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读三国演义悟做人之计
12895000000036

第36章 攻心为上,尽显领导艺术(5)

可是,令刘备未想到的是,无论魏延的功劳有多大,也得不到诸葛亮的好感。诸葛亮自第一次见到魏延就认为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刘备待诸葛亮视如师、奉如神,就是这位贤相导致了魏延的悲剧命运。

为了证明自己的预言没有错,诸葛亮在刘备死后自己被尊为相父的十几年中,运用手中所掌握的大权,采取了一系列隐秘晦暗的手段,对魏延的正确建议与行动进行了多次的掣肘与压制,使其在多年战争中积累的丰富作战经验根本无法得到发挥。

一出祁山,魏延大胆倡议,自己要带精兵取道子午谷直插魏国的重镇长安,这在当时的情况下,绝对不失为一条出奇致胜的妙计。因为镇守长安与蜀军对垒的既不是久历戎马的大将军曹真,也不是老奸巨猾的司马懿,而是根本不知军机的玩绔子弟夏侯懋,这实在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可惜,诸葛亮根本不采纳魏延的建议,如果诸葛亮采纳魏延之计,也许三国的历史就会重写。

街亭之战,事关北伐的胜败,诸葛亮放着魏延这位先锋大将不用,却用了只会纸上谈兵的马谡,魏延又一次地被诸葛亮手中的权力所压制,只落得个在山后扎寨负责接应的差使。其实,马谡早已被先主刘备看透,是个其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的庸才。诸葛亮视马谡为心腹,派去镇守街亭。结果,马谡被杀的大败,多亏魏延接应,才算逃了一命,不仅丢失了军事重镇街亭,还让诸葛亮在无奈之下唱了一出提心吊胆的空城计。

街亭之败,是统帅用人不当导致的,诸葛亮这位用兵之神令魏延这位久经沙场的猛将极其失望。自此,对于诸葛亮所发的将令,魏延的态度开始发生了变化,由过去的毫不怀疑变成了今日的将信将疑,这犯了诸葛亮的大忌。在诸葛亮眼中,“脑后反骨之说”开始化为现实。

“诸葛一生惟谨慎”,不知诸葛亮真的谨慎还是胆子小,为什么只认准了祁山这条路,这自然不得而知,但六次北伐均无功而返却是不争的事实。连年征战,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才力,诸葛亮不但没有实现《隆中对》的宏论,就连自己也被司马懿拖死在了五丈原里。自知不久于人世的诸葛亮临死之前也没有忘记魏延,他决定在自己死后除掉魏延。为了除掉魏延,他委重任于杨仪。杨仪何许人也,不过是个不见其功的普通幕僚,同时找了马岱做帮手,诸葛亮对二人密授了锦囊妙计。

诸葛亮死后,魏延拒不撤军,他烧栈道阻灵枢抗拒命令,于是,杨仪阵前痛骂,马岱背后挥刀,魏延这位久经沙场,屡建奇功的南郑侯汉中太守,蜀国的征西大将军,最终被扣上了谋反的帽子,阵前被砍掉了头颅。

被诸葛亮委以重任的杨仪素来与魏延不睦,他以为自己依诸葛亮之命除了魏延,立有大功,应该得高位,谁知只得了一个“中军师”的职务,“于是怨愤形于声色,叹咤之音发于五内。”悔恨地说:“往者丞相亡没之际,吾若举军以就魏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复及。”(《三国忘·蜀书·杨仪传》)。诸葛亮过早地去世了,至死还信任着杨仪。他在《出师表》中,曾劝诫刘禅“亲贤臣,远小人”,可小人就在他身边,他却不能分辨。

当马岱将魏延的人头送给杨仪时,杨仪对魏的仇恨未消,用脚踏着魏延的头说:“庸奴,复能作恶不?”咬牙切齿,溢于言表,直到“夷延三族”,才解心头之恨。可见,杨仪才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人。

其实,仔细分析,魏延是冤枉的,在撤军与不撤军的问题上,魏延总共说了两句话,一是:丞相虽死,但某还活着!岂可因一人之死废国家大事?二是:杨仪何等人也?大丈夫岂可被书生所制?这哪里是谋反,最多也就是发发牢骚而已。

