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大败局Ⅰ(十周年纪念版)
1285500000031

第31章 瀛海威: 在大雾中领跑 (3)

在此事爆发前一直在幕后十分低调的中国兴发集团在重重压力下公布了瀛海威的财务报表:至1997年底,瀛海威在股本金如数到位、银行贷款有所增加和中国兴发集团单方股东增加贷款资金的前提下,总共投入已达到1.4亿元。按照原来目标,也就是张树新向董事会报告的投入产出目标,收入应当是1.1亿元,扣除公关宣传费用,最低估计也应该是9000万元,但实际收入只有963万元。如此收入过低、投入产出过于悬殊的比例,导致瀛海威的经营对追加资金和借调款的过于依赖,而贷款所产生的过高的财务费用,更使得瀛海威经营无法进入良性循环,直至发展到连生存都成问题的地步。张树新在辞职当日的工作日志上,也记下了中国兴发集团总裁梁冶萍对此事的一个发言提要:作为大股东,中国兴发集团对瀛海威的发展策略没有信心,瀛海威应从战略高度重新思考定位和转型,更体现股东的利益和思想;中国兴发集团的血本投资应成为它自身整体发展的战略资源。

而比财务报表更为冷酷的是,张树新其实是在她失去“中国互联网领跑人”这一资格之后被扫地出局的。就在瀛海威固执地坚持它的全能型网站模式的同时,中国的网络业界已悄然潜入了一群比张树新更年轻、更有超前精神的数字英雄。

就在瀛海威事件发生的4个月前,一位叫张朝阳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毕业的物理博士在北京开通了与雅虎十分相似的搜狐网站。他推出的中文搜索引擎一鸣惊人,很快就取得了每月访问量达2万人次的成绩,这已远远超过了经营长达3年之久的瀛海威的最高纪录。张朝阳还是一个比张树新更懂得网络炒作原理的人,他的留美博士背景显然比本土策划人出身的张树新有更强的诱惑和新闻炒作力:他有一张与当时正炙手可热的“网络启蒙之父”尼葛洛庞帝的合影,并自称是后者唯一的中国嫡传学生;他提出了所谓的“注意力经济”概念;他还把一个让人垂涎三尺的疑问羞答答地抛向爱冲动的传媒:“张朝阳会在两三年内成为中国首富吗?”在这一年的10月,他的强力炒作得到了回报,在该月的美国《时代周刊·数字化年代》年度专刊上,他赫然名列“全球计算机数字化领域50位风云人物”之中,与比尔·盖茨、史蒂夫·乔布斯、杨致远等并列。

曾经在瀛海威之后亦步亦趋的四通利方此时也突然发力了。王志东连续3次赴硅谷“吸氧”,确立了“发展全球华人互联网应用”的战略目标,并融到了650万美元。他与当时号称全球最大中文网站的华渊网接触,并终于在1998年底正式将四通利方改组为新浪网,在第二年7月公布的“中国十佳网站排行榜”上跃至第一。

在南方,一位叫丁磊的26岁程序设计员则创立了网易,他率先推出免费个人邮件服务和国内第一个虚拟社区,以其鲜明的个性和无偿化的服务崭露头角。

就在同时,海外的网络巨头也开始窥睨中国市场。1998年5月4日,雅虎开通中文网站;仅隔一天,阿尔塔维斯塔全球检索引擎也正式发布中文搜索功能;又过两天,网景的中文版“网络中心”宣布进入最后倒计时。

1998年,是一个属于搜索、门户和免费登录的年代。在这一浪潮中,全能型的、收费的瀛海威已从第一梯队中悄然地消失,退出了主流的行列。这时的中国网络产业处在一个启蒙的年代,有着所有启蒙年代的共同的特征:概念创造奇迹,模式决定一切,进入门槛低下,竞争无序而激烈。正如杨致远所言,“互联网是一个没有经验,甚至也不需要经验的地方,靠能力、创造力和运气就可以”。

