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沙皇流放到西伯利亚的二月革命党人,当有幸逃出流放营、别无去处时,只有躲藏在西伯利亚的第二大森林——索托尼森林附近。赫拉兹村离索托尼森林大约48千米,许多革命党人在这里定居下来。“十月革命”胜利后,赫拉兹村成了巴林甫集体农庄。
进入20世纪30年代后,赫拉兹村人经常发现古怪的脚印。这些脚印与人的脚印极其相似,只是前掌印很深,且相当于常人脚印的两倍那么大。只要出现这种古怪的脚印,村子里便有家禽、家畜丢失。除此之外,村民们尚未受到恶意侵扰。因季耶夫对索托尼森林的首次发现,人们都知道这是“野人”造访村庄,便没有向外界透露这件事。结果导致后来“野人”血洗村庄。
1934年11月,一个名叫图布西金的村民,发现自己6岁的孩子失踪了。全村人立即帮助寻找,他们在索托尼森林的小河边,发现小孩的鞋和被撕烂的衣服。接下来的几天中,又有两名小孩失踪了。
事发二十天之后,西伯利亚地方报纸向社会透露索托尼“野人”的存在。苏联生物研究院和内务部联合派出一个考察组,来到赫拉兹村考察。其中一位考察人员分析说:“以前‘野人’来此地骚扰,或许是出于对人类的恐惧,因此仅仅是一种试探。当季耶夫初次发现‘野人’并发生冲突时,‘野人’已经视人类为敌。现在,他们已有把握向人类实施报复了。”
很遗憾,由于苏联当时的政治原因,考察组还未进入森林开展工作,就被解散了。
赫拉兹村居民得不到援助,只有用猎枪和捕兽器具保卫村庄。一连数月,并未见“野人”进村骚扰。可是,无论男女老少,一旦离开村庄,就再也没有回来。
赫拉兹村几乎与外界隔绝,处于“野人”的围困之中。他们既不知道“野人”的数量,也不知“野人”在何处藏身。村长认为,长此下去,村民们等于束手待毙,唯一的办法就是主动出击,消灭“野人”。
全村的青壮年组成了讨伐“野人”的队伍,他们手执猎刀、猎枪,分成四个小队,由一个小队守护村庄,三个小队进入森林搜寻“野人”。
搜寻队伍在森林里整整转了六天,未见“野人”的踪影。但当他们在第七天傍晚返回村子时,听到的却是一片哭叫声。原来,当他们进入森林后,村子里遭到“野人”数次袭击,五户人家被洗劫,抢走了九人,而留守村子的那一小队人员当场被“野人”打死,无一幸存。“野人”共有17名,身高都在21米以上,浑身长满褐色的毛,还长有尾巴。“野人”个个都力大无比,没有人是它们的对手。就在征讨队回村前半小时,它们全都离开了。
村长急忙带征讨队追去。出村才20千米,还没到索托尼森林的入口,就发现了村中最漂亮的姑娘亚历山娜的尸体,全身赤裸,内脏流出,惨不忍睹。
第二天,村长决定举村迁徙,于是,全村剩下的74人赶着马车,驮着家用,凄凉地离开赫拉兹村。伊万做了“野人”丈夫
白俄罗斯人伊万·哈库是田径运动员,自幼酷爱探险,对大自然的神奇充满了感情。退役后,伊万成了一名职业探险家。1984年,37岁的伊万从列宁格勒出发,带着帐篷、摄像机以及攀援器具,徒步来到西伯利亚索托尼大森林西端的古宁沼泽地。
1984年5月,伊万在当地向导格列凡的帮助下,越过了沼泽,来到了森林边缘。到了5月8日,格列凡害怕迷路或碰上猛兽、“野人”,再也不愿继续前行。伊万再三挽留,又多付了100卢布,格列凡才留下,当夜两人搭好帐篷,生起篝火。
