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一封终于发出的信:我和我的父亲陶铸母亲曾志
12792900000003

第3章 合肥行

飞机穿出云层,在缓缓降低高度。一个意识闪过:合肥!合肥到了。对我来说,这是一个既熟悉而又陌生的地方。在大西北的荒山野岭里,我曾向合肥的方向低头默哀;每当黄昏降临,我常常在医院的平台上,翘首遥望那暮色苍茫的远方。合肥啊合肥,我曾千百次地梦见过你,可是我却从来没有来过这里。今天,我终于来了,来到了我日夜思念的地方。

已经是深冬季节。寒风凛冽,枯枝摇曳,一条灰白色的公路,蜿蜒在黑黄色的地面上。沿着爸爸九年前的足迹,我来到了他最后生活的地方。

这是一所部队医院的一间普通病房,如今已经改作仓库,堆满了纸盒药箱。九年前深秋的一个夜晚,爸爸被秘密地押送到了这里。就在这间小屋内,度过了他43年革命生涯的最后43天。

亲爱的爸爸,在您弥留之际,你曾呼唤过我。那时。我本应该守候在您身边,陪伴着你去迎接死亡。可是……爸爸,还说什么呢?女儿来迟了,直到九年后的今天,我才来到您的病房,可早已人亡屋空。想到这里,我真是百感交集,万箭穿心,不由得泪如雨下。

当年管过爸爸的医生和护士们,讲述了爸爸最后43天的情况。他们的心情是沉重的,有的含着泪花,有的则泣不成声。他们说,爸爸入院时,已经病情危重,只能扶床稍事活动,诸如到床旁箱中拿些东西。自从进病房后,就再也没有出去过。不久因完全性肠梗阻而进行第二次手术,术中见癌瘤已广泛转移,密布整个腹腔,只得关腹作罢。手术过程中,几度血压下降,面色苍白,出冷汗,爸爸镇静地对麻醉师说:“我现在是在死亡线上挣扎。”他毫无惧色,终于以坚强的毅力,闯过了手术这一关。术后,病情日趋加重,完全不能进食,只依靠静脉输液维持生命。到了1969年11月30日,这位老战士的心脏,终于精疲力竭地停止了跳动。医生们说,爸爸很少说话,经常陷入沉思状态,时时都好像在期待着什么。对医护人员十分客气,每次查房治疗后,总是说:“谢谢你们,你们累了,你们辛苦了。”尽管他已十分虚弱,但总是主动配合医生护士的工作,尽量减轻他们的负担。回想不久前,三○一医院的几位护士,曾向我们讲述过这样一件事:那时爸爸正值大手术后,又出现严重并发症,这位护士同志为他打针。因为怕他痛,推药比较慢。爸爸说:“小同志,你就快点推吧,不要耽误你的时间,我不怕痛。比起我精神上的痛苦来,这小针的痛算得了什么?”还说:“你以后不要待我这样好,否则会受批评的。”

医生和护士们,还为爸爸那惊人的毅力所折服。他们说,尽管病到那种程度,尽管忍受着剧烈的疼痛,但却从来没有听到过他的呻吟和叹息,没见他流过一滴泪水。他们惊奇,那充沛的精力与那骨瘦如柴的躯体,是那样地不相称;那年过六旬的老态与那敏捷的思维,也是那样地不相称。“共产党员是特殊材料制成的”,我顿悟了斯大林的这句名言。有一位医生告诉我,曾经有两次、当病房只剩下他时,爸爸突然抓住他的手,用低微的声音,异常恳切地说:“医生,我没反毛主席,我一生都没反过毛主席啊!”爸爸去世后,医生、护士们出于好奇心,打开了爸爸的那只木箱,看到了他书写的诗词及满箱子的马列经典著作和全套毛选,这才知道,那位被改名换姓,神秘地送到这儿的孤零零的死者,原来就是陶铸。当他们读了爸爸的诗词后,都感到困惑了,他们难以理解,一个“叛徒”、一个“反革命”、一个“反毛主席的两面派”,怎么能够写出这般充满革命激情的诗篇?

医生们还告诉我,爸爸临终前,曾嗫嚅着双唇,说出了唯一的也是最后的一次请求:“让我女儿来,让我女儿来!”听到这儿,我再也无法控制自己,我掩面俯在椅背上,强烈的悲痛,以及一种无法弥补的痛楚之感,使我恨不得要捶胸顿足大哭一场。然而我毕竟还是冷静了下来。透过朦胧的泪眼,我见在座的人都在那欷歔落泪,唯有妈妈自持如常,那面部的表情,就像是一座庄严的雕像。好一个坚强的妈妈呀!你不愧是爸爸的老战友、好

伴侣!

告别了医生们,我们来到了殡仪馆,进入了一间朴素的小房子。迎面映入眼帘的,就是桌上那只黑色的骨灰盒。原先,我曾千百次地设想过,当我见到爸爸的骨灰盒时,一定会扑上去,紧紧抱住它,尽情痛哭一场。然而,当真的这一天到来时,不知怎的,我竟一动没动,没有号啕,没有泪水,仅仅是睁着一双火辣辣的眼睛,呆呆地看着那只小盒。我思想上怎么也转不过弯来,这只小木盒,跟我爸爸有什么关系?像他那样精力旺盛的一个人,岂能为一只小盒所圄?像他那样铁骨铮铮的一个人,岂能变成一撮灰土?我实在难以接受这残酷的事实。此刻,只有到了此刻,我才真正体会到,过度的悲痛反而是无泪可流的。我才真正地明白了,原来妈妈的痛苦比我更深沉。无泪的悲哀,实在是胜于那号啕的大哭啊!

当我抱着骨灰盒走到外面时,一阵风吹来,掀起了覆盖在上面的党旗,我突然激动地涌出了热泪。党旗啊党旗!今天终于覆盖于爸爸身上了。爸爸呀,您的遗愿,我的誓言,都同时实现了。您曾在党旗下战斗了一生。如今,战胜了重重困难和挫折的我们的党,终于把她那鲜红的旗帜,覆盖在您的英魂之上,仅此,爸爸也可以含笑九泉了。

回京的路上,我一直将爸爸的骨灰盒紧紧抱在怀里,紧闭双目,仰靠在座椅上。耳边总是响着爸爸的呼唤:“让我女儿来,让我女儿来!”眼前老是闪现着爸爸那期待的目光,那倔强的神态,我渐渐觉得,我怀中抱着的,绝不是无生命的骨灰,而分明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灵魂。我在心里对爸爸说:爸,您快看,中央派专机接您来了,您的女儿和老伴,您从未谋面却到死揣着相片的外孙也都来了。女儿亲自捧着您的骨灰,接您回北京去。爸爸,求您睁眼看看吧,看看您的亲人们吧!

爸爸,我接回的不仅仅是您的骨灰,更主要的,是您的革命精神。在这最后的43天里,您自始至终保持了一个共产党员的本色,就像绝壁上的一棵苍松,无论怎样的酷暑严寒,风吹雨打,都傲然屹立,宁折不弯,充分显示了一个革命者的松柏气节和云水襟怀。您用生命的最后一点力量和光热,去捍卫党的原则,您用不屈的战斗姿态,走完了您生命的最后几天。

飞机又穿过云层,在降低高度,下面已是华灯初上的北京。在那里伫立着您生前的许多老战友们,他们会和我们一道将您送到八宝山,一个共产党员最光荣的归宿。

(陶斯亮,1979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