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大败局Ⅰ(十周年纪念版)
1285500000028

第28章 飞龙: 被诗意宠坏 (5)

总之,人才战略的失误是集团成立6年来影响最大的一个错误。

5. 人才机制没有市场化。飞龙集团在人才观上有两个失误:一是人才轻易不流动,二是自己培养人才。这两种人才观的形成有其客观原因,为了保持企业凝聚力,需要一个人才稳定的环境,所以飞龙人的流动性很低。同时,由于飞龙是民营企业,缺乏法律保障,所以人才的可靠性是第一位的,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自己培养人才的惯例。但是,长时间忽视了重要部门、关键部门、紧需部门对成熟人才的招聘和使用,导致了目前人员素质偏低、企业难以高质量运行的错误。

6. 单一的人才结构。由于专业的特征,我们从1993年开始,在无人才结构设计的前提下,盲目地大量招收中医药方向的专业人才,并且安插在企业所有部门和机构,造成企业高层、中层知识结构单一,企业人才结构不合理,严重地阻碍了一个大型企业的发展。

7. 人才选拔不畅。1993年3月,一位高层领导的失误造成营销中心主任离开公司,营销中心一度陷入混乱。这件事反映出飞龙集团的一个普遍现象——弱帅强将。弱帅根本管理不了强将,强将根本就不接受弱帅的管理,实际上造成无法管理和不管理,军阀割据,占山为王。分公司实际上处在各自为政、各自作主的营销状态,无法进行统一的大营销管理。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问题在于内部竞聘的机制没有解决,强将成不了强帅,弱帅占着位置不下来,“铁交椅”本是国有企业病,却在飞龙集团这个民营企业蔓延。

8. 企业发展缺乏远见。在企业经营过程中,我们犯了没有长远发展规划、没有及时改善企业运行架构的错误。

企业没有发展规划是很危险的。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要经常完善企业领导的有机管理运行架构,使企业永远成为一个有机运行的机体,这个问题至今没有解决好。

9. 企业创新不力。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一个发展了5年的企业没有创新必然走向衰落,一个销售3年的产品没有创新必然走向死亡。这是无情的规律。但是近6年来,总裁过分强调企业过去的辉煌,没有认真思考创新,造成企业管理和市场开拓无新意。今后要通过更换新生力量,完成创业创新。

10. 企业理念无连贯性。翻开飞龙集团近3年来的文件,最大的特征是总裁说得多,但没有指导具体怎么做。只有理论而没有具体实施的方法,造成了理论看不懂、具体方法又没有,讲一次浪费一次的局面,经常出现新的理念,而且无连贯性。总裁自己也没有找到一个连贯的理念,导致企业长时间没有一个连贯的经营思想。

11. 管理规章不实不细。飞龙集团发展6年中制定了无数规章和纪律,规章制度已经比较完整。但这些规章大部分没有严密的具体细则,没有落实到具体责任人,导致有规难依。纠正这一错误要从现在开始,总部各部门、市场各公司重新把现有的法规完善后,要增加两方面内容:即法规实施细则和实施检查细则。

12. 对国家经济政策反应迟缓。1993年以前,由于使用普通发票和受法律限制,企业实行出厂价销售,以调动中间批发商的积极性。1993年实行新税制后,国家实行增值税抵扣发票,使企业具备加价销售的条件。此时,总裁不但没有果断地做出加价销售的决策,增加企业对零售商的直接供给,反而用勉强的方法来适应这场税制改革。实行加价销售,企业在产品零售价不涨的情况下,在市场上可获得16%的纯利,市场上的运作资金也将获得巨额增长。如1993年加价,将获2000万元的加价资金。1994年加价,将获3000万元的加价资金。在这个问题上,总裁受了保守思想的限制,结果在1995年出现中间商拖欠货款巨大、零售环节不力、资金严重短缺等问题,险被淘汰出局。

