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解放广州(百城百战解放战争系列)
12900600000019

第19章 人民武装斗争在广东(1)

奇袭沙鱼涌

1947年10月,国共两党两军的斗争进入关键时刻,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转入局部反攻,蒋家王朝江河日下。此时,战争主要在长江以北进行,但蒋介石为了经营好江南后方,派自己的小舅子宋子文接替罗卓英、张发奎任广东省政府主席及广州行辕主任,企图把广东作为支持其反革命战争的后方基地。当时,驻广东的国民党部队陆续北调打内战,剩下的只有96师和10个保安团以及一些杂牌部队,兵力空虚。

宋子文到广东后,立即着手补充由东北战场败退下来的151、152、154师,并组建5个保安团。在作了上述扩充武装的准备之后,宋子文自以为羽毛渐丰,便于1948年1月,发表“绥靖新策略”,决定对我广东人民武装发动大规模的“清剿”。

1948年2月,中共中央香港分局在香港召开广东各地区领导干部会议,讨论1948年实行“大搞武装斗争”的方针、任务和粉碎敌人进攻的部署。会后,香港分局发出《粉碎蒋宋进攻计划,迎接南征人军的指示信》,针对宋子文的“分区扫荡,重点进攻”的第一期“绥靖”计划,提出以“普遍发展,大胆放手”和“建立地区主力部队,向新区发展”的方针以粉碎宋子文进攻;同时提出了进行土地改革的要求。

蓝造和王鲁明同志参加香港分局的会议回到江南(东江南岸)地区后,在惠阳坪山(现属宝安县)召开干部会议,传达分局会议精神,总结1947年的工作,讨论1948年的任务和粉碎敌人进攻的工作部署。会议根据分局的决定,成立中共江南地委,统一领导江南地区的工作。江南地委由王鲁明、蓝造、祁烽、刘宣、黄华、刘志远、蓝训才等组成,王鲁明任书记,蓝造任副书记。会议决定江南部队进行整编。我军于1946年冬在广东恢复武装斗争后,分别在惠(阳)东(莞)宝(安)地区,惠(阳)紫(金)边地区和海陆丰地建立了惠东宅人民护乡团、惠紫人民自卫第1、2大队和海陆丰人民门卫总队。王鲁明、蓝造他们遵照分局指示,将上述部队统一编成广东人民解放军江南支队。蓝造任支队司令员,王鲁明任政治委员,曾建任参谋长,刘宣任政治部主任。支队下编5个团:原惠东宝人民护乡团第1大队扩编为第1团,该团辖3个步兵连、1个机炮连共650人,为支队的主力部队,担负机动作战任务;原护乡团第2大队扩编为第2团,活动于惠阳地区;原护乡团第3大队扩编为第3团,活动于东莞、宝安地区;原惠紫人民自卫第1、2大队合编为第4团,活动于惠东、紫金地区;原海陆丰人民自卫总队编为第5团,活动于海丰、陆丰地区;各团根据情况下辖2~3个大队或2~3个主方连。此外,还成立独立第4大队,活动于坪(山)多(祝)公路两侧地区,掩护惠紫地区通往惠东宝地区的交通运输线。

到1948年6月,我军部队已经发展到7200余人,并建立了支队的主力部队,各地方团也建立了2~3个连的主力部队,战斗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为粉碎宋子文的“清剿”创造了有利条件。6月,宋子文重点对粤北、南路、兴梅等地区进行的第一期“清剿”被粉碎后,又准备对我江南地区进行第二期“清剿”。敌154师集结于广九铁路的东莞、宝安地段和大鹏湾沙鱼涌、大小梅沙一带,税警团进驻东莞地区,虎门守备总队集结于虎门、深圳一线,保8团、保13团集结于惠州、坪山、淡水一带。敌人的二期“清剿”计划仍然采取“分区扫荡,重点进攻”的方针,整个“清剿”过程区分为“进剿”、“驻剿”、“搜剿”三个阶段,进攻的重点是我惠东宅沿海根据地的坪山地区。

