卑族愿为北方接应。计划没有执行,陶侃和慕容廆先后去世。

人才济济之祸

任何事业的开创都离不开伟大人物的领导。如果伟大人物不只一个,就面临着谁是领袖的选择问题,毕竟领袖只能有一位。

对于迅速崛起的少数民族来说,艰苦的环境和复杂的斗争能够锤炼许多领袖级人物。中国历史上的少数民族在崛起之处总是人才济济,于是也就面临着领袖之争。近的像在关外的满清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时都上演过最高权力的争夺战;远的如北宋金国的建立,人才辈出的完颜家族也有许多人觊觎领袖权位。同出一地的慕容鲜卑也不能“免俗”。上天眷顾慕容家族,赐予了他们精明强干的头脑。遗憾的是,慕容家族在立国后就爆发了骨肉猜忌的内讧。

慕容廆病逝后世子慕容皝继位。慕容皝非常猜忌庶长兄慕容翰的功绩和能力。慕容翰于是投奔了夙敌段氏慕容。段氏大喜,拥戴着慕容翰要去与慕容皝争国。段氏鲜卑的军队很快涌入慕容部的土地。眼看慕容皝即将大败,慕容翰不忍祖国灭亡,与段氏临阵泪别,跑到宇文部装疯行乞流落街头。段氏鲜卑转胜为败,慕容皝转忧为喜。

那一边,同是慕容廆之子的慕容仁和慕容昭看到慕容皝迫害慕容翰,心里不能不有所“想法”。他俩也是闯荡过刀枪剑雨的人,狠狠心决定杀掉慕容皝,既为自保,也为获取更高的权力。慕容皝察觉后,先下了手,将两位同胞兄弟杀死。

经过这件事情后,慕容皝开始想念哥哥了。他派人将慕容翰接回了本国。慕容翰不计前嫌,为弟弟攻灭了宇文部鲜卑,并东败高句丽。随着哥哥功绩声望日增,慕容皝再次害怕慕容翰夺位。重燃的猜忌之情迅速膨胀,一次慕容翰受伤在家养病,慕容皝以慕容翰常在家中练剑图谋造反为由,送去毒酒赐死。慕容翰流泪道:“今天我死,命当如此。但是中原还被逆贼占领,国家并不平静,我常常以扫平天下,完成父王遗愿来激励自己,现在不能满足心愿了。命也奈何。”说完饮鸩身亡,令人扼腕。

因为资料的缺乏,我们不知道慕容皝之后的言行。根据中原王朝的记载,我们知道后赵看到慕容鲜卑崛起,曾经发起过对辽东的大举进攻,没有成功。慕容家在辽东的统治已经相当巩固了。近年来,古代的龙城、现在的辽宁朝阳地区考古挖掘出了慕容鲜卑时期的城池遗址。简朴但规模不凡的遗址跨越了千年,依然显露出一个王朝的模糊背影。也许这就是文艺作品中的慕容复、慕容燕等人日思夜想的“故国”。

慕容皝死后,子慕容俊继立。349年进攻后赵,夺得幽州,迁都于蓟(今北京)。这个发源于辽东的割据政权从此越过长城,开始进军中原。三年后慕容部击灭冉魏,占有河北,慕容俊正式称帝,定都邺城,国号燕。这就是前燕。慕容家族得以在第三代人手中登上了皇位。

这时,父辈骨肉猜忌的情况又再次重演。慕容皝的儿子们都能力出众,尤其以慕容俊、慕容恪、慕容霸为最。慕容皝特别喜爱屡立军功的慕容霸,令太子慕容俊非常嫉妒。慕容俊登基后,勒令慕容霸改名慕容垂。“垂”是个非常不吉利的名字,远远不如“霸”字。可慕容霸没办法,只好垂下脑袋听命。

慕容垂改名后,被认为是个很容易欺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