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漫画寻古·探幽·览胜—走进临夏
12743500000070

第70章 河州穆斯林婚俗

一个人一生中有两件大事,即出生和结婚。婚姻对每个成年人来讲,都是一次盛大而难忘的庆典。让我们带您走进临夏少数民族人家看看,这里究竟有着怎样与众不同的婚礼习俗,并一同分享他们的甜蜜与快乐吧!

1.河州回族婚俗

在婚姻习俗上,临夏的回族一般只在******教内通婚,也允许回族男子娶非******女子为妻,但必须要女子严格遵守回族习俗。

回族的婚俗有许多程序。首先提亲,当男青年相中某一女子后,或男女双方经过一段了解达到相悦时,由男方聘请媒人到女方家提亲。提亲时讲究要带四色礼:

即茶叶、冰糖、桂圆、羊肉等礼品,以示对女方的诚心。如果女方家满意这门亲事,就会高高兴兴地收下礼物,否则,会婉言拒绝,由媒人退回礼物。当女方同意后,男女青年双方再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了解和接触,待双方基本愿意结为百年之好时,男方家就会主动提出“定亲”,即临夏人所谓的“送订茶”。

送“订茶”时讲究男方要送羊肉、冰糖、衣料及化妆品,女方宰鸡、煮羊肉盛情款待男方来宾,并相应回赠衣料、鞋袜等,同时确定送“大礼”的日期。送大礼的日子定在结婚前不久,女方提出所要彩礼、聘金的数目,由媒人出面协商,双方家长在经过一番友好的“讨价还价”,达成共识,方可置办结婚礼品。一般情形下,男方除家用电器、自行车、手表、金银首饰等物品外,还要为女方添置若干套成衣、布料及化妆品,并且给女方一定数目的聘金。

回族人讲究礼数、注重体面,子女的婚事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被视为头等大事。一旦他们到了婚嫁年龄,父母就会托人说媒。而生活在现代的回族男女青年,则更多地希望通过自由恋爱找到自己的人生伴侣。即便是如此,为了遮人耳目,条件成熟后,父母亲最终仍会回到“媒妁之言”的老路子上去,按老规矩为他们请来媒人提亲、订婚,举办传统而又热闹的婚礼。

回族婚礼一般由阿訇主持。结婚时,由阿訇向男女双方询问是否同意这门婚事,并问女方要多少聘金。当双方表示同意婚事,男方许愿如数交给女方一定数目的聘金后,阿訇念“尼卡哈”(证婚词),确定了宗教意义上合法夫妻关系。接着参加婚礼的人向新人身上抛洒花生、核桃和枣子,有祝愿婚姻幸福甜美,祝愿早生贵子的意思。之后,送亲队伍将新郎新娘接到男方家。新人入洞房揭去覆面盖头后,双双走出来,向来宾及众亲友们致谢。男方家大摆筵席,招待宾朋。回族的婚礼上最特别的要数“闹公公”的插曲。筵席期间,那些调皮的中青年男客们偷偷商量后,将男方的父亲抓住当众在其脸上用锅灰、油彩等涂得“色彩斑斓”,以此来逗乐和打趣,而新郎的父亲则不得生气发怒,听凭众人如此地“折腾”一番,为热闹的传统婚礼增添了浓厚的“喜剧”效果。临夏地区的传统回族婚礼上还讲究唱“宴席曲”,每当夜幕降临时,由能歌善演的唱把式们在院子里边歌边舞,将喜庆热闹的回族婚礼一次次地推向高潮……

2.东乡族婚俗

东乡族过去实行早婚,儿女们到了七八岁时,父母就替他们开始张罗订婚。

女子到了十三四岁,男子到了十四五岁时便已结婚了。但现在,早婚现象已十分罕见。

东乡族的婚俗分为相亲、送订茶、送大礼和举行婚宴等四大部分。

男女青年到了婚配年龄,如男方相中了某家的女子,必须先由男方请“找赤”(媒人)到女方家说亲。而女方父母在征得闺女同意后,则接受男方家的礼品,说明这一婚事已基本成立。

订茶一般是“四色礼”,也要送衣物及化妆品。之后履行正式的订婚手续,叫做“麦赫勒库和”(意即送彩礼)。男方要给女方送银钱、衣物、首饰等彩礼。彩礼的数量视男方家庭的贫富条件而定。据老人们回忆,清代的彩礼较少,一般是五串钱,一对毛蓝布,再给姑娘和岳父家适当送些礼品即可。

