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大败局Ⅰ(十周年纪念版)
1285500000052

第52章 亚细亚: 激情燃景野太阳” (4)

其间唯一的一次公开露面,是在这年秋天,他被《中国商贸》杂志评选为“1995中国商界十大风云人物”。已经许久未尝到过荣誉滋味的王遂舟,怀着最后的欣慰心情,去北京领了奖。

在长期缺乏有力领导的情况下,亚细亚河南公司依靠着强大的惯性运行着:各分店礼仪队员每天按时升旗、上操,经理们仍然每天在门口列队迎接第一批入场的顾客,这一切从外表看来并无异样。执法队依然每天罚钱,但是他们无心统计违纪现象是否上升或下降,以及怎样才能全面改善商场的纪律和服务。郑州中心店每天都在闹市区的高音喇叭做广告:“亚细亚,河南人的骄傲?选郑州人的荣光?选”声调铿锵,异常刺耳。

10月18日,王遂舟回郑州,参加集团公司董事会会议。会上,王遂舟语气凝重地说:这次回来,看到商场大楼,就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主帅无能,累死三军。由于我的盲目、草率、想当然,带来大批的干部、员工累死累活,而且效果不好。自己在不惑之年,才真正知道社会的复杂、人世间的残酷,搞一个企业的太不容易,心里非常惭愧。

他说:没必要隐瞒我们的伤疤——现实非常严峻、非常恶劣、非常难以形容。河南几个店今年1月—9月实际亏损4200万元,正好亏掉一个郑州亚细亚商场。外面的连锁店,北京一个月亏1500万元。西安10日发工资,9日给我打电话说没钱,明天不发员工就要造反。财务处到北京用提兜提钱回去给员工发工资。

他亦厉声指责了干部们的无能:“每当我选定分店的总经理、配送中心的总经理时,每当我任命一位干部的时候,我在老板面前总是把你们吹得神乎其神、非常完美——这是我唯一可以自豪的资本。可是当我看到企业的经营现状,再去回忆当初对你们的评价,真是天壤之别?选如果亚细亚垮台了,恐怕我的耻辱柱大些,你们的就在我旁边。”

10月26日,亚细亚五彩购物广场开业。当天的销售只有100多万元,以致购物广场不敢对外公布这个数字。王遂舟心情沉重地参加完五彩购物广场开业典礼后,离开郑州。当地传媒记载,他走的那天,天阴沉沉的,深秋的郑州,凄风苦雨,寒意袭人。

1997年3月5日,王遂舟召集亚细亚部分高层干部,正式向他们宣布了自己的辞职决定。他说:“我们遇到了一些暂时困难,但是为河南省乃至全国商业蹚出了路,没有白干。我也得到了很多很多的教训——我们每个人都得到了经验和教训。”

那一天是王遂舟的40岁生日。

10年前,“三十而立”的他如骏马出征,一鸣而为天下知;10年后,“四十不惑”的他茫然四顾,以悲剧的方式结束了一段灿烂。

王遂舟离职后,亚细亚先后有数位总经理上任企图挽救败局。然而,这些后任者尽管用不同的语言和事实对王遂舟进行了批判和声讨,可是在具体的战略上竟没有一个跳出王遂舟的扩张模式。最奇的是一名总经理曾提出过十几项规划,其中有“上天”?穴与空军合营“亚细亚航空公司”?雪、“入地”?穴承包北邙陵园,做死人的生意?雪及“动员十几万营销大军,开展‘亚细亚网络营销’,年销售额可达十几亿元”等等。由此可见,扩张的狂想酵母并非仅仅在王遂舟一人身上发作着。

亚细亚覆灭后,经济圈不断有人从各个角度总结着王遂舟的种种失误。客观而言,亚细亚的没落除了以小搏大、扩张无度之外,也有宏观上的原因。

1997年,在经历了数年的持续增长之后,中国经济步入了一个新的平台期,产业经济寻找不到新的增长点,物价改革闯关未果,而在供求关系上则首次出现了由短缺到过剩的转型。据当时的国内贸易部商业信息中心统计,1997年,全国249家大型百货商场总计实现利润27.7亿元,比上年下降0.6%。其中133家负增长,占53.4%;亏损31家,占12.4%,比上年增长1倍。到1998年上半年,情况仍然在恶化,全国260家大型百货商场的利润总和又比上年下降7.5%,其中25%的商场出现亏损。

尤其让亚细亚决策者茫然失措的是,也是在这一年,亚细亚模式的模仿对象、20世纪80年代世界最杰出的零售巨头之一日本八佰伴公司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经营困境。这年的9月18日,在全球拥有26家大型连锁百货商店的八佰伴日本公司因摊子铺得过大、负债不堪其重而向法院提出了公司更生法的申请,实际上也就是宣告了公司的破产。

八佰伴的破产及日后世界零售产业的发展趋势表明,在20世纪90年代前后的中国商业生态圈,王遂舟所设想的连锁零售百货商场根本上是一条无法走通的不归路。就如同恐龙之不见容于冰川纪后的地球一样,从王遂舟计划连锁百货商场的第一天起,他就走入了死亡谷,这已非能力、体制、资本、人才等等可以解决的,因为换了任何人,都行不通。王遂舟的所有失误加起来,也比不上一条战略选择的失误更为惨痛。中国古人有云,“识时务者为俊杰”。为企业家者,“识天时”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素质。杰出的企业家与一般的企业家以及失败的企业家相比,其根本的差异仅仅在于,一个有预感未来的能力,一个有现实的把握能力,一个则是过去的临摹者,如此而已。

