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熙熙攘攘的临夏集贸市场上,不时会见到手牵骏马,胳膊上架一只雄鹰,雄赳赳、气昂昂地招摇过市的回族鹰把式们。
鹰为野禽,所以要当一名好的鹰把式(驯鹰者),必须首先捕获一只好的猎鹰并加以驯化才能梦想成真。生长在我国北方地区的猎鹰主要有这样三种:一种名叫黄鹰,它披着一身金黄色的羽衣,聪明机灵,可捕捉比它自己大好几倍的雉鸡和兔子。第二种名曰苍鹰,长一身苍麻色的羽毛,个头要比黄鹰大且迅猛机敏,在空中飞翔的劲道大,并可把捕获的雉鸡、兔子用犀利的爪子抓起腾空而起,送到猎人手中。第三种叫黑鹰,它体形健壮,性子刚烈,有伤生人之举动,是猎鹰中最为强健者,平时都得用一种特制头盔把它的眼睛罩起来。听说黑鹰在捕猎时,竟能把高大的黄羊叼飞到空中,飞翔数公里后送到猎人的眼前。因此,黄鹰、苍鹰可由鹰把式直接架在胳膊上,而惟独凶猛无比的黑鹰则要用专门制造的T字形鹰架,或者就干脆架在猎人的肩膀上。
由于性情刚烈,难以驯服,非胆大心细的猎手是轻易不敢碰黑鹰的。
捕鹰的季节一般选择在秋天进行。有趣的是,爱美的鹰大都十分喜爱自己的羽毛,生怕枯枝落叶掉在身上而不愿栖息在树枝上,更喜欢蹲在岩石峭壁上或秃树桩上,喜欢吃饱后闭目晒太阳。猎人在熟知了鹰的这种习性后,便悄悄地在它栖息的地方栽上捕鹰架,设好圈套便耐心地等候起来。一旦捕食后的鹰蹲在捕鹰架上,便会“吧嗒”一声将它的爪子套进活扣绳索,鹰拍打着翅膀挣扎一番后,束手就擒。
由于捕获的成鹰难以驯化,所以聪明的猎人专挑孵鹰季节,去冒险攀登悬崖峭壁掏雏鹰,或者干脆把鹰蛋掏出来拿回家孵化。还有在掏鹰巢时,一般先要用网将老鹰捕获,否则,猎人随时会遭到它的袭击。
由于刚刚捕获的鹰野性十足,因而回族鹰把式都要经过一番艰苦的驯化过程,当地人也称之为“熬鹰”。一个“熬”字形象地道出了驯鹰者的艰辛和不易。这时,鹰把式们在胳膊上拴好勒绳,套上皮袖筒,夜以继日地把鹰架在胳膊上。鹰生来最怕人和光。白天,鹰把式架着鹰专门到人多的地方溜达,到了晚上,便点起篝火熬鹰。经过如此一番训练,鹰的性子会稍稍收敛一点。到了第九天,鹰早已是饥肠钷鹿钷鹿、肚内空空了,这时到了鹰把式训练鹰“跳架”的时候了,只见他们一手把鹰,一手拿肉,相距一米远,嘴里不时发出“啁、啁”的叫声,这时的饿鹰便会一下子展翅捕食,说明“跳架”成功。鹰把式会进一步加以驯化并不失时机地给它喂肉奖赏,让它学会抓大弃小。给鹰喂食时也有讲究,一般是双手交叉着去喂。这样鹰在捕猎时也会模仿着双腿交叉,以防掰裆丧命。一周之后,临夏的回族鹰把式们开始捕捉猎物,也叫“破鹰”,即看熬鹰的功夫如何。因为熬鹰不好,要么会成为呆鹰,见了兔子等猎物时无动于衷;要么会腾空而飞,让鹰把式前功尽弃,白白辛苦一场。因此,破鹰时,要选择好开阔的地形,让鹰看到猎物——兔子。等鹰捉到兔子,鹰把式便会割下兔子的心肺等内脏喂鹰。第一次破架成功后,即可放鹰捕猎。
待捕猎成功后,鹰把式们都要让鹰美美地饱餐一顿,也叫“蹲大食”。待鹰有了饥饿感,再去捕猎,饥饿之鹰就会更加勇猛捕猎。从此,这种驯化好的鹰便可以随猎人自由围猎了。
回族鹰把式在临夏地区大都分布在太子山、莲花山和积石山一带较多。因为鹰大多生活在高山林线以上雪线以下的草原地带,以捕捉野兔、雉鸡为主。
围猎的季节多选择冬季。这时候架鹰围猎,一则改善一下自家生活,二则调剂一下单调的农闲生活。围猎时,一群放鹰的鹰把式个个头戴狐皮帽,身穿斜领长皮袄,腰系黑色“大包系腰”,再别一把“什样锦”腰刀,脚蹬牛皮靴,臂套皮鞯,手抓勒绳,架上猎鹰,威风神气十足。他们时而吆喝野兔,时而静立观望,一旦发现猎物,便立刻放鹰围猎。这时,只见一只只雄鹰在天空中飞旋,一只只野兔在地下惊恐万分。展翅高飞的雄鹰盯准猎物后会风驰电掣般地俯冲而下,用一只利爪抓紧兔子屁股,当兔子惊恐回头时,那鹰的另一只爪子撕住兔头,用它那尖利的嘴连啄几下,就吃掉了兔子的眼珠,机敏的鹰还会把猎物抓起来骄傲地在空中来回飞几圈后,放在猎人面前。当然,狡猾的老兔自有一套对付鹰的办法。兔有狡兔,鹰有犟鹰,犟鹰则是专门对付老兔的天敌。猎场上旗开得胜的隼鹰是鹰中英雄。
每当围猎成功后,兴奋的鹰把式一般都不急于回家,而是先将心爱的猎鹰喂饱,再拿上胜利果实,架上猎鹰到集市人多处夸鹰。这时,无论是鹰把式还是猎鹰,都流露出胜利者的喜悦与自豪。
人物卷
在辽远开阔的河州大地上,民间传说或历史现实中都曾产生过一批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们或驰骋疆场,戎马一生;或铁笔挥书,流芳百世;或技压群芳,受人称道……
不论岁月怎样变迁,时代如何更替,他们的功过是非自有公正的历史去评议,但他们的名字及故事却始终与这块古老广袤的土地紧紧相连……我们所做的只是尊重历史,尊重先贤,尽可能地将这些“活生生”的风云人物呈现在您的面前,同他们一起追随那段远去了的难忘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