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江山的来历
12903600000032

第32章 曹魏:老子打下的天下(3)

赤壁之战失败后,曹操为什么放弃原先南进征服江东的战略呢?后人分析曹操撤军北还,找到了许多原因。包括赤壁大战的失败暴露了曹操阵营的许多问题(比如战线太长、孙权在东部合肥的骚扰、关中豪强的反叛),曹军缺乏进一步作战的水军等等。如果从曹操个人经历和心境来分析的话,曹操放弃激进统一战略的主要原因是:他老了。曹操已经进入了晚年,心态不复当年了。他暂缓与江东的直接交战,是为了精心经营荆州已有的地盘,训练水军,更是想回北方检验毕生的成就,考虑家族政治遗产问题去了。刘备就指出曹操在赤壁之战后“无复远志也”。但曹操略一迟疑,孙、刘势力就逐渐发展壮大起来了。尤其是孙权势力全力攻占江陵,打败曹操留在荆州的部队,使曹操在统一进程上再次后退。

中国统一的希望就这样暂时丧失了。人们再一次见到大一统王朝是373年后的隋朝了。

曹丕的冲刺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魏王、丞相领冀州牧曹操病逝于洛阳。

《三国志》给曹操的一生做出了辉煌的评价:“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曹操的轰然倒下,给晚汉政局带来了什么样的变数呢?忠心汉室的人们希望扭转权臣当道的局面,打击曹操势力,收回皇权,直至最终的刘协亲政。曹操阵营内部也许有些人在观望,在动摇,但是多数人还是希望继续之前的政治格局的。那就是“明刘暗曹”。身逢乱世的政治家们,往往更加现实。曹操在北方30年的经营,造就了无数的既得利益者。这种既得利益与曹操的权力一样,或多或少是名不正言不顺的。对于既得利益群体而言,只有将曹操家族名正言顺地扶上皇帝宝座,大家的利益才能“漂白”,同时成为开国功臣,有望扩大自己的利益。曹操坚持不做皇帝,这些人和那些利益都被压抑着,现在曹操走了,矛盾破裂了。

魏王世子曹丕是一个一心登基、窃取神器的年轻人。曹操一党控制的朝廷中枢马上以刘协的名义命令曹丕继承了王位,接收了曹操所有的权力,又反过来授意朝廷改建安二十五年为延康元年(220年)。

曹丕没有父亲曹操那么多的思想包袱,一上台就朝着改朝换代的目标奔去了。

曹丕的雄才大略远逊于曹操,但却非常适合扮演改朝换代的角色。

创业君主需要气吞寰宇的气魄、虎贲狼突的才干和坚硬如铁的意志。曹操拥有这样的素质。曹丕出生后,也跟随曹操征战过多次,同时接受了曹操安排的良好的教育。但这些被动的吸收并没有培养出他指挥官的气势,也没有培养出他文学家的气质,而是塑造了一个符合主流政治要求的,各方面都称职的“中上之君”。与出身寒酸的曹操不同,曹丕从小就是贵公子,交游权贵,已经被同化为贵族阶层和既得利益集团的一员了。

曹丕这个人,有权术。政治斗争技巧是他的擅长之处。他追谥父亲曹操为武王,葬于邺郡高陵,命令于禁监督陵事。 于禁跟随曹操20多年,是曹氏家族从普通士兵中提拔起来的朝廷重臣、魏军主将。关羽北伐围攻襄樊时,于禁作为主帅支援襄樊,不想中途中了关羽的水淹之计,全军覆没。于禁投降,副帅庞德力战而死。后来孙权偷袭关羽,救出于禁,送归魏国。曹丕本来就不喜欢于禁,便想利用这趟差事除去于禁。

于禁奉命到曹操陵墓时,发现陵屋中的白粉壁上,画着关羽水淹七军擒获于禁的故事。画中关云长俨然上坐,庞德愤怒不屈,于禁拜伏于地,哀求乞命。原来曹丕早就令人修好了陵墓,图上陵屋粉壁。年过半百的于禁见此画像,又羞又恼,气愤成病,死在了曹操陵前。