为了粉碎敌人的“清剿”,江南地委和江南支队在香港分局副书记尹林平的直接领导下,抓紧粉碎敌人“清剿”的准备工作。对部队进行了深入的反“清剿”政治动员,补充了弹药和给养,研究了反“清剿”作战的方针、部署,并将支队的主力部队集中于坪山。

7月初,敌以保8团、保13团共3000余人向我淡水、镇隆和坪山、白花外围地区的部队发动“扫荡”;以税警团、虎门等各部队3000余人向我东莞、宝安地区的部队发动”扫荡”。敌人企图从东、西、北三面压缩我部队于坪山地区,尔后以154师为主配合其他部队采取分进合击的战术,聚歼我江南支队于坪山地区。

正当敌人向我坪山地区外围“扫荡”时,我江南支队按照预定的作战方针和部署,乘敌准备未周,先发制人,首先集中兵力歼灭沙鱼涌之敌。敌人在沙鱼涌驻有154师12团1营营部带1个步兵连、1个机炮排,还有海关武装、税警部队,共300余人。敌营部没在沙鱼涌北端的两层楼内防守重点足南端的海关,1营还有2个步兵连、1个机炮连(欠1个排)分别驻于大鹏湾北畔的溪涌、大小梅沙、盐田一线,与沙鱼涌之敌相互策应,构成在南面付我坪山地区的包围。

7月15日,蓝造、王鲁明集中第1、2团的主力部队和第3团的1个主力连共1000余人,黄昏后从坪山出发奔袭沙包涌。以第1团配属第2、3团各1个主力连担任攻击;第2团串2个连在土洋村以西地区展开,阻击可能山溪涌方向来援之敌;以1个机枪排在沙包涌西侧高地占领阵地,以火力掩护攻击部队,并阻止敌人渡河向土洋方向逃窜。16日拂晓,我军部队抵达沙鱼涌并进入预定展开的阵地,立即向敌实施钳形突击。主攻分队向敌营部实施突击,以部兵力从侧后直插敌防守路口的碉堡。夺取碉堡后,沿街道逐屋争夺,歼灭街道之敌。但是,营部之敌负隅顽抗,我军部队攻击受阻。

助攻分队发起冲击后,受阻于敌防御阵地前,带领突击组的剐连长不幸牺牲。我军部队立即组织密集火力压制敌人,再次向敌发起冲击,夺取了海关东北侧高地的机炮阵地。尔后,以1个连沿沙负涌东侧山脊向北推进,在助攻分队1个连的协助下,攻占了敌营部,歼灭了据守营部之敌。然后部队即向南推进,协同助攻分队攻占海关,歼灭据守海关之敌。至此,经过3个多小时的激烈战斗,我军部队终于攻占了沙鱼涌,全歼守敌327人,缴获八二追击炮2门、六○追击炮3门、重机枪2挺、轻机枪7挺,步枪、手枪180余支,子弹7万发,电台1部,军需物资一批。

战斗后,驻守大鹏湾北畔的溪涌、大小梅沙、盐田之敌全部撤走这不仅解除了对我南面的威胁,而且大大地提高了全体指战员和人民群众粉碎敌人“清剿”的决心和信心,为取得粉碎敌人“清剿”的胜利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智伏山子下