东乡族结婚前四五天,讲究先要给女方家送“开剪”礼(大素盘十个,活羊一只,俗称“尼卡哈”羊)。结婚时,同样先请阿訇念“尼卡哈”,经阿訇证婚后,这门婚姻才算被正式承认。念完后,要散发核桃、红枣及喜庆零钱给到场的男女老少,留下少部分装进新娘的兜兜,带到婆家,让听窗打趣的姑嫂们分享甜蜜的喜悦。“尼卡哈”仪式后,女方摆上宴席款待宾客,东乡人称“上马汤”。十分有趣的是,吃罢饭后临出门前,新郎要到厨房向厨师致谢,并要悄悄地“偷”走一件厨房的用具,比如筷子一类的,象征将新娘的茶饭锅灶手艺“偷”过来了。当“上马汤”席散时,男、女双方长者对新人们说:“高比”(即祝词)。离开女家时,东乡族有追打新郎的习俗,新郎设法逃离而不还手。沿途亲朋们设下面食、肉食及茶点为娶亲的队伍接风,同时给新郎和伴郎披红,叫“多斯乎接列”。新郎、伴郎到自家村口时,等候在村口的青少年要新郎、伴郎在村口跑马,以示英武。

东乡族也有哭婚的习俗,新娘离开娘家时要放声痛哭,意即舍不得离开养育她十几年的父母亲人们。

新娘接进夫家后,欢聚在一起的亲朋们要唱“哈利”表示庆贺,这是东乡族婚礼中极其有趣的一个内容。一人领头呼“哈利”,众人(主要是青少年)和之,按节拍击掌或拍手臂,将腿弯曲成骑马姿态,左右横行转圈,有时亦随呼声前进或后退。唱词多由宾客们即兴编唱,内容多为祝贺、赞颂之词。

“哈利”源于一段传说。很早以前,在一座称为“玛鲁马山”的山里有一条蟒王,蟒王常常吃人,危害很大,当地的官府出榜招人除害。有一姓鲁的东乡族女子大胆应招,她一脚穿白鞋,一脚穿花鞋,提了一瓶药酒,走到蟒洞前,对人们说:

我喊“哈利啊宏纳”,你们就前行;我喊“折回啊宏纳”,你们就后退隐蔽。说罢就勇敢地进了蟒洞。她走到蟒王前,蟒王问:“你来干什么?”女子说:“我来找女婿。”蟒王说:“和我结婚吧。”女子说:“可以,但要先喝酒。”于是蟒王将女子带去的药酒全部喝光,一会儿就酩酊大醉。女子在洞内高呼“哈利啊宏纳”,众人听到呼声后一齐向前,这时蟒王睁开了醉眼,她又急呼“折回啊宏纳”,众人又立即后退隐蔽,如此反复三次,待蟒王完全醉了,被众人杀死,为民除了一害,姓鲁的女子被任命为当地的土司。这就是东乡族呼“哈利”的来源。

东乡族婚俗中,“砸枕头”更是新婚之夜的又一高潮。当晚,全村人都来闹新房。“苏还赤”(伴娘)及其他女客们在炕上紧紧地护围着新娘,而男客们则千方百计地寻找缝隙,摔枕头砸向新娘。新房中,不时有男的冲到炕上,女客们推下来,这样你推我搡,好不热闹。直到守护的妇女们防不胜防,羞怯的新娘被枕头砸急了,便让新郎揭去面纱站在炕中让男人们一睹芳容,这样大伙才说说笑笑地一欢而散。

3.保安族婚俗

保安族很重视婚姻,如男方相中哪家姑娘,要先由男方请媒人说亲,接着下聘、认亲、结婚。结婚日子大都选择在******教的“主麻日”举行。出嫁前夜,新娘请来本村要好的女伙伴陪夜(保安语叫“扎括”)。姑娘们叙述同伴们成长过程中的喜怒哀乐和友情,并在闺房中唱歌跳舞讲故事,陪伴她度过娘家的最后一天,让新人记住姑娘时代的美好岁月。娶亲当日,男方从家族和亲朋中选派男客组成十多人的娶亲马队和新郎一道在媒人的引领下牵着披红挂绿的马前去迎亲,同行的还有二位同辈份的女客带去新娘的头巾等用品。到达女方家,媒人领着新郎和伴郎给新娘的家长和家族中的长辈道“赛俩目”。让进男客后,女方女亲属们在大门口横放一条板凳,放两只大碗,盛满肉汤并放几粒炭渣让女宾喝,若不肯则交过门钱,男方女宾来时带有零钱,互相嬉讽一阵后,给女方阻门者缴过门钱,相当热闹。

请来的阿訇和新娘家长坐在炕上,新郎和伴郎跪在炕沿下,新娘则藏在另一间屋子里。阿訇当场问询男女双方是否愿意结婚,问完,阿訇念“尼卡哈”。继而把新郎家带来的一盘红枣、核桃撒向院子,大人小孩纷纷争抢,气氛非常热烈。撒核桃是以其谐音“和头”,表示和睦相处、白头到老的祝愿;红枣则象征喜庆吉祥。