从40岁生日那天黯然辞职之后,王遂舟便不知所终,如同从人间蒸发。

在他离开亚细亚后,全国各地的仟村百货连锁店及河南境内的亚细亚连锁店如同多米诺骨牌一般,以平均每4个月一家的速度倒闭。

1997年4月,成都新时代仟村百货、开封、濮阳分店相继停业;

1997年5月21日,广州仟村百货停业;

1997年10月25日,上海仟村百货停业,当年度郑州亚细亚集团面对近百件诉讼官司束手无策;

1998年初,西安亚细亚工贸中心转由当地合作方控股,独立经营;

1998年5月,郑州亚细亚五彩购物广场关门;

1998年7月,成都九眼桥仟村百货商厦停业;

1998年11月,北京仟村百货广场停业,郑州亚细亚集团首度对外宣布集团总负债6.15亿元,资产负债率为168%;

1999年1月,北京仟村超市停业;

2000年7月,五彩广场宣告破产,同时,已掉落到郑州各大商场销售额倒数第二的“大本营”郑州亚细亚商场宣布面向全国重新招商……

激情燃尽,一个神话从终点又回到了起点。

然而,历史的确已经在这样的轮回中悄然改变了。

【亚细亚大事记】

1989年5月6日,营业面积达1.2万平方米的郑州亚细亚商场正式开业,王遂舟的特色经营使亚细亚初战告捷。

1990年,亚细亚的营业额达到1.86亿元,一跃而名列全国大型商场第35位。此后3年,亚细亚的营业额每年均以30%以上的速度递增。

1991年,王遂舟在海口市开办海南亚细亚大酒店。然而,酒店惨淡经营10个月,最终倒闭。

1992年1月,中央电视台到郑州以亚细亚为主线拍了一部长达6集的电视连续纪录片《商战》。节目一经播出,顿时引来巨大反响。

1992年前后,郑州亚细亚商场的名声达到了辉煌顶峰。10月,王遂舟当选为“第三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稍后,王遂舟被选为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

1993年9月,以郑州亚细亚商场为基础,扩股成立了“郑州亚细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走上“连锁经营”之路。

1994年5月,南阳亚细亚商厦最早开业,而其销售额却呈日渐下滑趋势。同年,南阳分店亏损114万元,濮阳分店亏损593万元,漯河分店亏损990万元,开封分店12月开业,10个月便亏损1234万元。

1996年2月?熏广州仟村百货开业。一两个月后,上海店、北京店和成都店相继营业,但在经历了一段运营期后,都迅速地下滑到了警戒线。10月26日,当时自称为“国内目前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大型零售商场”亚细亚五彩广场正式开业。开业当天,销售额只有100多万元。11月,天津亚细亚商厦倒闭,商品被哄抢一空。

1997年3月5日,王遂舟召集亚细亚部分高层干部,正式宣布辞职。4月,成都新时代仟村百货、开封、濮阳分店相继停业;5月,广州仟村百货停业;10月,上海仟村百货停业。

1998年初,西安亚细亚工贸中心转由当地合作方控股,独立经营;5月,郑州亚细亚五彩购物广场关门停业;7月,成都九眼桥仟村百货商厦停业;11月,北京仟村百货广场停业。郑州亚细亚集团首度对外宣布集团总负债6.15亿元,资产负债率为168%。

1999年1月,北京仟村超市停业;年初,亚细亚五彩广场“复业”仅1个多月便又草草收场。

2000年7月,亚细亚五彩广场宣告破产。同时,已掉落到郑州各大商场销售额倒数第二的“大本营”郑州亚细亚商场宣布面向全国重新招商。

2005年11月,河南拍卖行受委托拍卖亚细亚商场债权,因无人举牌而流拍。

【案例研究一】

破产的八佰伴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1997年9月18日,日本零售业的巨头八佰伴日本公司,向公司所在地的日本静冈县地方法院提出公司更生法的申请。这一行动,实际上等于向社会宣布了该公司的破产。八佰伴日本公司主管八佰伴集团的日本国内事业以及在欧美、东南亚等地区的海外投资,拥有26家店铺,由八佰伴集团董事长、现任八佰伴国际流通集团总裁和田一夫的第四个儿子和田光正担任总裁。八佰伴日本公司宣布破产前的总负债额为1613亿日元(折合约13亿多美元)。在东京证券交易所第一市场上市的超级市场破产,这在战后的日本还是第一次。同时,它也是日本百货业界最大的一次破产事件,因而震撼了日本和亚洲。日本半月刊《经济界》1997年秋季增刊登了题为《八佰伴破产的教训——象征着淘汰超市时代的到来》的文章。关于八佰伴日本公司破产的原因,一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摊子铺得太大——八佰伴日本公司总经理和田光正在接受《经济界》杂志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破产的原因是先行投资过多。和田光正说:“当时我认为投资计划是绝对没有错误的。从结果来看,我想是因为公司对日本和海外的经济形势及对自己企业的能力过于乐观了。”然而,事实上,八佰伴在海外并没有详细周密的投资计划。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八佰伴日本”为了快速扩展国际事业,趁着日本泡沫经济的时机,在债券市场大量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这种筹资方法,虽然摆脱了从银行取得资金的限制,却也失去有效的财务监督,极易陷入债务膨胀的危机。事实上,自1996年11月以来,八佰伴日本公司的经营状况就已经开始恶化。此外,八佰伴日本公司把公司利润以及通过发行公司债券这种“炼金术”聚集的大量资金投到了海外市场。然而这些资金的回收情况却不尽如人意。加之在此期间又出现了泡沫经济,业绩欠佳导致股价下跌。曾通过可转换公司债券筹资600亿日元的八佰伴,从1998年12月起到2001年,每年要偿还100亿日元。假如筹措不到偿还资金,公司的信誉自然就要面临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