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大败局Ⅰ(十周年纪念版)
1285500000035

第35章 三株: “帝国”为何如此脆弱 (2)

很显然,这样的广告策划和组合,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中国是十分到位和高超的。比如说电视广告的组合,就在当时的其他国内企业还在为昂贵的黄金广告段位及所谓的标王你争我抢的时候,三株却选择了被人视为鸡肋而价位又十分低廉的非黄金时间段位,这不仅非常适合三株的长达数分钟乃至10多分钟的企业形象广告的大密度投放,而且起到了出乎意料的收视效果,使三株企业迅速地拥有了知名度。此外,三株对企业形象的包装和提升,使它一开始就具有较好的品牌印象。在假货充斥、品牌纷杂的保健品市场,三株的“中国第一纳税人”及“以振兴民族工业为己任”的形象,无疑更胜人一筹。

在广告传达上,三株也极为大胆和富有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让专家说话,请患者见证”的道路。三株首创了专家义诊的行销模式,在中心城市,每到周末,三株就会聘请一些医院的医生走上街头开展义诊活动,而其主旨则依然是推销三株口服液;到后期,三株更把这股义诊风刮到了乡镇、农村。据不完全的统计,三株每年在全国各地起码要举办上万场这样的义诊咨询活动。

在三株的各种广告单页或册子中,三株往往会引用来自天南海北、国内国外的各种医生的话语来为三株喝彩。到1996年,三株甚至与国内数十家科研机构合作,推出了一本10万字的《三株口服液临床验证论文》,全书分为理论、临床、机理、基础和病例5大部分,对三株的广告传达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科学规范。在最后的病例部分,该书收集了近百位患者的服用效果,其中不乏神奇、令人匪夷所思的功效描述。三株的这些首创性做法,后来被其他企业一再地仿效和发扬光大,最终也酿成了一场让中国保健品市场轰然崩溃的信誉危机。

在市场推广上,三株并没有缠绵于中心城市。相反,在1995年,三株口服液刚刚在北京及华东沿海站稳脚跟,吴炳新就大胆作出了挺进农村市场的决策。可以说,三株是迄今在中国农村市场取得过最辉煌业绩的企业之一,农村市场的告捷让三株成了真正的保健品大王。

中国农村,地广人多,貌似最具市场潜力,可是低下的消费能力、不通畅的广告通路特别是十分不健全的销售网络,一向让对此垂涎三尺的企业徘徊再三,最终无功而返。崇拜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思想的吴炳新显然更具战略家的能力,他并没有匆忙地靠硬性广告开路,而是花了将近1年的时间来构筑他的农村营销网络。他为三株的农村市场推广设计了四级营销体系,即地级子公司、县级办事处、乡镇级宣传站、村级宣传员。他利用中国低廉的人力成本优势,开展人海战术,聘用了数以十万计的大学生充实到县级、乡镇级的办事处和宣传站。同时,他还创造了一种“无成本广告模式”,即发给每个宣传站和村级宣传员一桶颜料和数张三株口服液的广告模板,要求他们把“三株口服液”刷在乡村每一个可以刷字的土墙、电线杆、道路护栏、牲口栏圈和茅厕墙上。以至于当时每一个来到乡村的人都会十分吃惊地发现,在中国大地的每一个有人烟的角落,都几乎可以看到三株的墙体广告。

这肯定不是大卫·奥格威们能想象得出来的广告创意,在专业的广告人士看来,没有什么比在飞满苍蝇的茅厕墙上刷口服液广告更为恶劣和恶心的了。可是,这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中国农村市场却是神奇的一招。哪怕就是在十多年后的今天,恐怕也没有一种广告方式比这更为经济并适合中国农村。

吴炳新的努力得到了回报。来自三株的统计资料看,到1996年底,农村市场的销售额已经占到了三株总销售额的60%,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营销业绩。1994年,三株公司的销售额为1.25亿元;1995年达到了20亿元;在农村市场获得巨大成功的1996年,三株销售额一跃而达到了巅峰的80亿元。在资产增值方面,三株在1993年底的注册资本金为30万元,到1997年底公司净资产为48亿元,且据称资产负债率为零。