沙鱼涌一战,敌人虽然受了打击,但并未因此放弃进攻我江南支队的企图。1948年7月22日,支队司令员蓝造获得情报:敌154师23团、税警团、保日团等部队分别进抵横岗、盐田、约场、淡水等地,拟于23日合围我军部队了坪山地区此时,我江南支队驻坪山阳近塘岭村。蓝造等人立即对敌情进行了分析,讨论了作战方案,决定在山子下地区设伏,伏击横岗方向来犯之敌。山子下有两条道路通往坪山,一条是经铜锣径的大路,一条是从山子下翻越高山经三洲田的小路。估计敌人经铜锣径向坪山进犯的可能性大些,但是又不能排除敌人翻越高山从小路过来的可能性。因此,我军伏击部署必须两面兼顾。鉴此,蓝造可令员决定选择两条道路距离不到2公里的地方设伏。如果敌人从大路来,以1团为上伏击敌人,2团从侧后攻击,协同1团歼敌;如果敌人从小路来,则以2团为主伏击敌人,1团从侧后攻击,协同2团歼敌,以保万无一失。22日夜,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我军部队顺利进入伏击地区,23日,风雨交加,我军部队隐蔽在伏击地区,静待敌人的到来。8时40分,敌154师23团2营和宝安县保安大队共600余人未走铜锣径大路,而是由山子下小路翻越高山搜索前进。当敌人进入我伏击地区时,我军2团居高临下向敌开火。步枪、机枪、追击炮集中火力向敌人射击,打得敌人乱成一团。这时,我1、3团部队迅速从铜锣径直插山子下,从侧后向敌突击。敌人企图抢占高地进行顽抗,但是,在我2团和1、3团部队的夹击下,很快就垮了下来。战斗仅仅进行40分钟,就干脆利落地歼灭了这一路进犯之敌。

这次战斗,毙伤敌营长以下135人,俘180人,敌200余人溃散,反剩下80余人逃回深圳。是役我军缴获八二迫击炮1门、六○迫击炮2门,轻重机枪14挺,步枪、手枪200余支,子弹数万发,电台1部。

由横岗来犯的这一路敌人被我军歼灭后,其他三路进犯之敌,惧怕被歼,不敢进入坪山,分别退守沙鱼涌、淡水、新圩等地。

激战红花岭

敌人虽遭我军部队两次打击,但仍不死心。1948年7月25日,敌154师一部、虎门守备总队、税警团、保8团、保13团等分数路进占坪山。此时,我江南支队驻坪山西南10公里的马拦头村,准备伏击进犯之敌。由于敌人遭受我军两次打击,加之连日暴雨,因而不敢冒进。7月底,我江南支队主力部队向东转移至田心村时,发现敌人集结于淡水,企图拦击我东移部队。因此,我军部队折返向西,拟绕道约场、新圩向东转移。8月2日夜,我江南支队进驻龙岗西北的楼下、石窍两村。3日晨,敌保8团、虎门守备总队等2000余人向我军袭击。我江南支队1团占领楼下、石窍两村附近的小高地阻击进犯之敌,2团迅速抢占红花岭高地。敌人进攻楼下、石窍两村庄受阻后,就集中兵力抢占红花岭,企图控制这个当地的最高点,然后进攻楼下、石窍两村庄的我军部队。但是,我2团已先敌占领了红花岭,于是,双方展开了一场争夺红花岭的激烈战斗。我军2团扼守红花岭,打得英勇顽强,连续击退敌人13次进攻。当天下午,我军3团迅速由清溪、牛湖赶来增援。在我军1、2、3团协同作战下,击退了敌人的进攻,毙伤敌300余人。

黄昏以后,害怕夜战的敌人撤退了,我江南支队机关率1团向约场方向转移,2、3团部队向清溪、牛湖方向转移。

红花岭战斗,我军部队与敌人整整战斗了1天,敌人在猛烈的火力掩护下,一次又一次地向红花岭进攻,我军部队一次又一次地把敌人从山腰、从山顶赶了下来。红花岭顶的红旗,始终在空中飘扬。战斗以后,在群众中流传一首他们自编自唱的民歌,歌颂这次战斗的胜利。歌词是:红花岭上火样红,几千敌人来逞凶,8月3日大扫荡,大炮机枪响隆隆。

红花岭上火样红,2团同志真英勇,打垮敌人冲锋13次,红旗稳插山顶峰。

红花岭上火样红,人民战士立奇功,以少胜多本领大,胜过当年孙悟空。

红花岭战斗后,敌对惠东宝地区的重点进攻基本上已被我军粉碎,我江南支队为了扩大战果,调动进攻坪山地区之敌,支队机关率1团和2团独立中队继续向东转移,到外线相机歼敌。2团主力仍在坪山地区坚持斗争,3团返回东莞、宝安地区,以积极行动牵制敌人,配合主力部队作战。8月14日,我军1团和2团独立中队在稔(山)坪(山)公路中段伏击敌人的一个汽车队,歼敌保8团部队50余人,缴获轻机枪4挺、步枪40余支、军需物资一批,炸毁汽车5辆;8月19日,又在4团的配合下袭击惠东多祝镇之敌,歼敌保安部队80余人,缴获轻机枪2挺,步枪、手枪70余支。此后,敌人十分震惊,急从坪山抽调部队加强平山、多祝、白花等地的防御。我军主力东移,达到了分散、调动敌人的目的。