前一句无非是要继续北伐,完成统一的大业;后一句则直接反应出功勋卓著的魏延瞧不起杨仪这种无能之辈,根本不愿意为其所左右。

从魏延的一生中可以看出,他并没有谋反之意。可以说,他的死不是由谋反造成的,而是因他长了一块所谓的“反骨”。

领导者在用人的时候,一定要分清团队中的“小人”与“贤臣”,不要对小人委以重任而将“贤臣”搁置在一旁,更不要让“小人”有机会来压制“贤臣”。

做人心眼:

任何一个社会都会存在贤臣和小人,而且,在特定的环境下,贤臣有可能向小人转化,小人也有可能向贤臣转化。一个合格的领导者,应该用自己的“火眼金睛”将贤臣和小人区分开来。

10、知人善任,宏观调控

量力而任之,度才而处之。

——韩愈

曹操平定汉中时,孙权引兵攻破了皖城。张辽见皖城无力挽回,遂撤回合淝。苦闷之际,张辽收到了曹操派人送来的木匣。木匣上面有曹操的封条,旁边有曹操的留言:贼来乃发。

第二天,孙权亲自率领十万大军前来攻打合淝。张辽见贼兵已到,打开木匣看了曹操的信。信中写道:“若孙权至,张、李二将军出战,乐将军守城。”张辽把信拿给李典、乐进看。乐进问张辽有什么意见,张辽说:“主公远征在外,吴兵以为破我必矣。今可发兵出迎,奋力与战,折其锋锐,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李典与张辽一向不合,听完张辽的话后“默然不答”。乐进见李典不说话,于是说道:“贼众我寡,难以迎敌,不如坚守。”张辽听后说:“公等皆是私意,不顾公事。吾今自出迎敌,决一死战。”李典见张辽如此瞧不起自己,便起身说道:“将军如此,典岂敢以私憾而忘公事乎?愿听指挥。”

随后,张辽诱敌,李典埋伏,将孙权的先锋部队打得落花流水。

在多次作战指挥中,曹操只是简明地下达任务,但这次却不同。他不仅下达了任务,而且还对任务的执行者做出了明确的安排。这是为什么呢?原因有三:

第一,乐进、李典自曹操在陈留起兵时便跟随曹操作战,与曹操关系甚为密切;而张辽是在吕布被擒后才为曹操效力的。张辽虽为主将,但如果令其指挥战争,李、乐二人很有可能因对张辽不服而不听命令。于是,为了避免自乱阵脚,曹操亲自安排了各自的任务。

第二,乐进做事稳健,张辽骁勇善战。曹操令乐进守城,令张辽出战,正好发挥了他们各自的长处。

第三,李典虽然与张辽不合,但还是一个懂得轻重缓急的人,不会因私忘公。为了不使张辽孤军作战,曹操安排李典来辅助他。

要想做一个成功的领导,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1)了解下属的才能

春秋战国之交,齐国的田常本想在齐国作乱,但由于害怕齐国的高、国、鲍、晏等几位重臣,于是移兵攻打鲁国。孔子听说后,对门下的弟子说:“鲁国是我们的祖国,如今国难当头,形势危急,你们有谁愿意为国出力啊?”子路、子张、子石纷纷请出,孔子都不答应。接着子贡请出,孔子表示同意。子贡接受任务后,立即出发了。