三株的成功可以用这样的一句话来概括:一个不安分的企业,在一个不规范的市场用一些不规范的做法,获得了不可思议的成功。

中国第一营销网

以区区30万元,在短短三五年之内,便开创了资产达40多亿元的三株帝国基业,吴氏父子无疑有着超出一般企业家的抱负和理想,他们也是国内最早提出要把企业办成百年老店的企业家之一。

在企业战略的设定上,父子俩在认识上有一定的差异性。销售科长出身、经历了“文化大革命”洗礼的吴炳新是毛泽东战争理论的狂热崇拜者。而年轻的大学生吴思伟则滔滔不绝于彼得·德鲁克理论,他特意聘用了南京大学日本企业管理研究所的专家为三株设计了一种“矩阵式的管理结构”,然后又委托北京大学的美国企业管理研究所进行修正,最后得出了一个让他满意的糅合了日本和美国管理精华的三株管理模式。

正是在吴氏父子这种反差迥异的管理理念的支配下,三株的管理体系发生过多次的转型,其间也造成过一定的紊乱和冲突。在不同的时期,吴氏父子轮换出任总裁和董事长,在三株分别进行了各自的实验。而最终的事实是,吴思伟的管理思路更多地体现在对经理层的改造上,而三株整体的公司管理框架,特别是最重要的营销体系思路,仍是由吴炳新一手塑造的。

从一开始,吴炳新就为三株打造了一种区域管理式的模型,他把中国市场分割为4个大区——东北区、华北区、西北区和华东区,4个大区设战区经理,也叫做“专员”。4个大区没有财务权,它们的财务监督、市场范围及经费划拨均由总部统一协调。吴炳新把这种体系归结为“中央集权”,他称之为“六统一”,即思想统一、组织统一、政策统一、企划统一、行动统一和管理统一。为使集权体制具体化,他采纳吴思伟的提议,引进了日本“贩卖、人事、总部、制造”4个轮子框架结构,成立了制造中心、营销中心、财务中心、组织人事中心。

伴随着三株机构的日益庞大,喜欢创新的吴思伟又提出了“支薪经理阶层”理论,并在三株进行尝试。按照这种设计,三株形成了8级干部体制,一级是总裁,二级是副总裁,四大中心主任是二级半,三级是各个省的总经理,一些重要的沿海中心城市如杭州、苏州公司的经理则是四级,依此类推,总部先后与大约5000名各级经理签订了“终身合同”。在某种意义上,这是日后盛行的经理入股权、期权制度的雏形。至少吴思伟已经意识到,稳定经理骨干层是保证三株事业长盛不衰的根本所在。

其后,三株公司的派生产品日益增多,组织结构也发生了新的调整,颇有研究价值的是,三株最终形成的组织形态是集西方事业部制与中国解放战争时期军队建制于一体的杂交物。一方面,根据新产品的推出,总部成立了不同的事业部,各部各自建制,独立运转,实行垂直领导。而在各大区及主要省份,为了保证三株产品的协调运转,又成立了“市场前线指挥部”,在总部则成立“市场前线总指挥委员会”。吴炳新描述道:“市场前线总指挥委员会相当于国家军委,各省机构变成市场前沿指挥部后,相当于前敌委。以军事化管理模式运筹商战,意味着军事化的行动,而军事化的最大特点就是绝对服从命令。”

且不论吴炳新的这些推理是否有真实的内在逻辑性,至少在市场推行的初期,这种军事化的体制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据称,最鼎盛时,三株在全国所有大城市、省会城市和绝大部分地级市注册了600家子公司,在县、乡、镇有2000个办事处,各级行销人员总数超过了15万,这恐怕是一个前无古人、估计也将后无来者的骇人纪录。吴炳新曾豪言,“除了邮政网以外,在国内我还不知道谁的网络比我大”。1996年,正是凭借着这样一支庞大的营销铁流,吴炳新发动了所谓的夏季、秋季、冬季三大战役。三株的传单、横幅、招贴和标语贴遍全中国,一举实现销售额80亿元,这个数字如属实则超过了当年全国保健品销售总额的1/3。三株公司大有吞吐天地、冠盖宇内的气概。