13. 忽视现代化管理。1993年,国家某部门两次登门推广现代自动化管理程序;1994年,又有一个部门上门推广现代化办公管理程序,但都被总裁拒之门外。三株公司就在此时完成了现代化管理,在保健品市场萎缩时,他们因此大受益处,没有出现飞龙集团这样的资金混乱现象。这个教训告诉我们,企业必须不断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完成对企业周密的管理。科学管理不仅应建筑于科学的思维上,还要建筑于科学的方法上,基础之基础是科技。

14. 利益机制不均衡。由于总裁长时间受到“大锅饭”思想的影响,过分强调飞龙集团“共创发展”,长时间不打破分配体制中的平均主义。实际上,企业干部一直用灰色或黑色收入,弥补自身收入的不足。这样一来,企业花费6年时间所建造的经营理念被彻底摧毁。一切激励人心的东西,都被灰色收入的传说击垮。

1996年,飞龙开始打破利益平均,但又忽视了对员工正确金钱观的教育,使一部分职员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产生一切为金钱的可怕现象。飞龙集团原本是由有志青年聚合起来的公司,前5年集团在较低的分配体制下运行,依靠企业信念顺利完成了初期的发展。在新时期的发展中,应该明确一个观念:我们需要钱,但我们更需要事业。

15. 资金撒胡椒面。飞龙集团长时间处在资金分散使用的状态,不能够有计划、有规模地集中使用资金。资金分散使用,造成了严重浪费,导致资金严重短缺。管住管好资金,是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原则。

16. 市场开拓的同一模式。延生护宝液进入市场成功以后,其模式被总裁作为一个万能的标准模式,错误地将后期研制的新产品用同一个模式在全国大面积推广。产品不同、性能不同、消费人群不同,却没有各具特色的推广战术,这是一大失误。在这个问题上,总裁犯了严重的经验主义错误,过分地相信个人智慧,没有及时与全国各大广告公司合作,利用集体智慧互补,造成所有的新产品推出无新策划、无新方法。

17. 虚订的市场份额。在近6年的决策中,过分强调市场份额和市场销量,导致了市场应收款剧增、货物混乱、货物贬值的严重局面。特别是在处理资金短缺与流通货物总量之间的矛盾时,轻视了流通货物总量对市场的灾难性冲击,反而导致应收款增加、回款不畅的恶性循环。

因此,必须长时间稳定供求关系,宁可减少生产和销售规模,也要提高企业运行的内在质量。

18. 没有全面的市场推进节奏。任何一个产品,在市场上都有不同的周期,产品在市场上永恒的生命力在于整体的广告策划。没有全面的广告策划,就等于宣布该产品在这一时刻死亡。

19. 地毯式轰炸的无效广告。营销的零售终端是市场攻击的最基本点,由于集团的快速发展,总裁在近3年中忽视了对零售商、医院、药房做重点攻击,片面强调在全国、在大城市立体广告攻击的作用。由于这一错误的长期存在,导致大量无效广告,广告效果不明显,广告资金流失,出现了广告应付款剧增,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

20. 国际贸易的理想化。我们对国际贸易的法律不熟悉,用国内成功的经验在国际市场上重复输出是严重的经验主义错误;对国际市场的销量和价格估计过高,对国际市场进入的阻力估计过低。

总结的话:

市场经济成功的根本在于正确的决策和正确决策的实施。如何完成正确决策的实施?企业在新的发展阶段需要创新,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都要不断创新。

我们要树立这样一种观念:飞龙集团过去的错误是企业宝贵的财富,是未来发展的宝贵资产。社会上各大企业的错误也是我们值得借鉴的财富。信息中心和情报中心要经常收集企业自身及其他企业的错误。要在全集团养成这样一种风气:敢于承认错误,敢于分析错误,任何化解和隐瞒错误的行为都是愚蠢的行为,是导致企业失败的行为。

我们确立了一个目标,当这个目标没有达到而失败时,我们就应该认清这是一个错误,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人们绝对不能从已经失败的事情中,千方百计地去寻找几个小小的成功和几个小的闪光点,以此为借口来解释我们的失败,寻找心理上的自我平衡。