当伊万一觉醒来时,天际才刚泛曙色,但帐中已无人,格列凡逃走了。无奈,伊万只得独自收拾行装,继续朝索托尼森林腹地走去。行走不到2000米,伊万发现前面有一堆血肉模糊的尸体。他端起双筒猎枪,小心地走上前一看,认出是向导格列凡。尸体周围撒落着一地钞票,他的腹腔被撕开,里面空荡荡的,尸体也被啃得乱七八糟。伊万无法判断这是何种野兽所为。
突然,伊万背后响起沉重的脚步声和喘息声,灌木丛中发出沙沙响声。伊万意识到,一头猛兽正闻到血腥味而来。他闪到一棵大树后,端起了猎枪。
来者不是“野人”,而是一头笨重的西伯利亚熊,它走到格列凡的尸体前,转着嗅了一圈,才慢慢地嚼起来,伊万背上一阵发麻,只见又有两头熊赶到。
伊万不慎踩到地上一根枯枝,发出响声,三头熊抬头奔了过来。情急之下,伊万朝其中最壮的一头熊开了一枪。中枪的熊仅闷哼了一声,发狂地扑向伊万。伊万来不及装上子弹,弃枪而逃,并扔了背上的行囊。幸亏是田径运动员出身,在密林中穿行倒还迅速。他一路快奔,试图甩掉三头壮熊。
西伯利亚熊不仅力大无比,而且特别耐劳,只是行动迟钝了些。三头熊对伊万紧追不舍,而伊万的体力渐渐不支,眼看就要被三头熊追上了。伊万急中生智,爬上了一棵大树。一头大熊用身体撞击大树,咚咚发响;受伤的熊抬头盯着伊万,虎视眈眈;另一头熊坐在树下,大有守株待兔之意。就在伊万感到绝望之际,只见一高大的人形怪物从远处飞奔而来,伊万喜出望外,向来者大喊“救命”。待他看清来者时,又吓得浑身发抖。来者原来是比熊更可怕的“野人”!
这是一个褐色毛发布满周身、结实魁梧的“野人”,它前额略凸,眼窝深陷。从它胸前那一对丰满的乳房来看,显然是雌性“野人”。
三头大熊发现“野人”后,立即掉头就跑。那“野人”发出尖厉的叫声,在林中回荡,只见它脚步飞快,出手如电,眨眼间接连抓起三头大熊,像抛砖头似的扔了出去,只听“砰、砰、砰”三声闷响后,森林中悄然无声。
伊万在树上惊出一身冷汗,一头熊至少也有两百多公斤,却被这个“野人”像提小鸡似的。“野人”见伊万恐惧地望着它,不时用两手比划着,口中吱吱呀呀,但伊万不明白“野人”的举动,抱着树干不肯下来。
突然,那“野人”手一伸,飞速爬上了大树,举手抓住伊万的胳膊,很轻松地跳下地面,一把撕烂伊万的衣服,好奇地抚摸着他光溜溜的肌肤,脸上露出笑容。
可怜伊万这个男子汉,在“野人”手中无力挣扎,见它发笑的样子,不由得浑身毛发直竖,“野人”直把伊万剥得一丝不挂,然后单手挟起伊万,风一般地朝密林深处奔去。
伊万与这个“野人”共同生活了七年。已变得苍老憔悴的伊万,于1991年回到了文明社会。他对索托尼森林是最有发言权的人。他找过政府有关部门,奔波了几年才找到前苏联科学院院士奥辛科夫。当时苏联已经解体,奥辛科夫也无能为力,劝伊万将七年的“野人”生活写出来。于是,《伊万·哈库奇遇记》便成为当年俄罗斯的畅销书。
伊万在书中记述,他被“野人”关在一个山洞里。所有食物均由“野人”提供,夜晚很寒冷,“野人”用自己的身体给他暖身,后来剥了几张熊皮给伊万裹身。“野人”的警惕性很高。决不允许伊万走出山洞。“野人”要出洞时,每次都用巨石堵住洞口,伊万就这样与“野人”生活了7年。
三年后,“野人”生下一个男婴,其形状与“野人”无异,一点也没有伊万的样子。野男婴长到两岁时,能跟伊万咿呀学语。雌“野人”见伊万离不开男婴,才放心让他出洞。头一年,雌“野人”怕伊万被猛兽吃掉,总是与他一起出去,伊万开始留意寻找道路,为逃出大森林做好准备,但森林像一座大迷宫,伊万整整花了四年时间,才最终回到了文明的人类社会。雌“野人”遗弃的洞穴