“增长速度回落到400%”

超常规的发展速度,诱发了企业家超常规的膨胀雄心。在1994年8月南北联合之时,三株提出的经营目标是,当年度销售1亿元,第二年保3争5,第三年保9争16。可是,转眼到了1995年,三株的目标突然放大了上百倍。在《人民日报》上刊出的三株第一个“五年规划”中,吴炳新提出的目标是:“1995年达到16亿元至20亿元,发展速度为1600%—2000%;1996年增长速度回落到400%,达到100亿元;1997年速度回落到200%,达到300亿元;1998年速度回落到100%,达到600亿元;1999年以50%的速度增长,争取900亿元的销售额。”

这一连串的“增长”和“回落”,赫然以新闻和专题报道的方式刊登在中国最著名的新闻报纸上,带来了令人晕眩的惊诧。很多企业界人士小心翼翼地把这些数据剪下来,毕竟那都是一个个转眼就将到来的年份,他们都十分好奇地想求证三株神话到底是一个泡沫还是一个真实。也就是在这时,一些清醒的专业人士开始了对三株的认真关注。吴炳新可能没有想到,尽管这些豪情数据在某种程度上将激发市场的热情和员工的激情,可是,他也将承担公布这些数据所必须承担的企业家的预期信用。

或许正是为了实现这些惊人的目标,三株“向前切入销售,向后切入科研”,开始了多元化的经营。在接待巨人集团史玉柱时,吴炳新曾经说道,“你不该挣的钱别去挣,天底下黄金铺地,不可能统吃,这个世界诱惑太多,但能克制欲望的人却不多”。言犹在耳,可是真的到了自己的天地里,吴炳新似乎也很难分辨清楚哪些是属于他的“黄金”,而哪些不是。

在吴炳新的设想中,三株应该走的道路是,首先研制出一个成功的拳头产品,并为此设计出一套全新理论,以产品加理念铺开一个庞大的营销网络;在网络四处蔓延的同时就不断开发出一个又一个新产品,填装进这个网络之中;待每个新产品成熟后,又裂变出一个个子系统;最终形成“大医药大保健”的产业格局,把三株建设成一个不衰的“日不落生物制品王国”。

这个宏伟设想是无所谓对与错的,成功了便自然是对的,失败了则肯定是错的,就好像他在农村的牲口栏圈和茅厕墙上刷广告一样。在1996年这一年,三株先后推出了“赋新康”、“生态美”、“心脑康”、“保腾康”、“吴氏治疗仪”等产品。1997年上半年,三株一口气吞下20多家制药厂,投资资金超过5亿元,之后又计划再上一个饮料厂。

吴炳新在一次研讨会上说:“就连世界名牌可口可乐也无法与我们相比……将来与可口可乐比高低,去占领国际市场。”很快,三株的产业触角延伸到了医疗、精细化工、生物工程、材料工程、物理电子及化妆品等6大行业。

与此同时,三株的组织队伍也出现了超常的膨胀,在短短的4年时间里,其母、子、孙公司管理层扩张了100多倍。

著名财经记者方向明先生曾形象地描述道:

创业之初三株的体制是一种“长颈鹿结构”——细长的颈部支起高昂的头,使之中心能高瞻远瞩,而大区、省级指挥部是精干的身躯,地级子公司一插到底是其灵活的四肢。虽然整个体形略显修长,但由于结构紧凑依然健步如飞。

但是,这种体形随着躯干臃肿而演化为“恐龙结构”——省级与地级变成效率不高的中间管理阶层,而县至乡村的办事处和工作站变成行动迟缓的手足,由于陷入大量琐碎管理事务,高度集中的小脑袋也不再那么灵敏,随着市场环境的陡变,这个恐龙形结构的应变能力就显得十分的弱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