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大败局Ⅰ(十周年纪念版)
1285500000038

第38章 三株: “帝国”为何如此脆弱 (5)

吴炳新痛言,一起不明不白的官司,让三株损失数十亿元。数以百计的新闻媒体也纷纷报道了三株胜诉的新闻,可是,整个舆论的走向却已经显得十分冷静了,大家在谈论的似乎是一件已经十分遥远的前尘旧事了。曾经在1年前率先报道了《探寻三株破产传闻》的《中国经营报》在这条新闻的最后加了一条余音袅袅的“记者附记”:

一件消费纠纷案件几乎毁掉了一家大型企业,这个案件所爆发出的能量应该说是毁灭性的。这件事情促使我们思考,消费者走上法庭、维护自身权益的方式是不是有些问题?但是,反过来我们也许要问:一个年销售额达80亿元的企业如何轻易地就被这样一个消费纠纷案打败,这个企业怎会如此脆弱?

2000年2月美国出版了一本题为《百万富翁的智慧》一书,对美国1300位百万富翁进行了调查。在谈到为什么能成功时,受调查者竟没有一位归结于“才华”,而最普遍的一个回答是:成功的秘诀在于诚实、有自我的约束力、善于与人相处、勤奋和有贤内助。

诚实,在这里被摆在了第1位。

这里的诚实,似乎并非指某个人的禀性,而更在于一个企业或团队的共同的素质,一种生存的基因。

【三株大事记】

1994年8月,以吴炳新为首的济南大陆拓销公司和其子吴思伟的南京克立科工贸有限公司合并,成立了济南三株实业有限公司,三株口服液同时宣告研制成功。

1994年,三株第一年的销售额即达到1.25亿元。

1995年,三株利用其四级营销体系挺进农村市场。同年,三株在《人民日报》上刊出了第一个“五年规划”,吴炳新提出的目标是:1995年达到16亿元—20亿元,1996年达到100亿元,1997年达到300亿元,1998年达到600亿元,1999年争取900亿元。

1995年5月,三株口服液因在《珠江经济信息报》上刊登的药品广告超越了《药品广告审批表》中审批的内容,而被广东省卫生厅吊销了三株口服液的药品广告批准文号,暂停在广东省的广告宣传。

1996年,三株公司的销售额达到了80亿元,而农村市场的销售额占到了三株总销售额的60%。在鼎盛时期,三株在全国所有大城市、省会城市和绝大部分地级市注册了600个子公司,在县、乡、镇有2000个办事处,各级行销人员总数超过了15万,与此相应的是,公司内部部门林立,层次繁多。

1997年上半年开始,三株公司开始向医疗、精细化工、生物工程、材料工程、物理电子及化妆品等行业发展,一口气吞下20多家制药厂,投资资金超过5亿元。

1997年,三株的全国销售额比上年锐减10个亿。吴炳新在年终大会上痛陈三株“15大失误”,首次把三株危机曝光于天下。

1998年3月,湖南省常德市中级人民法院在一消费者诉三株公司的案件中,一审判决三株公司败诉,要求三株公司向原告赔偿29.8万元。此事有20多家媒体进行了密集的报道,其标题均为《八瓶三株口服液喝死一条老汉》。

1998年4月下旬开始,三株的全国销售额急剧下滑,从4月到7月全部亏损,生产三株口服液的两个工厂全面停产。

1998年5月,社会上传言,三株已向有关方面申请破产,由于欠下巨额贷款,其申请最终未被批准,吴炳新否认这一传闻。

1999年,常德事件二审三株胜诉。但此时,三株的200多个子公司已经停业,几乎所有的工作站和办事处全部关闭。

2000年,三株企业网站消失,全国销售近乎停止。

【后续故事】

2000年之后,三株集团和吴炳新陷入长时期的沉寂。三株集团虽犹在,但已日渐式微,而吴炳新自称是“阶段性地退出了激烈竞争的海洋,进行修整,让路给别的船队奋勇前进”。2005年春,有媒体报道吴炳新意图“复兴”:他宣称彻底退出保健品行业,转而成立三株医药集团,专攻医药产业。在这一轮新闻后,市场上并不见三株集团有引人注目的动作。

2008年,70岁的吴炳新出版三卷本、字数多达150万字的《消费论》,这对于只有小学毕业水平的他来说,无异于创建另外一个三株。他对前来采访的《中国周刊》记者说:“我是英雄,我就是顶天立地的英雄,世界上哪有这样的英雄?”