《伊万·哈库奇遇记》一书十分畅销,还被译成英文流传到西方,引起了许多人的注意,都想亲自到索托尼森林去考察一番。于是一个非官方的索托尼森林探险小组成立了,他们是由前苏联科学院士、野生动物学家奥辛科夫,英国剑桥大学教授、生物学家威尔逊,美国生物科学院人类学家杰·汉斯和美国《时代周刊》记者琼·丝丽四人组成。
伊万与“野人”奇遇的经历似乎说明,“野人”并不是无原则地视人类为敌,也有它善的一面。因此,四人小组决定不雇用武装保护,成员也不带枪支,他们认为在大森林的自然环境中,武装显然是无力的,伊万的猎枪就没有起到保护自己的作用。
1994年6月29日,4人探险小组来到了赫拉兹村的遗址,才想到“野人”的可怕,但他们还是硬着头皮踏入了索托尼大森林。对于这次探险,他们早有心理准备。探险的意义就在于发现前人之所未发现的。这项事业是一种贡献和牺牲。
到达森林的第三天,他们一无所获,便退回到黑山,决定从那里出发进入古宁沼泽地,这就是伊万当年的行进路线。
他们遇到了一位叫巴甫洛维奇的当地老人,老人自愿做向导,使四人小组顺利地通过了那片可怕的沼泽地。
这位老人相信森林里有“野人”存在,并给探险小组讲了一个故事:50年前,正是斯大林的“大清洗”时代,一个青年女政治犯被流放到这里。一天,她在亚那冰河被“野人”抢走了。第二年,她逃出了森林,住在老人的家里。四个月后,她生下了一个怪人,长长的毛发,没有尾巴。
琼·丝丽小姐认为老人的故事是编造出来的,一个青年女子被野人抢入森林,怎么可能逃出来?而且她还身怀六甲。要知道,伊万是运动员,壮实的男子汉,他为逃离那位“野人”伴侣,整整花了四年时间。丝丽追问老人关于小怪人的事,巴甫洛维奇老人说,当时大家都以为是鬼怪,因此就丢进了冰河里。
他们认为老人的话本身就是一个谜,因为他们已翻阅了许多索托尼“野人”的资料,根本没有女政治犯的记载。如果她是活着走出森林的,那么一定会留下线索。
探险小组越过沼泽地后,向导也就独自回去了。四人小组便根据伊万提供的路线,按图索骥,去寻找那个伊万被“野人”囚禁了七年的山洞
三天后,他们果然在一个低洼处找到了山洞,场景和伊万描述的一模一样。他们走进山洞,小心地打亮手电,以防洞中“野人”突然袭击。洞中悬挂着野兽的干肉,地上有两块熊皮毯子。“野人”不着衣裤,全身厚毛,不惧寒冷,那么这熊皮一定是当年伊万用过的。
面对这个被“野人”遗弃的山洞,丝丽小姐只顾拍照,把看到的全记录在胶片上。威尔逊先生则很风趣地分析:那雌“野人”一定另有住处,这里是一个“情人屋”,后来伊万逃走了,雌“野人”也就不会再到这里来了。
突然,从洞穴顶端传来汉斯的叫喊声:“这里有新鲜的粪便,我断定‘野人’常到这里来,或者根本就住在这里。”
这太危险了,待在洞中无疑是让“野人”进来瓮中捉鳖。四人立即退出洞来,藏身于洞口附近的林子中,准备好相机,等待“野人”的出现。可一连等待了十几天,连“野人”的影子也没见到。他们决定改变方案,到森林深处去找这“林中之王”。伊万后代“野人一号”
当四名探险人员卸掉伪装,正要离开此地时,一个约15米高的小“野人”直奔洞穴而来。他进入洞穴不久又奔了出来,响亮地叫了一声“爸爸”。
“野人”会叫“爸爸”,这是怎么回事?