子贡先去了齐国,游说田常说:“依我看来,你讨伐鲁国是个错误。鲁国是一个难以讨伐的国家,因为该国的城墙不仅薄而且低,国土狭窄而且短浅,君主昏庸而且毫无仁德,大臣擅长欺诈而毫无用处,士兵和百姓又非常厌恶打仗。因此,您不应该与这样的国家交战。不过,讨伐吴国倒是一个很好的决策。吴国的城墙高而厚,国土宽阔而且深长,军备精良,士兵精神饱满,守城的大夫也很精明,这样的国家更容易讨伐。”田常听完子贡没有逻辑的话后,顿时怒形于色,生气地说道:“你认为难做的事情,人们都认为容易;你认为易做的事情,人们都认为很难。你如此开导我,这是为什么呢?”子贡说:“我听说,如果令自己担忧的问题在国内,就应该攻打强大的国家;如果令自己担忧的问题在国外,就应该攻打弱小的国家。如今,您的忧患正是在国内。我听说您自封三次都不成功者,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大臣中有人对你不服。如果您攻破了鲁国,胜仗会让君主感到骄傲,破国会显示出群臣的尊贵。你在上使得君主骄傲,在下使得群臣放纵,而且,君主一旦骄傲就会变得放纵,臣子一旦尊贵就会相互争权夺势,如此看来,您不仅会与君主产生隔阂,还会受到大臣们的排挤和倾轧,不要提成大事,就是以后想在齐国立足也会成为问题。在这种形势下,您的功劳不仅不会给您成大事带来实际作用,而且会成为您成大事的阻碍。所以,与其攻打鲁国,不如攻打吴国。如果攻达吴国,即使不能取胜,也有利于您成大事。因为战败的结果是民人死于吴军之手,大臣为了自保而使朝内变得空虚。此时,在上没有强臣与您作对,在下没有民人指责您,您便成了惟一能够控制齐国的人了。”田常说:“这的确是个好主意。但我的军队已经压向鲁国,如果此时移兵前往吴国,大臣们一定会怀疑我,这该怎么办呢?”子贡说:“您先按兵不动,待我南见吴王,让他攻打齐国来救援鲁国,然后您便可以迎战吴军了。”田常答应了子贡,让子贡前往吴国。

子贡来到吴国后,对吴王说:“我听说,要想成为王者,就不应该遗世独立;要想成为霸主,就不应该允许强劲的敌人存在。所谓‘千钧之重加铢两而移’,如今齐国虽是一个万乘之国,却打算攻取只能称得上千乘之国的鲁国,其目的就是为了与吴国争强,我私下为吴国的命运担忧。此时,救援弱小的鲁国,可以在泗水北岸的各诸侯国中树立威望,能够显大名;讨伐残暴的齐国,可以镇服强大的晋国,能够得大利。而且,救鲁伐齐名义上是为了保存即将被灭掉的鲁国,实际上是为了困住实力强大的齐国。只要是智者,都会毫不犹豫地这样做的。”吴王说:“好。不过我军曾经在会稽大败越军,此后,越王一直厉兵秣马,整顿军队,估计有起兵攻打我国的念头。待我讨伐越国后再按照你的建议行事。”子贡说:“越国的实力最多与鲁国相当,而吴国的实力最多与齐国相当,如果大王暂且把齐国放在一边而去攻打越国,待大王归来后,齐国已经平定了鲁国。何况,大王本想通过保存亡国树立威望,结果却因此事使得泗水北岸的诸侯国认为吴国害怕秦国的强大,所以只敢讨伐小小的越国,进而认同吴国的胆怯。勇者不会逃避困难,仁者不会违背约定,智者不会失去时机,王者不会遗世独立,他们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内涵,为了让人们肯定地认为他们是真正的勇者、仁者、智者或王者。救鲁伐齐,既可以保存越国显示出吴国的仁德,又可以使得吴国的威望胜于晋国,各诸侯一定会向吴国称臣,成就霸业指日可待。如果大王认为越国会乘虚而入,我愿意东见越王,让越王出兵随大王前去攻打齐国,大王就不会担心越国乘机攻打吴国了。”吴王非常高兴,于是让子贡前往越国。