更恐怖的是,曹丕为了权力,可以无情无义。曹丕与弟弟曹植利益冲突,比曹植“七步成诗”的故事已经家喻户晓了。曹操多子,其中对曹丕的地位构成威胁的除了曹植,还有与他同父同母的弟弟鄢陵侯曹彰和萧怀侯曹熊。而鄢陵侯曹彰则直接领兵在外。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曹丕先是指责曹彰在父亲死后,带兵前来洛阳,有争位之嫌。在华歆等人的帮助下,曹丕严令曹彰交割军马,押往封地软禁。曹彰和曹熊最后都可疑死去。曹植虽然被生母卞氏力保,但终身圈禁在封地,没有丝毫的政治自由。

不管后人的好恶,有能力、有野心、有人缘的曹丕都是权力转移关头的首要人选。

曹丕成功地创建了魏帝国,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跑完皇位争夺战的最后一程的。

由于割据背景和政治残杀环境的限制,曹操的一生厉行竣法,征战武功非凡,但被人视为多威少恩。曹丕先通过调整父亲的执政,触及父亲戎马倥偬的时候没有顾及的领域,提升自己的知识度。延康元年(220年)二月,曹丕下令关津减税,恢复什一税制,赏赐诸侯将相以下粟万斛、帛千匹、金银不等,同时煞有其事地派遣使者巡查郡国,收揽民心。曹丕还调整了魏国官职,以大中大夫贾诩为太尉,御史大夫华歆为相国,大理王朗为御史大夫,增置散骑常侍、侍郎各四人,约束宦官。对刘协的监视威逼,曹丕自然也不放松。

在皇权转移的时候,意识形态的准备是必不可少的。神化自己、在自己脸上贴金是最常见的做法,是最常见的做法。巧的是,在历史的关键时刻,总会有大批恰逢其时的“祥瑞”出现。先是民间开始传言曹丕出生的时候,有青色的云气像车盖一样漂浮在婴儿身上,终日不散。风水师傅们一致认为这是曹丕至贵的证明。这时,黎民们才开始明白:原来曹丕一出生就不是凡人。

此间又出了一个叫殷登的人,说自己在熹平五年的时候记得一件事:当年谯地(曹操老家)出现了黄龙祥瑞。大名士、光禄大夫桥玄就悄悄问太史令单飏:“这个祥瑞什么意思啊?”单飏回答说:“这说明谯这个地方会有王者兴起。在50年时间里,黄龙会再次出现。”殷登说自己当时在场,就默默记下了这件事。45年后,也就是延康元年三月,黄龙再次出现在谯。当时殷登还在世,大肆宣扬这件事,引起中原轰动。最后曹丕出面召见殷登,作了一次谈话,赏赐殷登谷三百斛,送回家去。之后,魏国的形势一片大好。同月,濊貊、扶余、焉耆、于阗等部落都派遣使者向中原奉献。四月,饶安县出现典型的祥瑞白雉。曹丕很高兴,免了饶安县的田租,赏赐勃海郡百户牛酒;太常以太牢祠宗庙。

但是事情突然起了波折。当月,大将军夏侯惇病势。曹丕亲自素服在邺城东门发哀。有人指责曹丕的行为失礼。礼法规定,天子哭同姓于宗庙门之外。曹丕与夏侯氏并非同姓,却哭于城门,是不当的行为。这其实暗指曹丕家族与夏侯家族的“不正常关系”。曹丕的爷爷,也就是曹操的爸爸曹嵩原本是乞丐,被大宦官曹腾收养后才有了姓氏。东汉官场上就一直在传,曹嵩原来是复姓夏侯的小乞丐。终曹操一世夏侯家族成员步步高升,成为显贵,似乎也在印证传言。现在是曹丕登基的前夜,有人重提曹家这件不光彩的往事,杀伤力巨大。

