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漫画寻古·探幽·览胜—走进临夏
12743500000046

第46章 舞龙耍狮大秧歌

秧歌旧称社火,据《续修导河县志》记载:“遇丰年,则扮演社火,即乡人傩之遗意。”也就是说秧歌是敬神的,有句俗言说的更直接:“秧歌是给佛爷玩的。”

当遇丰年,河州四乡就兴玩秧歌,以庆太平,求佛神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稔。

玩秧歌,背彩条,膏药灯开道,

赵匡胤,送京妹,来把船儿摇;

打锣鼓,放鞭炮,高跷子迎春,

人爱人,亲爱亲,共庆了太平。

这是一首秧歌词,唱的便是河州秧歌。

秧歌是过去民间主要的文艺、娱乐形式,由村民自发组织。过了腊月二十三,爱好者在村巷开始敲打太平鼓(又叫筒子鼓),称“扇秧歌”。年过三天,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者和爱好者牵头开会,公推主持(即秧歌主子),摊派身子,筹集费用,组织秧歌队。玩至正月十六,秧歌要上庙在大殿前围成场子,从秧歌进场,到秧歌戏,再到出场等全部内容依次演出。演完后,当即卸装,并将秧歌纸货就地焚毁。

河州秧歌大体分为南乡北乡两类。南乡秧歌女角一律踩高跷,又称高跷秧歌,此为北乡秧歌所不及,北乡秧歌以其虎步腾跃的太平鼓队独占鳌头。

北乡莲花秧歌以“财宝神”为先导,由毛老僧、掌灯官和钹鼓手组成,涂面执鸡毛帚,反穿羊皮裘褂,头戴毡帽,脸上涂上颜色,怀揣宝物,手拿着鸡毛掸子并配以鼓钹等响器边唱边舞。表演者中,那反穿皮袄的“毛老僧”就是苏武之子苏金——小财神的化身。演唱形式以说唱为主,以幽默、风趣、诙谐、比拟、夸张的手法,借历史人物、忠臣良将等作比喻,宾主一问一答地即兴对唱互相祝贺。“财宝神”源于何时,已无从考证,但从众多口头传唱的唱词中,可以断定它是明代以来人民大众自行创作并传唱的口头民间文学样本之一,也是民间送财送宝的喜神。唱词大多来自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现实及历代人们所崇敬的历史人物或神话故事,且都基本源于小说《昭君和番》的演绎及其他古典文学作品如《封神榜》、《西游记》、《说唐》、《三国演义》等,还有一些从现实生活中不断丰富发展起来的内容。财宝神的词和唱法,一般都是上下两句且带有韵味。无论在何种场合唱,都是报喜不报忧,唱胜不唱败,只唱吉祥如意、万事亨通的祝福赠语,忌讳不吉利的言词或意念,图的就是吉利平安、风调雨顺,而且以载歌载舞、自娱自乐的形式,表达出演唱者内心的喜悦和对美好生活的寄托与向往。

南乡秧歌先头部分为仪仗队、旱船、民乐队等。相同的是,舞者扮成各种人物,手持扇子、手帕、彩绸等道具而舞,在表演形式上,开始和结束为大场,中间穿插为小场。大场为变换队形的集体舞,小场是两三人表演的带有简单情节的舞蹈或歌舞、戏曲、武术杂耍等,互相穿插进行。戏曲演唱以折子戏为主,如《小放牛》、《小姑贤》、《十盏灯》、《绣荷包》、《卖水》等。武术杂耍以杨林夺牌,耍流星,舞棍、刀、枪等。歌舞以跑旱船、高跷为主,场面红火、内容丰富。随着时间的推移,秧歌内容越来越丰富,曲调虽说未变,但词是新编填的,赋予了新的内容。秧歌从敬神走向服务大众,秧歌队伍也由原来的一二百人增至二三百人。

每年正月初十后,来自河州四乡的数伙秧歌队汇集临夏城,为全州人民拜新年、送秧歌。城乡数万群众扶老携幼、举家出动,围观看秧歌,场面颇为壮观。