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漫画寻古·探幽·览胜—走进临夏
12743500000074

第74章 饮茶习俗在河州

“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神农食经》曰:“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可见中国茶文化之源远流长。魏晋以后,茶与酒等同为中国人席上佳品,在民间颇为流行。到了唐宋时代,饮茶之风从南方传至北方,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消费品之一,形成了所谓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河州人饮茶的习俗由来已久,茶文化如同一种古朴浓郁的民俗风情,也早已根植于广袤的河湟大地,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款待客人,还是走亲访友,茶是河州最好的见面礼,河州人甚至把“订婚”叫做“送订茶”。

河州虽不出产茶叶,然而,绿茶、春尖、云南沱茶、陕青茶、茯茶、砖茶、花茶、红茶……数不胜数的茶叶种类在今天的临夏都有广阔的购销市场,从小店小摊一排排的笸箩内、纸箱中或成堆成堆的麻袋中都不难看出当年河州“茶马互市”的热闹景象。想当年,河州的“脚户哥”们从甘青藏区驮上畜产品,远下云南、四川等地换来茶叶、冰糖,再销往藏区,河州成了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的茶叶集散地。在这里,活跃着一大批祖祖辈辈从事茶叶买卖的生意人。著名回族作家张承志在新近写的《粗茶》一文中写道:在河州四乡,人们喝的是春尖茶。产地多是云南,铺子里都是大笸箩散装。摊铺主人经营茶叶买卖多是几辈子历史,用两张粗草纸,把一斤春尖包成两个梯形的方块锭子。再罩上一张红艳的土印经字“都哇”(祈祷词)纸,绳儿转过几转,提上这么两锭茶,就是最入俗的礼性。

其实,除了红纸外,在临夏还有绿纸、黄纸等花花绿绿印有“都哇”经文的纸用来包装送礼茶的。河州人不仅运茶、买茶和卖茶,而且当地人的饮茶习俗也极为讲究,从茶具、茶叶到配料、用水都丝毫不马虎。有道是:“宁丢千军万马,碗子不能不刮”。这“碗子”指的是河州人饮茶专用的“三炮台盖碗”。这种茶具以前多在古装影视剧中见到,是古时的宫廷专用茶具,有人说旧时因聪明的河州人常有在天子身边谋事,皇帝就赐河州人饮茶用“三炮台盖碗”。这种说法是否当真,无从考证,但在河州城乡,无论家境贫富如何悬殊,家家户户的案头、茶几都备有几副或几十副像样的“三炮台盖碗”却是事实,许多人家买的盖碗子还是瓷都景德镇出产的“蓝山水”和“福寿禄”等精品茶具呢,主人以此引以为荣,而客人呢,往往在品茶的同时,也会品评一番精美的茶具。

盖碗大多泥质细致,做工精良,由茶盅、茶盖、托盘三件组成,经久耐用。家里每每来了客人,主人麻利地在炕桌上放上“三炮台盖碗”,倒上“三香茶”,烧上“牡丹花开水”,殷勤地为客人添茶续水,以此来表示主人的敬客之诚,直到客人起身告辞为止。

河州人把饮茶称做“刮碗子”。一个“刮”字,生动地描述出了河州人喝“三炮台”盖碗茶的奇妙之处。泡茶的水也有讲究,一般用泉水和井水,这些水水质软,清澈甘纯,沏出的茶香气浓郁、晶莹剔透。开水讲究滚沸的“牡丹花开水”,一般不用暖瓶里装的温开水。喝“三炮台”,第一水要倒掉,以除去茶叶中的杂质和尘土味。河州人喜欢喝绿茶、春尖和沱茶(又称窝窝茶)。“三炮台”根据个人喜好,又可分为“苦茶”(只喝酽茶的浓重苦头)、“三香茶”(加上桂圆、冰糖冲淡苦头)和“五香茶”(除桂圆、冰糖外,再配之以葡萄干、焦红枣、杏干)等习俗。喝“三炮台”时要小口呷着,慢慢地品着。讲究用左手端起茶碗底盘,右手抓盖,不时轻轻地用碗盖刮动茶水,让茶叶上下翻滚,喝起来方觉苦中有甜,酸而不涩,余味绵长。若去掉茶盅盖,大口猛喝或快刮盖碗则被视为不懂礼数,遭人笑话。喝“三炮台”茶既可止渴生津,清食化油,又可健胃益脾、延年益寿,好处甚多。用“茶文化”形容河州人的饮茶习俗,想必是十分贴切的。

河州老人特别讲究每天清晨饮茶,一个“三炮台”常常能喝上两三个小时或一个晌午。民国时期,回族人聚集的“八坊”,把吃午饭也称做“喝午茶”,现在在临夏机关单位,好多人把问候“吃早点了没有”说成“喝了没有”,可见茶在河州人心目中的地位与“吃”同等重要。“入乡随俗”,当您来到热情好客的河州人家做客,主人为您倒上“三炮台”时,您可千万不要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