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企业兵法:企业家与职业经理人的十二条商规
12779200000031

第31章 内圣外王(1)

——第十一一条军规以王道成就霸业

A.企业家仅仅关注员工业绩结果的做法很容易导致急功近利而所有的成功与失败都和伦理相关,因此,如果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不思考做事的过程并关注义利关系的伦理问题,许多人就永远免不了与“无商不奸”的恶名相联系。

B.如果一个企业家要求职业经理人既听话又要达到业绩卓著的话,那么他一定是个独裁、不宽容之人。历史上的暴君经常以仁德自命,却以不仁不义的方式对待身边的人。例如,几乎没有人愿意当汉武帝的宰相,因为他杀人如麻,最终把前朝的积累也挥霍殆尽。

C.优秀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的最高境界是“圣商”。圣商既是儒家与道家所追求的内圣外王的境界,也是新儒商、新道商和慈善家的三位一体的境界。而无论是新儒商还是新道商,其经营上的兵法都是崇尚“王道”,也就是“以德服人”、“无招胜有招”和《孙子兵法》中“不战而屈人之兵”合一的境界。

D.中国自古以来包括兵法哲学在内的各类管理哲学就是国学精华中的精华,曾经流传世界并影响深远。例如,已故韩国总统金大中在《金大中自述》一书中讲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一战德国战败后,德意志皇帝威廉二世在流亡地读到《孙子兵法》,叹息道:早读此书,何有今日!《孙子兵法》是哲学书,也是战略书,同时它是充满战术辩证法的杰作。如果威廉二世早读此书,必知孙子主张慎战和知己知彼,自然不会贸然而起、失败而终。

E.遗憾的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们大多仅仅懂得商场如战场的一面,却不懂得商场其实不像战场的另一面。而且,中国那么多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竟然把《孙子兵法》理解为主张怎么打胜仗的哲学,这岂不是对《孙子兵法》天大的误解?而失之毫厘就不断导致谬以千里!

【论道】

所有的经济界人士中“经济”之荼毒太深了,忘记了“功夫在诗外”的道理,就是一切经济成果来自人们的努力,“努力”不是经济,而是美德。为什么把美德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呢?因为只有美德才是支撑企业文化,进而支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新儒商和新道商就是把美德与智慧相融合的一种哲学体系,也是追求内圣外王的管理哲学。因此,我想强调的是,如果不研习新儒商和新道商的经营管理哲学,很好地掌握美德、原则,或者战略、商业模式与战术的辩证法,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在某一天或许也有威廉二世之叹。

1.王道称霸

儒家和道家都以内圣外王作为一种战无不胜的境界。所谓的内圣外王,本质上就是以德服人,或者通过软实力、求同存异、化敌为友等策略取得比兵戎相见或者两败俱伤更好效果的智慧。

王天下就是霸道的最高境界,追求的是既有权威,又是令人心服口服的威望;其效果是霸道所期待的目标,又是霸道达不到的境地。它也是领导力发挥到极致的境界。

霸道依靠严格的纪律,是管理方法中效率化的集中体现。管仲当年以助齐桓公称霸天下闻名,他的做法是富国强兵、开源节流。但是,因为法家不能培养人才,管子关于防止小人的哲学不为人所继承,结果齐桓公最后死于佞臣叛乱之祸。王道重视文化和教育,是领导能力提升的典范。当然,儒家的王道以个人道德、对家族的伦理义务的养成为基本目标,缺乏国家强大的硬实力的支撑,也容易导致亡国之结局。因此,儒法互补是中国管理哲学的基本理念。

不同的发展阶段以不同的理念为指导,在发展模式上获得新的突破。

以霸道实现王道为基础,在发展的初级阶段重视效率和纪律;以王道实现霸道为目标,必须充分发挥教育、人力资源开发、无形资产等软实力的作用。就我国的发展来说,在经济实力增长之后必须以软实力为核心力量来思考今后新的发展模式。以多数企业具有一定发展水平的企业来说,也是需要在人力资源开发、企业文化、品牌建设、领导力、企业社会责任等方面取得支撑,以开拓新格局。

称王胜于称朝!因为称王可以寸久!而称朝不可以寸久。称王以好的价值观和精神魅力为归依。

1.因而可以深人人心、稳定人心、抓住人心;而称霸要持续以高成本维持压迫力,不能保障其始终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同时会激起仇恨和反对。

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必须具有王者风范,其企业才有王者威望;企业家与职业经理人必须懂得软实力,并且展现软实力即领导力,那么他们的企业才能获得员工的凝聚力及其由此做出自主性贡献的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2.诚信与智慧

企业家与职业经理人必须基于诚信和智慧结合的基础上开展合作。诚信是自古以来的为人根本。诚为天道,信诚是人道。诚是体,信是用。只有诚信与智慧的结合,才能建立起高效的治理。而要做到诚信,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必须有一种超乎经济功能的义务与责任意识,即他们对于顾客承担着一种敬重、服务和承诺的义务,以及对于员工的福利和未来承担责任,并尽力去履行这种责任。