瀛海威的命运就这样注定了,它的创造力日渐枯竭而又缺少好运气。作为第一大股东的中国兴发集团,对瀛海威的投资原本就带有一定的风险投资的色彩。1997年初,瀛海威的品牌声势达到顶峰,从资本运作角度来看,此时的“瀛海威时空”应该是处于最佳卖点。但是当时的投资方被表面的利好现象所迷惑,希望进一步推动其全国发展规划,以获取倍增的效益,可是模式的落后和经营理念的非主流,使得瀛海威在很短的时间内便滑离了资本市场的最佳投资热点区。到危机已露端倪的1997年底,中国兴发集团才开始与黄鸿年的香港中策集团频频接触,以期获得融资,作为瀛海威进一步拓展市场的支持。但最终因为香港金融危机的冲击,黄鸿年自顾不暇,合作意向流产。就是在如此危急的情形下,中国兴发集团开始直接介入经营,并在战略上重新思考自己的投资定位,逐步把单纯的风险投资转入战略投资,将瀛海威资源纳入中国兴发集团整体发展战略范畴,酝酿实行全新的资源配置与业务规划。在这样的考虑下,更换总裁似乎是一个顺理成章的事了。

值得商榷的是,中国兴发集团在做出如此敏感决定的时候,对时机和方式的考虑不够细致,对可能发生的舆论和信任危机缺乏准备,以致决定一出,哗声四起,把自己弄成了一个蛮横、急躁的婆婆形象。在一个危机已经显露的时期内,如果再出现这种缺乏理性沟通的情况,那么任何出人意料的事就都可能发生了。不久,一个更惊人的新闻再一次把中国兴发集团逼到很被动的角落。

1998年11月26日,就在张树新被迫辞职5个月后,一条帖子挂满了互联网上大大小小的中文论坛:瀛海威公司除总经理外的整体管理团队集体出走。

一份由15人集体署名递交给中国兴发集团的“辞职报告”称:中国兴发集团高层关于瀛海威将“彻底改革”、“彻底转型”、“凤凰涅槃”的新决断,与公司经营人员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憧憬存在明显的分歧,他们“深感已无用武之地”,“无意于苟延残喘”,“已汗颜于继续领取瀛海威的工资”,“我们需要能让我们继续施展才能的网络信息服务空间”。

这是迄今中国网络业界最严重的一次人才集体大逃亡。“瀛海威哗变惊天下”,唯恐天下不乱的传媒用这种耸人听闻的标题渲染着这一事件的凝重。如果说张树新的被迫辞职是拔掉了企业的一面旗帜的话,那么,这次集体出走则无异于整个“瀛海威高地”的自我引爆。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瀛海威这支团队是国内一个不可多得的知识精英群体,在技术、管理和服务方面,具有很强的能力和丰富的经验。《互联网周刊》主编姜奇平在评述文章中十分羡慕地陈述道:在技术应用和网络开发方面,几乎所有的瀛海威网上应用软件都是自行组织开发的,丰富的网络维护、网络开发和管理经验,是这支团队最大的技术特长;在信息内容的组织与开发方面,以团队成员为核心的网上创意思路,确保了“瀛海威时空”站点在几乎没有任何新投入的前提下,仍在国内网上中文信息内容的质量和丰富性方面居领先地位;在企业的经营组织和管理方面,瀛海威各地分公司几乎都是在极短的时间内高效率地由这支团队中的成员独立创建的;在信息服务的质量方面,瀛海威被公认为是高水平的,在线路资源、价格等条件与他人比较完全无法抗衡的恶劣条件下,瀛海威正是靠着优质的服务赢得了客户。

也就是说,在张树新离去之后,正是依靠着这支管理团队的力量维系着瀛海威仅存的江湖尊严和生命线,甚至它仍被认为是“最受用户欢迎的中文信息网站”。

在哗变发生后,中国兴发集团与这支管理团队曾进行过数度接触,然而最终仍是恩断情绝,覆水难收。从表面上看,双方的矛盾在于各自对瀛海威的业务战略方向存在分歧,中国兴发集团认为“瀛海威业务将彻底改革,向企业网方向转型”,而管理团队则坚持“百姓网”仍大有前途。而仔细研究却可以发现,这种业务上的分歧并非不可消弭,不可调和的是决策层与管理层的互不信任和感情破裂。