以后,我军部队留在惠紫边地区和海丰地区活动,准备新的进攻。在此期间,我2、3团部队乘敌空隙,也在外线积极出击。9月7日,2、3团联合作战,采取围点打援战术,围攻惠州以南的镇隆,伏击埔仔圩来援之敌,歼敌保8团50余人,缴获轻机枪2挺、步枪40余支;9月中旬,我3团宝安大队夜袭深圳西北的龙华,俘敌联防队40余人,缴获轻机枪1挺、步枪40余支;19日,我3团夜袭广九铁路西侧的梅塘,全歼东莞县保安第4大队1个中队90余人,缴获轻机枪3挺,步枪、手枪70余支。这几次战斗,起到了配合主力部队作战,威胁敌人后方的作用。

由于我军的积极出击,9月下旬,敌人不得不将其“进剿”坪山地区的部队撤回深圳、东莞、惠州、淡水等地。至此,我江南支队胜利粉碎了敌人的“进剿”,“进剿”失败后,敌人预定的“驻剿”和“搜剿”也就无法实现,整个第二期“清剿”计划宣告破产。

我江南支队在粉碎敌人第二期“清剿”作战过程中,共歼敌1500余人,缴获八二迫击炮、六○迫击炮8门、轻重机枪33挺,步枪、手枪700余支,子弹20余万发,电台2部,以及其他军需物资。

在东江南岸开展斗争的同时,北岸九连地区的斗争也在蓬勃开展。

战五捷战九连

九连地区包括粤赣边区13个县,即广东的连平、和平、河源、紫金、五华、龙川、新丰、兴宁和揭区西一部分,以及江西的龙南、定南、伞南和寻邬。总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人口约300万。它扼守东、韩江上游,为粤东到粤北、赣南及闽西的交通枢纽。

1947年春,中共九连区工委成立,统一领导该地区的武装斗争。是年冬,地区武装发展到3700多人。1948年初,九连区工委根据群众的要求,首先在基础较好的山区乡村进行停租废债、土改分田,在短短的二三个月时间内,群众斗争势如暴风骤雨,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到1948年3月底,全区武装已发展至5700余人。

1948年秋,解放战争转入全面大反攻,全国形势急速发展。华南各地人民武装斗争捷报频传。粤赣湘边区党委在九连区设立江北指挥部,由梁威林、黄松坚、严尚民3同志负责,统一指挥东江以北的九连、翁江、五岭等地区的协同作战。8月7日,九连地区正式成立粤赣边区支队,司令员钟俊贤,政委魏南金,副司令员郑群,参谋长曾志云,政治部主任黄中强。下辖3、4、6、7团和2个直属大队。从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连续取得了五战五捷的重大胜利。

一战白马。东江是通往潮、梅的水路交通线。为维持这条交通线的安全,我军部队打击土匪,保护商旅;设立税站(收取轻微税款),筹措军需,深得来往客商和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而敌人为了确保这条主要补给线的畅通和进行走私贩私,经常武装护航押运,袭击我东江的税站。这就为我军集中优势兵力伺机歼敌创造了条件。1948年11月中旬,敌护航大队护送13艘走私船,由河源溯流而上。支队获悉情报后,决定在黄田、白马附近伏击歼敌。15日下午1时许,敌人进入我军伏击圈,一声令下,两岸伏兵以强大的火力同时压向江心,经2小时激战,打垮敌护航大队,毙35人,俘30多人,缴获机枪2挺、长短枪30余支、掷弹筒2个、子弹2000余发和一大批其它军用物资和走私物资。首战告捷,我军士气十分高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