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江山的来历
12903600000030

第30章 曹魏:老子打下的天下(1)

建安十五年(210年),汉朝大丞相曹操遭遇了严峻的政治挑战。戎马数十年,曹操翦灭了一个又一个人的敌人,牢固掌控了朝廷的大权,似乎再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挑战他的权威了。不,流言依然在挑战着曹操的权威。抨击曹操大权独揽,怀有不臣之心的声音与军事胜利一样,始终伴随在曹操的左右。如今,反对的声音甚嚣尘上,“托名汉相,实为汉贼”、“欲废汉自立”的骂声若明若暗地出现了。

与绝大多数枭雄不一样,曹操特别在意这些骂声。

曹操不易

当年十二月,曹操以私人身份公开发表了一篇《让县自明本志令》,自我辩解。

在这篇千古奇文中,曹操回顾了自己的一生,坦诚地交待了许多“隐私”。后人从中读到了一个枭雄内心挣扎、冲破风雨、艰难闯荡的形象。

“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

一开头,曹操说自己的出身默默无闻,年少时的志向就是当个太守之类的官,让世间知道有他这么一个人。在这里,曹操只说出了一半事实。少年的曹操并非默默无闻,而是臭名昭著的“阉宦遗丑”。日后魏朝的正史都无法否认,曹操的父亲曹嵩原来是个小乞丐,被大太监曹腾收养。至于曹嵩的身世,“莫能审其生出本末”,也就是说不知道曹嵩是从哪来的。中国政治最看重个人的身世家族,曹操如此的身世给他的政治生涯带来了无尽的麻烦。东汉末年,宦官乱世,名声差到不能再差的地步。曹操有个“太监爷爷”,总是在袁绍、许攸等伙伴面前抬不起头来。平心而论,曹操能力出众,尽管凭借太监集团的权势进入仕途,但干得很不错,政绩显著,也没有偏向太监集团。相反,在大将军何进等人筹划诛杀太监集团时,曹操还积极参与,背叛了养育自己的那个阶层。但是士大夫和文臣武将始终不信任曹操这个太监的孙子。直到后来袁绍南下与曹操争夺天下的时候,陈琳替袁绍起草的讨伐曹操的檄文还拿曹操的身世作为攻击武器:“司空曹操,祖父腾……饕餮放横,伤化虐民。父嵩,乞丐携养,因赃假位,舆金辇璧,输货权门,窃盗鼎司,倾覆重器。操赘阉遗丑,本无令德,僄狡锋侠,好乱乐祸。”曹操对身世劣势也讳莫如深。

曹操从政的大环境也差到了极点。他成长的东汉末年是个饥馑遍野、豺狼横行、道德落地的人间地狱。在军阀拉锯的部分地区,州里萧条,出现吃人现象。

年少的曹操要想出人头地,有所作为,注定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心机和劳顿。

好不容易凭能力和政绩升到了典军校尉的职位,曹操对自己的人生作了更明确的规划。他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说:“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

此时,曹操的人生理想还是“封侯拜将”,更深层次的理想是效忠朝廷。因此当董卓作乱,曹操毅然决然地参加了关东十八镇诸侯讨伐董卓的战役。曹操是倡议者,但诸侯们却推举出身四世三公门第的袁绍为盟主,天天宴会高歌,丝毫没有进取之心。还有心恢复的曹操发起了孤独的远征,结果被董卓分兵击败。他这才意识到原来同道中人是那般稀少,表面上的同志是那样的无情和务实。借着讨伐董卓的名义,这些人摆脱了中央王朝在名义和实质上的约束,开始了割据混战的时期。其中袁绍占据冀州、青州、并州,实力最强;袁术占据扬州,张绣占据南阳,陶谦、刘备、吕布先后占据徐州;刘表占据荆州、刘璋占据益州,闭关自守;张鲁占据汉中,不思进取;公孙度占据辽东、马腾占据凉州,远离中原;公孙瓒占据幽州;孙策起步晚,占据江东。至于像严白虎、张燕、王朗、张杨等小势力就更多了。曹操还是在袁绍的帮助下获得东郡太守的官职,驻军在东武阳,加入了军阀的队伍。

曹操最先占据的地区大致是今天河南省东北部和山东省的西部地区,处于中原核心地区。河南和山东大部是典型的“四战之地”。这一地区地域辽阔,地势平坦,除黄河天堑外无险可守。北方的游牧民族、建国关中和江南的割据政权从来没有放弃过对关东的军事行动。位于四战之地的割据政权想向四周扩展,则面临着黄河、长江、关隘和山脉丘陵的阻碍。在争霸的各个集团中,简单的说,处于四战之地的曹操集团的地缘条件是最差的,容易挨打,却难以还手。