在辞职报告递交后1周,中国兴发集团正式向新闻媒介宣称管理团队集体辞职是“由张树新一手策划的、非正常因素引起的非正常组织行为”,董事会将区分不同情况对提出辞职的人员予以除名、接受辞职和其他处理意见,并保留对15人的诉讼权利,其口气强硬已无任何回旋余地。

1998年底的中国网络业界一派火热:刚刚被评为全球数字英雄50人之一的张朝阳把搜狐的域名正式改为“SOHU”。王志东与华渊网的一笔号称5000万美元的合作协议笔墨未干,在北京失意落魄的马云决定回杭州城郊的一间民房去捣鼓他的阿里巴巴B2B网站。上海的大街上第一次出现了网站广告,一大群刚出炉的MBA们登上了回国创业的飞机,每天至少有100个以上的新网站冒将出来,早起的人们开始为“门户为王”还是“内容为王”而争论不休……瀛海威的哗变只是让满头大汗的精英们打了一个寒战,很快这点冷意便与瀛海威这个名字一起如烟淡去。

回不去的瀛海威

1999年,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评出的上一年度“中国十大互联网影响力网站”中,人们首次没有找到瀛海威;在2000年的“中国互联网影响力调查”中,瀛海威的得票已跌落到惨不忍睹的第131位。就在人们对它已日渐淡忘的时候,8月底,一场围绕瀛海威的收购竞赛又突然上演,其主角竟还是两年前反目成仇的一对冤家——张树新和中国兴发集团。

8月24日,网上突然爆出惊人消息:张树新要收购瀛海威。消息透露,由于早些时候大股东中国兴发集团与小股东张树新、姜作贤等之间对于瀛海威债务解决方案不能达成一致,中国兴发集团方面提出一项动议:由注册地在某英属群岛的兆比特公司收购瀛海威全部股权,其收购方式为零收购——不需要为股权转让支付费用,只需要承担瀛海威全部债务1.2亿元人民币即可。张树新当即提出,如果按照零收购进行,卧云、天树公司所持有的2000万股股份在转让之后将得不到一分钱的回报,所以她也提出要对瀛海威实施零收购。

在离开瀛海威的两年里,张树新一直在IT通信和证券领域行走。她先后出任过盛华元通公司的“投资人”、新润迅的CEO以及一家顾问公司的总裁。其间,因资金断流而无奈出走的她对融资行业进行了特别的关注,一度宣称要去当一名证券风险投资商。她说:“对资本市场我关注已久,今天我们再来分析中国Internet的模型,会发现所有的人无一例外地都被困在资本上,对许多互联网公司来说,如果今天找不到下一笔钱,也许第二天它就会关门大吉。”她对自己的能力评价是:“快速学习、最快速度组合团队协同作战一直是我的长项。”

其实在此前的某些场合,爽直而口无遮拦的张树新也表示她对瀛海威已毫无兴趣。她曾经在一次访谈中说:“了解我的人都可以猜到,我不会再做与瀛海威相同的事情。它结束了。”可是,当中国兴发集团真的要她与瀛海威告别的那一刻,她还是当了回不了解自己的人。在谈到她的收购动机时,张树新并不讳言感情的因素,她说:“我最了解瀛海威,我出1400万美元买它是因为我觉得值。说到感情,我只是觉得瀛海威失去了往日的辉煌让人辛酸。”为了显示收购能力,张树新奔走5天5夜,紧急筹措了500万美元,存入香港的一家会计师事务所。然而,中国兴发集团却以种种理由拒绝了张树新的购买请求。不忍割舍瀛海威的张树新为其利益,愤而公开与中国兴发集团较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