按照伊万的说法,他与雌“野人”生下一男孩,如今应该是5岁了。莫非这个小“野人”就是伊万的后代?错不了,伊万曾教过小“野人”说话,刚才小“野人”进洞,一定是闻到了有人来过的气味,还以为是他父亲伊万呢,所以激动得大声喊叫起来。
小“野人”奔出山洞,立即发现了四个生人。丝丽小姐是记者出身,职业造就她善于抢镜头,举起相机对准小“野人”,“咔嚓”一声就拍下了一张照片。这一举动触怒了小“野人”,他惊叫一声,飞身扑到丝丽面前,一把夺过相机,在石头上砸得粉碎。然后揪住丝丽的头发问:“你们是谁?”
奥辛科夫一边比划手势一边说话,说明自己是伊万的朋友,受他父亲的委托,专程来探望他。小“野人”似乎听懂了,松手放开丝丽。丝丽见相机已被砸碎,十分心痛,一路上拍下的珍贵镜头全毁了。她要求小“野人”带他们去见他的母亲。小“野人”点头答应。四人又欣喜若狂地跟着小“野人”向林中深处走去。
一路上,他们与小“野人”交谈,发现他的身体已相当于亚洲黄种人的成人身高,而语言却十分贫乏,稍复杂一点的话,他就听不懂了。当问及母亲与他的生活时,小“野人”显得百思不得其解。他只会说四个单词以内的语言。
如果这是事实的话,那就说明,尽管人与“野人”交配生下的后代,具有双方的遗传基因,但他的智商却远远不及人类同龄的幼儿。这个小“野人”,体格优于人类,但他只有简单的思维和低下的智力。人类基因在他身上产生的作用微乎其微。但他似乎有人类的感情。
探险小组将这个小“野人”命名为“野人一号”。
四名探险人员加快脚步,怎么也跟不上“野人一号”。于是,“野人一号”就驮着行动最缓慢的丝丽,而且仍健步如飞。他们一行在密林中一连走了15天,才来到了“野人”居住的地方。
这是一片银杉林,身处其境会感到十分阴森恐怖,但空气却格外新鲜。“野人一号”呼啸了一声,瞬间,有八个褐色毛发的高大“野人”拥上前来。他们全是青年“野人”,似乎与“野人一号”同属一宗,或许整个森林“野人”都属于同一群体。
这群“野人”唯独对威尔逊感兴趣,一对对明亮而神秘的目光盯着威尔逊浓密的长须。突然,一个“野人”低吼一声,四个“野人”一拥而上,威尔逊还来不及发出哀号声,就被“野人”们撕得肢体分离了。
丝丽小姐见状,吓得连忙向“野人一号”发出救命的哀求。野人一号似无动于衷,只简单地说了一句:“长胡子,吃了。”
奥辛科夫后来回忆说:“难怪所有记载中都没有衰老的‘野人’出现,他们严格遵循森林法则,体弱多病的‘野人’总是被同类及时吃掉。因此,‘野人’才成为森林之王,任何猛兽都不敢向‘野人’挑战。而当时,威尔逊被‘野人’分食时,我怀疑是‘野人一号’故意把我们带进‘野人’区。我们要进行自卫时,立即被另外几个‘野人’摁住了。‘野人一号’向一群‘野人’比划着,嘴里吱吱呀呀,像在劝阻。”
“那群‘野人’没有听从‘野人一号’的劝阻,口中发出嗬嗬声,扔光了我们的衣物,摔坏了我们所有的用具。我们担心无法生还了。人在大自然中,是多么的渺小和无能为力。在威尔逊死去时,我们无力抵抗,更无法援救威尔逊。我立刻告诉汉斯博士和丝丽小姐,大家尽量争取逃出森林,在斯卡镇会合。”
奥辛科夫当时的想法是,只要他们当中有一人能够回去,就可以把所见所闻公布于众,寻求更多人的支持和援助,解开“野人”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