最后用毛泽东的一句话来结束我的检查:错误和挫折教训了我们,使我们比较地聪明起来,我们的事情就办得好一些。

【八方说词】

“振兴民族工业”的命题是1992年在啤酒行业被第一次醒目地提出来的。当时,国内各大城市的高档酒家饭店被跨国啤酒品牌一统天下,国产啤酒无法立足,杭州的中华啤酒由此提出“振兴国啤”的口号并引发一场大讨论。从此以后,“振兴民族工业(民族经济)”便成了企业家口袋里的一个红喇叭,随时可以掏出来叫几声。飞龙在抢注伟哥事件中便把其行为与“民族产业安全”相联系,并高呼这是一场“古老中药文化与洋药的世纪决战”。事实是,飞龙的伟哥开泰最后以退出市场而告终,辉瑞的VIAGRA真的进中国了,可也没把古老的中药文化和中药体系摧毁得怎么样。口号永远是口号,激励人心或许可以,但如果真正地当做战略来实施,那就很可笑了;如果不分场合时间,振着手臂到处乱喊一气,或者当做大棒到处挥来挥去,那就不止可笑,而且更可疑了。下面这几篇新闻稿是记者们对彩电行业中的“民族工业旗手”们的一次集体质疑。

对“高举民族工业大旗”的质疑

首先是一次阵痛

《工人日报》记者石述思:长虹每次降价都会举起利国利民的大旗。这次也不例外,它在高喊全面让利于消费者的口号之外,还不失时机地搭上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及扩大内需这班车。

这颇像前一段时间社会上颇为流行的“洪水机遇论”,最后对机遇的关注和欢呼甚至盖过了对洪水带来的阵痛和灾难的反思。

我们不能重复类似的错误。必须承认,长虹此次推倒中国彩电业第5次降价战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是其前一段时间囤积彩管、大搞“资源战”的必然后果,某种程度上是将其自己不能承受的资金、产品积压问题让全行业一起扛。因而我们在讨论这次降价带来的机遇时,首先必须意识到中国彩电业将为此付出多么昂贵的学费。须知1998年,彩电业降价战曾使全行业利润损失54亿元。

此降价非彼降价

《经济日报》记者张九红:如果说1996年长虹的降价,还可算是高举民族工业大旗,今年的降价,只不过是一场毫无意义的内耗而已。事实上,今日的国外品牌,已基本是国产化的“杂交品种”。

看一看国内企业的竞争手段吧,目前价格仍然还是企业争夺市场份额的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法宝。过去几年中,长虹或者说几乎所有的国内企业追求规模效应的主要目的是实现价格优势,而规模效应所应表现出的研发优势,则恰恰被国内企业忽略了。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又哪来足够的资金进行持续的研发呢?这就难怪会出现经历了十几年的彩电工业发展之后,中国彩电企业仍然处于散件组装厂地位,彩电更新换代所需要的关键技术一样也没有掌握在中国企业手中。更加难以避免的是,一个企业在产品上作出一些改变时,其他企业马上也能推出同水平产品来。中国企业拿来的太多太多,而吸收消化转变后加以创新再为我所用的,又太少太少,这就直接导致了规模企业优势不强的局面。

看一看国外彩电,超平、纯平、高清晰……一款一款的新品不断被推出,而中国企业只有一款一款紧跟的份儿,何时国内企业开发出的产品能让国外企业紧追不舍,那才是中国企业的希望所在。

传媒被“营销”了

《南方周末》记者刘洲伟:降价何以一直受传媒热爱?1996年彩电降价是新闻,往后每年一度,传媒乐此不疲,是传媒业可能上了彩电业的当,被“营销”了。

别的行业也有降价,比如说饲料、建材、纺织品等等,哪个也没有彩电业这么醒目,似乎一举一动关乎民族大业。实际的情形是,企业的品牌在新闻炒作中冉冉上升,这是企业无形资产的低成本扩张。我总觉得,降价是企业自己的事,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传媒现在这个模样,颇有点“皇上不急太监急”。

(摘编自《中华工商时报》1999年4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