这表明,一部分世族大家还并不认同曹氏家族登基称帝。

曹操在世时,不少名士很瞧不起曹操,与曹操政权对抗。曹操也不时做出压制豪族名门浮华风气的举动。在曹姓代刘几成定局的时候,世族大家们需要曹丕做出保证,维护和扩大的他们的利益。曹丕本人已经完全是一个世家子的出身和行为举止,但缺乏明确的承诺和制度上的保护,世族大家们还是不放心效忠于曹氏家族。

昌武亭侯、尚书陈群及时提出了“九品中正法”,建议改革官员人事制度。九品中正法的内容是在郡国设置中正,评议本地人才高下,分九等,按照等级分别授予官职。评议的标准主要看家世(被评者的族望和父祖官爵),其次看道德,最后才看一个人的才能。而担任评议的都是当地的贵族显要。这样的制度到底对谁有利,显而易见。草案一公布就获得了世族大家的一片赞赏之声。

这实际上是世族大家对曹丕出的考题,是世族大家与曹氏家族进行权力交换。曹丕毫不犹豫地批准了这个制度,开始在全国进行人事改革。它保障了世族大家们的世袭权贵,成为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世族势力恶性膨胀的制度源头。

考验结束了,曹丕开始向皇位发动了冲刺。

5月,曹丕追尊祖父、已故太尉、乞丐出身的曹嵩为太王,祖母丁氏为太王后,封王子曹叡为武德侯。6月辛亥日,曹丕在东郊阅兵,集中兵力开始南征。这次南征,大批公卿大臣随行,动用了大批仪仗,华盖相望,金鼓阵阵,完全是曹丕对个人势力的一次检阅,是对天下百姓的一次试探。因此整次军事行动更像是一次盛装游行。曹丕先到了屡次出现祥瑞的老家谯。他在家乡大宴三军,并在邑东召集谯地的父老百姓,设伎乐百戏,与民同乐。在欢娱间,曹丕说:“先王非常喜欢家乡,不忘根本。谯,真是霸王之邦。我要减免谯地的租税二年。”当地的三老吏民闻言纷纷向曹丕祝寿,通宵达旦。几天后,曹丕还去祭扫了先人的墓地。到了冬天,曹丕大军终于达到长江以北。孙权整军以待。曹丕看到东吴军队军容整齐,下令班师。临行,曹丕下令:“大军征伐,死亡的士卒有的还没有得到收敛,我感到非常悲痛。各郡国要为这些人收殓,送到烈士家中。官府还要出资为他们设祭。”他临别了还不忘讨好军队,向天下展示自己的仁慈。

曹魏王朝建立的过程,恰逢优越的外部环境。

当时的天下还是汉朝的天下。曹魏尽管占有天下的三分之二土地,但东南的吴国和西南的蜀国虎视眈眈,天下三足鼎立的局面一时间难以转变。这是曹操“未尽的事业”。曹丕要建立自家王朝,就要逼还算是天下皇帝的汉献帝让位。这必然激化曹魏与吴蜀的矛盾,给敌人攻击自己的口实。

219年和220年这两年时间里,三方割据的形势对曹丕非常有利。吴国和蜀国因为荆州土地的归属爆发了战争。先是东吴大将吕蒙偷袭荆州,擒杀了蜀国大将关羽;蜀国遭受沉重打击,咬牙切齿地要找东吴报仇。双方都忘记了曹魏才是他们最强大的敌人,自相残杀起来。而蜀国镇守上庸等东三郡的大将孟达看到蜀国力量削弱,反叛蜀国,率领土地和军队投降了曹丕。那一边,东吴被蜀国同仇敌忾、一心复仇的气势给吓住了,为了全力对抗蜀军,主动向曹丕上书,表示归顺曹魏,替曹丕讨伐蜀国。