凡是能够做出积极贡献的有大智慧之人,一定是诚信之人。职业经理人的能力、智慧与诚信是密不可分的,缺乏哪个要素都不是真正的职业经理人,尤其是缺乏诚信更不是真正的职业经理人,因为诚信是忠诚的基本要素。同样的道理,与职业经理人的合作,也需要企业家的诚信。企业家的诚信表现在,假如责任在企业一方,企业家必须承担责任,兑现与职业经理人之间的契约,无论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契约。

诚信与智慧之间的一致性关系体现在人的身上,才是符合领导者特点的内在品德。我曾经做了一个关于“诚信与智慧”的演讲,我讲到日本有一只叫做忠公的狗,每天送主人去车站,晚上过来迎接。有一天主人出去以后死了,没有回家。结果这只狗九年如一日,天天早上走到车站,然后回家,下午到那个时间又再去接,就这样等着主人回来,像主人没死似的,风雨无阻,整整迎送了九年。所以,后来日本人感激那条狗,称它为忠公,并且在东京的涩谷给它树了一个铜像,以示纪念。我讲诚信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忠诚,有时人没有狗忠诚和诚信,也可以说有些人反而不如狗值得信赖。

当然,狗的忠诚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题材,但是人的忠诚就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我想,中国人对诚信的理解有两个角度!一个角度是它跟信用有关,我承诺的东西我不会失信。另一种不受这种关系影响,我自己很诚实,我自己对自己负责,无欺,内心很坦荡,我什么时候都没有做出欺骗自己或者欺骗别人的事情。还有诚信当中的诚加上忠诚,诚信就是忠诚加信用,因为你对人诚信的时候,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属于《论语》里讲到的忠敬,就是你自觉地履行原来对别人的承诺或者相互信任关系。忠是一种相互之间的关系,或者以诚来表达“忠”。

我们在经验中可以发现,有智慧的人一般来讲比较诚信,或者说只有点小聪明的人一般没诚信,有大智慧的人比较有诚信,因为他知道诚信很重要。小聪明是会出问题的,特别是在管理中很容易出问题。你要派一个人去做事情,这个人没有智慧做不成,没有诚信也做不成。假如你要去做一个连锁经营店,你没有诚信做不成,诚信排在智慧的前面,要从做事的角度来说,德特别是职业道德是优先的。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的话,我的理解跟儒家有点区别,我理解的德才兼备是说你必须具备这种基础的德,不是具备所有理想的德,是职业道德的德或者说跟别人一种基本的关系的德,而不是那种境界很高的德,也不是生活当中所有的德。实际上儒家和法家也都共同欣赏这种德。比如诚信,法家要立信,要忠诚,对忠诚与职责的理解是一样的,忠诚于职责,儒家是需要从一而终的诚,要忠诚于人所指定的事情或者职责。

因此,诚信确实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因为假如员工不诚信,领导者连信息都没办法得到,没有正常的反馈;就是说,有些人把问题捂住,不敢告诉上司,等到最后问题出现或者被发现的时候已经很严重了,这样后果就很糟糕。所以,我不知道三鹿奶粉和双汇的董事长是不是早已知道,还是等到最后才知道,但是他们都是因为诚信出了问题而导致覆没或者遭受沉重打击的。

平时所谓的智慧,应该有几个角度是比较重要的。换句话说,一个人要有智慧的话,那么这个人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呢?比如我们讲这个人聪明,但是我们现在会发现,有时候聪明反被聪明误,也就是小聪明不能没有内在的冲突,而只有当你的聪明不会被聪明所误,才把它叫做智慧。

换句话说,今天某人使了一个诡计,害了另外一个人,明天变成他要害你,那么你的诡计算是一时占了便宜,但结果是有害的。因此,所谓的大聪明就是应该让人对你的聪明具有依赖性,而不是让人对它产生排斥性,这才叫智慧。你这个人很聪明,别人很愿意跟你打交道,这个时候一定是这个人很有智慧。如果你很聪明。别人害怕你,对你敬而远之,敬鬼神而远之1.这时候不是智慧1.而是耍小聪明。别人害怕吃亏,害怕上当受骗。

真正的智慧一定包含某些伦理的约朿,没有这个约朿的话一定会变成狡猾或者诡计的要素。因此,智慧也要求心理健康、不偏激。

有智慧的人思考问题的时候一般都往积极的方面去看,因为他知道,越是悲观失望或者灰心丧气,事情越是不可能做好。因此,有智慧的人虽然不会盲目乐观,知道事情总有不利的一面,但是他们要尽量去发现和发挥人性光辉的一面,包括人们诚信与忠诚的那一面。