子贡到了越国后,越王勾践令人打扫道路,然后亲自到郊外恭迎子贡。回宫后,越王问子贡:“我国不过是个偏远小国,大夫为什么愿意忍辱负重、屈身前来呢?”子贡说:“我建议吴王救鲁伐齐,吴王本想同意,但担心越国乘机偷袭,于是打算先讨伐越国。照此看来,越国很快就要面临亡国的命运。没有报复之心却引起了他人的怀疑,这意味着笨拙;有报复之心却被人发现,这意味着危险;还没有行动就被人打听到将要行动的消息,这意味着灭亡。这三者都是成大事的祸患。”越王低头向子贡行礼,然后说道:“我曾经没有正确分析自己的实力,在会稽与吴军交战时,被吴军围困多时。当时,我身受重伤,有刻骨之痛,再加上连续几日口干舌燥,只想与吴王同归于尽。”说完这些后,越王询问子贡如何救越。子贡说:“吴王为人凶猛残暴,群臣难以忍受;经历数次败仗,士卒难以忍受;百姓们怨声载道,大臣们准备发动政变;伍子胥因为忠谏而被处死,如今太宰伯嚭当权,一味奉承吴王的过错来为自己谋得利益,这些现象都意味着吴国的衰败。大王可以通过诚意起兵增援激发他的志向,通过呈献贵重宝物来拉拢他的心,通过谦卑的言辞来表达对他的尊重,有了这三种方法,吴王一定会攻打齐国。如果吴王不能战胜齐军,这将是大王的福分。如果吴王战胜了齐军,必定会让晋君称臣于他。我愿意北见晋君,让晋军做好攻打吴国的准备,到时候吴国的势必必定会被削弱。吴国的锐兵在齐国已经被消灭殆尽,大量的军备又用在与晋国的战争上,这时候大王就可以制服国内空虚的吴国。”越王非常高兴,同意了自贡的建议。子贡临走的时候,越王重礼送他,子贡没有接受。

子贡离开越国时,先返回吴国报告吴王:“我把大王的话告诉了越王,越王非常害怕。他向我提起了会稽之战,表示对大王的恩情至死不忘,更不敢对吴国有任何图谋。”吴王听了子贡的话后,少了几分担心。五天后,越国大夫文种来到吴国叩见吴王。他对吴王说:“我是越国的使者文种,奉越王勾践之命前来叩见大王。越王听说大王要伸张大义,诛墙救弱,困扰残暴的齐国使周室安定,于是将国内的三千士卒全部召集起来,并准备亲自征战沙场,为大王助威。另外,越王令我将越国先人珍藏的各种器皿、二十领铠甲、鈇屈卢矛、步光剑等呈献给吴国,以此来犒劳或嘉奖军士。”吴王兴奋,问子贡道:“越王准备随我一起讨伐齐国,可以吗?”子贡回答说:“不可以。大王如今接受了越国的众多宝贝,而且动用了越国全部的军队,如果还要让越国的国君陪同你去打仗,则是不义之举。大王可以接受越国的礼物;同意越军的参战,但不可以接受越王的追随。”于是,吴王按照子贡的意见做了。不久,吴王发动九郡的军队全力攻打齐国。

子贡又赶往晋国,对晋君说:“我听说,计谋不成熟不可以应卒,不能先辨清军事形势不可以战胜敌人。如今齐国与吴国交战,如果吴国战败,吴国国内一定会大乱;如果吴国获胜,一定会兵临晋城。”晋君顿时担忧,问子贡怎么办。子贡说:“修身养息,静待吴军到来。”晋君认可了子贡的建议。

然后,子贡回到了鲁国。吴王与齐军在艾陵交战,结果大败齐师。然后正如子贡所料,吴王没有立即返回吴国,而是率领大军直逼晋国,与晋军在黄池以北相遇。晋人严阵以待,见吴军前来,立即全力回击,大败吴师。越王知道后,立即涉江袭吴。吴王见后方受袭,立即率军回朝。吴越交战,吴王三战全败,最后连城门都守不住了。越军接着便包围了王宫,将吴王夫差和他的大臣通通杀掉。三年后,越国便称霸于东方。

子贡一出,鲁国安然无恙,齐国内部大乱,吴国被灭掉,晋国更加强大,越国成为新霸主。

孔子之所以答应让子贡来担当救助鲁国的大任,就是因为他知道子贡有能言善辩的特长。结果,在子贡的多方游说下,鲁国得以保全。

(2)调节内部矛盾

唐朝女皇武则天在位时,狄仁杰和娄师德二人同在朝中做宰相,共同处理朝中事务。然而,狄仁杰的肚量并不大,他虽然表面与娄师德和平相处,暗地里却屡屡排挤他。

一天,武则天在与狄仁杰聊天时问道:“狄仁杰,知道我为什么要重用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