曹丕面对这样的局势,喜笑颜开。外敌内讧,他可以专心篡位了。在《三国志》中,曹丕的传记有几乎一半的篇幅刊登了相国华歆、太尉贾诩、御史大夫王朗和九卿、将军、守令的劝进书;记录了刘协一再下诏禅让,曹丕一再推辞;大臣们周而复始地集体劝进,曹丕不得不接受到的过程。这些文字表明,曹丕和大臣们是如何重视当年的和平权力交接——尽管所有的一切都是在走形式。综合各处信息,群臣逼宫的情形是这样的:

文武大臣集体去找汉献帝刘协,要求他禅位给魏王曹丕的时候,刘协惊得半晌说不出话来。刘协对曹魏的历次反抗都失败了,可还不愿意做亡国之君。他注视着百官哭道:“本朝高祖皇帝提三尺剑,斩蛇起义,平秦灭楚。祖宗的基业世代相传,到我这里已经有四百年多年了。我没有什么过错,怎么忍心将祖宗基业舍弃不顾。”御史大夫王朗回答道:“自古以来,有兴必有废,有盛必有衰。天底下哪有什么不亡之国?汉室相传四百余年,到现在气数已尽。陛下还是早早退避为好,迟疑了就要生变了。”一旁的九卿、尚书和禁军将领等都频频点头。刘协见大臣们逼宫心切,干脆大哭逃入后殿去了。

第二天,百官再次云集金銮殿,命令宦官拉出刘协。刘协恐惧地不敢出来。百官推举曹洪、曹休两人持剑进入后殿,逼刘协出殿。刘协的皇后是曹操的女儿、曹丕的妹妹,愤怒地说:“我哥哥怎么做出这样乱逆的事情来!”她大骂进入后宫的两位叔叔说:“都是你们这些乱贼,贪图富贵,造反谋逆!我爸爸功勋卓著,威震天下,都不敢篡窃神器。现在我哥哥登位还没几天,就想着篡夺皇位。老天爷是不会保佑你们的!”曹洪、曹休两人也不理会侄女,裹胁着刘协出殿。面对再次逼宫,无可奈何的刘协痛哭流涕:“诸位大臣,你们都领取汉家的俸禄多年了;中间还有很多人是汉朝开国功臣的子孙,现在怎么就忍心做出这样的事情啊?”当时大殿上群情鼎沸,宫殿内外披甲持戈的几百人全部都是魏王亲兵。刘协浑身战栗,最终只能哭着答应禅位。

庚午日,东汉王朝的禅让仪式正式举行。《献帝传》描写道:曹丕登坛受禅,公卿、列侯、诸将、匈奴单于、四夷朝者数万人出席。当场燎祭天地、五岳、四渎,曹丕宣读即位诏书,刘协和众大臣跪听。曹丕改延康元年为黄初元年,将刘协封在河内郡山阳,为山阳公,邑万户。刘协可以用天子之礼郊祭,上书不称臣;刘协的四子降为列侯;更换周边各族印玺,为魏国百官更名。总之是皆大欢喜。

曹魏王朝建立了,但王朝更替的主角并没有登场。

魏文帝曹丕的江山其实是父亲曹操打拼下来的。

曹操被曹魏王朝追谥为“魏武帝”。没有人再敢拿曹家的身世说事,更不敢批评曹操的对汉朝的忠贞了。曹操得到了迟到的任命。所谓每代人有每代人的责任。在王朝命运中,曹操的责任就是通过军阀战争的方式将竞争对手一一从地图上抹去,将子孙扶上马。曹操生前摘除了皇帝权杖上所有的刺,将一根光滑适手的权杖交到了儿子的手中。如果戴上皇冠的那个人是曹操,那将是名实相符的美事。吝啬的历史老人总不会让理想的美事上演。

曹丕在接受禅位时,曾对左右大臣说:“尧舜之事,朕知之矣!”其实,这句话应该由曹操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