接着,女方的亲朋和村上的年轻人拥进房内,向娶亲的客人索要“努古目哈赛日”(意即“规程钱”),若不能满足要求时,小伙子们便会一拥而上,用棉花或羊毛沾上锅底灰,将娶亲人的脸涂成大花脸,有时乘机“踢”上几脚,“推打”几下,娶亲的人虽遭此“劫难”,脸上还得表现出高高兴兴……送亲时,新娘家族中年龄较大的妇女,左手扶新娘,右手托一只盘子,里面盛着五色粮食(麦、豆、玉米、青稞、小米),以示女儿娘家五谷丰登,报答养育之恩,把幸福留给亲人们。出了家门,新娘被人扶上马,头上盖上鲜艳的纱巾,身上披一条红毯子,在送亲队伍的前呼后拥下,一道去新郎家。

距新郎家不远的地方,村里的小伙子们专门等候,待送亲队伍一到,他们便一哄而上,燃放鞭炮,阻挡新娘入门。这时新娘的兄长或其他亲戚,要想法将新娘抱进新郎家的大门。抱的距离远,表示小伙子们占了上风;反之则说明送亲者占了上风。如果阻拦不住,让新娘和送亲的客人连人带马冲进新郎家门,算是小伙子们输了。在经过了一番如此的嬉闹后,新娘便被抱送进洞房。之后,双方男青年又选择平地进行赛马,显示新郎的骑术和能耐。

4.撒拉族婚俗

“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这是在撒拉地区广为流传的一句俗语。

撒拉人不论男女,均以做媒为荣。传统的撒拉族婚俗一般分为说亲、行聘、婚礼三个阶段。当男方看中谁家的女子后,先邀请“嫂计”(媒人)说亲。媒人大多是男女双方熟悉的亲朋好友。媒人到女方家后,说明来意,并将男方的两块茯茶、一对大耳环送给女方。茶叶是送给父母的,耳环是送给姑娘的。女方如同意这门亲事,就会收下礼品,并将茯茶分赠给亲友,称为“定茶”。当日,女方家请来亲戚叔伯与媒人们同吃“油搅团”,表示婚事已定。几天后,媒人再次去女方家,送去一条头巾和一件衣料,如女方收下,表示这门婚事正式成立,称之为“定亲”。定了亲,男方要给女方送聘礼,叫行聘。聘礼包括送给女方的聘金和衣服,女方家也要给未来的女婿回送衣料和鞋袜。行聘后,男女两家即可商定婚期,操办婚礼。

撒拉族的婚礼通常选择在隆冬时节举行,一则因为此时粮油充足,肉肥价廉,二则农闲时节便于团圆。娶亲那天,新郎及男亲到女方门口时,新郎及男亲都不准进家门,而是坐在门外的场院里,由女方先用油香、茶点招待。饭后请到女方叔伯家。女方准备宴席招待,宴席仍在门外进行。席前先由阿訇诵“尼卡哈”(证婚)。

诵毕,将一盘红枣、核桃、糖果撒向众人。

娶亲时,新娘由两名至亲长辈搀扶,哭着慢慢退出大门,意思是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和对亲人的恋恋不舍。然后,在门前的场院里绕走三圈,徐徐撒完一把粮食,象征家中五谷丰登,到婆家生根发芽。然后骑上男方送来的迎亲大马,戴上面纱,由至亲中的两名已婚妇女陪伴,在众多亲朋簇拥下,浩浩荡荡地走向婆家。这时,女方村里先嫁到男方村庄的妇女们,端出一盘盘香喷喷的比里买亥(油拌食品)在村外热情迎候,并通风报信,密告本村的“挤门”情况。此刻,村里的小伙们一个个挽袖露臂,在新郎家的大门口准备“挤门”——阻拦新娘入门。送亲者认为,这是新娘一生中最宝贵的吉庆日子,应该是足不沾尘,由长辈直接抱送入洞房;而迎亲者则认为这样会显得新娘太高贵,有损于新郎身份,日后难以驾驭,硬要她下来步行,于是你冲我堵、互不相让地进行一番“吵闹争执”,甚至有时“大打出手”地“格斗”起来,这无疑增添了婚礼的乐趣。

就餐前,由新娘一位长辈说“吾热赫苏斯”(嘱托之言),嘱托亲家对新娘加以爱护,祝愿新郎新娘相亲相爱。说罢,便用筷子揭开新娘的面纱,撒拉语叫“巴西阿什”。这双象征着吉祥幸福的筷子,新郎家一定要破费收回。餐后,妯娌们端来一盆净水,前来索取喜钱。她们用筷子搅动盆里的水,让新娘把铜板丢在水中,象征婆家清白如水,祝愿新娘在婆家扎根结果,撒拉语称此为“盖古尔乔依”。

这时,村里的年轻人又纷纷把新郎的父兄及阿舅“抓”来,满脸涂上锅灰或扣上一顶破草帽、眼挂空心萝卜镜,用木棒抬起,或让骑牦牛转圈逗乐嬉闹一顿,一直闹到拿上一份喜钱后方才罢休。有条件的撒拉族人家在婚礼之夜请人表演传统的“骆驼戏”,又称“对委拉奥依”,唱“宴席曲”,为热闹婚礼再次助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