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共产党如何治理国家?
1284100000031

第31章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成来看,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居于统帅地位,是国家长治久安、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根本保障。法律是国家法制的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主干,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确立了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方面重要的基本的法律制度,解决了国家和社会发展中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问题。

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的行政法规,是将法律规定的相关制度具体化,是对法律的细化和补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宪法和法律,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是对法律、行政法规的细化和补充,是国家立法的延伸和完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同样具有重要地位。

中国现行宪法是1982年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宪法。为了适应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先后通过了四个宪法修正案,对宪法的部分内容作了修改。中国宪法确立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确立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确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公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了保障宪法实施和国家政权运作,截至2011年8月底,还制定了宪法相关法方面的法律38部和一大批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宪法及宪法相关法的制定和实施,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最根本的制度保障。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商法是调整商事主体之间的商事关系法律规范。建立健全民商法是推进改革开放、扩大国际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的迫切要求。

改革开放之初,外商对中国的投资环境不了解,心存疑虑,如1980年一家欧洲大型汽车公司的总经理对着名经济学家季崇威所讲:“我们来中国办合资企业,在实行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制度中,好像是陷于汪洋大海中的孤岛,我想象不出怎么能生存和发展。中国以加强立法、提供制度保障,逐步解除了外商的疑虑。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外资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等法律的制定和不断完善,给外国投资者吃了“定心丸”。良好的投资环境充分保障了他们在中国投资和开展经贸活动的合法权益,外资来华的数量和质量同步提高。截至2010年年底,中国共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710747家,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078.58亿美元,充分表明了中国保护外国投资者的法律制度日益完善。

此外,在民商法方面,还制定了合同法、物权法等法律,建立健全了债权制度和物权制度;制定了侵权责任法,完善了侵权责任制度;制定了婚姻法、收养法、继承法等法律,建立和完善了婚姻家庭制度;制定了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健全了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制度;制定了公司法、合伙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商业银行法、证券投资基金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等法律,建立健全了商事主体制度;制定了证券法、海商法、票据法等法律,建立健全了商事行为制度,等等。截至2011年8月底,已制定民法商法方面的法律33部和一大批规范商事活动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民事商事活动有了可遵循的基本规则。

行政法是关于行政权的授予、行政权的行使以及对行政权的监督的法律规范,调整的是行政机关与行政管理相对人之间因行政管理活动发生的关系。行政执法是使法律、法规、规章得以正确实施的保障,是行政管理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针对行政执法中存在的公权意识差等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始终将规范行政机关行使权力作为立法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并且取得了显着成效。如制定了行政处罚法,目前平均每年通过行政复议处理的行政争议达8万多件;制定了行政许可法,为了贯彻落实该法,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一次通过9个法律修正案,取消11项行政许可,国务院先后撤销了中央一级的许可事项1749项、改变管理方式121项、下放管理层级46项;制定了行政强制法,明确了设定和实施行政强制的原则,规范了行政强制的种类、设定权限、实施主体和实施程序。此外,还制定了教育法和幼儿园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建立健全了国民教育制度;制定了药品管理法和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建立健全了保障公民身体健康、生命安全的医药卫生制度;制定了居民身份证法和看守所条例等法律法规,建立健全了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保障公共安全的制度;制定了公务员法和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等法律法规,建立健全了国家公务员制度;制定了国防动员法和征兵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建立健全了国防和军队建设制度;制定了科学技术进步法和电影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建立健全了促进科技进步、保护和繁荣文化的制度。截至2011年8月底,已制定行政法方面的法律79部和一大批规范行政权力的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行政法律法规日益完善,保障了对行政权的授予、行使和监督,做到有法可依。

经济法是调整国家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对经济活动实行干预、管理或者调控所产生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经济法为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适度干预和宏观调控提供法律手段和制度框架,防止市场经济的自发性和盲目性所导致的弊端,由此经济法在法制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如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乔石说:“彭真同志曾讲过,国家根本法是宪法,还有具体的法,经济法是最重要的法,是基础。”新时期以来,加强经济方面的立法始终是法制建设的一个中心环节。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向纵深发展的背景下,市场主体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排除、限制竞争的经营者集中等垄断行为越来越多,2011年1-12月中旬,商务部收到经营者集中反垄断申报194件,同比增长43%。其中立案179件,同比增长52%;审结160件,同比增长40%。为此,制定了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等法律,保障了市场主体之间的公平、有序竞争。另外,还制定了预算法等法律对经济活动实施宏观调控和管理;制定了企业所得税法等法律和增值税暂行条例等行政法规,不断健全税收制度;制定了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等法律,监督管理金融行业的安全运行;制定了农业法等法律,保障农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制定了铁路法等法律,对重要行业实施监督管理和产业促进;制定了土地管理法等法律,规范了重要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制定了节约能源法等法律,促进了能源的有效利用和可再生能源开发,等等。