曹操起点最低,心气却最高。他埋头用心,苦心经营地盘。曹操认识到:“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秦人以急农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积累粮草,强壮士卒是前代验证的定国之术。从建安元年开始,曹操集团开始招募流民屯田许县,当年得谷物百万斛。取得成功后,曹操集团在州郡设置屯田官,务农积谷。强大的屯田事业使曹操集团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连年战乱使得天下荒乱,饥谨遍地。各个势力都缺乏粮谷。袁绍在河北的时候,军队一度吃桑椹做军粮。袁术在江淮的时候,取蒲蠃做食物。一些军队甚至因为缺粮而军队解体。屯田得来的充足粮食在曹操“兼灭群贼,克平天下”的事业中地位崇高。从190年起兵争霸,曹操东征西讨,18年里冒着枪林弹雨,先弱后强、远交近攻,不断壮大,先后歼灭吞并了陶谦、张绣、吕布、刘备、袁术、张杨等弱小势力,基本统一了中原大地。

曹操回顾与群龙争地,与野兽争食的过程,并不谦虚地表示:“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曹操是横行杀戮,可如果没有他成功地以战止战,天底下不知道会冒出多少“王侯将相”来。

很少有人关心,曹操为今日的成功付出了多么惨重的代价。他的父母亲族被屠杀,长子在对外作战时阵亡,发妻与自己反目。当曹操拉下脸皮去向发妻道歉反遭冷落时,这位称霸天下的枭雄突然感觉到了揪心的痛楚。曹操一度被吕布偷袭夺取了根据地兖州,只剩鄄城三座孤城,形势危急。袁绍发出了收留曹操集团的建议,但遭到了曹操谋士的反对。曹操几乎再一次白手起家,让士兵们吃掺伴着死人肉的粮食才渡过危机。三国演义的传说中有多次曹操在战场上被人追杀、落荒而逃、侥幸生还的记载,虽然有虚构夸张的成份,但大抵上还是有事实根据的。在即将攀登到达权力顶点的时候,曹操也曾经怀疑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值得。只有他明了自己几十年来在刀口上舔血的感觉。

曹操在四处征战的过程中打着的是汉朝的旗帜。他的成功和汉王朝之间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在他基本统一全国后,这种混乱关系发展为了恶性政治问题。

曹操是以汉朝官员的身份逐鹿中原的,始终宣誓效忠汉朝,更“挟天子以令诸侯”,在道德上为自己树立优势的同时也树立了极高的标准。196年,东汉末代皇帝刘协逃离战乱连绵的关中地区,来到一片废墟的旧都洛阳。在洛阳的几个月里,汉王朝的宫廷只能在城西残留的、原大太监赵忠那座勉强有四壁的、破落院子里临时办公。大臣数十人,其中尚书郎以下的大臣必须自己去城外采摘野菜充饥。他们与饥民、乱兵一样,你争我夺。体弱的人就再也没有回来。当时幕僚们对曹操说,主公应该迎接困居在洛阳的皇帝,拯救形势危如累卵的朝廷。有人反对,为什么要搭理那个只能算作是洛阳县令的倒霉小皇帝?曹操则明智地决定,迎接皇帝到许县。从此,许县成为了汉朝的最后20多年的避居地。

尊崇天子让曹操集团占据了政治高地,获得了许多官民的支持。汉朝四百年的统治,在民众心中留下了一时难以磨灭的影响。天下大乱,惟独曹操迎奉落难皇帝刘协。曹操很自然获得了汉朝残留的精神支持。比如曹操集团日后以皇帝名义征召人才往往能够成功多少是因为朝廷名义在这些人才心中依然存在影响,人们还有那么一丝复兴汉室的情绪。更直接的好处是,曹操在发展早期以天子的名义轻而易举地接收了许多势力空白地区(主要是在河南地区),使关中等地保持名义上的服从。曹操的统一过程就是用汉朝外表转载曹家政策主张的过程。

毫不夸张的说,曹操几乎是亲手梳理了一遍中原大地,手把手塑造了一个新的王朝的雏形。等歇下来回顾毕生奋斗成果的时候,曹操无奈地发现自己打下来的江山叫做“汉朝”,姓刘而不姓曹。矛盾就此产生了。

一个“挟”字,决定了东汉末代皇帝刘协后半生的命运。刘协虽说是傀儡,但并不是那种昏庸无能的君主。他不同于白痴皇帝晋惠帝,也不同于乐不思蜀的蜀汉后主刘禅,而是心怀恢复祖宗大业的志向,有才有能的皇帝。这个皇位原本不是刘协的,而是哥哥刘辩的。十常侍之乱时,刘协和少帝刘辩逃出宫外,正仓皇间,迎面遇上董卓率领的三千陇西铁骑奔腾而来。小皇帝刘辩见到这样的情形,吓得浑身哆哆嗦嗦,双腿战栗,口不能言。随行的内侍太监和一众文官也都没人敢出口大气,刘协却挺身而出,喝问董卓:“你是来劫驾,还是来救驾?”这一声喝硬是把桀骜不驯的董卓喝下马来,忙解释说是来救驾的。刘协就指向少帝刘辩高声道:“既然是来救驾,为何见了圣上不跪!”当时刘协9岁。能以稚龄之年面对这么大的阵仗而毫不慌乱,实属胆识过人。据说,董卓正是因为这次经历,对刘协印象深刻,日后扶持他为新皇帝的。就连日后的魏国君臣也承认刘协的聪明睿智。在《谥法》中,“献”的解释是“聪明睿智曰献”。而刘协死后的谥号就是“汉献帝”。