【档案存底一】

三株营销宝典:一大方针、十大原则

在三株创业初期,帮助三株公司在市场上所向披靡的根本指导思想是被三株人奉为宝典的《一大方针、十大原则》。

一大方针:

站在高科技的角度,宣传一种产品的理论、技术、功能、消费理念,以优异的服务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核心: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角度:以高科技为依托。高科技产品,是产生于传统的中医药学、微生态学、营养学基础上的,是生态医学发展的必然产物,代表着保健品发展的方向。

·基本方式:以观念—效果广告为线索,以服务营销为手段,通过理论宣传占领消费者的思想阵地;通过效果宣传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产生购买行为。通过服务,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增强消费者对三株的忠诚度。

十大原则:

一、普遍宣传为主、重点宣传为辅,普遍宣传与重点宣传相结合。

这是三株公司启动市场的首要原则。普遍宣传就是针对整个目标市场所进行的宣传,对消费者不进行区分,强调的是宣传的覆盖率、到位率。

重点宣传就是有针对性地对目标消费者进行宣传,在医院门诊、病房直接对患者进行宣传,在目标市场“三株”已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基础上,再对目标人群进行深度的宣传。

二、 观念、机理、疗效宣传为主,形象宣传为辅。

三株公司的成功在善于塑造观念,并引导消费者接受观念,根据市场环境的不同推出不同的观念。形象宣传是建立在功能宣传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功能宣传是形象宣传的基础,保健品只有在功能宣传的基础上进行形象宣传才会收到效果。

三、 以报纸、电视的科技生活栏目为主,以广告栏目为辅。

三株公司市场初期的广告多是以电视专题片和报纸软性文章的形式在公开媒体的生活栏目上刊发,仅在广告栏目上播放少量的标版广告,用于提醒消费者注意三株品牌。

四、 跟踪调查病例为主,培养典型病例为辅。

在每一个市场启动的初期,三株公司市场经理都会尽可能地对购买三株口服液的患者进行登记,随后进行跟踪访问,以便能随时了解患者的服用情况,对患者的各种心理变化及时作出反应,能有效地解决患者服用的实际问题。

五、 广播宣传与专家讲座宣传相结合。

六、 科普宣传与义诊宣传相结合。

三株口服液刚问世时,是一种新型的保健品。消费者对其是一无所知的,于是三株公司就首先教育消费者,聘请了一些专家学者撰写科普文章介绍三株口服液的科学机理,播放科教电视专题,举办科普知识竞赛等一些形式多样的科普宣传工作。

人有了病,首先相信的是医生,然后才是医生推荐的药品。义诊在当时真不愧为保健品极好的宣传方式,作为三株公司宣传的三大法宝之一,对三株公司初期的市场推广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七、 终端宣传中“硬终端”与“软终端”相结合。

三株不仅对药店进行“硬终端”的包装,而且培养了较高素质的促销员队伍,促销员促销的目的是为消费者提供服务,使消费者获得最大限度的满意,从而获得消费者的信任,也为三株产品赢得了忠诚度。

八、 利用各种机会来宣传。

每年的春节、中秋节都是商家促销的热点时机,三株公司也不例外,春节时举办“三株送福到万家”,将“福”字贴到所有家庭的大门上,利用五一劳动节举办“百名医生大义诊,向劳动者献爱心”活动,等等。

九、 宣传的可信性、可读性与宣传的到位率相结合。

十、 以治疗宣传为主,同时预防宣传与保健宣传相结合。

【档案存底二】

吴炳新自述“15大失误”