3.君子与小人

职业经理人一般有很好的职业道德,但是有时会过于偏向效率主义的目标,而缺乏其他伦理的思索。或者说,许多企业家具有更高的境界,需要职业经理人与之相对应。企业家与职业经理人必须具有一定的伦理意识和健康的价值观,以此作为熏陶员工和引领员工与社会融为一体,成为组织的合格成员,成为社会的好公民。

法家的文化缺乏人文关怀的与伦理的慎思明辨。因此,凡是仅仅按照效率的原则来做事情,必然激发利益的追逐,缺乏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和相互关怀。我觉得儒家的管理者有三个角度很需要去把握:第一个就是他们的理想叫圣人,特别在孔子那里圣人的特点很值得我们思考,我把企业最高的境界叫圣商,理解孔子的圣人就知道我为什么叫圣商了。一开始圣人只是指聪明的有智慧的人;后来变成道德修养很好的人;再后来孔子加上一条,将其综合概括为“能够让老百姓得到你的实际好处的人”。换句话说,你让老百姓得到恩惠,是施恩于百姓,让老百姓得到你的好处。圣人就是这三个特点结合在一起的人:道德修养比较高,有智慧,通过实际的行为让老百姓得到切实的好处。这就是孔子对圣人的理解,至少我揣摩他是这么理解的,否则他没必要自己周游列国,孔子周游列国跟孟子周游列国不一样,孔子是自己要行仁政,孟子是要游说大王行仁政。孔子希望有人重用他,几个月就可以把国家面貌改变一新,他自己研究治国的道理,孔子为什么讲君子,为什么要主张培养君子并且亲力亲为?君子的作用就是治国,有的做宣传,有的做外交,有的做实际的管理,有的负责打仗。所以,为什么孔子要用六艺来教,就是因材施教,不同的人才都有,都可以参与治国。所以,把《论语》仅仅解释成人生哲理的宝典是错的,应该解释成治国理念的书!这个核心理念就是圣人治国。所以!孔子讲为政以德,每一级都要比下一级的德行好,修养高。换句话说你凭什么当领导?你的德才都要比别人好,一级一级越来越好,到了国王这一级基本上都是圣王了。为什么叫圣王?你当不了圣王的话你就没有资格做一国之王。换句话说,随着地位越高,他的德行必须越好才能以德服人。要不你靠什么服人?你都比别人差了你怎么服人呢?

当然,孔子的思想中有些理想化的成分,但是他这个理想有个根本性的好处,就是它说明了儒家的领导者的概念。他的领导的概念就在你的德才兼备,不能仅仅体现在才方面,更要体现在德性上。而这种德性的东西很多是内在的修养,像君子式的修养,而且还要有爱心,爱百姓的心。他的治国的理念就包含着爱护被统治者;统治者就像父母一样,被统治者就像他们的子女。子女应该孝敬父母,听父母的话,父母应该爱子女。所以,孔子认为圣人或者圣王怎么样才能真正施恩于百姓,就是通过参与行政。而且,从孔子的角度上看,我们也知道德行越高的人当统治者,老百姓才会受益。如果越往上的人越是暴君的话,那么老百姓就要遭受无尽的痛苦了。

所以,尽管孔子实际上也知道没有人会重用他,但是他依然要尽力而为,所以叫“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作为一种伦理精神,明知没有市场,是不是也要去实践?当然要。用我们今天的话说,也叫“尽人力而听天命”。所以,圣人不一定是道德上绝对完满的,而是说他有一种伦理精神,有一种理想,有一种对自己高标准的要求,以及对老百姓的关怀,并且他要通过实践来真正地体现出来才自认为是圣人;没有体现出来他就不认为自己达到了圣人的境地。

此外,在《论语》当中,孔子其实是把君子和小人分开来分析的,我觉得这是对的,但是我们后来很多人对此的理解是错误的。为什么要把君子和小人分开呢?因为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对自己要求比较高,一种人对自己要求比较低,凡是对自己要求高的人都叫君子,凡是对自己要求低的人都是小人。什么人对自己要求高呢?叫慎独的人。慎独就是别人没看到你的时候,你照样按照道德要求来做,这叫自律。换句话说,自律不取决于外界对你的影响,而是取决于你自己的意志决定这个东西是我的义务。换句话说,你想清楚这是我应该做的,而不是因为别人要我做,别人看得见的时候我多做,别人看不见我少做,不管别人在不在我都按照这个方式来做,这叫慎独。

所以,现代企业的所谓团队拓展训练是没有什么效果的。把团队拉去做拓展训练,根本就没办法考验出他是好人还是坏蛋因为在光天化日之下,谁都得互帮互助,否则就会遭到敌视。拓展训练把大家聚在一起,都是在阳光下的行动,这个时候不可能考验一个人,看不出一个人有什么特点。拓展训练的作用只能说,如果要做团队的配合,确实需要增加一些合作或者协作上比较熟练的技巧,但是它促进不了伦理精神,它是一种形式的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