汉献帝本人和聚集在朝廷的旗帜下(实际上就是在曹操阵营中)忠于汉室的力量对曹操的大权独揽、专制专行的行为极为愤概,欲先除之而后快。血气方刚的汉献帝不断传出衣带诏,诏诏要致曹操于死地。建安四年(199年),刘协任命岳父董承为车骑将军,秘密写下衣带诏赐给董承,授意他联络汉室大臣诸侯,联合铲除曹操。官渡之战前夕,董承联络西凉马腾、左将军刘备,动员自己掌握的军队在许昌宣称受汉献帝“衣带诏”,发动兵变。曹操毅然回兵镇压董承,平定刘备在徐州叛乱,再次派遣卫觊入关,稳定韩遂、马腾集团。“除曹”行动尚未展开,与谋者董承、吴子兰、种辑等人就被灭三族了。刘协还曾授意自己的另一位岳父伏完筹划地下组织,再次失败。下毒、反叛、纵火等事件使得曹操后院起火,应接不暇。最可怕的内乱事件发生在建安二十三年春正月,太医令吉本与少府耿纪、司直韦晃等人谋反,发兵攻打许县,一度攻入城内,烧毁丞相长史营垒。曹操残酷地镇压了这些内部反叛,杀戮了包括皇后伏氏、贵妃董氏和重臣董承等人在内的家族,很大程度上黯淡了自己的道德光芒。这些阵营内部的隐患非常麻烦,狠狠地束缚了曹操的手脚。

依汉例,群臣觐见皇帝,必有持兵甲士环列四周。曹操晚年疑心重,十数年拒绝上朝,就是为了避免可能的刺杀。

刘协扮演了一个令人同情的末代皇帝的角色,曹操则扮演了一个忙碌一生、安定了大半个天下却落不着半点好的枭雄角色。

在《让县自明本志令》后半部分,曹操流露出了浓重的“进退无路”的情绪。

曹操已经是魏王了,掌握着军队,凡是一个大臣应该做的和不应该做的事情他都做了。除非登基称帝,曹操再没有其他的“进步空间”了。但是如果曹氏家族要夺天下,那就是篡位。曹操解释说自己的志向其实是:“四时归乡里,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然不能得如意。”但是天意作人,历史却把他推上了政治的风尖浪口,纵横天下。曹操为汉朝延续了二十多年国祚,有人就说了,既然你功成名就,应该退休返乡,将政权交还给皇上了。曹操又解释说自己不能放弃权力:“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他说,自己不能回到封地武平县去。执政地位越高、时间越长,仇敌就越多。曹操的仇人太多了,为了自己的安全和子孙的利益着想,曹操不能放弃兵权和政权回家闲居。这可能是每个权臣共同的困境:权臣最后不得不通过加强集权来保障自己的利益,甚至是最基础的人身安全。功成名就退隐山林的做法在曹操看来是“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曹操不会为了一个“忠臣”的名号主动放弃权力,解除军队,任人宰割。那么为了表明心迹,曹操能做的仅仅是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宣布将阳夏、柘、苦三县的二万户封邑交还给朝廷,只享受武平县的一万户封邑收入,希望能够以此来平息诽谤和议论。

通览《让县自明本志令》,曹操的说法合情合理。他承认自己是权臣,承认自己的功绩,也明确表示自己不会放权。有人说是他在向群臣暗示自己不会放弃军政大权,并且要世代相传的决心,是对天下的变相试探。这恰恰反映了一代枭雄晚年的困境。

后人只看到曹操作为曹魏实际建立者的丰功伟绩,却没有那个心力交瘁的真实曹操。他为东汉王朝付出了一切,却不想去收获那个金光灿灿的皇位。

从官渡到赤壁

在曹操的政治生涯乃至曹魏王朝的建立过程中,理解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是不可或缺的历史功课。这两次战役奠定了曹魏,奠定了三国乃至是南北朝的政治态势。

曹操迎接天子到许收服河南各地,关中等地也名义上归附。建安五年(200年),袁绍统一了河北地区,整军向南。天下最大的两架军事战车迎头相撞了。谋士沮授劝阻袁绍凭借相对优势不战而屈曹操之兵。方法就是边整顿内政,积蓄力量,边派兵骚扰。袁绍则对自己的实力超级自信,发布讨曹檄文,率领十万部队进军黎阳,寻找曹军进行主力决战。

曹操亲自率兵防守正面,总兵力只有一万出头。其中于禁率兵驻扎黄河南岸的重要渡口延津,东郡太守刘延进驻另一个重要渡口白马,阻滞袁军渡河和长驱南下;曹军主力在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一带筑垒固守,构筑第二道防线。

决战之前,曹袁两方都展开了密集的外交穿梭,激烈的外交战提前打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