1. 市场管理体制出现了严重的不适应,集权与分权的关系没有处理好。1994年、1995年、1996年,我们对市场采取的是“集团军式”的管理模式,高度中央集权;对子公司采取的是“填鸭式”的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在1997年,出现了严重的不适应。1997年初,我们实行了放权,但许多子公司不会用权或者滥用权力,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问题。

2. 经营机制未能完全理顺。转轨以前,我们实行的是中央集权式的核算管理,它保证了公司的最大利益。但随着公司的急剧发展,子公司内不讲工作效率、不讲经营效益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盲目扩张,盲目投入。而且在这样的经营机制下,无法对此进行有效约束、有效控制。

3. 大企业的“恐龙症”严重,机构臃肿,部门林立,等级森严,层次繁多,程序复杂,官僚主义严重,信息流通不畅,反应迟钝。在公司总部,几大体系是大中心套小中心,各体系之间、各中心之间画地为牢,互成壁垒,各自扩充人员,增加职能,争权夺利,形成了一个个割据分立的小诸侯。

4. 市场管理的宏观分析、计划、控制职能未能有效发挥,对市场形势估计过分乐观。

5. 市场营销策略、营销战术与市场消费需求出现了严重的不适应。1997年与1996年相比,市场环境虽然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我们的营销策略、营销战术仍采取了过去的方式:强力推进农村市场,对城市市场缺乏开拓,没有培育起新的经济增长点。对投入产出比强调不够,仍旧坚持大规模的投入,造成无效投入和广告费的严重浪费。在营销战术上,仍旧是老一套——传单、专题、活动,总体上创新不大。广告制作的品位、档次、质量不高,可信度下降。有些子公司还在随意扩大疗效范围,宣传三株口服液百病皆治,引起消费者很大的反感。对消费者变化了的需求不调查、不研究、不分析,为宣传而宣传,是我们1997年市场营销策略的最大失误。

6. 分配制度不合理,激励机制不健全。在转轨以前,是“干的不如坐的,坐的不如躺的,躺的不如睡大觉的”;转轨以后,虽然情况有所转变,但分配不公的问题并未根本解决。有的公司经理和财务部长的岗位工资是3000元,在5%—10%的范围内浮动;一线市场员工的工资是300元,在50%—60%的范围内浮动,员工一二百元钱的收入,生活都无法保证,谁还去干工作?

在整个1997年,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大大淡化了,对员工的思想教育少了,企业理念没有了,激励机制畸形发展。这是我们应深刻总结的教训。

7. 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有待于进一步加强。过去,我们采取的是中央集权制,决策权过分集中,缺少“智囊团”,所以决策出现了一些失误,对公司的整体影响很大。

8. 相当一部分干部的骄傲自满和少数干部的腐化堕落,导致了我们1997年许多工作没有落实到位。有些干部,晚上逛歌舞厅,进夜总会,白天睡大觉。尤其是放权以后,总部对下面的控制减弱,这种现象更是普遍存在。有个别子公司经理居然喊出了“子公司经理就是比办事处主任懒,办事处主任就是比业务主办懒,业务主办就是比宣传员懒”的怪调,真是腐败透顶。有一家子公司经理,公司有一辆车,他又租了一辆桑塔纳,每个月的租金是3000元。还有一个经理,一年没下过几次市场,办事处在什么地方都不知道。他手下有一个办事处主任,招聘来了4个月,他都不认识。

9. 浪费问题极为严重。由于财务、法纪的监督制约没有及时跟上,浪费现象在许多子公司表现得极为严重:

首先是广告费上的浪费。(1)由于投入缺少了针对性,缺少了效果分析,广告费打水漂的现象十分严重。(2)广告费的管理出现严重失控。许多子公司巧立名目,向总部套取广告费。(3)吃广告费回扣的现象十分严重,而且屡禁不止。

其次,产业兼并造成了较大的浪费。对兼并企业缺乏认真的论证,尤其是对产品的市场潜力、市场前景缺乏认真的调查分析,导致产业兼并出现较大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