截至2011年8月底,中国已制定经济法方面的法律60部和一大批相关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这些法律法规构建起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宏观经济管理体系,使国家对经济活动实现了较好的科学干预和管理,保障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推进了中国经济的市场化进程。

社会法是调整劳动关系、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和特殊群体权益保障等方面的法律规范。截至2011年8月底,遵循公平和谐和国家适度干预的原则,已制定社会法方面的法律18件和一大批规范劳动关系和社会保障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发挥了重要作用。

对劳动者、失业者、丧失劳动能力的人以及其他需要扶助的特殊人群的权益提供必要的保障,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一以贯之的理想追求,如《礼记》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为了让最广大的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中国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制定了社会保险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和失业保险条例、工伤保险条例、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为政府依法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越来越大,逐步从国有企业扩大到各类社会经济组织,从单位职工扩大到灵活就业人员和居民,从城镇扩大到农村。截至2010年年底,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覆盖2.57亿人,比2002年增加了约1.7倍;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覆盖了1.03亿人;城乡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2.6亿人,是2002年的13倍;工伤保险参保1.61亿人;7700万困难群众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待遇,中国社会保障的范围和水平不断扩大提高。此外,安全生产和职业病预防、社会公益事业发展和管理、保护特殊群体权益等方面的法制也逐步完备起来。社会法的健全,维护了社会公平,促进了社会和谐,中国传统追求的社会和谐胜境在当代中国得到了初步实现。

刑法是规定犯罪与刑罚的法律规范。截至2011年8月底,已制定一部统一的刑法、8个刑法修正案及关于惩治骗购外汇、逃汇和非法买卖外汇犯罪的决定,并通过了9个有关刑法规定的法律解释。刑法确立了罪刑法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罪刑相适应等基本原则,起到了惩罚犯罪、保护人民、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保障国家安全的目的。如为充分体现党和国家对适用死刑一贯坚持的严肃与谨慎、慎杀与少杀的方针政策,为切实保障公民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和其他合法权益,针对20多年来死刑核准权下放实践中暴露出的问题,2006年10月31日闭幕的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修改人民法院组织法的决定》,将人民法院组织法的第十三条修改为:“死刑除依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判决的以外,应当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这意味着所有死刑案件复核都要最高人民法院核准,这个决定严格规范了死刑复核程序,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以来,进一步保障了死刑程序公正。刑事法律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体现了社会文明发展和国家民主法治的进步。

诉讼法律制度是规范国家司法活动解决社会纠纷的法律规范,非诉讼程序法律制度是规范仲裁机构或者人民调解组织解决社会纠纷的法律规范,截至2011年8月底,已制定了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方面的法律10部,形成了良好的社会纠纷解决机制,在国家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制定了行政诉讼法,确立了“民告官”的法律救济制度。中国历史上没有真正有效的“民告官”制度传统,普通民众站在法庭上和行政机关“讲理”,并要后者低头认错加以改正,曾是一个不可想象的事情。然而1990年10月1日开始施行的行政诉讼法使这一切成为了可能。行政诉讼法明确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被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侵犯,有权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人民法院依法对行政案件独立行使审判权,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行政诉讼法的颁布实施,正式确立了一种崭新的司法制度,为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与维护公民合法权益提供了崭新的机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自行政诉讼法颁布实施以来,平均每年受理行政案件10万余件,原告胜诉率约占30%。此外,刑事诉讼、民事诉讼以及具有中国特色的化解矛盾、消除纷争的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人民调解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也都逐渐健全起来,社会纠纷解决机制日趋科学完善。

总之,以宪法为统帅,以法律为主干,以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为重要组成部分,由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等多个法律部门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一个有机统一整体,它涉及的领域涵盖了社会关系的方方面面,从而将国家各项工作和社会各个方面纳入到了法治化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